地名,是管窥历史的坐标点。通过对比1912《山东全省州县自治区域图》,可以发现一个很有话题性的事儿——清末,山东省10府3直隶州共辖104县(含8散州)。自1912年民国改元至今的100多年间,山东省境内消失的古县名竟然有25个之多,约占当时山东辖县的1/4。
严格按名称统计,这25个今天在山东境内被“除名”的古县,基本都是历元明清三代一直未改名的古县,其中,有5个为秦汉时期设立,有10个为南北朝-隋唐时期设立,有9个为五代-宋金元时期设立。
谨此将这些老县的沿革作一概述和简单考证,以为当代山东人回望历史提供参照。
NO.1-齐东县,曾经号称“小济南”
元代状元王文烨、明代进士张梦鲸、清代名将李化龙,这几位历史名人有个共同的老家——齐东县。齐东县始建于元代,县城设于大清河南岸齐东镇,人流物流密集,清代有
“小济南”的美誉。
民国时期的齐东县县城西门
清光绪十八年(1892),黄河决口,淹没县城。此后60年间,齐东县城屡次搬迁,1952年由九户镇迁址魏桥,1956年再迁田镇,并把高青县并入。1958年,高青县析出,原齐东县大部划邹平县、另一部分划归博兴县。
NO.2-长山县,范仲淹在此长大
长山县因长白山而得名,是延续1300余年的老县。初设立于隋代,明初改属济南府。1943年为纪念抗日英雄马耀南(长山人)曾改称耀南县,1950年复名长山县。1956年山东区划调整时,多半区域并入邹平县(老县城为邹平长山镇)。部分并入周村、张店、高青和桓台。长山县城设于长山镇(今属邹平),周村当年是长山县的一个镇。北宋范仲淹四岁时,母亲带他改嫁长山人朱文翰,少年范仲淹范在醴泉寺“断齑画粥”的故事流传至今。
少年范仲淹读书的醴泉寺(图据中国滨州官网)
NO.3-新城县,存在了将近700年
新城县为桓台县的前身。这个名字中有“新”的县名,其实有近700年的存在史。最早设于南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此后县名自元明清三代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明初至清末,新城县属济南府,因此,清代新城大诗人王士禛经常自称是济南人。1914年1月,新城县易名耏水县,4月,又改称桓台县(因齐桓公戏马台得名),名称自此固定下来。1983年10月,桓台县由惠民地区划归淄博市。
位于桓台县新城镇西村的戏马台遗址。
NO.4-德平县,黄庭坚曾在此为官
德州市临邑县东北有个德平镇,这里曾是济南府德平县的县城。1956年,山东区划调整时撤消德平县,县域划入临邑、陵县、商河和乐陵。德平县最早设立于五代后唐时期(此前叫平昌县),北宋前期,德平县曾降为德平镇,后复设为县,元明清各代均沿袭之。北宋大诗人黄庭坚曾任德平监镇,唐朝诗人孟郊、评书大家单田芳、歌唱家朱明瑛均祖籍此地。
2012年德平县图
NO.5-清平县,季羡林的老家
喜欢研究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朋友都知道,季羡林出生于东昌府清平县康庄镇大官庄村。这个清平县是个隋代即有的行政县,1956年山东区划调整时被撤销。原清平县大部分辖区并入了临清,季羡林先生也就变成了临清人。清平老县城(1940年前的)则划归高唐,现为高唐县清平镇。高唐三大名吃中的清平坠面就产于此(其余为老豆腐和驴肉)。
今临清市康庄镇大官庄村季羡林故居(图片来自网上)
NO.6-博平县,北宋经学家孙奭的老家
博平县是一个西汉刘邦时期设立的古县,1956年山东区划调整时被撤销的,辖区划归茌平县。从建制到撤销,博平县有210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属东昌府。博平县曾是响当当的鲁西名县,原县城是今茌平县博平镇,其汉代时的县治所在地位于今茌平县肖庄乡王菜瓜村西1公里。北宋九经状元孙奭(shì),乃中华经学的功勋人物,他就是博平人。
