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神经外科医生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据统计,在国外,神经外科手术的40~80%都是脊柱手术,而根据国内13家医院2010年11月~2011年11月神经外科手术的统计数据,在总量28412例手术中(包含血管内介入手术),脊柱脊髓手术(不包含脊髓血管病)仅1851例,占手术总量的6.5%,其中脊柱退行性疾病只有322例。
创建中国首个脊柱神经外科专业组
2005年,刚从意大利留学归来的菅凤增加入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在主任凌峰教授和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名誉主席赛米(Samii)教授的指导下,创建该院的脊柱神经外科专业组,这也是中国第一个脊柱神经外科专业组。
宣武医院是我国神经外科的发源地之一,近50年来,在赵以成、王忠诚、丁育基、凌锋等几代著名教授带领下,成为设备先进、技术精良的以微侵袭治疗为特色的科室。
20世纪60年代末,亚萨吉尔(Yasargil)和卡斯帕(Caspar)等将手术显微镜应用到神经外科手术中,并取得巨大成功,之后手术显微镜在许多脊柱外科疾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治疗这些疾病的标准手术方式。
凭着一股要干事业的闯劲,菅凤增和他的团队从零开始,勤奋工作,勇于创新,在脊柱神经外科这一重要医学领域,取得诸多成果,他们首创或率先实行的几项医疗技术在国内均处于领先水平。
2008年,菅凤增在国际上首创“单纯后路复位矫形及内固定治疗颅底凹陷及环枢椎脱位”技术,即颅颈交界区脱位的手术治疗新技术。
2008年,菅凤增在国内最早报告了显微镜下“前外侧入路椎间孔扩大术治疗神经根型及椎动脉型颈椎病”,这是一项既不需要传统的内固定、又保留颈椎运动功能的非融合手术技术,手术的危险性和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明显降低。
同年,菅凤增又率先在国内报告了显微镜下“一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技术”,它同样是不需要腰椎内固定、并保留腰椎活动功能的非融合技术。
2009年7月,菅凤增在国内首先实施了利用“显微镜联合内窥镜技术”切除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的手术。
菅凤增说:“几乎所有脊柱疾病都表现为神经受压,因此从神经外科角度可以更好地恢复及保护神经功能,同时兼顾脊柱的稳定性。”
海外留学形成创新思维
宣武医院脊柱神经外科专业组有13张病床,2011年,菅凤增和他的团队实施手术594例,这样高的流动率在业内实属罕见。
菅凤增解释说:“我们采用显微微创技术,伤口不大,只要处理得当,很少有术后感染。我们的病人一般做完手术就出院了,很少有等着拆了线再走的。最快的时候,上午住院,下午手术,第二天就出院了。”
这样的新理念和新思维源于菅凤增7年的海外求学生涯。“在国外等拆了线再走是不可能的,都是手术完就出院了。”菅凤增说,“我们现在也是这样操作的。”
1997年,在国内已经是主治医师的菅凤增远赴意大利罗马大学攻读神经外科专家文凭(相当于中国的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临床医学做起来并不容易。回顾在罗马的日子,菅凤增笑言:“我是从缝皮起家的。”所谓“缝皮”,就是在医生做完手术后,为病人把皮肤缝好。
初到罗马,菅凤增先从住院医师做起,负责病人的日常生活。病人们一开始并不认可这位外国医生,一开口就是“中国人”,连“医生”都不称呼。
菅凤增毫不气馁,他技术精湛,耐心细致,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经过他缝合伤口的病人会对要做手术的病友说:“那个中国人缝得太好了,一点都看不出来。我的(颈椎伤口)就是他缝的,第二天就能下床,你手术时也让他缝吧。”
很快,菅凤增在病人中就小有名气,病人对他的称呼也从“中国人”变成了“中国医生”。医生和导师也开始注意这个踏实认真的中国小伙子。
晚上,值夜班的菅凤增就向一同值班的男护士请教,请他们检查他写的病案。
菅凤增笑言:“那帮护士老哥们儿很仗义,他们会指出我病案中的各种错误,告诉我别的医生是怎么写的。”
慢慢地,菅凤增的病案就挑不出错了。
“我在罗马第一年和第二年主要跟护士学习,第三年第四年跟医生学,第五年开始才跟着导师,接受导师的指导。”菅凤增说,“当时跟我一起进入住院医生行列的,有越南同学,也有也门同学,最后只有我一个人毕业拿到文凭了。”
