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舆地图说——禹贡九州篇及其“州”和九州名号的继承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2.11.02山东

中国历史地理的源泉——《禹贡》

古史與地,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历史地理应该从何说起呢?从《尚书·禹贡》说起。《禹贡》是中国最早的地理经典著作,是后世所有地理书的源泉,明人艾南英在《禹贡图注·序》中说:“《禹贡》一书,古今地理志之祖者。”清人李振裕说:“自禹治水,至今四千余年,地理之书无数百家,莫有越《禹贡》之范围者。”

《禹贡》的成文时代,古人认为在夏王朝,是由当时的史官所纂写,后来又经孔子整理,归入到《尚书》之中。到了近现代,学者们又提出了《禹贡》成文年代的西周说、春秋说、战国说乃至秦汉说等各种说法。

禹贡的体国经野思想反映了古人对于天下的理想划分,这个划分的做法就是“随山川形便”,也就是以山脉、江河、湖泊等自然障碍作为行政区域的基本划界原则,这个原则奠定了后世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禹贡》阐述的九州概念则体现了古人最早的大一统思想。现在我们就来说说这九个州。

(一)冀州:

“两河惟冀州”。冀州位于黄河自陕西与山西交界开始一直到流入大海的这个凹槽形的河段之间。冀州三面与黄河相临,其中西界的河段称为“西河”,东界的河段称为“东河”,南界的河段称为“南河”。冀州属于春秋时期晋国和燕国的故地,包括今山西、河北以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

冀州

(二)兖州:

“济、河惟兖州”。兖州位于济水与东河之间,为今天河北和山东两省的交界地区,属于春秋时期的卫国故地。兖州的范围在九州中大概是最小的,而且兖州从中部到临海的很大一部分在战国以前都是渺无人烟、湖沼河网密布的水泽之地,卫国的地盘实际上只有兖州的西南部分。

兖州

(三)青州:

“海、岱惟青州”。青州位于渤海与泰山之间,即今天的山东北部从泰山北麓到山东半岛一带,属于春秋时期的齐国的故地。青州的范围也很小,与兖州在伯仲之间,不过若是按照清代学者胡渭的说法,《禹贡》的古青州还包括从辽河流域一直到朝鲜半岛的广大地域,如此说来,青州的范围就要大得多。

青州

(四)徐州:

“海、岱及淮惟徐州。”徐州位于黄海、泰山及淮河之间,包括今天的山东南部和江苏北部、安徽的淮北地区,属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及莒、邾、滕、薛等一些小国和淮夷国家徐国等的故地。

徐州

(五)扬州:

“淮、海惟扬州。”扬州位于淮水和黄海、东海之间,包括淮河以南和长江下游的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江西东部、浙江、福建等地区,属于春秋时期的吴、越国故地。

(六)荆州:

“荆及衡阳惟荆州。”北起湖北南漳西面的荆山,南到湖南衡山以南,包括湖北、湖南两省的大部和江西西部的区域称为荆州。荆州属于春秋时期楚国的故地。

(七)豫州:

“荆、河惟豫州。”豫州的位置在荆山与黄河之间,大致相当于今天黄河以南的河南省全境和湖北省北部等地区。豫州位于九州的中心,是西周东都洛邑的所在地,也是西周统治东方和天下的中心。豫州在春秋时期属于周、郑、宋、陈、蔡等国的故地。

(八)梁州:

“华阳、黑水惟梁州。”梁州的位置在西岳华山的南面到黑水之间,其范围大致包括秦岭以南的今陕西、甘肃两省部分地区,再加上四川全境。梁州的主体是巴、蜀两地。

(九)雍州:

“黑水、西河惟雍州。”雍州的位置在黑水与西河之间的广大区域,也就是从秦岭以北,东到陕西与山西临界的黄河,西到今甘肃省的西境,包括陕西、甘肃和宁夏大部及青海部分地区在内的区域。雍州是春秋时期秦国的故地。

九州是上古时期的人们对当时华夏大地上的九个区域建立的地理概念,它反映了当时的人们的大一统思想,这个思想为中国古代封建大帝国的版图奠定了基础。

一,冀州:位于黄河以西,以北,相当于今天的山西和京津冀一带,属于当时的晋国,燕国。

《禹贡》载: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厎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

这里的从壶口(山西和陕西交界)经过梁(吕梁山)及其支脉,到太原(古代山西一带),岳阳(岳山之南,指的山西南部),覃怀(今天焦作一带,是漳河发源地带),最后是华北平原,海河流域的衡水河漳水,在碣石(并非今天的碣石)入黄河。《吕氏春秋》:“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这里的两河指的就是黄河和济水,而恒,卫是漳水支流。这里的土壤质量属于上上,而田这是中中等级。

而其他版本把燕国一带(京津冀地区)单独划出来,作为幽州,因此古代北京又叫做“幽燕”。《吕氏春秋》:“北方为幽州,燕也。”。《周礼》:“东北曰幽州。”汉武帝时期,把全国化为十三州,幽州属于其中之一,管理范围包含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玄菟、乐浪等郡,就是燕国的范围和朝鲜半岛。唐朝置幽州节度使防卫契丹,唐玄宗时期,安禄山以此为基地反叛。后晋石敬瑭以幽蓟十六州割让契丹,次年契丹以幽州为南京。宋朝统一后,为了收复幽蓟十六州和契丹发生了几次重要的战争,但是均失败。金灭灭辽后,以燕作为首都,称“燕京”。后元明清直到现在,这里都是首都。

在《周礼》中,有“并州”概念。“正北曰并州”。相当于今天的山西省。汉武帝元封中年置并州刺史部,为十三州部之一,领太原、上党、西河、云中、定襄、雁门、朔方、五原、上郡等九郡。宋朝为“并州路”。

二,兖州。在济水(今黄河)和古黄河(今运河)的中间地带。其主要国家是卫国。

《吕氏春秋》: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相当于今天的山东北部和河北东南部。《禹贡》提到这里的支流有灉、沮,湖泊有雷、夏。这里出产桑蚕,漆器。

“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灉、沮会同。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坟,厥草惟繇,厥木惟条。厥田惟中下,厥赋贞,作十有三载乃同。厥贡漆丝,厥篚织文。浮于济、漯,达于河。”

兖州正式作为行政区划是在西汉武帝设十三州刺史时开始的。治所设在濮阳,辖山阳(辖瑕丘、橐县等)、东郡、陈留、济阴、泰山、东平六郡国。东汉建武十一年(35)兖州治所在昌邑(今山东菏泽市巨野县昌邑镇),下辖陈留、东郡、任城、泰山、济北、山阳(今兖州属山阳郡,治所在菏泽市巨野县城区)、济阴、东平八个郡国,大体范围在今山东西部及河南东部。三国时,兖州区域属魏。曹操领冀州牧后,为扩大势力范围,缩小其他州并入冀州,但兖州辖区未动,仍辖八个郡国。仅将汉时陈留改为陈留国,任城国改为任城郡。隋初沿袭前制,隋文帝开皇三年(583),“遂废诸郡,行州县之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瑕丘之兖州改为鲁郡,领十县。唐朝恢复兖州,兖州升为大都督府。元明清后,兖州范围不断缩小,已经隶属于济宁,新中国后,兖州沦为县。