1912年博平县图
NO.7-堂邑县,千古义丐武训的故乡
晚清,山东东昌府出了位平民教育家武训,他行乞三十八年,建义学三处,被誉为“千古义丐”。武训所在的县就是堂邑县,是隋代起即有的千年古县。1943-1949,堂邑县曾一度更名为武训县。1956年,山东区划调整时堂邑县被撤消,原辖区部分划属冠县,部分划属聊城。武训老家(柳林镇武家庄)自此划归冠县,他也就成了冠县名人。原堂邑县城,如今是东昌府区堂邑镇所在地。
电影武训传剧照
NO.8-馆陶县,抗日英雄范筑先故里
馆陶县设于西汉初年,属魏郡,县治在今冠县东古城镇(春秋时称冠氏邑)。金代,馆陶县治所迁至今冠县北馆陶镇,属大名府。元代,馆陶县属濮州。明清,馆陶县属东昌府。1949年,馆陶县属河北省,冠县属平原省。1952年平原省撤销后,馆陶县与冠县都划归山东省,此后两县分合、交错过好几次。1965年馆陶县划归河北省邯郸专区,不过,馆陶县原属的漳卫河东岸的南、北馆陶区9个公社同期划归冠县,留在了山东。这里面,包括馆陶的两个老县城。抗日英雄范筑先本是山东馆陶县人,其英雄事迹也发生在山东,由于区划的调整,他在当代变成了河北人。
1912年馆陶县图,老馆陶县一半区域(运河东)留在了山东。
清末民初山东彩色地图上的以上8县。
NO.9-邱县,唐代名相魏征生于此
邱县,原作丘县,是元代新设的县,隶属东昌路,县域以前是平恩县辖区。明代,属东昌府。清代前期属东昌府,后期属临清直隶州。为避讳圣人孔丘,清代改称邱县。1940年,邱县由鲁西行政主任公署划归冀南区,自此渐行渐远,1949年,属河北省邯郸专区。邱县历史名人中,最有名的是唐代名相魏征,邱县兴平堡人(今卢、万、靳三兴平旧时为一村,即兴平堡)。伴随着邱县划归河北省,魏征也不能再算是山东人了。
1912年邱县地图
NO.10-恩县,因文彦博而改名的县
北宋庆历八年(1048),王则在贝州起义,名臣文彦博奉旨前去镇压。他将王则正法后,赦免了其部属,为感皇恩,贝州改为恩州。恩州在明代被降格为恩县,一直沿袭下来。恩县,曾是鲁西北第一大县。1956年,山东区划调整时撤消恩县,原辖区划归平原、武城和夏津。1964年冬,武城县卫运河以西地区划给河北省故城县。次年,从平原县划来5个公社(均为恩县旧地)补给武城县,故今武城全境多为老恩县旧域。恩县县城恩城今为平原县恩城镇。近代史上,恩县在国外也颇有名气,因为,1880年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在恩县庞庄建立的教堂,是基督教在中国内地农村设立的最早据点,有大量照片存世。
1912年恩县地图
原平原二中校园内的文昌阁,乃恩县文庙留存下来的古建筑,建于1547年。
NO.11-海丰县,无棣县的前身
明初,无棣县改称海丰县,因为县境内有海丰乡,西北有海丰场而得名,初属滨州,后属乐安州、武定州、武定府。海丰县的名字从明初一直沿袭到民国初年。1914年,海丰复称无棣县,属济南道。海丰县改称无棣县的原因,一是广东有个同名县,二是无棣县之名更为久远,隋代已设置。
宋朝词人李之仪便是无棣人,还记得他的千古名句吧——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不过,自隋唐至宋金,无棣县县城设在于家店(今庆云县常家乡于家店村北),因为这个缘故,庆云县城西北今天都建有李之仪公园。
李之仪公园(图片来自网上)
NO.12-蒲台县,西关出了唐赛儿
