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江苏的吴门医派、孟河医派和山阳医派是以地域命名的中医流派,在国内影响较大,其丰富的内涵包含了中医流派中的各种类型,能够反映中医的传承形式和特色,对现代中医教育与传承具有借鉴意义。1吴门医派江苏苏州地区历代文化发达,名医众多,著述颇丰。据统计,苏州历代名医有1400余家,著作600余部。“吴医”出现,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唐以前“吴医”由医家兼道家主宰,比如周代的沈羲、汉代的负局先生、南朝的顾欢等,他们都能自制丸药,治病救人。至唐代开年间,出现了能够用理论来指导临床的医家,即苏州历史上第一位御医周广。现存历史文献中,最早记载“吴医”的是唐代明皇杂录。吴门医派的鼻祖是金元四大家的朱丹溪,而朱
3、丹溪的门人戴思恭则是吴医形成的引导者。自元末明初,戴思恭徙吴行医,传王仲光而使“吴中医称天下”以来,明代中叶由薛立斋作为“苏之医派崛起于后”的代表人物,至清代温病学派的兴盛,前后几百年间,形成了世人瞩目、传承不衰的吴门医派。但是“吴医”广传天下,始于清代名医唐大烈。他把苏州地区三十一位医家的医论杂著汇编成吴医汇讲十一卷,刊刻印行,使“吴医”名称盛行于世。吴门医派具有“儒医多,御医多,医学世家多,著作多,温病学说发源地”等特点,其内涵较广,由诸多学术流派、世医流派组成,是国内具有相当影响的一大中医流派。2孟河医派“孟河”乃位于江苏常州市新北区的一个集镇,原属常州武进县。自唐朝常州刺史孟简拓浚河道
4、(为纪念孟简之功,河道被称为“孟河”)以后,交通便利,市场繁荣,人流密集,从而医药活动十分昌盛,历史上出现了诸多较有影响的中医大家,最有名的是费、马、丁、巢氏四家,被冠以“孟河医派”,或称“孟河四大家州。除此以外,孟河还有法氏、沙氏等著名医学世家。孟河四大名医均是地道孟河人氏,在传承上脉络清晰,医疗特色上各有专长。如费氏医家起于明末清初的费有尚(1572-1662),最有成就者为七世费伯雄,于咸丰、同治年间名噪大江南北,著有(医醇媵义,以治虚劳名世,当代名医费赞臣为费氏后人。马氏医家最早者当推马省三,生卒不详,其孙马文植于清代成同中(18511874)即以医术高明而闻名京师,因为慈禧治疾而效,
5、医名益显,医术内外兼精,尤擅疡科,著有外科传薪集,并注释王洪绪(外科全生集。清末马伯藩、当代“马氏三骏”(马书坤、马嘉生、马笃卿)为马氏嫡系传人。此外,马氏还有为数众多的外族弟子如丁泽周(丁甘仁)、巢渭芳、邓伯星等。孟河巢氏医家第一代巢渭芳生卒不详,因得马文植之传而行医,精内科,尤长于时病,外科也甚精通。其子巢少芳,生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25岁始临证,在当地颇有声望。孙巢念祖、重孙巢重庆行医于孟河镇。另有一支巢氏医家同出孟河,乃“上海巢氏”,名峻,字崇山,与孟河巢氏除有亲房关系外,别无联系。丁氏医家首创人丁泽周(18641924),曾师从马文植,故兼蓄马氏内、外、喉三科之长,又勤学深研
7、现江苏省内准安、宿迁、盐城、连云港以及扬州、徐州的部分地区,故山阳医派又称淮医学派,形成已200余年,有史可考的医家有500余名,著作有百余部。山阳医派的形成始于清末温病学家吴鞠通,其不仅临证医术高明而为山阳人所称颂,还因著温病条辨创建温病理法方药完整体系,使温病学术在准地得到大力发扬。自此以后淮安名医辈出,清末刘金方名噪淮扬,高映青治温病、妇科病及伤寒杂症,被慈禧称为“医术不在御医之下”,刘金方列为“淮扬九仙”之一。民国初淮安城乡出现诸多中医世家,治疗温病、伤寒及内、外、妇、儿、喉等科各有专长,且门徒众多,其中张治平擅治温病,时称苏北“三大名医”之一。山阳医派以吴鞠通为宗师,治温病为其特色,
8、后人多有阐发,但各家临床各科均有独到经验,值得整理与挖掘。研究山阳医派,除了研茕吴氏的(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医医病书外,嗣后其他医家的众多文献也当重视,特别是一些手抄孤本甚至医案手迹应当抓紧整理并编纂出版,并在此文献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挖掘山阳医派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4龙砂医派清乾隆至嘉庆年间,江苏省江阴东部龙砂(今华士镇)出现了一批有名望的医家,如戚云门、王钟岳、贡一帆:孙御千、戚金泉、叶德培、姜学山、姜恒斋等,他们不仅治病救人,而且著书立说,传播医理,在临床治疗上各有特色,理法方药论述完整,用药平和,常出奇制胜。清人姜成之收集以上诸医家的医案,编成龙砂八家医案(书中并附姜宇瞻医案