三,青州。大致是山东半岛,古代属于齐国。

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厥土白坟,海滨广斥。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厥贡盐絺,海物惟错。岱畎丝、枲、铅、松、怪石。菜夷作牧。厥篚□丝。浮于汶,达于济。

青州最开始设置区划是西汉,设立青州刺史,为十三州刺史之一。历代沿袭。唐代设置青州总管府,管理青州,淄州,齐州,密州,莱州,登州。宋朝,青州管辖范围开始缩小,下辖:益都县,临淄县,寿光县,千乘县,临朐县,博兴县,隶属于京东东路。清朝改名为济南府,而原青州范围继续缩小。新中国设立青州市(县级)

四,徐州。古代的徐州指的是泗水流域,为泰山以南的鲁国地区。

《吕氏春秋》:“泗上为徐州,鲁也。”《禹贡》:“海、岱及淮惟徐州”,界定了徐州的范围是从泰山到淮河,就是如今的鲁南,苏北。主要是淮河水系,泗水,沂水是其支流。蒙山和羽山一带可以播种。生产海产品和纺织品。

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艺,大野既猪,东原厎平。厥土赤埴坟,草木渐包。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厥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蠙珠暨鱼。厥篚玄纤、缟。浮于淮、泗,达于河。

徐州者。《释名》曰:徐,舒也,土气舒缓也。其地东至海,北至岱,南及淮。周朝灭殷商,监于二代而损益之,定官分职。徐州被合并入青州内。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唐初,徐州与彭城郡名称多次互易,中后期为节度使驻地。这里的徐州实际上已经只是一座城市,而并非一个地区。古代的徐州范围远远大过今天徐州市的范围。

五,扬州。《吕氏春秋》:“东南为扬州,越也。”。说明扬州主要是东南地区,当时为越国,就是今天的苏浙一带。

《禹贡》:“淮海惟扬州”,只的扬州范围是淮河到大海。其中提到几个地名,彭蠡(古代的彭蠡,不是鄱阳湖,而是安庆北部的大湖泊),三江(具体在何处未知,可能指长江、汉江,赣江,均汇入了彭蠡),震泽(太湖)。这里出产动物的齿、革、羽、毛等。这里居住着东夷,以鸟作为图腾,“鸟夷卉服”,还出产桔柚,有锡矿(无锡实际上是有锡矿的)。

淮海惟扬州。彭蠡既猪,阳鸟攸居。三江既入,震泽厎定。筱簜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乔。厥土惟涂泥。厥田唯下下,厥赋下上,上错。厥贡惟金三品,瑶、琨筱、簜、齿、革、羽、毛惟木。鸟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桔柚,锡贡。沿于江、海,达于淮、泗。

扬州正式设置行政区也是开始于汉武帝设置十三州,扬州管理淮河以南的庐江郡,九江郡、会稽郡、丹阳郡、豫章郡、六安国。隋唐时期,扬州的范围不断缩小。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将扬州治所从丹阳移到江北,至此,完成了历史上的扬州和今天的扬州在名称区划、地理位置上的基本统一。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10道,扬州属淮南道。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扬州为广陵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广陵郡复改扬州。

六,荆州。《吕氏春秋》:“南方为荆州,楚也。”楚国在古代也叫作荆国,荆楚。

《诗经·商颂》中说的“维女荆楚,居国南方”。荆现名牡荆,古代又名楚,用来做刑仗,鞭打犯人。楚国发源于荆山(可能是盛产牡荆)。《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从荆山到衡山以南为荆州。实际上远古时代的衡山为河南伏牛山,而在战国时候,衡山已经是今天湖南的衡山了,可能是和苗蛮民族南迁有关。主要的河流有长江,汉江,沱江、潜江。有大湖泊云梦泽,在今天武汉一带,虽然已经消失,但是还残留许多,所以武汉是千湖之城。所出产和扬州差不多,但是有个著名的是“包匦菁茅”,是祭祀的一种植被,楚国向纣王进攻。春秋时期,齐国管仲讨伐楚国的借口竟然是“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荆及衡阳惟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潜既道,云土、梦作乂。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厥赋上下。厥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杶、干、栝、柏,砺、砥、砮、丹惟菌□、楛,三邦厎贡厥名。包匦菁茅,厥篚玄纁玑组,九江纳锡大龟。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立荆州刺史部。管理南阳郡,长沙郡、江夏郡、南郡、武陵郡,零陵郡、桂阳郡。东汉时的荆州,辖郡七,县一百一十七。治所汉寿(今湖南汉寿县北)。汉末移治襄阳(今湖北襄阳市)。建安十四年,刘备领荆州牧,移治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借荆州”后,移治江陵。赤壁之战后,曹操、刘备、孙权三家分荆州:曹操占据南阳、南郡二郡,刘备占据长江以南的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四郡,孙权则占据江夏郡。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打败曹仁,夺南郡,孙权拜周瑜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驻江陵(南郡治所)。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死后,孙权纳鲁肃之议,把自己所据部分(仅指南郡)“借”给刘备,于是刘备占有荆州绝大部分地盘。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曹联合打败关羽,瓜分荆州。晋永和八年(352年),荆州定治江陵。南北朝时,齐和帝、梁元帝、后梁、萧铣皆以荆州为国都。这一时期,荆州面积不断缩小。到了隋唐时期,荆州范围局限到了今天湖北西部,被称为江陵,隶属于山南道。后来荆州范围相当于今天的荆州市。

七,豫州。豫州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河南省。

《吕氏春秋》:“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吕氏春秋》中说豫州就是黄河以南,汉江以北,主要国家是周国,实际上还有魏,韩等国。《禹贡》:“荆河惟豫州”,《禹贡》中豫州的范围更加明确,指荆山以北和黄河以南。大致是今天除了南阳和信阳的河南地区。主要河流有伊、洛、瀍、涧,均汇入黄河。有湖泊为菏泽(并非今天的菏泽),出产丝织品和漆器。

荆河惟豫州。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荥波既猪。导菏泽,被孟猪。厥土惟壤,下土坟垆。厥田惟中上,厥赋错上中。厥贡漆、枲,絺、紵,厥篚纤、纩,锡贡磬错。浮于洛,达于河。

西汉时期,设置豫州刺史,为十三州刺史之一,辖颍川郡、汝南郡、沛郡,以及梁国。东汉豫州刺史的治所在谯(亳州)。三国的曹魏时期,豫州的治所在安城,西晋时期,豫州治所在陈县(淮阳)。南北朝时期,豫州管辖面积缩小,到隋朝废除豫州刺史。今天豫成为河南简称。

八,梁州(益州)。《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

梁州位于华山(秦岭、终南山)之南,黑水(金沙江)之北。相当于今天的四川,重庆,汉中地区。主要河流发源于岷山地区。有岷江、沱江、潜江等河流,可以和江汉通航。矿产丰富,如铁、银。动物物产丰富。

华阳、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艺,沱、潜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绩。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赋下中,三错。厥贡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狸、织皮,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