在罗马大学,菅凤增接受了欧洲正规的临床医师培训,临床技术和能力大大提高,这对他回国以后的工作帮助颇多。
“海外学习,最主要的是开阔了眼界和思维。学习的是方法,而不是单纯的技术。”菅凤增说,“现在我所做的都是自己慢慢摸索出来的,这都得益于创新思维的形成。”
在几年的手术实践中,菅凤增还设计了2个小工具,都申请了专利,其中削骨刀已经由厂家在生产,准备拿到海外去推广。
医生的道义和责任
见证了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医疗体系和临床技术,满怀报国的理想和施展抱负的雄心,面对国内的现状时,菅凤增不是没有心理落差。
在事业初创时期,病人很少,他的压力也特别大。“作为一名医生,却没有病人,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菅凤增回忆起来仍是苦笑,“人都是很现实的,一个海外归来的外科医生,1年只有不到200例手术,能有什么前途?跟我一起‘创业’的同事们都在犹豫,我自己也很犹豫。”
从事着国内尚未普及的脊柱神经外科专业,菅凤增也很难得到业界的认可。为了交流学习,他也去参加学术会议,但那时国内还没有专门的脊柱神经外科专业学术会议,他只能参加骨科的学术会议。
在这些会议上,菅凤增认识了从事脊髓神经外科的修波——清华大学玉泉医院主任医师。两人都是“形单影只”,不由得惺惺相惜。
【关键词】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
随着现代外科学的不断发展,外科手术的领域和范围日趋扩大,新手术方法、新器械、新仪器设备不断推陈出新,对手术室护士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促使手术室护理人员向高度专业化和一专多能方向发展,手术室护士也应当由随意全面参与型向专科定人参与型发展。本院是一所综合性大型三级甲等医院,开放床位1366张,于2006年10月启用洁净手术室,共有18个手术间,年手术量达10000余例,可开展肝肾移植、冠脉搭桥、脑动脉瘤切除、关节置换以及各种微创手术,现有护士42名。根据外科专业的特点共分6个专业组:心脏、神经外科、肿瘤、骨科、微创、脏器移植等,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人员选择
本着个人志愿、科室安排、医生认可三项原则,但是申请专科护士必须工作满5年、护师以上职称方可填写专业志向表,还要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钻研业务的精神。
2职能和作用
提高手术配合质量,利用专业知识和技术为手术患者及医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指导和帮助本专业护理人员提高护理质量并提供专科领域的信息和建议,率先参与本专业的新业务新技术的发展,并提供手术配合经验,负责手术常规的编写,参与质检小组活动,负责本专业护理质量的考核评价工作。
3培训方式
采用院内培训+院外进修的方式。先由高年资的主管护师进行专科带教,熟悉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常规操作,一对一组合,三个月之后考核,达到标准要求后再送往上级医院学习半年以上。
4培训内容
重点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所用特殊器械仪器设备手术配合要点,另外还有社会学、管理学、行为心理学、护患交流知识等。
5技术达标
5.1能熟练准确的做好专科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和术后处理。
5.2专科手术摆放合理舒适。
5.3专科手术器械使用娴熟。
5.4掌握专科手术的安全防范与措施。
5.5熟悉专科手术配合的特殊要求。
5.6掌握本专科的理论知识。
6三级管理
实行三级管理制:护士长-专科组长-专科护士。由各专业组长定期召开本专业组成员会议,讨论手术配合的质量,本专业的发展,并定期深入病房,参与查房,广泛征求患者及外科医生的意见,同时对本专业所用器械、设备定期保养并提出申购意见,及时汇总反馈。
【关键词】脑胶质瘤;超声
作者单位:130000长春,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外科
通讯作者:房晓萱1术中超声的发展史
