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一般资料收集采用积极的预防措施前三个月与后后三个月医院口腔科物体表面、诊疗器械、医务人员手细菌检测合格率进行对比。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
2结果
3讨论
医院是病患集中的地方,存在大量的病原体,如不做积极的消毒预防措施,容易造成院内感染,危害的患者的健康[4-5]。口腔科的严重感染问题又是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一个瓶颈,本文通过收集采用积极的预防措施前后医院口腔科物体表面、诊疗器械、医务人员手细菌检测合格率进行对比。发现加强预防措施前物体表面检测合格率为78.3%、诊疗器械检测合格率为81.7%、医务人员手检测合格率为75%,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后物体表面检测合格率为96.7%、诊疗器械检测合格率为97.5%、医务人员手检测合格率为98.3%,预防措施加强后细菌合格率明显得到较大改善。这充分证明了口腔科医院感染控制和预防的重要性,是减少院内感染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思想上要重视其预防感染措施的重要作用,认真把各项措施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加强自身防护,降低职业危险。虽然口腔科使用的器械复杂多样,工作环境较其他科室特殊,消毒工作有一定的困难,但只要医院加强对口腔科规范管理,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病毒感染几率会降低,就能有效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5-7]。
参考文献
[1]李风芝,隋淑兰.预防口腔科感染的护理管理措施[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0(7):73.
[2]陈义珊,刁连娣,黄晓芬.浅谈标准预防措施在门诊口腔科护理防护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2,18(17):119.
[3]刘永召,韩淑伶.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对策[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71-72.
[4]吴丽娜,谢莉莉.口腔修复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J].海南医学,2012,23(4):106.
[6]刘学宁,蔡航,孙淑清.口腔科预防院内感染的几项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7):4124.
关键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护理对策
门诊口腔科是医院最易造成交叉感染的场所,因其特殊性造成交叉感染的因素和环境十分复杂。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切断造成口腔科交叉感染的各个环节,控制内源性和外源性感染的发生,从根本上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1健全制度,责任落实到人是控制感染的重要保障
根据医院感染规范,结合口腔科的特点,将每一环节落实到人,特设专职护士负责消毒供应工作,对消毒工作实施规范化,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按规章制度落实各项护理工作,完善各项护理工作登记、统计,是,每项工作有据可查,有章可循。
2提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
口腔疾病的各种治疗大多数在口腔内进行,且多数传染病通过口腔就诊过程传播,故控制口腔科交叉感染在预防医院感染工作中举足轻重[1]。口腔科涉及诊疗器械繁杂。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常接触患者的唾液、血液、龈沟液等,极易造成交叉感染,医生、护士在给患者诊疗时,面临着自身健康受损的威胁,医护人员患病后又可传染给患者、其他医务人员和家属。因此,切断医患之间传染连已成为口腔科感染的重要内容。
3增强医务人员自身防护
医务人员在接诊时应穿好工作服、戴口罩、帽子。护士做好分诊工作,注意询问患者健康情况、既往病史,及时发现医源性疾病隐患,为医生提供预防交叉感染信息,当接触血液、唾液或粘膜时必须戴手套,完成操作马上脱去手套,再进行其他工作或接触其他物品,以免造成交叉感染。目前,广泛性使用的一次性帽子、口罩、手套、治疗巾、胸巾等对严格医护人员自身防护起到一定作用。
4严格消毒隔离制度
4.2手机的灭菌:牙科手机价格高,使用频繁,目前大多数医院不能达到每治疗一例患者更换一个手机的水平,手机消毒目前仍是一个难题,实验证明采用2—3%的戊二醛檫3次可完全灭活HBSAg,手机钻头必须一人一机,用后清洁表面污垢再用超声清洗,上油加封袋塑封后高压蒸汽消毒备用。
4.3加强环境监测
4.3.1严格划分污染区、清洁区、诊疗区,每日开窗通风,工作结束后用空气净化机空气消毒2小时。
4.3.2每日工作前后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檫拭窗台、桌面、桌椅、治疗椅、机台、操作台和水池、地面,抹布分类固定使用,每次用500mg/L含氯消毒液侵泡30分钟后冲净晾干备用。