在西汉,梁州的范围即益州的范围,益州是十三州刺史之一,其范围是管辖整个西南地区,包含了云贵川渝地区,益州的治所定为雒县(今四川广汉)。191年,益州牧刘焉徙治绵竹。194年,又将州治迁往成都,此后益州兼含成都别名之意。这一称谓几乎一直沿用至西晋末。但成都的城市名称却从未更改过。三国时期,刘备占据益州,建立了蜀汉。西晋灭蜀汉,分割益州,另置梁州。这里出现了两个州。隋开皇三年(583年)﹐罢天下诸郡﹐以州统县,此时益州仅为一郡之地,范围大致和成都市范围相当。在唐朝,益州成为南方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与扬州并称“扬一益二”。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益州改为蜀郡,益州遂除。

九,雍州(凉州)。《吕氏春秋》:“西方为雍州,秦也。”

汉·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西河就是秦晋之间的黄河地区,说明雍州的范围是黄河以西,黑水以东。黑水,很难界定,但是总体范围是陕甘宁地区。主要河流有泾,渭均流入黄河,而弱水向西流。还提到重要的地理概念是三危山,应该是西北的大山,《尚书·舜典》载:“窜三苗于三危”。曾经流放三苗的俘虏到三危地区。以黄土地为主(黄土高原)。出产玉石,例如青海玉,厥贡惟球、琳、琅玕。主要的民族有西戎,就是如今的羌族,藏族等。

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汭,漆沮既从,沣水攸同。荆、岐既旅,终南、惇物,至于鸟鼠。原隰厎绩,至于猪野。三危既宅,三苗丕叙。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厥贡惟球、琳、琅玕。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

汉武帝设施雍州,为十三州刺史之一,但是改雍州为凉州,州治姑臧(今甘肃武威市),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4郡。武帝置朔方别令刺史监之不在十三州之限。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击败匈奴,为显示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西汉政府在原休屠王领地置武威郡,武威由此得名。东汉改名雍州,魏国又改回凉州。十六国时期,这一带建立了西凉,南凉,后凉等政权,直到唐朝,唐武德二年(619年)大凉国李轨被李渊所灭。唐朝废武威郡,置凉州总管府,治姑臧。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10道,凉州属陇右道,凉州的管辖范围至此缩小。宋朝,凉州地区为西夏国版图。

从以上九州的范围来看,《禹贡》九州范围“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基本是秦,楚,齐,燕,晋,越,应该是春秋末年的地理状况,因为这时期晋国尚未分裂,越国已经灭了吴国。而这些国家之外的珠江流域,人们还没有多少认识。在秦汉,疆域扩大后,才逐渐发现和开发两广,东北,西域。

◆“州”和九州名号的继承

《说文》训“州”为“水中可居曰州”,又说“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或曰九州”。所以“州”本意就是“水中的陆地”,也是现在常用的“洲”的本字。州后来引申作地理区域通名,《说文》中给的解释是因为大洪水,尧时代的人们只能居住在水中的高地上,于是称呼居住的地域为“九州”。其实就按现代的视角看,考虑到地球表面水多地少的状态,把陆地直接称作“州”也完全合理,所谓“大洲”意即如此,上古人民未必意识不到这点。

九州是上古华夏文明对熟知地域划分的地理大区,素来有多种讲说。汉代儒家理论占据主导之后九州多以《尚书·禹贡》的版本为正统,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其大致区域如下图。

这一九州划分系统在先秦其他典籍中亦有论述,虽大致相同,但仍有差别。如《尔雅·释地》无青州、梁州,有幽州、营州;《周礼·职方》无徐州、梁州,有幽州,并州;《吕氏春秋·有始览》无梁州,有幽州。

上述四个版本总共有十二个不同的州名,而《尚书·舜典》又有“肇十有二州”的记载,于是有“舜分十二州”的说法,多出来的营、幽、并三州也被汉代经学家认为是舜在尧九州基础上析置而得。

不过直到汉初,“州”始终不是行政区划名,仅仅是地理大区名。说“雍州”一如我们现在说“西北地区”。西汉元封五年(前106),武帝根据九州体系在全国除京畿以外地区设十三刺史部,即冀州、幽州、并州、朔方、凉州、益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交趾、荆州、豫州。此时的刺史部是监察区,依然不是地方行政区。

西汉末年,刺史职权见增。元始五年(5),极端原教旨复古主义分子王莽策改刺史为州牧,改刺史部为州。新朝始建国四年(12),王莽诏令全国按《禹贡》重划为九州。

东汉建立后,光武初期沿用新莽前的州制,建武十八年(42)改回刺史部。因为实际管理的需要,东汉一代刺史权力越发增大,不但获得了人事任免权,有些还拥有兵权,并在地方上建立固定治所,逐渐成为郡守的上级。汉末天下大乱,为镇压黄巾军,朝廷于灵帝中平五年(188)接受了刘焉“废史立牧”的建议。自此各刺史逐渐改立为州牧,正式被授予民政与军政权力。州遂从监察区演变为集民政、军政、监察于一体的全权一级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制度也从原先的郡县两级制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的混乱政局使得州置不断增多,地方政区杂乱不堪。至580年,即杨坚代周前一年,南北两朝共有275州、674郡、1742县,平均每州辖2.5郡,每郡辖2.6县,正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此时州的体量和功能已从汉末时的相当于新中国初期的大区演变成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挤占了原先郡的“生态位”,郡一级几乎是完全冗余。鉴于此,统一北方的隋文帝遂于开皇三年(584)诏废辖域内508郡,开皇九年(590)平陈后又废陈109郡。至炀帝大业五年(609),全国有184郡(州)和1245县,平均每郡(州)辖县6.77个。

作为参考,我国目前每个地级行政区平均辖县级行政区约8.5个,不过这受到数量偏多的地级市辖区的影响。若假定平均每个地级行政区有三个源自母县的县级行政区(实际上可能没这么多),比如两个市辖区和一个残存母县,非母县设区则一如其他县市对待,那么平均每地即辖6.5个县。

州自此成为统县行政区,此后虽有杨广和李隆基两位复古主义狂热者复州为郡的尝试,但终究是没给救回来,如今东亚还有“郡”这一行政区划的只剩下南北朝鲜。

州的地位尽管在明清时代逐渐被府所替代,但其作为正式的地方行政区划层级一直延续至清末,于民国二年(1913)1月北洋政府实施“废府存县”后才全面废除。这时全国县级及以上地名中带有“州”字者近乎绝迹,名字里带“州”的县只剩下四个:湖北归州县、黑龙江肇州县、广西龙州县、云南富州县,全是降州而得,毕竟“某州县”这种双重通名且广域者在前的模式实在不大规范,大部分单字名州都是降为单字名县。而“贵州省”也只有一个。

带“州”的地名在现代的恢复得益于市制的兴起。一来一些城市往往是原“某州府”的城治,于是设市时便采用原府名叫做“某州市”,如广州市(清末广州府城,原番禺县和南海县)、雷州市(清末雷州府城,原海康县)。二来,多数州都是单字名,废置时常常是就地降为单字名县,然而单字市名却不符合当代的语言习惯,故而单字名县在设市时需要找一个双字名,这其中不少就采用了原州名,如滨州市(清末滨州,原滨县)、滦州市(清末滦州,原滦县)。