2术中超声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神经外科手术中定位的准确性的问题是手术成功与否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3]。由于在手术中很多病变经脑表面不能被发现,为了显示脑组织内和脑被覆下地病灶,神经外科医生需要切开或牵拉作为完整实体的脑组织,而为了不增加脑损伤的情况下将病灶切除,则除了传统神经外科训练和随后积累的经验外,影像学机制的支持也是十分必要及关键的。
2.2术中超声在脑肿瘤中的应用脑肿瘤主要包括脑膜瘤、胶质瘤、前庭神经鞘瘤、表皮样囊肿等,开颅手术切除仍是其最主要的治疗方法[6]。而手术中的切除率则是患者的预后及肿瘤复发的关键因素。不正确的手术入路及不必要的探查可能对患者造成极大的伤害。随着术中实时超声的应用上述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2.2.1手术中常规开颅至硬膜,利用神经外科专用手术超声探头进行检查,可以准确地判断病变的位置、边界,通过脉冲多普勒还可以判断肿瘤的供血动脉和相应的回流静脉。术中超声还可以根据病变的发生部位、回声特点来判断病变的物理性质(囊、实性)。通常囊性病变的典型表现为无回声,边界清晰,后方强回声。
2.2.2判断病变的切除程度。肿瘤术后残留是其复发的一个重要根源。术中实时超声的引进,可实时监测手术对肿瘤的切除情况,若有残留,则可根据超声显示的残留部分再次切除。国外Woydt等对45例幕上胶质瘤切除后进行了78次组织活检,将“残留肿瘤”的IOUS表现与组织学进行对照,结果表明,IOUS发现残余肿瘤具有很高的特异性,能提高肿瘤全切程度。由此可见,术中实时超声在脑肿瘤手术中应用价值很广,对提高手术疗效有着很大的益处,目前国内外尚无因行术中超声造成脑挫裂伤及颅内感染的报道。
2.3术中超声在神经外科其他手术中的应用术中超声目前除了在颅内动脉瘤及脑肿瘤手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颅内其他手术中应用也日趋广泛。像海绵状血管瘤典型变相为边界清晰的强回声,中心多呈蜂窝样改变;动静脉畸形的典型变现为五彩镶嵌的血管团,同样利用彩色多普勒可准确地判断其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
3术中超声的展望
参考文献
[1]TakadaT,etal.Surgery,1990,107(5):528.
[2]NagasueN,etal.AmJSurg,1989,58(7):40.
[3]SchwartzST,etal.AnnSurg,1990,211(1):7.
[4]AaslidR,MarkwalderTM,NomesH.NoninvasivetranscranialDopplerIlltmsoundrecoIdingofnowvelocityinbasalcerebralarteries.JNeurosurg,1982,57:769774.
[5]BailesJE,TantuwayaLs,FukushimaT,etal.IntraoperativemicmvascularDopplersonograhyinalleurysmsu‘gery.Neurosurgery,1997,40:965970.
[6]MarcheseE,AlbaneseA,DenanroL,etal.IntraoperativemicrovascularDopplerinintracranialaneurysmsurgery.SurgNeuml,2005,63:336342.
生了病,谁都想找最好的医生。资深的专家有经验、有口碑,自然是最佳选择。但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医学教育的问题。数据显示,在中国的近300万执业医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只占一半。每年的执业医师执照考试,全国100多所医学院校的平均通过率是50%―60%,这意味着有一半人读完是考不上牌的。这反映出医学教育水平的参差。
人们经常诟病的还有年轻医生的动手能力,诚然,好的医生是培养出来的,但现在的年轻医生普遍缺乏动手机会。某医院做过小范围调查,博士毕业的二线值班医生,有相当一部分晚上急诊不敢独立做手术,要拖到第二天教授上班,由教授们来操刀。
“现在很多实习的孩子偷懒,懒到你无语。”
说这句话的,是上海某知名三甲医院的副主任医师。
他不愿透露姓名,暂且称其为Z。
Z是神经外科医生,用他的话说,搞神外是件颇有成就感的事,病人病情恶性程度高,手术难度大,每一场神外手术,都是在“攫取医学王冠上最大最亮的宝石。”
但他带的学生很多都不这么想。
而现在的学生“不仅不会主动跑过来,有时候安排到实习,过来报到,就说,老师我要考研,或者老师我要找工作,就不来了。”
实习期“泡在医院”有多重要?