9、二则,实为九家),其中以戚云门、王钟岳、孙御千的治案较多。全书以杂病及时症医案为主,反映了当时龙砂医派诊治疾病的理法方药思想和用药特点。关于“龙砂医派”这样的称谓及其研究不是很多,但江阴龙砂地区在清代所出现的医家群体的诊治用药经验具有一定的共性,即“用药平和”之中显奇效。这一医派“前有渊源,后有继承”,对当地后人治病用药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值得深入去研究和挖掘。二、学术流派1温病学派温病学派是我国主要学术流派之一,代表人物叶天士及薛雪、吴鞠通等,均为江苏著名医家,著有温热论湿热条辨温病条辨等。苏州名医叶天士明确提出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治法,被推为温病学派的创始人;淮安吴鞠通把温病证候分
10、成上、中、下三焦三个不同阶段,使温病学说更加切合临床。其他江苏医家特别是吴中名医在温病学说的发挥上都有建树,如吴医缪遵义(温热朗照8卷、周扬俊温热暑疫全书4卷、萧霆痧疹一得2卷、邵登瀛四时病机14卷、(温毒病论1卷、陈耕道疫痧草3卷、吴金寿温热赘言1卷、汝琴舫治温阐要1卷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温热病有所发明,使温病学派不断发扬广大。2外科学派江苏外科发展源远流长,现存最早的一部南朝宋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作者刘裕为江苏丹阳人。明清时,江苏中医外科的发展进入鼎盛阶段,出现了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三大流派驯。正宗派为明代南通陈实功所创,著有外科正宗,其主要学术指导思想是“去疾务尽”;全生派为清代吴县
11、王洪绪始创,著有外科全生集,其治脓肿,力求消散吸收,研制许多外用方剂;心得派为清代无锡高秉钧创立,著有疡科心得集,其遵循“外科必求于本”的指导思想,用内科治病方法处理外科疾病,从而不断丰富外科理论。三个流派各有重点,可以互补,从而使江苏中医外科技术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江苏外科流派也一直在临床上得到应用和发挥作用。3澄江针灸学派“澄江”为江苏省江阴市古称,澄江针灸学派指的是以近代针灸大师承淡安为代表的精英及其传人几十年努力形成的学术体系。承淡安原籍江阴,为南京中医学院首任校长,学部委员,在医、教、研方面卓有功绩,系现代杰出的医学家、教育家,他的中医教育思想和针灸学说随其弟子广播海内外。澄江
12、针灸学派的学术体系及思想正在得到进一步的研究,丰富的针灸经验也为其传人在临床广泛应用。三、世医流派所谓世医流派即以父子或师徒为流传的医学流派,脉络比较清晰,很多地域流派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吴门医派、孟河医派中就包含了许多世医流派,如孟河医派即以四大世医脉络流传下去。世医流派在临床诊治方法和经验上往往自成一体,颇具特色,盛传一方。除了以上提及的孟河四家、龙砂姜氏世医流派外,还有镇江大港沙派、苏州顾氏(七子山顾)、江南何氏、丁氏痔科等,以及昆山郑氏女科等。1大港沙派沙氏原籍在武进孟河,后迁往镇江大港镇,其祖孙数代行医,自成一派,人称“大港沙派”。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沙石庵,生于嘉庆七年,卒于
13、光绪十三年,著有医原纪略、疡科补苴,其弟、子、孙、曾孙皆执医于世。大港沙派精通内、外、喉科,于温病深得叶天士真传,临床喜用辛凉、甘寒之品,每用石膏多至半斤,喜用西瓜。在外科方面,疮疡初期,强调以内服药消散;排毒引流,擅长用火针;外用药组成简单,药价低廉。2七子山顾“顾氏世家”原居苏州西南郊七子山天医峰,医术名闻乡里,远近皆以“七子山顾”称之,后迁入苏州城里。顾氏世医最早见文献记载的是十九世纪前半期顾德昌、顾德华兄妹二人,兄长于治内科杂病,著顾庭纲医案八卷;妹精于疗妇人疾患,著花韵楼医案1卷。他们的后人大多数亦从医,且医道益精,名重一方。顾德昌重孙顾允诺之高足宋爱人撰有顾氏医经,能反映顾允诺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