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在大健康领域的布局是“BAT”三家中最晚的一家,2010年,百度与医疗信息平台“好大夫在线”合作,邀请上千名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进行医疗词条的编撰。
2012年9月,百度百科推出“彩虹计划”,对4万个常见医疗类百科词条进行锁定,将编辑修订权交给认证过的权威专家,而普通用户将不能参与编辑。这是百度首次试水在线医疗领域。
2013年2月,百度打通官方数据库。与国家药监局达成战略合作,后者向百度开放药品数据库、药品说明书范本数据库以及经过认证的可向个人售药的网站的数据库信息。
2013年5月,百度与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医生科普项目唯一指定网站——百科名医网、中国医学科学院健康科普研究中心达成战略合作。合作内容是组织全国知名三甲医院的权威院士和百余位专家,共同编撰百度百科疾病类词条,帮助用户通过百度搜索获得权威的医疗信息。
2014年4月24日,百度正式发布大数据引擎,将“开放云”、“数据工厂”、“百度大脑”三大核心组件开放,并率先在政府、医疗、金融等传统领域开展合作,这也是全球首个对外开放的大数据引擎。
2014年10月,百度医生Web版上线,用户可以在该平台找医生、问医生、评价医生。
2015年6月,百度云联合咕咚网推出了一款名为“咕咚手环”的智能可穿戴式设备。主打“运动状况提醒”、“睡眠监测”、“智能无声唤醒”三大功能。此外,手环与百度云结合,可将记录的数据实时传输到百度云端,方便用户随时查看。
咕咚手环
但这一切的布局,因为“魏则西事件”、“血友病贴吧”等事件的爆发,付诸东流,因为百度在医疗领域彻底失去公信力,2017年,百度医疗事业部被裁撤,并永久关闭“百度医生”。
2.“东山再起”的基础
虽然百度医生不再,但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百度医疗大脑却依旧在发挥作用。作为百度大脑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百度医疗大脑通过海量医疗数据、专业文献的采集与分析进行人工智能化的产品设计,模拟医生问诊流程,与用户进行交流。依据用户的症状,反复验证并给出最终建议。在过程中可以收集、汇总、分类、整理病人的症状描述,提醒医生更多可能性,辅助基层医生完成问诊。
2017年4月,百度医疗大脑宣布与国内社区医疗服务领导者社区580合作,将人工智能赋能医疗社区,并上线“美乐医”为用户带来24小时医疗咨询服务。百度医疗大脑与社区580的签约合作,为分级医疗注入人工智能的“技术大脑”。
3.内部成立“百度灵医”
2018年初,百度内部成立了“百度灵医”团队,通过聚合百度的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多项AI综合能力,达到提升诊断能力,降低误诊漏诊率,服务基层患者的目的。
2018年11月,在百度2018世界大会上,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更是亲自为百度AI眼底筛查一体机的发布站台。
4.成立“百度健康”
5.新百度医疗的成功
结语
而从品牌角度而言,全新的产品体系和内容体系或许能够让百度搜索的内容质量提高,而像医疗这种专业领域,百度也有专门的团队来进行深度的运营,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让消费者不仅能够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更可以方便的找到自己需要的服务,这无疑对百度的品牌是一种修补,当然对很多新用户来说,这也是一个重塑,百度重新变成一个可信赖的搜索产品和内容产品,也断绝了竞品颠覆的可能。或许这一次百度会交出一张不同以往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