“很多常规的、基础的东西,教科书上不一定写,都是要在实习当中教的。”
比如伤口换药,正规操作应当需要2个弯盘、3把止血钳,并且让病人到专门的换药室去,但很多情况下,医生只使用1个弯盘、2把止血钳,并且直接在床边操作。
要把消毒用品带到床边,各家医院各个医生的做法多少都有些出入,很多老医生虽然知道应当如何做,但苦于现实条件达不到,只能“将就”。
这“将就”的结果,就是很多学生以为这样的做法是正确的。
Z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正确的做法,但结果却很无奈。
“这些东西考试不考,考研不考,执业医师考试也不考。”Z说,“你讲这些东西给学生的时候他们就不爱听,因为考试不考,升职称也没用。”
他其实也明白,现在的学生比起他们那个时候压力更大,“不是准备考研,就是要找工作,参加招聘会和各种面试,实习期就变成了复习期、求职期”。
反正实习期结束达不到临床要求,再参加规培,规培的内容其实就是重复实习期间要求掌握的东西,但规培要求轮转各个科室,专业技能还是会受到影响。
当医生和做科研矛盾吗?
培养不出年轻的好医生,我们的医学教育是怎么了?
欧美的医生培养体系,“同质化”很,医学生一直培养下来约在32、33岁可独立行医,无论你是做家庭医生还是到大医院做医生,水平是相当的。因为此前经过了严格、系统的临床技能培训。所以,病人看病不用“货比三家”,就能享受到均为较高水平的服务。所以从成才曲线看,他们刚过而立就能接近能力的峰值,但中国的大多数医生往往得到四五十岁才可能达到能力的峰值。培养出高水平、同质化的医生,让群众享受到均等的医疗服务,这是医疗系统要加倍努力的方向。
“以疾病临床问题为导向的这样的科研,很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所以我们要走出去。这些年我们不断送医生出去,在全球顶尖的医疗中心进修,提升临床和科研能力。对中青年医生,我们和美国西南医学中心、哈佛医学院、英国爱丁堡外科学院等合作,针对具有杰青、长江学者、院士潜力的专家,我们投钱、投人力支持。可以明确的是,这些研究都是有价值的研究,并非脱离实际的科研。”
只能做手术的医生只能算是匠人,更优秀的医生会善于从临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研,会更能指导临床的实践,推动医学科学发展。将心比心,才能将年轻一代培养得更好。
美国中年医生也深受年轻一代观念改变之“苦”
(受访者按专业分布)
结果1:年轻医生年薪多少?
这份报告显示,40岁或40岁以下的医生中,整形外科医生年薪最高(329,000美元),紧接着是皮肤科医生(312,000美元)和麻醉医师(309,000元)。当考虑所有年龄层的医生时,年薪最高的还是整形外科医生(443,000美元)。不同的是,心脏病科医师排在第二位(410,000美元)、皮肤科医生(381,000美元)紧随其后。
注:对被雇佣的医生来说,患者护理(patient-care)薪酬包括工资、奖金和利润分成。
结果2:年轻医生VS年长医生
年轻和年长的整形外科医生都是收入最高的,两者的收入差异是150,000万美元,是各专业医生中差距最大的。差距最小的专业是家庭医学(familymedicine),年轻和年长医生收入差距为22,000美元。
结果3:年轻男医生VS年轻女医生
报告称,不管是初级护理(primarycare),还是专业(specialties)医生,男医生的收入都高于女医生。
结果4:哪一个年龄层女医生多?
报告称,小于40岁的医生中有37%是女医生;相比之下,40岁-69岁的医生中仅有29%是女医生。
结果5:年轻医生的净资产
参与调查的医生还评估了自己的净资产。毫不意外的是,年轻医生的净资产远低于年长医生。72%的年轻医生净资产低于500,000美元,而年长医生仅有24%净资产不足50万美元。
问题6:年轻医生的消费习惯如何?
尽管收入和债务存在差异,但年轻和年长医生的消费习惯几乎是相同的。
结果7:多少年轻医生觉得他们的薪酬是公平的?
54%的年轻医生觉得他们的薪酬的公平,51%的年长医生也这样认为。
结果9:哪些年轻医生会再次选择医学专业?