接下来本文就要简要探索一下拥有上古十二州名号的行政区自古至今的发展和继承状况,按当前的存在状态分三类:已经不存在的,目前是县级行政区名的和目前是地级行政区名的。另外,最早的称“州”行政区以汉末十二州为准,即冀州、幽州、并州、凉州、益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交州、荆州、豫州。

已不存

1.豫州—河南驻马店市

《禹贡》言“荆河惟豫州”,豫州大略是黄河以南至汉水上游(荆地)的地域,也就是传统的“中原”,今天的河南省亦以“豫”为简称。

豫州是汉末十二州之一,当时辖境大约相当于今天的豫东和皖北,治沛郡谯县,即今安徽亳州市。

曹魏时治汝南郡安城县,在今河南正阳县东北南汝河西南岸;西晋时治在梁国陈县,即今河南淮阳县。

十六国前赵时治颍川郡许昌县,在今河南许昌市东;前秦改豫州为东豫州,另设豫州于河南郡洛阳县,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北魏先改豫州为洛州,又改原刘宋侨置的司州为豫州,治河南郡上蔡县,即今河南汝南县;北周改豫州为舒州,治所不变。

此外,东晋与南朝有南迁侨置的豫州,但远离传统豫州地域,不作描述。

隋初先复舒州为豫州,又改名溱州;炀帝初再改名为蔡州,同时再另置豫州于洛阳县,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大业三年(607),炀帝改天下诸州为郡,豫州改置河南郡。

唐初恢复州制,复置豫州于隋末汝南郡(即隋初的豫州-溱州-蔡州),仍治汝阳县,即今河南汝南县。天宝元年(742)玄宗再改天下诸州为郡,豫州改置汝南郡。

乾元元年(758),肃宗恢复州制,汝南郡复名豫州;宝应元年(763),避代宗李豫讳改名蔡州。此后“豫州”不存。

可以看出,豫州的中心区域绝大多数时期在今豫西南到皖西北一带,仅有前秦和隋两代短暂别置在洛阳。考察唐蔡州之后的发展,其后继行政区传至清末汝宁府,在今天的继承者可以是河南驻马店市。

2.幽州—北京市

《尔雅·释地》说“燕曰幽州”,《周礼·职方》说“东北曰幽州”,即指先秦燕国一带属幽州,按禹贡九州体系则是冀州北部。

幽州是汉末十二州之一,当时辖境约相当于今天的冀北(大致以保定一线为界)、京津、晋东北、辽宁和朝鲜西北,治燕国蓟县,在今北京市西南。

西晋移治范阳国涿县,即今河北涿州市。

十六国时期,汉赵曾先后在西河郡离石县(今山西吕梁市)和北地郡泥阳县(在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南)别置幽州。此二州后来皆被后赵废除,幽州亦回治燕郡蓟县,仍今北京市西南。

后燕失中原后在辽西郡令支县(在今河北迁安市西)别置幽州,北燕移治肥如县(在今河北卢龙县西北),后为北魏所废;南燕亦在琅琊郡即丘县(在今山东临沂市西)别置幽州,后在刘裕北伐中被废。胡夏也曾别置幽州,治大城,在今内蒙古杭锦旗东南。

此外,东晋与南朝有南迁侨置的幽州,但远离传统幽州地域,不作描述。

隋唐承北朝幽州,大业和天宝两次改郡时期幽州分别改置涿郡、范阳郡(府),仍治蓟县,在今北京市西南。

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予契丹。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升幽州为幽都府,称“南京”或“燕京”,此后“幽州”不存。

幽州的中心与范围一直比较稳固,简单来说就是由燕国故地逐渐缩小至今北京及周边地域。辽幽都府的后继行政区传至清末顺天府,在今天的正统继承者毫无疑问是北京市。另外,河北怀来县有一个“幽州村”,然而与历史上存在过的诸“幽州”行政区没有逻辑关联。

3.并州—山西太原市

《周礼·职方》说“正北曰并州”,以周朝的视角看,正北方无疑就是今山西省地域。

并州不见于其他九州体系,但是汉末十二州之一,当时辖境约相当于现在的山西省大部、陕北和内蒙古河套平原,治太原郡晋阳县,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十六国时期,汉赵、前秦皆曾在河东郡蒲阪县(在今山西永济市西南)别置并州。南燕亦曾在东海郡阴平县(在今枣庄市西南)别置并州。

南北朝侨置的并州皆在南方,不作描述。

隋承并州,大业改郡时期并州改置太原郡,仍治晋阳县,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唐开元十一年(723),升为太原府,治所不变。

太平兴国五年(979),宋平北汉,赵光义引水灌毁太原城,降太原府为并州,移治阳曲县,即今山西太原市。

神宗熙宁三年(1070),复并州为太原府,此后“并州”不存。

并州的中心始终在太原,中间只有赵二无能狂怒毁晋阳城这一个(地理层面的)小插曲。宋太原府的后继行政区传至清末太原府,在今天的继承者无疑是山西太原市。

4.雍州——陕西西安市

《禹贡》言“黑水、西河惟雍州”,“西河”就是黄河以西,“黑水”有多种说法,但雍州一般指的就是包括关中平原在内的广义西北地区。

雍州不在西汉刺史部中,因关中平原是京畿地域,故属于司隶校尉,剩下的今甘肃、宁夏地域则由“凉州”一名概括。光武帝定都洛阳后短暂设置雍州,旋废。

东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分凉州河西四郡首置雍州。建安十八年(213),省凉州刺史与司隶校尉,凉州与司隶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并入雍州。

曹魏黄初元年(220),析雍州陇右、河西地置凉、秦二州。秦州两次废置,不甚稳定。则曹魏时雍州辖地大约等同于今关中平原与甘肃、宁夏南部,初暂置汉阳郡陇县,在今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后治京兆郡长安县,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

十六国时期,汉赵在河瑞元年(309)迁都平阳郡平阳县(在今山西临汾市西南),置雍州于此,翌年改为司隶校尉,迁都长安后废除。

后燕灭西燕后在上党郡长子县(在今山西长子县西南)别置雍州。

前秦承后赵雍州,后改为司隶校尉。甘露元年(359)析司隶校尉复设雍州,治在安定郡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县北)或临泾县(在今甘肃省镇原县东南)。后并入司隶校尉,另在原侨置并州的河东郡蒲阪县(在今山西永济市西南),为北燕攻占废除。

后秦再析司隶校尉设雍州,仍治安定郡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县北)或临泾县(在今甘肃省镇原县东南),永和二年(417)刘裕灭后秦后废除。

胡夏别置雍州在安定郡阴密县(在今甘肃灵台县西南),后移治安定郡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县北),凤翔六年(418)攻陷长安后移治长安,仍今陕西西安市西北。

东晋与南朝侨置的并州皆在南方,不作描述。

北朝和隋皆承胡夏雍州,大业改郡时改置京兆郡,治所不变。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升雍州为京兆府,此后“雍州”不存。

