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大附院脊柱微创中心副主任医师孙元亮
视频浏览量高达2000万
科普视频吸引患者
做科普视频两年来,最让孙元亮欣慰的莫过于自己的视频真正帮到了有需要的患者。他告诉记者,曾有一个省外患者看了他的短视频后,前来找他看诊。他正准备解释这种情况为什么要开刀时,患者却说:“孙医生,你不用解释,我看过你的科普。你直接给我办入院就可以了。”孙元亮感慨地说:“科普有时候比看好一两个患者的作用更大。如果有人因为听了你的科普而改变不良习惯,从此不再发病了,无论医生还是病患都有收获。”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骨关节与创伤外科中心副主任修晓光
曾获评青岛市第二届“传统医学达人”的修晓光,也凭借抖音号“修·晓光说正骨”迈出了“触网科普”的一大步。他在平台上的认证为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骨关节与创伤外科中心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从事骨科及手法正骨专业工作20余年。他的科普视频大都是记录门诊的真实经历,把患者和家属的真实反应、医生的耐心解答、中医手法治疗过程等浓缩在一个个一两分钟的短视频中。
记录门诊看病过程
“大家好,我是修晓光医生。”最初的科普视频中,修晓光会先亲切地跟网友挥手打招呼,接着是旁边人的询问声:“修主任,我们上班族久坐腰疼,有什么方法能缓解吗?”“修主任,骨头汤真的能补钙吗?”……针对这些问题,修晓光会进行一两分钟的科普解答。在《骨头汤能补钙吗?》的科普视频中,他说道,“在骨科病房和门诊中,经常有病人这样问。今天很明确地告诉大家:不能。”在详细解答后,他还建议大家如何正确补钙。这条视频作为健康科普优秀作品,由市卫健委、海慈医院等进行了展播。
有了两年录制视频的经验,修晓光面对镜头时的口才慢慢练出来了,他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提高传播效果。今年7月,一位喜欢视频拍摄剪辑的朋友建议他:何不把在门诊坐诊、现场治疗的视频放到网上?“我开始以为患者会不同意,但是后来发现他们非常愿意。”修晓光告诉记者,出门诊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科普的过程。修晓光会提前告知患者他将把整个看病过程记录下来。如果患者同意,他会在保护其隐私的前提下,以科普的形式去展现。
在朋友的帮助下,7月14日,修晓光在抖音上发布了“椎间盘突出病人在门诊的治疗”视频。接下来,“脊柱侧弯复原”“神经内科无从下手的颈椎病患者”“腰间盘膨出患者”等视频相继出炉,基本上每天或隔天更新一次视频。这些视频让网友对“看别人看病”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时也增加了对疾病的了解。经常有网友看了视频后询问:“我也是一模一样的问题,很难受。这是哪个科?挂哪位专家?”
对于制作短视频,修晓光还有一个想法:“门诊是看病的过程,也是医患沟通的课堂。医生除了专业知识,也需要很强的沟通技巧。视频能让大家看到和谐信任的医患关系。”
短短3个月涨粉6万人
对于科普视频的“成功转型”,修晓光认为既得益于门诊视频的新奇形式,又源自中医正骨的传统医学魅力。“大家对中医正骨手法既熟悉又好奇。中医正骨手法究竟在哪些病症上可以使用?医生又是如何‘稳准轻巧’地治疗的?我希望在视频中给大家呈现这样的知识。”修晓光告诉记者。
青岛市市立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刘凯
一场直播引来20多万人“围观”
用视频传递健康生活
“科普最大的作用在于让公众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比得了病再去治疗更有意义。”刘凯希望,通过正确的健康科普视频让大家规避运动损伤风险。不管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视频中,大家看到的刘凯医生都充满了阳光与积极向上。去年他在“2021年中国·山东(青岛)博士后创新创业成果大赛”中,从608名海内外博士后中脱颖而出,斩获“产业特别奖”;今年,“刘凯运动康复科普工作室”入选山东省科普专家工作室,成为青岛市唯一的运动康复科普工作室;明年,刘凯将博士后毕业。他表示会继续普及运动康复科学知识,用轻松简便的方式为更多人带来专业权威又易于接受的健康知识。
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陶海涛
患者通过视频“认识”了他
随着社交媒体的崛起,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陶海涛开始尝试拍些小视频,在朋友圈发布,其中一条引来300多人点赞。在朋友圈小试牛刀后,他开始进驻抖音、快手等平台,把晦涩难懂的医学知识做成科普视频。他认为科普也要与时俱进,短视频这种传播力更强。作为一名70后医生,陶海涛在最开始接触短视频时经历了一段迷茫的摸索期,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更多的患者认识了这位有温度的医生。
严格把关视频内容
作为专业医生,陶海涛每拍一个视频都会对内容严格把关,常会翻阅数小时的文献资料,只为让一段几十秒的视频更严谨、有理有据。他说,以严谨的态度、专业的水准为公众提供“健康大餐”,让公众离疾病远一点,让患者不再茫然无助地面对疾病和治疗过程,让医患之间更添信任和支持,这正是医生做科普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在王虹看来,陶海涛是一个让她没有心理压力的医生。“他会给你解释手术的过程,可能会带来哪些不好的影响,利弊都给你说明白。他还跟我说,做完手术也不一定会达到最理想的结果。我觉得我能接受和理解。”
让患者看到真实的医生
陶海涛的另一部分视频作品是展示医生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跨年夜的最后一台手术、端午节收到患者送来的锦旗、忙碌的手术准备……“我想让大家看到一个真实的医生是什么样的。”陶海涛说。不少网友表示,“陶医生让大家了解了医生的工作。”也有医学生留言:“看了您的视频,我对未来自己想成为怎样的医生有了更确切的想法。”
/延伸/
医生触网
带来的思考
医生有传播科学知识、打造个人品牌的需求,平台对此做了什么准备?不同平台怎样吸引医生从繁忙的临床工作中抽身触网?记者也进行了梳理与观察。
除了专业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更多的医生与受众活跃在抖音、快手、微博等社交平台上。但置身于社交平台以泛娱乐内容为主的大环境下,健康科普内容、医生大V目前还未形成成熟的垂直细节内容领域。记者本次对岛城部分“网红”医生的采访中,不少医生也提到,对不科学的医疗健康内容进行辟谣、澄清,是他们进行网络科普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从现状看,在互联网医疗平台与大众社交平台上,医生大V的主要职责相对“泾渭分明”:互联网医疗平台上,医生们以线上接诊为主,科普内容打“辅助”;社交平台上,医生们致力于发布科普内容,打造个人品牌,即使品牌影响力扩大也会向线下诊疗引流,但这种引流目前还不成规模。业内人士认为,健康类内容在各类平台上必将继续做大,但由于医疗健康内容的特殊性、医护职业的专业性,这一内容领域的扩大也必然导致平台在推广方面更加谨慎,在审核方面更加严格。(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杨健徐小钦本版图片均为视频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