蒲台县始设于隋代,县名源自当地有个长满蒲草的高台,相传乃秦始皇东巡至此为望海而筑。此县断续延续了1200来年(宋代曾废,金代重设)。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女起义领袖唐赛儿,便出自蒲台西关。1956年山东区划调整时被撤销,其黄河北属地划归滨县,黄河南划入博兴和齐东。蒲城原在黄河南,1900年黄河改道,变为黄河北。1976年蒲城被洪水淹没,后辟建为蒲城水库。
小人书《唐赛儿》封面
NO.13-青城县,山东也有一个
中国历史上有5个青城县,四川、山西、河北、安徽、山东各有1个。山东的青城县历史上几经兴废。金天兴二年(1233),始置青城县,隶济南路,后废。1235年,蒙古置青城县,县治设于今高青县田镇西12公里。明洪武二年(1369)省青城县入邹平、齐东二县;洪武十三年(1380)复置青城县,属济南府,清代改属武定府。1948年与高苑县合并改称高青县。
1912年青城县地图
NO.14-高苑县,千古壮士田横出自此
高苑县之名始自东汉,由西汉高宛县改名而来,再往前,是秦代的狄县,宁死不肯向刘邦称臣的田横就是此地人。南朝刘宋时,高苑县曾被废除。隋代,改会城县为高苑县,此后至民国,1300年间,虽然县域多有变动,高苑县一直存在。明清时,高苑属青州府,1914年改属济南道。1948年,与青城县合并,改称高青县。高苑县老县城今为高青县高城镇。
徐悲鸿名作《田横五百士》
NO.15-乐安县,广饶县的前身
山东有个乐安县,存在了将近800年。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改千乘县为乐安县,属益都府,历元、明、清至民国初年,县名及境域均没有大的变化。1914年,民国政府改定全国重复县名时,因山东乐安县与江西省乐安县重名,将其改为广饶县。广饶县之名始于西汉,东汉时废除,划入利、益、博昌三县,属乐安国。晋代,复置广饶县;南北朝时置安乐郡,隋代改称千乘县,县名延续至金代。
《天仙配》中的男主董永,一直被广饶人视为老乡,民国《乐安县志》记载称“汉董永墓在城西南十五里太和庄外”。
博兴县董永祠(图片据滨州网)
NO.16-益都县,名字一直被青州盖着
民国时期的益都北门城楼
NO.17-滋阳县,历史上是兖州府驻地
今天的兖州区大致与过去的滋阳县是一回事。兖州为古九州之一,早在《尚书·禹贡》就有记载。因此,其行政级别在历史上很高。作为县名,滋阳之名又源自嵫阳。金代,始设嵫阳县,因位于嵫山之阳而得名,当时兖州(后改泰宁军节度使)的治所亦在嵫阳。元明清各代都因袭了这种上下级关系。唯一的变化是,明成化年间,改嵫阳县为滋阳县。
1913年,撤销兖州府,滋阳县改属济宁道。滋阳城内名胜古迹众多,除了兴隆塔,号称天下第一坊的范氏牌坊曾闻名全国。1962年至今,滋阳县先后改称兖州县、兖州市、兖州区。
清末,滋阳范氏石牌坊照片(柏石曼摄),此坊号称天下第一坊(无存)。
NO.18-寿张县,李逵坐堂的地方
老观城秦皇堤(据网易号一抹夕阳)
清《观城县志》上的观城县治图,确实缺北门
建于1897年的朝城基督教堂(图据运河学研究网站)
清末民初地图上的朝城、观城、寿张、范县、濮州。
据掖县地方志等文献记载,掖县城内牌坊多达73座(62座建于明代),蔚为壮观。800多米的鼓楼街上就有24座牌坊,500来米的古城街上有19座牌坊。
民国老照片:莱州城内排放林立。
1930年代莱州府掖县古城大十字口南,明代天宠貤光坊。
1930年代莱州府掖县古城南门里,清朝谏议坊。
民国时期的黄县南大门环翠门
民国时期,牟平城外集市景象。
诸如兰山县(今临沂有兰山区)、福山县(今烟台有福山区)、峄县(今枣庄有峄城区)等县名,虽然辖区与清末不完全对应的,但名称有延续,不在此文叙述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