雍州自设立始基本是以长安为中心的京畿地域,唐京兆府的后继行政区传至清末西安府,在今天的继承者无疑是陕西西安市。此外,辽曾在东京道黄龙府下设雍州,在今吉林省农安县境内,不辖县,辽末已废。

5.梁州—陕西汉中市

《禹贡》言“华阳、黑水惟梁州”。“华阳”就是华山以南,后来往往指秦岭以南的巴蜀地域,“黑水”有岷江、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多种说法。综合来看梁州指的就是西南地域。

然而“梁州”一名不见于其他先秦九州体系,西汉刺史部中亦无梁州,西南地区由“益州”一名概括。

曹魏景元四年(263),蜀汉降,始分益州置梁州。当时辖境约相当于今汉中、川东北和重庆,治汉中郡南郑县,在今陕西汉中市东。

西晋时梁州先后迁治西城县(今陕西安康市西北)、苞中县(今陕西汉中市西北)、城固县(今陕西城固县东),至刘宋元嘉十一年(434)还治南郑县,仍今陕西汉中市东。

隋承梁州,大业改郡时期梁州改置汉川郡,仍治光义县南郑县,在今陕西汉中市东。

唐开元十三年(725),因与凉州音似而改名后褒州,二十年(732)复名。天宝改郡时改置汉中郡,治所不变。

兴元元年(784),因德宗迁幸于此,升梁州为兴元府,以新年号命名,此后“梁州”不存。

6.营州—辽宁朝阳市、河北秦皇岛市

《尔雅·释地》的九州无青州,却说“齐曰营州”,则此营州实际上代替了禹贡九州中青州的地位。十二州体系中,郑玄认为营州是析青州地所置,马融则认为是出自冀州。

营州只见于尔雅九州体系,亦非汉末十二州之一。东汉献帝初平元年(190),辽东太守公孙度渡海攻占东莱各县,首设营州刺史,后为张辽所逐。这是“营州”首次作为准行政区出现,也是唯一出自青州的营州。

十六国后赵建武五年(338),置营州于辽西郡令支县,在今河北迁安县西。下辖北平、辽西两郡,大致相当于今河北唐山市和秦皇岛市。

前燕废营州。后燕光始六年(406),改平州为营州,治宿军城,即今辽宁北镇市。

北魏灭北燕后重整辽西政区,于太平真君五年(444)新置营州于昌黎郡和龙城(后设为龙城县),即今辽宁朝阳市,辖境约相当于今辽西地区。

隋唐承北朝营州,治所龙城县于开皇年间先改名龙山县,又复汉旧名柳城县,仍今辽宁朝阳市。大业与天宝两次改郡时期皆改置柳城郡,治所不变。

另外,唐武德四年(621)平萧铣后在零陵郡营道县(今湖南道县西)别置营州,翌年改称南营州。

后唐同光元年(923),营州陷于契丹,改为霸州,又升为兴中府。同年升原刘氏燕国短暂侨置营州的广宁县为营州,即今河北昌黎县,此时营州仅辖广宁一县。

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宋金联合灭辽,宋朝曾短暂获得营州,后被金夺回。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营州废入平州,此后不存。

历史上的营州多位于今冀东北至辽西一代,若以隋唐营州为正统,则其在今日的继承者可以是辽宁朝阳市,如以辽营州为正统,则其在今日的继承者是河北秦皇岛市。另外,明在今北京一带设有营州卫,属军事建置,非行政区,清废。今辽宁有营口市,然其名中的“营”指的是清代置盖平县后废弃的明辽东海州卫,与历史上诸“营州”行政区无关。

县级行政区名

这一部分开始不再包括历代别置侨置的情况,只谈继承至今的一条线路,十六国时代的混乱设置也不再详述。

1.冀州—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

《尔雅·释地》说“两河间曰冀州”,“两河间”即夹在黄河下游入海段(当时黄河约在今天津一带入海)和中游由北至南段之间的地域,大致就是今天的山西和河北西部。

冀州是汉末十二州之一,当时辖域约相当于现在的河北中南部,治常山郡高邑县,在今河北柏乡县北。

汉末曹操控制时移治魏郡邺县,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曹魏黄初元年(220)移治安平国信都县,即今河北衡水市冀州区。

西晋太康五年(284)安平国信都县改名长乐国长乐县。至北魏皇始二年(397)治长乐郡信都县,仍今河北衡水市冀州区。

隋承北朝冀州,大业改郡时改置信都郡,仍治信都县,在今河北衡水市冀州区。

唐武德元年(618)改为前冀州,武德六年(623)移治下博县,在今河北深州市东南;贞观元年(627)还治信都县,仍今河北衡水市冀州区。

龙朔二年(662)改名后魏州,咸亨三年(672)复名冀州,天宝元年改郡时再改置信都郡,仍治信都县,在今河北衡水市冀州区。

天祐二年(905),避朱全忠祖讳改信都县为尧都县;后唐同光元年(923),复名信都县。

明洪武二年(1369)省附郭信都县为州直辖地,此时冀州属真定府,仍治今河北衡水市冀州区。

清雍州二年(1724)升为直隶州,至清末除直辖地外另辖衡水、武邑、枣强、南宫、新河五县,治所不变。

民国初废府留县,冀州废,以原州直辖地置冀县。

1993年9月22日,撤冀县设县级冀州市;2016年6月,改设为衡水市冀州区。

地级衡水市基本继承了清末冀州的主体,可看作是冀州在今天的继承者。

2.青州—山东省(潍坊市代管)青州市

《禹贡》言“海岱惟梁州”,即指自泰山起至大海的地域,大约即现在的鲁北、鲁中和山东半岛,也是先秦齐国故地。

青州是汉末十二州之一,当时辖境约等同于现在鲁北和鲁中的莱州湾沿岸地域及胶东半岛,治齐国临菑县,在今山东淄博临淄区北。

晋怀帝永嘉五年(311),青州刺史曹嶷筑广固城,在今山东青州市西北,移青州治此。建平元年(400),南燕迁都广固城,青州迁治东莱郡掖县,即今山东莱州市。

东晋义熙六年(410),刘裕攻陷广固,毁城,另建东阳城于今山东青州市南阳河北岸,为青州及齐郡治。孝建三年(456)移治济南郡历城县,即今山东济南市,大明八年(464)回治东阳,泰始六年(468)青州全没于北魏。

