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之望一生遍览群书,医学知识渊博,认为明代及以前的医家著作汗牛充栋,存在偏执之弊,又逢“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四库全书提要·医家类》),医学流派大发展时期,中医发展逐渐陷入门户之见,众多先贤医家在治疗疾病时也越来越多的掺杂了自己的主观意识武氏清醒的地到了医学门户的偏见对中医学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放在理论著作及临床上尽力摒除各种偏见,兼容备家之说。
《济阳纲目》是一部集古代医家之大成学说的论著,每病多以《内经》有关论述为纲,以张仲景、刘完素、李东垣、朱丹溪等备家经验为目,先论后方,别异比类。本书援引明代以前医家著述113家,医籍上万卷载方7300余首,搜罗宏富,分类精细,保存了许多至今罕见的医药学术资料,如《济阳纲目》第七卷论瘟疫中引用了张仲景、庞安时、陶氏、活人、指掌、丹溪、龚氏、陶尚文八家之说。
2、分门别卷辨证论治
3、养血补精重视心脾
《济阴纲目》调经门中东垣先生日‘髀为生化之源,心统诸经之血。”但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失节、起居失宜都可导致脾胃虚损、心火妄动而引起月经失调,即武氏所提出的“心脾为经血主统”的观点。《济阴纲目》是一部论治月经、带下、胎前、产后、乳阴部病证的妇产科专著,该书虽为妇科著作,但涉及脾胃病证达20余种,占全书病证的1/3,武氏在临证调经血时注重心脾两脏对经血的影响。
4、却老延年摄生有术
总之武氏著述集众医家之长,重视以证统方、辨证论治,调养心脾以养血,养生延年。为大长安医派承前启后之医家,其学术思想对后世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主要著作
1、《济阴纲目》
2、《济阳纲目》
《济阳纲目》,共计108卷,150余万字,是一部主要论述内外科杂证的综合性医著,成书于明天启六年(1626)十二月。武之望在《济阴纲目》成书之后,复感“阴阳一理,济阴有书,济阳何可无书”,于是便“汇集众编,别异比类,总以议论特出,独具卓识者择而录之……分门别类,或采其论证,而论必悉证之原;或摘其治方,而方必尽治之变”,从而编成又一部以治疗内外科杂证为主要内容的大型医学专著。仿前《济阴纲目》之例,本之《内经》以主其纲,晰之名家以定其目,取其纲举目张之义,故命名曰《济阳纲目》。
3、《疹科类编》
三、诊疾轶闻
在武之望的家乡,至今还有许多有关武之望为民众诊疗疾病的逸闻趣事。《临潼县民间义学集成》收有当地交口乡贺定一先生口述,张廷柱整理的两则有关武之望医病的故事,其医术之高明从中可见一斑。
1、移搭手
据说,有个人叫刘诚,长年在兰州做生意。有一年回家过年,因武之望曾多次为其母看过病,便上门拜望答谢武之望。顺便让武之望为其做个检查。武之望诊视后说道:“你的身体眼下虽然很好,但七八月间要害搭手病。”搭手就是背部生疮,就部位而言,患者自己把手从肩膀上伸过去稍能够到的地方,这疮叫上搭手,伸手从胸前移得到的地方叫下搭手。俗话说:“上搭不算搭,下搭见肝花。”刘诚听了半信半疑,心里十分惊慌。由
于他还要去兰州经商,不可能待在家里等害病,便将自己的想法告诉武之望,武之望告诫:搭手是一定要出的,我给你把疮移到小腿上。兰州有不少名医,如果有人要给你当一般疮治,千万不要让治。谁要是认定是搭手,一定也会治好的。不妨事,你放心去吧!刘诫就请武之望给他施灸,作了“移疮手术”,便到兰州去了。
2.饿病治方
传说有母子二人,母亲姓杨,儿子叫郭继宗,原是孤儿寡母,家境并不富裕。继宗的舅父在兰州经营一个药材铺,杨氏便将儿子送去当了相公娃。有一次一位名医到了店里,见到继宗,便对其舅父说:“你这外甥气色
不正,两月之后,要得一种不治之症,你快打发他回家去吧,迟了恐怕连他妈也见不上了。”他舅父听了,给郭继宗准备了盘缠,让他迅即返乡,去找武之望医病,或许还有一点希望。
郭继宗回到家中,向母亲说明原由。母亲抱头痛哭,只好求武之望给其检查一下。武之望疹视之后,说的和兰州那位名医字字相投。杨母恳求武之望医救小儿性命。武之望说:“世上没有不能治的病,关键看治的迟早和得不得法,你娃这病,你自己是最好的医生。"杨氏给说懵了。武之望说:“只要你狠狠心,从今天起,按娃吃饭的定量每天减粮一两,三天后再减一两,直至减到一两时,你再看他身上有没有红斑点,我再用药给他调治,包管能好。”杨氏谨遵武之望的嘱咐,逐日给儿子减少口粮,一个半月后,郭继宗竞饿得骨瘦如柴了。等到口粮减到一两时,继宗已昏迷不省人事了。杨氏把儿子全身检查了一遍,果真在其背部发现了扁豆大的红疙瘩,忙去告诉武之望,武之望早已为继宗备好了两服药,一服外敷.一服内服。并让杨氏逐日恢复郭继宗的饮食。杨氏回家后,如法调理,三个月后,郭继宗又成了一个精壮的小伙子。
第二年过年,郭继宗又去兰州舅父那学生意,舅父高兴地摆了一桌酒席,同时还请了那位名医,那人得知武之望用饿方治好了郭继宗的病,深感天外有天,人上有人,自愧不如,竟从千里外的兰州到武之望家登门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