4.3.3若被血迹污染的物体表面及地面立即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喷洒30分钟后,再用清水擦抹。
4.3.4每月对口腔器械进行检测,对空气、手指、器械、操作台、消毒液、物体表面进行细菌培养一次。
5认真落实洗手制度
口腔科诊疗中使用手套不能代替认真洗手,医院感染多为接触传染[2],而口腔科则多为口腔侵入性操作,如医护人员洗手不彻底,可使手细菌移位而导致患者感染。因此口腔科促进和提高医务人员洗手的依从性对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具有积极的意义。每次治疗操作后接触下一位患前都必须认真洗手,按消毒六步法规范洗手方法,现推广速干手剂,主张取缔固体肥皂。
6一次性物品的使用与销毁
使用一次性物品的过程中要检查物品有无破裂、过期、损坏等质量问题。使用后的一次性物品全部要初消毒分装后交供应室毁形处理,规范物品回收,毁形和进行无害化处理的程序,可避免被污染的医疗器械流入社会。
7体会
护理工作贯穿于预防医院感染的各个环节之中,加强护理,严格把好护理质量关,认真总结经验,不断规范完善规章制度,使医院感染率控制到最低,从而提高医疗护理水平,确保医患双方的安全。
【关键词】口腔颌面;创伤;护理方法;颅脑损伤
随着交通的发展,口腔颌面部创伤的患者日益增多。口腔颌面部血循环丰富,损伤后易形成血肿。解剖上与颅脑和颈部相连,易并发颅脑、颈部损伤;再者口腔是呼吸及消化道起始端,损伤后易发生窒息、影响进食。组成颌面部的骨组织脆弱,骨缝及窦腔较多,受到外力打击时,易发生骨折。此外有牙附着于颌骨上,口内含有舌,面部有表情肌和面神经,双侧有颞颌关节及腮腺。由于口腔颌面部特殊解剖决定了口腔颌面部创伤的复杂性、严重性。因此,如何处理病情、实施有效的护理是口腔科医务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探讨口腔颌面部损伤救治方法与护理注意事项,选取本院口腔科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138例口腔颌面部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法,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院口腔科收治的138例颌面部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99例,女性39例,年龄9~60岁,平均28岁。
1.2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临床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总结救治措施及护理方法。
2.1患者情况
93例为开放性损伤,45例为闭合性损伤。就诊时表现为面部软组织畸形、骨折移位、咬合关系紊乱,部分有眼科及神经外科症状。确诊后,合并颅脑损伤31例中,其中3例脑震荡,6例颅底骨折,8例脑脊液耳鼻漏,6例合并颅内血肿,5例合并颞骨骨折伴硬脑膜破裂,3例合并顶骨、额骨粉碎性骨折脑疝及眼破裂。
2.2救治措施
2.3护理方法
①保持口腔卫生。患者损伤后常伴有张口受限,自洁系统受到破坏,口内、外常存在固定物,易堆积食物残渣,需加强口腔护理,避免感染。②进行心理指导。颌面外伤会常使患者面部遗留畸形,加之突然外伤而入院,心理变化大,带给患者较大的心理负担,因此,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及其家属积极沟通,做好心理护理工作,使其主动配合治疗,帮助患者重拾信心。③完善康复训练。由于患者伤后易出现张口困难,要根据具体情况指导锻炼,包括咀嚼肌训练,适当配合局部理疗、按摩,帮助肌肉恢复正常功能。同时鼓励早期下床活动以改善局部及全身的血液循环,减少并发症产生。
2.4救治结果
本研究中,138例患者治愈133例,治愈率为96.37%。死亡5例,3例为合并严重脑疝患者,2例为合并硬脑膜破裂者。
口腔颌面部作为人体的突出部分,加之其解剖的特殊性,损伤后易发生威胁患者生命的并发症。同时,颌面部创伤直接关系患者的外貌特征,因此选择正确的救治护理措施意义重大。本院对口腔颌面部创伤实施了正确的救治和切实有效的护理,疗效显著,治愈率96.37%,经验可推广。
【摘要】最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口腔问题。口腔门诊患者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由于口腔科门诊工作具有的特殊性质,导致口腔科成为感染高发科室,为了避免感染给患者带来的伤害,我们有必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降低口腔科门诊感染率。
【关键词】门诊感染;口腔科;现状
1口腔科门诊感染控制现状
1.1医疗环境不符合要求
1.2医护人员感染控制意识薄弱
2控制口腔科门诊感染方法
2.1构建完善的门诊感染控制体系
医院有责任和义务采购先进的控制感染设备,改善口腔科门诊的环境,比如扩大门诊科的建筑面积、安装排风措施,这些基础设施的好坏决定了能否完善门诊感染控制体系。此外,还应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育,并定期开展培训课程,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安排医护人员到医院学习,总结经验。
2.2改善诊疗环境
诊疗环境是控制感染的重要手段,所以必须构建现代化的诊疗环境,对不同的工作区域进行隔离,合理布置消毒区域以及医疗机械清洗区,对于患者而言会有一种心情愉悦的感觉,同时也避免了感染。针对拔牙等一些具有很大创伤和感染概率较高的诊疗操作时,必须要开设单独诊室,手术操作必须要按照外科手术的标准进行操作。同时要确保诊室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尤其是在牙科治疗仪器经转动之后,这个过程会将口腔中的细菌转化为大量的粉尘物质,导致诊室内出现感染,这时就必须要确保空气的流通,降低细菌感染的风险。