北齐天保七年(556),益都县自今山东寿光市南移治东阳城,成为青州及齐郡治所。

隋唐承北朝青州,大业与天宝两次改郡时皆改置北海郡,仍治益都县,即今山东青州市。

金天会十五年(1137)升青州为益都府,统山东东路;元初(约1271)改置益都路。治所皆不变。

明太祖吴元年(1367),改益都路为青州府,仍治益都县,即今山东青州市。

至清末青州府辖高苑、博兴、乐安、临淄、寿光、益都、昌乐、博山、临朐、安丘、诸城十一县,治所不变。

民国初废府留县,青州府废,保留原附郭益都县。

1986年3月,撤益都县设县级青州市。

地级潍坊市基本继承了清末青州府的核心地区,可看作是青州在今天的继承者。

3.兖州—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

《禹贡》言“济河惟兖州”,则兖州应是夹在当时黄河下游与济水下游之间的地域,大约是现在的冀东南、鲁西北和豫北。

兖州是汉末十二州之一,当时辖域约等同于现在的鲁西南和豫东北,治山阳郡昌邑县,在今山东巨野县东南。

曹魏初(约220)移治东郡廪丘县,在今山东郓城县西北。

至东晋义熙六年(410),刘裕灭南燕后治东燕郡白马县(滑台城),在今河南滑县东南。刘宋元嘉十六年(439)移治瑕丘城,即今山东济宁市兖州区。

隋承北朝兖州,开皇十三年(593)在瑕丘城复置瑕丘县;隋大业二年(606)短暂改名鲁州,大业与天宝两次改郡时期皆改置鲁郡,仍治瑕丘县,即今山东济宁市兖州区。

北宋大观四年(1110),瑕丘县避孔丘讳改名瑕县;政和八年(1118)兖州升置袭庆府,治瑕县,仍今山东济宁市兖州区。

金天会十五年(1137),降袭庆府复兖州,瑕县已改名嵫阳县,仍为州治。

明洪武十八年(1385)济宁府移治兖州,改名兖州府;成化七年(1471)嵫阳县改名滋阳县,仍为府治,即今山东济宁市兖州区。

至清末兖州府辖阳谷、寿张、汶上、宁阳、滋阳、曲阜、泗水、邹、滕、峄十县,治所不变。

民国初废府留县,兖州府废,保留原附郭滋阳县。

1958年滋阳县与曲阜县合并,1962年1月分治,改名兖州县。1992年8月,撤兖州县设兖州市;2013年10月,改设为济宁市兖州区。

地级济宁市基本继承了清末兖州府的核心地区,可看作是兖州在今天的继承者。

地级行政区名

1.徐州—江苏省徐州市

《禹贡》言“海、岱及淮惟徐州”,则徐州应是南北由淮河至泰山,再向东至海的地域,大约是现在鲁南和皖、苏两省的淮北部分。

徐州是汉末十二州之一,当时辖域约等同于现在的鲁东南和江苏的江北部分,治东海郡郯县,在今山东郯城县北。

曹魏初(约220)移治彭城郡彭城县,即今江苏徐州市。东晋初南迁侨治毗陵郡丹徒县京口,即今江苏镇江市。

义熙六年(410),刘裕北伐收复彭城郡全境,翌年置北徐州,治彭城县,仍今江苏徐州市。

刘宋永初二年(421)改先晋侨置广陵郡的徐州为南徐州,复北徐州为徐州,仍治彭城郡彭城县,即今江苏徐州市。泰始四年(468)全境沦于北魏。

隋唐承北朝徐州,大业与天宝两次改郡时皆改置彭城郡,皆仍治彭城县,即今江苏徐州市。

元至元二年(1265)省附郭彭城县为州直辖地,此时徐州属归德府,除直辖地外仅另辖萧县一县。至正八年(1348)为平红巾军擢为徐州路,此一带叛乱初定后于十三年(1353)降为“武安州”,仍属归德府,治所不变,仍今江苏徐州市。

元末徐州复原名,明洪武十四年(1381)升为直隶州,治所不变,仍今江苏徐州市。

雍正十一年(1733),升徐州直隶州为徐州府,以原州直辖地置附郭铜山县。至清末徐州府辖丰、沛、砀山、萧、铜山、睢宁、宿迁七县和邳州,治所不变。

民国初废府留县,徐州府废,保留原附郭铜山县。1939年2月汪伪政府析铜山县第一区置徐州市,为伪“淮海省”省会。

1983年1月地级徐州市与徐州地区地市合并。

地级徐州市基本继承了清末徐州府的主体,可看作是徐州在今天的继承者。

2.扬州—江苏省扬州市

《禹贡》言“淮海惟扬州”,则扬州应是淮河以南向东至海的广大东南地域。

扬州是汉末十二州之一,当时辖域约等同于现在的皖南、苏南以及浙、赣、闽三省全境,治九江郡历阳县,即今安徽和县,今扬州(广陵)当时属徐州。

汉末扬州先后移治寿春县(今安徽寿县)、合肥县(今安徽合肥市北),曹魏初(约220)治淮南郡寿县,仍今安徽寿县。孙吴占据江南扬州主体,治丹杨郡建业县,即今江苏南京市。

西晋承曹魏扬州,太康元年(280)平吴后一度移治丹杨郡秣陵县(今江苏南京市),旋还治淮南郡寿春县,仍今安徽寿县。

东晋初(约317)扬州南迁丹杨郡建康县,仍今江苏南京市。

隋初承北朝扬州,治寿春县,仍今安徽寿县。开皇九年(589)平南陈,改陈扬州为蒋州,改原扬州为寿州,又改原吴州为扬州,治江都县、邗江县(双县附郭),即今江苏扬州市,自此广陵正式上位。大业改郡时期扬州改置江都郡,邗江县改名江阳县。

唐初江都郡先后改名前扬州、兖州、邗州,至武德九年(626)复称扬州,治江都县、江阳县,仍今江苏扬州市。天宝改郡时期改置广陵郡,治所不变。

公元919年,杨隆演称吴国王,建元武义,升都城扬州为江都府,治所不变。南唐昇元元年(937),江阳县复旧名广陵县。后周显德三年(956)攻获南唐东都江都府,复为扬州,仍治江都县、广陵县,即今江苏扬州市。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广陵县废入江都县,扬州统淮南东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置扬州路,治江都县,仍今江苏扬州市。

元末朱元璋先改扬州路为淮海府,又改为维扬府,丙午年(1366)改名扬州府,治江都县,仍今江苏扬州市。

至清末扬州府辖宝应、兴化、东台、扬子、江都-甘泉六县与高邮、泰两州,治所不变,甘泉县为雍正九年(1731)增置的附郭县。

民国初废府留县,扬州府废,保留原附郭江都县,甘泉县废入江都县。

1949年1月,江都县城解放,析城区与近郊设县级扬州市。1983年3月,与扬州地区地市合并。

地级扬州市基本继承了清末扬州府的核心地区,可看作是扬州在今天的继承者。以及,可以看出来南京扬州本质是六朝扬州,纯图一乐,论正统扬州还得看江北(手动狗头)。

3.荆州—湖北省荆州市

《禹贡》言“荆及衡阳惟荆州”,“荆”即今湖北荆山、“衡”即今湖南衡山,则荆州显然是包括今鄂、湘两省的中南地区。

荆州是汉末十二州之一,当时辖域约等同于现在的豫西南、湖北大部、湖南全境、贵州东部与两广北部,治武陵郡汉寿县,在今湖南常德市东北。

东汉初平元年(190)荆州刺史刘表迁州治于南郡襄阳县,即今湖北襄阳市。建安二十四年(219),樊城之战后孙吴占据原荆州大部,治南郡江陵国(县),即今湖北荆州市。

西晋初沿曹魏荆州,治南阳郡宛县,即今河南南阳市;太康元年(280)平吴后移治南郡江陵县,仍今湖北荆州市。

南梁太清三年(549),雍州刺史萧詧附魏。绍泰元年(555)于江陵称帝,史称“后梁”或“西梁”,先后为西魏、北周、隋之附庸。后梁广运二年(587),隋文帝废梁国。