调查发现,年轻医生中,超过75%的传染病医生和家庭医生会再次选择医学专业。
结果10:年轻医生对职业的满意度排名
40岁以下的医生中,满意度最高的是皮肤科医生,达64%;满意度最不佳的是肾脏科医师,仅达32%。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中年医生们也在为如今风头正劲的“小鬼”们头疼着。
根据美国医院协会的调查,与2001年相比,美国2011年直接受雇于医院的医生数量增加了30%-40%。
而那些独立诊所或医生集团的日子却“很不好过”,2005年之前,美国有超过2/3的医疗机构的“私立”的,但在短短3年间,这一数字就跌到了50%以下。
为什么?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现在的年轻人觉得开个人诊所、或是加入医生集团“太累”。
“3、40年前的那代医生,被称为有企业家精神的医生,他们那一代出来之后就觉得自己要赚更多的钱,行医当然是他们很重要的追求,但他们开个人诊所的目的,在于他们的野心和企业家精神,”陈一谷(哈佛附属BethIsraelDeaconessMedicalCenter)说,“但是现在那些30岁左右的医生,他们是2000年之后成年的‘千禧年一代’,生活观念发生了极大改变。”
“我不需要很多的钱,”这是当下许多美国年轻医生的新理念,受雇于医院的薪水已经非常够花,他们更想追求生活与工作的平衡,而不愿在治病救人之外还要操心市场竞争。
再加上,美国医学院费用昂贵,很大一部分学生是用助学贷款完成学业,自己开业需要承担盈亏,收入不稳定,风险太大,而成为医院雇员收入会稳定得多。
这种观念转变导致的结果是,越碓缴儆腥搜裥驴诊所,且原先那些诊所或是医生集团也越来越难招到年轻人,青黄不接,只好卖掉。
除了埋怨年轻人,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老一辈抱怨新一辈,并不少见,徐虹却从不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有什么“不好”。
她是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党委书记,即使在“儿科医生大逃离”、“儿科医生荒”这些概念被炒到鼎盛的时候,她也从不指责年轻人离开钱少、活重、医患关系紧张的儿科是因为“急功近利”。
“我做小医生的时候,医院刚有正规大学生过来,我们的上级老师都非常宝贝我们,带我们做各种操作。”她说,“现在学生多,医生又很忙,对他们真的重视不够。”
怎么会,我想你真应该去看我的短片(《骑士酒店》),这个短片就是关于性的,里面有一个非常性感的女性角色(由娜塔莉·波曼饰演),她很聪明,但是有点黑暗。《穿越大吉岭》中也有性的成分,和之前的电影比起来真的是多了很多。其实《青春年少》里本来有一场,是关于那个老师的,但我后来决定不拍那一场。《天才一族》本来也有的镜头,但最后我把那部分剪掉了。
2.比尔·穆雷似乎有能耐不费吹灰就让人发笑。他究竟是用的什么方法?
他有非常大的力量,有种神奇的英雄气概。比如我们在这儿夸夸其谈,一心想引人注意,可一旦他进到屋子里面,完了,没人会理我们了。他脸上没表情,可你还是会笑,因为他独特的气质足够横扫所有人。有一次我们去中央公园看演唱会,穿过第五大街时,发现有五六个哥们跟着我们,然后边走边有更多的人聚集上来。我们每穿过一条街,都有人自顾自地斜穿马路跑过来,等我们到停车场的时候,有40个家伙跟着比尔·穆雷在大街上走,我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个阵势。他跟每个人都说几句,然后所有人等着他上去取车,把车开下来。比尔一边跟大家挥手告别,一边开走了,所有人还留在大街上(安德森在《水中生活》的结尾设计了类似的长镜头跟拍,比尔·穆雷饰演的船长一个人走在码头上,船员们一个一个加入他,上船起航)。
3.你还想和哪些演员合作?