2.3严格执行消毒规范
口腔门诊使用的医疗机械必须坚持一人一用,做好消毒工作。尤其是那些接触到患者伤口、血液的医疗器械,使用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除此之外,拔牙器、车针以及各种根管都要按照规操作流程杀菌消毒。口腔科的所有消毒灭菌操作也必须符合标准,严格执行。酶具有一定的清洁作用,医护人员在对医疗器械消毒的时候可以加入少量的酶,确保清洁杀菌彻底。针对一些结构较为复杂、间隙很多的器械,可以利用超声清洁。医疗器械消毒后要密封起来,包装上应注明消毒的日期。有些器械需要杀菌,杀菌工作结束后要放在无菌容器中。使用无菌物品时,确保持物钳每过4h清洁消毒1次。
2.4提高医护人员防护能力
口腔医疗门诊重点科室必须要要具备有效的卫生设施,例如速手消毒剂、洗手液、干手物品等。医护人员必须要注重自身卫生清洁,避免出现交叉感染。在全员培训卫生规范的基础上,需要严格按照洗手指征,根据七步洗手法,严格手部消毒,尽可能地将手部细菌降到最低。如果医院条件允许的话,每次诊疗前都应该给佩戴一次性手套,不但降低了患者的感染同时也保证了医护人员的安全。通过调查发现使用的双层手套后,外层破坏率为10%,而内层破率只有2%。如果患者皮肤有损伤或者是存在特殊感染,医生可以使用双层手套保护患者及其自身的安全。
3结束语
口腔感染是一种高发性疾病,主要原因是致病微生物入侵到患者口腔而引发的一系列病理改变[1],是林场常见的感染类型。随着感染范围的扩大,很可能诱发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症状,严重的话还可能危机患者的生命安全。当前随着治疗手段的升级,各类致病细菌的耐药性也在提升,常规的药物和传统的治疗模式无法取得更加显著的治疗效果,因此需要不断的探究口腔感染的致病因素及调整治疗方案,从而更好的确保治疗效果,提高治疗效率。因此,选取合适药物治疗,是控制感染的关键。患者使用碳酸氢钠液擦拭的口腔护理干预措施以后,口腔评分低、感染率低且口腔内PH值有所增高,表明该方式具有改善口腔环境、降低口腔感染率的作用[2]。综上所述,在危重患者的护理中,应用碳酸氢钠液擦拭进行口腔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危重患者的口腔感染发生率,改善口腔症状和口腔环境。
[1]卢萌.口腔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11:2458-2459.
【关键词】护理临床路径;口腔科;颌骨囊肿;围手术期;健康教育
1.1一般资料从本院抽样选取2011年8月-2012年7月诊治的颌骨囊肿的患者82例均分成正常组和试验组,每组41例。正常组男21例、女20例,年龄19~61岁,平均(47.4±5.7)岁;试验组男21例、女20例,年龄20~63岁,平均(48.1±5.8)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医院方面设立专门的实施小组(由责任护士、护士长、日常医师、主治医生、主任组成),定期对实施小组进行专业的培训,力求让其理解临床护理路径的意义所在以及其具体实施的价值,最后在执行的时候,由责任护士具体落实、护士长抽样检查、医生辅助配合及主任监督落实来形成网络性的护理体系。
1.2.2患者方面患者入院时由医生、护士详细检查诊断,以避免误诊的情况发生,然后再由责任护士或者主治医生依照临床护理路径的原则,给予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如临床护理路径的讲解、疾病知识的普及等,务必让其理解临床路径的具体内容以及预期期望达到的护理效果。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
2.2护理满意度比较试验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然是优于正常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黄绍贤.颌骨囊肿治疗新术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564-565.
[2]王吉,张彩华,田涛,等.颌骨囊肿袋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0,7(6):53.
[3]王秋莉,弓儒芳,骆晓燕.护理临床路径在老年口腔癌手术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实施及效果评价[J].中国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12,10(2):105-107.
[4]刘屹篙,魏冰,邱明.开窗术治疗领骨囊肿37例临床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0,18(2):57-58.
[5]杨晓晖,陈玲,李周碧.临床护理路径在领骨囊肿切除术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8):27-29.
[6]彭虹,李春阳,周清萍.临床路径在口腔癌联合根治术围手术期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6):875-877.
[7]杨文继,黎明,马开宇,等.双腔气囊导尿管在上领骨囊肿手术中的临床运用[J].云南医药,2013,34(2):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