隋唐承荆州,大业和天宝两次改郡时期分别改置南郡、江陵郡,仍治江陵县,在今湖北荆州市。上元元年(760)升为江陵府,治所不变。

南宋淳熙元年(1174)短暂改名荆南府,治所不变。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设江陵路总管府,天历二年(1329)改为中兴路,仍治江陵县,即今湖北荆州市。

元末甲辰年(1364),朱元璋改中兴路为荆州府,仍治江陵县,即今湖北荆州市。

至清末荆州府辖宜都、枝江、松滋、江陵、公安、石首、监利七县,治所不变。

民国初废府留县,荆州府废,保留原附郭江陵县。

1949年7月,沙市解放,析江陵县沙市镇设沙市市,由省直辖。1994年9月,与荆州地区合并为荆沙市;1996年11月,改名荆州市。

地级荆州市基本继承了清末荆州府的主体,可看作是荆州在今天的继承者。

再多说两句

上述十二州当中只有三个(营、冀、徐)未遭受升府之劫。这之后就是看能不能再降回州(兖、扬),或者靠朱重八重整元末政区时把州名拽回来(青、荆)。明清两代内陆政区一脉相承,挺过明初基本就可以延续至清末,近现代可能会没落,但只要设市就有高几率回归。

最后做了一个十二州继承者(地级市)的简图,供大家娱乐。

THE END
1.2024年12月郯城县规划局2024年12月郯城县规划局发布日期:2024-12-19 作者: 来源:郯城县人民政府网站 阅读:1 次打印 中央政府 省政府 各市级政府 县区及开发区 Copyright ? 2002-2021 郯城县人民政府 网站地图 郯城县人民政府主办 郯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 承办地址:郯城县府前街127号 电话(传真):05396150288 邮编:276100 网站http://www.tancheng.gov.cn/info/1536/269421.htm
2.公示:郯城县2023年花园镇冷村等3村土地整治(提质改造)项目工程山2024年12月份招标:郯城县2023年度花园镇冷村等3村土地整治(提质改造)项目工程山东省2024-12-19招标人郯城兴田土地开发整理有限公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PUVF4V0556ASH9.html
3.郯城马陵山省级地质公园天气预报,历史气温,旅游指数,马陵山省级地质公网站地图 热门推荐 国内天气| 国内景点| 国外天气| 国外景点 三亚天气 厦门天气 西安天气 黄山风景区天气 九寨沟天气 云南天气 北京天气 张家界天气 乌镇地址: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高峰头镇310国道附近 用户点评: 3分 (2条点评) 类型: 登高爬山 自然山水 游玩时间: 1-3小时 开放时间: 具体营业状态https://you.ctrip.com/weather/tancheng2908/4631802.html
4.郯城县行政区划图政区图行政地图这是郯城行政区划图网页,提供中国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行政地图高清版大图,包括有郯城县政区图、管辖区域划分地图全图,可以看到超清晰的郯城行政区版图和卫星地图,可放大。 使用方法:可用鼠标或手指拖移、放大、缩小地图;点击地图获取经纬度。 以上郯城县行政区划图会定期更新,欢迎回访。https://bajiu.cn/ditu/?qh=2671
5.郯城县卫星地图提示:请点击左边市县地名,鼠标拖动平移、滚轮放缩地图。 山东郯城郯子公园旅游攻略山东郯城郯子公园为纪念一代国君郯子而兴建,文化内涵丰富,是休 郯子公园 郯城神舟古栗园旅游攻略郯城神舟古栗园是国内平原地区最大的板栗生产基地。园内以50- https://www.meet99.com/map-18962.html
6.山东省2023年版行政区划高清地图(含16大地级市)临沂市下辖兰山区、罗庄区、河东区3个市辖区,郯城县、兰陵县、莒南县、沂水县、蒙阴县、平邑县、费县、沂南县、临沭县9个县。 16.枣庄市情况介绍 人口:383万(2022年常住) 面积:4564平方千米 GDP:2039亿元(2022年) 简介:枣庄,别称煤城,因多枣树形成村庄而得名,素有鲁南明珠之称,是墨子故里。著名旅游景点有https://zhuanlan.zhihu.com/p/666676202
7.郯城县行政区划图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范围地图快速: 高清地图 卫星地图 郯城街道马头镇重坊镇李庄镇禇墩镇杨集镇高峰头镇庙山镇黄山镇港上镇沙墩镇胜利镇新村乡花园镇红花镇泉源镇归昌乡 山东省.临沂市 蒙阴县费县郯城县沂南县平邑县临沭县苍山县沂水县莒南县罗庄区河东区兰山区兰陵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http://www.757dy.com/map-xz-2359.html
8.山东临沂郯城县高清地图欢迎来到山东临沂郯城县高清地图网close 山东临沂郯城县高清卫星图 操作指南: 左右拖动地图:在山东临沂郯城县航拍图区域,点鼠标左键不放,左右拖动鼠标即可,松开左键后结束拖动 放大缩小地图:在山东临沂郯城县航拍图区域,前后滚动鼠标中键滚轮,实现地图放大缩小 方便查看市、乡镇、村的航拍图 还可在搜索框内输入景点、http://vlinyi.wx.itref.cn/tcx-dq.html
9.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位置示意图,地图位置,交通指引,周边酒店临沂地图 / 地址名录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位于临沂市,靠近安泰路、顺亿路、兴郯路和北环路。在公共交通方面,附近设有多个公交站,包括盛泽机械公司、玉带社区、开发区管委会、徐大墙等,可以换乘临沂客运巴士班线[郯城-临沂][西线]、郯城重坊线、郯城2路、郯城S06路等多条公交线路。https://linyi.city8.com/bianminfuwu/231472_bfats_address
10.徐州客运巴士班线[新沂郯城](新沂北站徐州客运巴士班线新沂-郯城,连接了新沂北站和郯城汽车站,全程约30.43公里。这条线路的运营时间为06:00至17:10,共有40个公交站点,其中包括新安街道办、广济医院、旅部、北郊派出所等站点。乘客可以在这些站点上下车,方便快捷。 新沂-郯城班线的站点分布合理,涵盖了新沂市和郯城县的主要区域。乘客可以通过新沂7路、新https://www.autohome.com.cn/ask/13083002.html
11.百度地图内置市级+县级区域代码百度地图乡镇边界代码'五家渠市': '789', '图木舒克市': '792', '定安县': '1214', '儋州市': '1215', '万宁市': '1216',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 '1217', '西沙群岛': '1218', '济源市': '1277', '潜江市': '1293', '中沙群岛': '1498', '南沙群岛': '1515', '屯昌县': '1641', https://blog.csdn.net/qq_37979181/article/details/85197880
12.临沂市行政区划交通地图人口面积地理位置风景图片旅游郯城县面积1307平方千米,人口124万。邮政编码276100。县人民政府驻郯城镇 苍山县面积1800平方千米,人口127万。邮政编码277700。县人民政府驻卞庄镇 莒南县面积1752平方千米,人口109万。邮政编码276600。县人民政府驻十字路镇 沂水县面积2435平方千米,人口130万。邮政编码276400。县人民政府驻沂水镇 http://www.365135.com/shandong/linyi.shtml
