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舆情传播特点及规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2基于复杂网络的网络舆情传播模型
2.2观点动力学模型研究舆论或共识形成过程的模型可以追溯到应用数学领域的French模型,该模型创建于1956年,研究在离散条件下,考虑个体以某种不同权重值采用他人意见时,团队内部的意见相互影响的复杂性问题.随着问题不断被研究者重视,出现了多个能用于模拟网络舆情传播的模型,经典的元胞自动机模型、Sznajd模型、Hegselmann-Krause模型、Deffuant模型、Wu-Huberman模型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续网络舆情传播模型的构建.随后,大量学者将观点动力学上的模型应用到舆情中观点的传播,进一步考察舆论的形成等.Alves[等首次提出宏观的舆论模型正逐渐被基于局部个体空间相互作用的微观离散动力学模型所代替.国内学者纷纷在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多个改进模型.方薇团队考虑元胞坚定性特点设计了元胞移动遍历的舆情传播模型,并进一步构建了协同元胞自动机模型.王鹍鹏提出了三位元胞自动机模型来模拟网络舆情传播动态.潘新等改进了Wu-Huberman模型,考虑社会网络中的个体交互,构建了网络舆情传播模型,该模型可用来衡量舆情传播的速度.
2.3其他模型博弈论因为其分析个体关系的优越性,被应用到网络舆情传播中.王杨等基于博弈论,考虑网络社区内外部对舆情传播的影响,构建了网络舆情的传播模型.结果表明,网络舆情在网络社区中的传播具有初期传播稳定、后期形成具有影响力的舆论的一般特点.韩少春、刘锦德等利用了不完全信息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网络舆情传播的羊群行为,并提出了控制羊群行为的主要策略.其他学者抛开经典模型,尝试构建新的病毒模型来模拟舆情传播、模拟群体极化的动力模型;也有学者利用复杂网络的方法,分析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或者构建相应的模型,对实际的网络舆情引导起到指导作用,例如在新浪微博、高校BBS等方面的应用.
3现有研究的总结及发展趋势
3.1研究总结
3.1.3模型对实践的指导目前,大多是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来研究网络舆情传播的规律和特点,从理论上深入探讨网络舆情传播演化的数学或物理模型,建立清晰准确的理论框架,同时在大数据的背景上,借助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等先进信息技术获取大量实证数据,验证理论模型的有效性,修正理论模型的假设.尽管目前已构建了基于不同理论基础的多个模型,但是模型如何指导实践,用于引导网络舆情朝正确方向发展,或控制负面舆情的发展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舆情热点规律调查研究
[作者简介]卢艳荣(1970-),女,河北易县人,河北大学护理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李京彬(1971-),男,河北定州人,河北大学护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金天星(1982-),男,河北承德人,河北大学学生处青年研究发展中心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社会学。(河北保定07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大学生舆情热点调查及干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1ZZ008)
二、大学生舆情调研情况
三、大学生舆情热点分析
四、大学生舆情传播特点分析
4.舆情传播、激化与衰减的原因。问题为多选题,从统计结果看,大学生参与传播的原因主要有“表达自我观点”和“反映问题推动解决”,舆情激化的主要原因是处理问题的结果和态度、方式及速度,所以热点舆情发生后,最为实质性的工作应是及时正确地推动问题解决。而舆情消减原因中被选频率最多的是“出现其他热点讯息兴趣转移”(37.8%),这符合大学生特点,学生工作者可以通过组织其他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五、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1]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1)[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3]李莹.民意调查技术的新发展[J].社科纵横,2007(3).
[4]刘宗让.高校大学生舆情工作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9(23).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网络舆情与政府危机管理面向大数据的网络舆情多平台交互机理研究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建立大数据语境下网络舆情的价值转化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分析方法探讨大数据影响下网络承载问题研究网络大数据助推网络舆情研究与政府管理实践基于大数据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对策研究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舆情管理研究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研究大数据背景下IM交互设计研究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特征及趋势探析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网络舆情分析与应对政治稳定背景下网络舆情的应对大数据下的网络舆情应对大数据环境下网络稳定性测试模型研究大数据背景下我国网络借贷监管对策研究大数据背景下政府数据管理对策研究大数据时代下网络视频的发展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相丽玲,王晴.信息公开背景下网络舆情危机演化特征及治理机制研究[J].情报科学,2014,32(4):26-31.