我有几个人选在脑子里不过现在不想说。我曾经想和马龙·白兰度合作,因为我能为他设想出许多他会擅长的场景。可现在,我想不起任何人。我考虑过很多演员,并会一一设想他们的角色,我现在不想说出来,因为我担心会把事情搞砸。不过我现在手头有个安杰丽卡·休斯顿的角色,还有个詹森·舒瓦兹曼的角色。其实我对于电影角色的设定挺随性,我时常觉得我某部电影里的人物能随意进入我另一部电影,并且不会破坏电影的完整性和趣味性。但如果其他导演的角色进入到我的电影中,就会挺别扭。
4.你好像对巴黎情有独钟。
是的,这个城市吸引我的原因,是我看过的在这个城市拍摄过的电影。就像拍摄《穿越大吉岭》完全是因为我看了许多关于印度的电影,但很奇怪的是这些电影都是法国人拍的。我非常喜欢让·雷诺阿的《大河》,其实是这部电影才让我最终决定去印度拍电影的。身处这座城市带给我的感觉和我从电影里感觉到的是一模一样的。所以,我真的很爱这座城市。每次我完成自己的某个作品之后便会来巴黎。感觉好像回家一样。相比于在纽约,我更喜欢巴黎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每天吃的早餐,这些早餐来自哪个餐厅,我每天看到的景色,甚至只是一些老旧的建筑,这些我都非常感兴趣。从我在巴黎的住处看到的风景真的很美,在纽约的公寓里,窗外能看见的只是到处都在盖的房子。
5.你电影中的成年人通常表现的很不成熟和不负责任,而小孩子通常很聪明,讲起话来像大人。这和他们的年龄是完全反着的。
让我想想,难道你不觉得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都变得越来越迷惑么?我可以用的自己的一个经历回答你这个问题,当我拍完第一部电影《瓶装火箭》时,我觉得自己太了不起了,那时我非常自信。我确信我知道世界上的一切。我当时的心情大概是这样的:“等人们看了我这部电影,他们会为之疯狂的。”但是大家看了电影之后,没有任何反应,他们真的非常不喜欢这电影。这对我影响特别大。我想他们真的是很讨厌这部电影!当时我和欧文在一个小展厅里为385人放映了这部电影,只有一个人填写了意见卡,他写了很多对于《瓶装火箭》的正面评价。还有一个人非常喜欢这部电影并且为它写了一个小论文。但其他所有人都讨厌这部电影。甚至有三分之一的人在电影放到一半的时候就离开了。但很幸运的是,那个喜欢我电影的人,是一个电影公司的制片人。也就是在之后,他为我的第二部电影找到了投资。
6.家庭总是你电影里重要的元素,你的家庭是什么样的。
我电影里的家庭都是比较好的。同时,家庭在我的电影中是很戏剧化的。我自己的家庭并没有那些类似的问题和冲突。我有一个非常普通的美国德州式的童年。哥哥是医生,弟弟画画和写作。他给我的电影帮了很多忙。事实上我和我弟弟埃里克基本是同时开始写剧本,有个事儿我不知道该说不该说,好吧,我写的第一剧本其实严重抄袭了埃里克的剧本。这事儿现在想想挺逗的。我觉得埃里克看到我的剧本的后肯定知道一切。但他没说一个字,我当时还以为我改写以后的剧本变得更商业化了,于是他没发现。那时我在上四年级,8,9岁的样子。埃里克的原版故事讲的是一群开着意大利名车的男生。我唯一改动的是,他们都开玛莎拉蒂。当时我给这个故事取名为《5辆玛莎拉蒂》。它并没什么剧情,只有一大堆车。
7.《青春年少》里,马克斯对父亲很不好。而你电影里所有的父亲形象都很烂。
8.你还会继续创作电影对不对?
我想是的,我觉得单是电影,我就还有很多要学习的东西。就像我第一次看布努艾尔的电影时,我根本就不知道他拍了些什么。但现在去看,我才能领悟到他那种独特的幽默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其实很幸运,因为至今还没有哪个电影公司会对我的电影指手画脚,告诉我如何去拍摄他们想要的东西。但其实我也遭遇过很多负面的评价,《卫报》的一个记者曾经当面说我是个“脚踩在桌上,鼻子却挂在高空”的空想者,旧金山有个哥们曾经形容我的电影为“根本没理由存在下去的一尘不变的黑洞”。我已经40多岁了,我渴望有自己的孩子,如果不拍电影,我想有很多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