13.要闻临沂市,生日快乐!■1994年12月,撤销临沂地区和县级临沂市,设立地级临沂市。原市级临沂市分为兰山、河东、罗庄3个县级区。地级临沂市辖兰山、罗庄、河东3区和郯城、苍山、莒南、沂水、沂南、平邑、费县、蒙阴、临沭9县。就此,临沂的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 ■1995年,临沂在全国18个连片贫困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wNDI2NTA0Nw==&mid=2657743578&idx=2&sn=bbdc95571f28999566f9ccefd7e51cd2&chksm=8150e47b9bd09976d8b1d013e3e9cbb9b1c74fc9b986eeb1001c2a4bc6fbbea09105accf2ff2&scene=27
14.网站地图托普云农农系设备网--- 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参考配置表 --- 《田间观测场及应急药械库建设项目》配置清单 --- 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项目配置清单 --- 森防站--- 临沂郯城县泉源乡温室大棚助力精准脱贫 --- 安徽:智慧气象服务为现代农业“护航” --- 农业相关政策正密集落地 为加快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https://www.tpyn.net/sitemap.html
15.单层13.5米,独栋厂房出售临沂郯城厂房出售概况 照片 地图 该项目地处临沂市经济开发区、罗庄区和郯城县三区(县)交界处,距离长城汽车临沂分公司6公里,临工集团8公里,格力集团(临沂)生产基地18公里,地理位置优越。园区门口为205国道,大货车24小时不限行,极大的方便平时工厂货车的出入,距临沂市南外环和S38岚菏高速路出入口仅两分钟车程,距临沂市火车站,临沂https://linyi.99cfw.com/changfang/zrywRtsrxsza.htm
16.郯城地图中国电子地图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地图行政区划代码 371322 中国电子地图为您提供郯城地图,郯城县地图,郯城地图全图,郯城地图全图高清版,郯城县地图高清版,郯城地图查询,郯城县电子地图,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地图,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地图全图,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地图全图高清版https://ditu.911cha.com/tancheng.html
17.山东郯城县地图山东郯城县 × +? Leaflet | Map Data ? Google 地图操作指南 当前坐标 经度:118.36709 纬度:34.61465 经纬度直达 输入您要查看地点的经度和纬度(用123.456这种格式,不能用度分秒格式),点击GO即可到达 经度: 纬度: 地图大全|地图迷 Designed by地球在线https://www.earthol.com/view-8906.html
18.郯城县文史地图京杭运河纵贯济宁全境,流经梁山、汶上、嘉祥、任城、中区、鱼台、微山等7个县区, 孔府菜是由于孔府在历代封建王朝中所处的特殊地位而保全下来,是乾隆时代的官府菜 微山湖亦名南四湖,由微山、昭阳、独山、南阳四个彼此相连的湖泊组成。湖区主要坐 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坐落于曲阜城北.占地3000余https://www.dzwww.com/2013/sdwsdt/lywsdt_95013/tcxwsdt_94873/
19.郯城县庙山镇地图1.默认显示的电子版郯城县庙山镇地图全图,地图上上详细标明了郯城庙山镇交通、公路信息以及行政区划、便民设施等信息;2.点击上面郯城县庙山镇辖区的村、居委会,可查看该辖区的详细的地理位置信息;3.地图左上方有地图操作图标,上下滑动标尺可放大缩小临沂地图信息;点击箭头方向可前后左右移动地图!4.山东庙山镇电子地图http://m.yilutai.com/ditu/zhen10384.html
20.“乡村蝶变”党旗红初冬时节,走进“鲁南农乡”郯城县高峰头镇,星罗棋布的温室大棚、连片成方的青青麦田,鸡犬相闻的和谐村落,将人带入如诗如画的田园世界。围绕推进“和美乡村”建设,该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快打造“生态美、百姓富、产业兴、乡风正”的新美高峰头,一个个兼具“颜值”与“内涵”的美丽http://www.tuilink.cn/wap/news.php?id=13887
21.临沂地图,临沂旅游百科,临沂市地图,临沂地图,临沂卫星地图有沂河、沭河、中运河、滨海四大水系,区域划分属淮河流域。主要河流为沂河和沭河,有较大支流1035条,中小支流15000余条。10公里以上河流300余条。沂河主源发源于沂源、蒙阴、新泰交界处的老松山北麓。流经沂水、沂南、兰山、河东、罗庄、苍山、郯城等县区,流入江苏省境内后注入黄海,全长570公里,境内流长287.5公里,http://linyi.monfr.com/
22.威海环翠区地图,威海环翠区卫星地图,威海环翠区三维地图使用说明:点击“全屏”可放大地图窗口;双击地图可以放大地图;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动地图显示范围;地图左上角“+”可放大“-”可缩小;“上下左右箭头”相当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点击“三维图/二维图/卫星图”可以切换到当前城市的三维地图、二维电子地图或者卫星地图。 http://weihai.huancui.33map.net/
23.山东省郯城县地图图片预览山东省郯城县地图 软件界面Loading http://xz7.com/viewimg_197562_0.html
24.山东省郯城县地图。郯城县为隶属于山东省临沂市,位于山东省最南山东省郯城县地图。郯城县为隶属于山东省临沂市,位于山东省最南部,地处鲁苏交界,南临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新沂市、连云港市东海县,北半部与临沂市临沭县、河东区、罗庄区、兰陵县接壤。郯城建置始于夏商时期的炎国,春秋时期演化为郯国,秦朝设郯郡,两 - 禅那史地生于https://www.douyin.com/note/7372916518625053988
25.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港上镇卫星地图南与新沂市合沟镇相接;东部、北部与山东省东省郯城县近邻。港上镇域64.7平方公里。含19个村和3个居委会,6.1万。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12亿元,财政收入1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50元。港上镇党委、政府调高目标定位,加速经济社会发展,全力建设“邳州经济强镇、苏鲁商贸重镇、江苏新农村示范镇、中国生态旅游名镇和https://www.chazidian.com/wxdt/list-n27637/?only_pc=1
26.在高德地图上查看郯城县的位置高德地图(普通地图和卫星地图)上查看郯城县的位置及周边环境https://www.nowmsg.com/public/map_gd.asp?Name=%E9%83%AF%E5%9F%8E%E5%8E%BF&lat=34.61354&lng=118.36712
27.72张三国历史演变地图扶苏公子x三国历史演变 东汉及三国时期的州郡划分大致如下:(天下分为十三州,另有洛阳一地称为司州或司隶)司州:分置河东、平阳、河内、弘农、河南尹 等四郡一尹,下辖55县,属魏地。约于今陕西省、山西、河南省部分之地。治所——河南(今河南洛阳市东)幽州:分置涿郡、代、 上https://www.cnblogs.com/chenglee/p/7890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