[3]王芳,王晴.微博舆情的演化机理、价值特征与治理机制[J].情报杂志,2014,33(1):120-124.
[4]杜建华.风险传播视域下舆论安全及其治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143-149.
[5]蒋明敏.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风险的特点、成因及其治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173-177.
[6].公共危机事件的网络传播与舆情治理[J].东岳论丛,2012,33(9):140-143.
[7]张健华,李娜.智慧城市理念下的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2014(6):79-84.
[8]张勤.网络舆情的生态治理与政府信任重塑[J].中国行政管理,2014(4):40-41.
[9]梅松.基于电子政务的网络舆情危机治理[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4):41-46.
[10]谢金林.网络舆论生态系统内在机理及其治理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14(4):90-101.
[11]李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中的政府决策:过程与机制[J].青海社会科学,2014(2):94-99.
[12]张小明.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综合治理:体制建设与制度保障[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14(5):81-87.
[13]马荔.新媒体视域下网络舆情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关系及治理路径[J].江淮论坛,2015(3):106-109.
[14]李阳.危机管理模式下新媒体网络舆情治理路径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5(4):49-54.
[15]韩舒立,张晨.网络舆情治理中的政府逻辑:困境与重塑[J].电子政务,2013(5):15-22.
[16]舒刚.风险社会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的治理机制创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9):33-39.
[17]常锐.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18]张杰,张文胜.食品安全智库参与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治理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5,36(15):143-147.
[19]王向文,图登克珠.舆论场+:一种探索性思考――兼谈对涉藏舆情治理的启示[J].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0(3):28-32.
[20]刘泾.网络舆论生态视域中的谣言治理研究[J].情报科学,2014,32(5):42-46.
[21]张佳慧.中国政府网络舆情治理政策研究:态势与走向[J].情报杂志,2015,34(5):123-129.
[22]盛明科,邵梦洁,徐厌平.国内网络舆情治理研究:主题、范式及展望――基于CSSCI数据库2005-2013年的数据分析[J].情报杂志,2014,33(8):190-195.
[24]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3.
[25]曾润喜,徐晓林.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系统、指标与机制[J].情报杂志,2009,28(11):52-54.
[26]兰月新,曾润喜.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规律与预警阶段研究[J].情报杂志,2013,32(5):16-19.
[27]蒋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43-245.
7/22/27739989_0.shtml?_from_ral-ted.
关键词:
微博;网络舆情;KdV方程;怪波
1网络舆情中的怪波现象
2数学模型及分析
3结语
参考文献:
[1]彭劭莉,张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研究综述[J].情报探索,2013(6):51-54.
[2]兰月新,曾润喜.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规律与预警阶段研究[J].情报杂志,2013,32(5):16-19.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与政府网络传播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是政府与网民互动的一种新方式。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首要作用是传播与回应,传播政府的公共信息,回应网民对政府行为的质疑。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作为政府与受众沟通的桥梁,及时回应来自网络的各类质疑和诉求,推动了网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网络新闻发言人由于充分地利用了现代传播手段和规律以及互联网技术反应迅速的优势,确实比一般的新闻发言人可以更好地了解民意、把握舆论。