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统筹好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大事。四川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是四川统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部署。四川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把“统筹好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作为“五个统筹”之一,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在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破除城乡区域二元结构,更加注重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
区域协调就是推动优势地区领先发展、生态功能区更好保护、欠发达地区加快追赶,补齐区域发展突出短板,构建优势互补区域经济布局,实现区域协同优化、繁荣共兴;城乡融合就是以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为重点,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区域协调重在全域协同联动、在缩小地区差距中同步实现现代化,城乡融合重在重构城乡关系、在缩小城乡差距中塑造良好发展生态。二者既各有侧重,又紧密关联、相互交织、相互赋能,共同构筑高质量协调发展新格局。
从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的内涵要义上看,在战略目标、内容举措、重难点区域、参与主体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统一性。破解发展不平衡,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些都是推进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最终目标,二者具有目标契合相通性。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均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标志,涵盖了产业发展、要素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多重领域,具有内容举措的“同质性”“共融性”。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在治理主体上也具有一致性,党和政府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都需要多元主体积极参与、主动作为,共同参与城乡与区域均衡发展,推动现代化建设。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在重难点区域上高度耦合,欠发达地区不仅是区域共兴的突出短板,还存在更为突出的城乡二元结构,是缩小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的共同难点。同时,县域作为连接乡村与大中城市的关键纽带,打通了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的壁垒,是统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从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的逻辑关系看,是相互依存、相互交织的关系。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就是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区域协调本质上是基于地域分工和优势互补的原则,通过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和经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在大经济区和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大中城市对广大乡村的辐射效应会有力带动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激发城乡融合发展活力。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就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融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仅一个区域内的城乡要素需要开放流动和融合发展,而且还有跨区域的城乡要素开放流动和融合发展,这两方面的城乡融合为区域协调提供了有力支撑。四川边远山区、民族地区和部分丘陵地区经济发展仍较缓慢,是区域协调发展的突出短板,同时城乡二元结构也更为突出,以城乡融合为突破口推进欠发达地区发展有助于补齐区域共富的“最后一公里”。
四川各地的实践表明,区域协调水平提高和城乡融合水平提高是高度同步共振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城乡融合发展程度同样较高,如成都平原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城乡二元结构更为明显,如盆周山区。同时,成都平原等发达地区与盆周山区、民族地区等不发达地区发展差距大、协调程度差,也同时体现出地理上二元结构十分明显的特征。
做好战略布局,不断增强发展平衡性协调性
统筹推进区域协调与城乡融合,是涉及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必须给予充分重视,做好战略布局,搞好统筹协调,科学合理配置资源,力求取得更大突破。
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充分考虑四川地域广阔、不同地域资源禀赋和发展差异,重在推动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在发挥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更好更有效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推动优势地区领先发展,补齐区域发展突出短板,构建优势互补区域经济布局,加快形成都市圈引领、增长极带动、全域联动、竞相赶超的区域共兴发展新格局:一是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牵引和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动力强劲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圈,全力塑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扎实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加强成都与其他市(州)的交流合作,强化成都都市圈的区域带动力。二是坚持多中心、组团式发展,支持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增强绵阳、宜宾一泸州、南充—达州、乐山的发展能级,发挥次级增长中心的辐射带动力。三是推动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川西北五大片区特色发展,构建分工合理、优势互促的区域布局。四是支持川中丘陵地区四市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支持革命老区、脱贫地区、民族地区、盆周山区发挥本地具有特色的后发优势,推动振兴发展。五是认真落实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政策措施,推动欠发达县域补齐短板、加快追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