①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体现政府理念。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开拓了政府与网民交流的权威通道,有望对疏解网络民意产生实效;以一种官方和制度化的新形式表达了对网络民意、网络监督的平视(而非俯视)、正视(而非侧视)与重视(而非蔑视),体现出行政理念的日趋成熟。②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实际表现也是政府形象的传播。在新媒体平台上,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代表了政府形象,其参与网络互动的频率、对待焦点问题的效率与态度、在网络互动交流中秉持的理念等都可以视为考察政府形象的新指标。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传播定位问题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是在媒体融合日益突出、网络议题风起云涌的语境下出现的,目前,它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定位问题。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内涵模糊。首先,界定模糊,网络新闻发言人是指网络上的传统新闻发言人,还是专职以网络为平台进行与回应的发言人传统的新闻发言人可借助网络平台信息,而网络新闻发言人的文本内容也一样可以被传统媒体刊载。其次,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是个体还是群体,如果从信息的角度来看,个体足矣,因为网民会主动传播各种议题;若从了解网民诉求、舆论演变的角度来看,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则需要一个团队的支撑。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业务重叠。目前与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业务重叠的部门很多,许多政府部门也开设有咨询、、投诉等网上渠道,这可能给网民造成多方问讯困扰。另外,网络新闻发言人的业务开展方式也未固定,是定期的网络新闻会,还是在各种论坛主动回应各种议题,从目前来看,前者居多。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对传播效果预期过高。有些已建立新闻发言人机制的政府机构希望通过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来建构政府形象并提高舆论引导的实效性,这显然过高估计了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传播效果。实际上,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出现并未改变新闻发言人代表政府信息的基本框架,网络新闻发言人自很小,他的出现与舆论引导的有效性没有因果关系,过高估计其传播效果不利于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健康发展。
多部门联动框架中的定位不清。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是网上行政的外在呈现形式,其内涵是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联动,到目前为止,有关网络新闻发言的联动机制尚不明晰,它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是另立炉灶还是基于现有框架,不但要突破行政级别的限制也要充分考虑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受众的新特点。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传播定位策略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必须准确定位,才能在动态环境下掌握网络舆情的发展变化并在团队的配合下与回应,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推动公共管理部门与网民良性互动的实践者。网络新闻发言人在重大信息的方面,拥有权威、快速的传播优势,能够将政府的各种信息迅速传递出去,他的出现是对网民知情权的尊重。网络新闻发言人还应在网络舆情与政府决策之间搭建桥梁,将真实舆论与政府决策有针对性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政府形象建设,尤其是在民生议题方面,网络新闻发言人对突出民生问题的及时、准确回应将有效地减少各种信息传播的偏差。
在媒介融合时代,网络新闻发言人传者的身份既是政府形象的塑造者,又是网民知情权实现的终端,网络新闻发言人需要在媒体意识转变、渠道建构、内容选择、受众研究、舆情监测等方面不断改进定位策略,从而取得网络互动的实效。
注释:
①邓聿文:《为网络新闻发言人喝彩还为时尚早》,《东方早报》,2009-09-09。
②徐峰:《网络发言人:以虚拟倒逼现实》,《广州日报》,2009-08-09(A5)。
③李劲峰、王丽:《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新角色该怎样演》,新华网贵州频道省略/chinanews/2009-09/15/content_17704705.htm
关键词:网络舆情事件热点发现算法比较分析
网络舆情事件由于主要通过网络传播,而网络也是一个公众性极为突出的平台,因此对于其发生的舆情事件的分析也能够非常容易的通过数据运算实现。网络舆情事件虽然传播于网络,但一般仍然是以现实社会为基础所产生的,因此其现实意义也非常重要,通过对网络上的舆情发生和走向分析,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中的实际舆情走向。
1网络舆情事件分析
1.1宏观网络舆情事件分析
宏观角度分析舆情事件主要是指事件热点或焦点程度,以及其在网络舆论中造成的影响等。对网络舆情事件的热点数据分析,首先要明确宏观性的舆情事件特点;其次有针对性的进行其具体热点数据分析,实现对整个事件舆论状态及发展走向的整体分析。
1.2微观网络舆情事件分析
微观角度分析网络舆情事件主要就是根据网络上的事件点击、转发、讨论人数等具体信息进行数据的统计、计算和分析,这种分析更加注重实际的网络数据,虽然其结果更加具体化,但由于网络信息量的庞大,其分析工作量也是同样巨大的。
2网络舆情事件热点识别与检测
在网络舆情事件的识别与检测中,识别是一项相对比较简单的工作,根据具体的网络事件热度进行简单分析就能够判定出是否热点事件,而舆情事件的热点检测是一项对具体数据要求较高的工作任务,因此需要有准确的数据统计、计算和对比分析才能实现。另外舆情事件最大的特点就是变化性强,根据不同时期事件的发展变化走向,需要进行同步信息和数据的掌握,才能够随时准确的反映事件的热点程度,从而全面的掌握网络舆情走向。同时根据事件的多面性也要针对不同的事件反映或讨论结果进行多元化信息分析,对比结果或讨论观点的热度走向等,进而做出相应的舆论干预策略。
3网络舆情事件热点发现算法
3.1singlepass单程事件识别算法
然后进行信息的预处理对各项数据分类、过滤、识别、匹配,再根据其中的热点数据进行发现和运算,将运算结果作为未来的跟踪对象,实施持续性的热点数据统计与计算,最终完成对整个事件的热点分析及评估。这种算法对于事件热点的数据分析比较科学,同时算法也比较容易,是一种好操作的常用热点事件计算方法之一。
3.2KNN最邻近事件分类识别算法
3.3SVM支持向量机事件识别算法
3.4K-means平均值事件识别算法
3.5SOM自组织映射事件识别算法
4网络舆情事件热点算法比较
singlepass单程事件识别算法是最基本的事件热点算法,它主要是针对网络信息环境下事件不断发展变化的特点所适合的热点运算方法,同时能够很好的反映出事件的变化情况。
KNN最邻近事件分类识别算法虽然运算比较复杂,但其结果也是非常准确的,缺点是对不同事件的存储需求较高,信息的输入、读取的运算复杂。
SVM支持向量机事件识别算法能够以最安全、最精确的运算识别出不同事件的热点程度,但其复杂的运算方法使其广泛运用受到限制。
K-means平均值事件识别算法能够根据事件的基本发展情况和话题状态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同时计算方法也比较简便,在监测网络舆情走向时有效性非常明显。
SOM自组织映射事件识别算法所设计的映射类聚能够根据各种事件或不同事件之间的关联建立起完整的聚类,并进行相应的运算,在对比不同事件的热点分析时能够有效和准确的掌握具体的网络舆情。
5结语
针对不同的网络舆情事件算法进行分析,要将网络上的信息更加具体化,通过数据的形式来表现不同舆情事件所造成的影响,是一项非常直观、易于研究的方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监狱;网络舆情;科学技术
1国内监狱与网络舆情突发问题应对的现状
2监狱处理网络舆情危机的问题
3监狱处理网络舆情危机的对策
5加强校局合作,努力为司法行业系统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1]王治荃.新媒体背景下监狱应对突发事件的危机与对策——以“讷河监狱囚犯猎艳案”为视角[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5,13(2):107-111.
[2]许林,于瑮.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危机管理及应对[J].学术论坛,2014,37(9):23-27.
一、客观认识网络舆情带来的压力和挑战
二、认真分析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薄弱环节
与数年前相比,我们在探索建立舆情应对处置机制上取得了很大进展,舆情应对的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但是在面临重大突发舆情事件时,仍暴露出被动应付多、主动引导不足等较多问题。
应对机制与实战未达到紧密一致。目前我们缺乏实战、统一的舆情应对实战规范,应对处置手段单一,处置的效率不高,影响了公安机关应对处置网络舆情的总体效果。
素质能力与实战未实现同步发展。从目前来看,基层单位的网络舆情应对意识、技能水平比较有限,应对起来还有很大困难,易失去战机,导致被动,还不能真正适应网络舆情的发展形势。
队伍建设对实战未形成有效支撑。网络舆情应对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一方面,我们专业人员比较缺乏;另一方面对已经建起来的舆情引导队伍还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深入完善规范网上舆情应对工作机制
强化网络舆情应对的认识和理念。针对网络舆情的特点规律,一要树立网络舆情就是警情和现代传播的理念,自觉把网络舆情应对工作作为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网络舆情意识,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注意预防舆情发生,或者舆情发生后能及时、妥善应对;二是树立舆情就是信息的理念,既要有效利用舆情为社会管理工作特别是公安打击管理工作服务,也要善于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应对网络舆情的工作效能。
一、新媒体环境对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二、新媒体环境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作者:庄磊单位:大庆油田龙南医院党委
关键词:新媒体;高职院校;班级学生工作;创新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班级学生工作创新的必要性
新媒体是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比如数字杂志、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移动网络等。新媒体在高职院校班级学生工作中的应用,可以使班级学生对信息的获取更加深入,得到更多的互动,根据自己的喜好获取自己最需要的信息。新媒体传播具有自主性、广泛性、互动性、目的性等特点,可以使广大学生参与到信息的制作和传播中来。新媒体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也为高职院校班级学生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通过新媒体可以增加班级内部成员的交流,另一方面新媒体传播具有繁杂性,传播方式具有隐蔽性。目前大多数班级已经根据新媒体带来的变化,在班级工作开展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仍存在因兼职班主任精力不够,导致教学和班级管理重心失衡,应用新媒体的主动性不强等问题,没有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与新媒体教育的合力作用,对新媒体的传播规律的把握不够准确。
二、新媒体给高校班级学生创新工作带来的机遇及挑战
1.多渠道获取班级动态,及时处理班级突发事件
班主任通过新媒体平台与班级学生进行互动,借助新媒体轻松自由的气氛,能做到平等、有效的沟通。班主任以新媒体媒介为纽带,参与班级新媒体线上交流,能带动更多普通学生参与,有利于构建畅所欲言的新型交流模式,让新媒体平台成为班级内部成员的互动交流平台。在班级与学院各种通知的上传下达、班级活动的组织策划宣传,以及班级班风学风的建设中,新媒体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助推作用。新媒体交流平台传播方式多样化,为班级工作开展提供了便利,拉近了班干部与普通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班主任多渠道、全方位地获得班内学生的反馈信息,可以更精准地把握班内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量。
2.信息传播速度快,主流思想引导难度增大
新媒体是班级信息快速传播的双刃剑。新媒体作为班级进行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在班级活动组织、班级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并广泛地传播正确的班级价值理念,同时引导班内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其在自身运行过程中所传递的班级文化正能量,则能够以更为隐性的方式影响班级的文化氛围。新媒体的显著特征就是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多种新媒体媒介共同作用,使信息传播范围更广,更新速度更快,这为班级掌握校园最新动态提供了有效途径,但是也给班主任对班级舆情的控制造成了困难。班级生活中的一个突发事件很可能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就在新媒体平台上迅速传播开来。现实生活中的低俗信息、负能量信息也会由此肆意传播,流言、传言泛滥,真伪难辨的信息可能很快造成恶劣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危害班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班级稳定。所以,高职院校必须紧跟时展的步伐,改变传统的工作理念和模式,借助新媒体对班级内主流文化的引领,对外进行文化传播,构建舆情监控体系,使新媒体在高职院校班级发展过程中真正起到引领和推动的积极作用。
3.学生对新媒体依赖程度渐深,社团活动热情度降低
三、以新媒体为契机,创新高职院校班级学生工作模式
1.组建班级新媒体团队,构建主流文化引领新模式
在新媒体工作环境下,班级文化引领的力度不够,影响了班级文化宣扬的效果。传统的官方信息通知、单向说教难以引起学生兴趣,缺少人性化。新媒体团队成员主要由班委会成员组成,团支书和宣传委员负责构建团队组织结构。团队应对各种官方通知进行加工,以亲切易懂的语言在班内新媒体平台上,引领班内学生参与校园活动、配合学校工作;对于班级内学生产生的疑问或误解,团队成员通过新媒体平台及时进行在线解答,深入沟通;对于班级、校园或国内外热点事件,团队成员及时进行跟踪播报,做好思想引领工作。通过新媒体团队与普通学生的实时网络互动,可以实现班级文化引领的常态化,逐渐摆脱原本的单向灌输模式,实现了与学生群体的亲密互动。
2.构建多样化的新媒体平台,全方位建设新媒体传播网络
班主任和学生干部要紧跟时展的步伐,改变传统的工作理念和模式,借助新媒体引领主流文化,对外进行文化传播,构建舆情监控体系,使新媒体在高职院校班级发展过程中真正起到引领推动作用。
[1]敦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沟通的原则和方法分析[J].才智,20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