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健康中国创新传播大会第八届中国健康品牌建设大会,“听他说”名家专访第二场,请来了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烧烫伤关爱公益基金专家委员会委员刘加勇医生,他是“民营医院的翘楚”,也是“一朝成名的网络大V”;他凭利他的初心走天下;他用普世的仁心救苍生,他是学富五车的专家,他是纯粹坦然的医者,他也是亲切谦逊的长辈。本期直播主持人是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委兼秘书长施琳玲老师。
请问加勇老师,在健康传播短视频领域,您是如何做到“一夜成名”的?
健康科普与医生品牌之间有关系吗?
当然,如果非要给科普和医生品牌找个关系,我想健康科普可以增加医生的可信度和亲和力,当科普作品惠及到越来越多人的时候,自然而然会给医生品牌加分。
品牌它是表达思想的一个符号,意味着责任和信任,它在医生和患者之间建立了一种强连接,医患双方的信任度和依从性会更高,医疗质量和医患关系也会越来越好。医生的品牌知名度越高,你帮助的人就会越多,这正是我们做医生的责任和期望。只有你帮助过的人越来越多,自己才会越充实,内心的幸福感才会越强。
您一直从事疤痕治疗工作,在关爱烫伤后疤痕儿童方面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能从这个点出发,与我们谈谈您对“初心”的理解吗?
中国每年新增烧烫伤患者2600万左右,这其中30%是0-5岁的儿童,又有接近一半的孩子会出现疤痕增生,伴随一些面部的损毁或者是肢体功能的障碍。造成伤害的原因有三点:首先是陪护家长注意力不集中;其次,家长识别孩子烧烫伤的意识不足,第三也是最核心的一点,当不小心烫伤以后,大家的急救方法是错误的。基于这三点,只有把正确的防烫伤知识传递出去,才能使更多患者获益。
烧烫伤患儿时常有生命危险,哪怕治疗得当,皮肤伤口愈合了,但也可能面临疤痕增生的难题,大面积瘢痕增生的治疗费用相对昂贵,我们即使给予一些救助减免,最终发现仍然是杯水车薪,况且我所在的是民营医疗机构,没有能力免费治疗所有困难病人。因此,每每看到因为经济问题无法接受治疗的孩子无奈地走出诊室,我们医生都会有种万箭穿心的感觉!真心希望这种惨剧不要再发生,这也是后来我们疤康尽全力支持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烧烫伤关爱公益基金的初心。
同时,我由衷地希望主流媒体平台能够有机会展示出烧烫伤后患者触目惊心的图片画面,让老百姓看到那些活生生的案例,只有看到了才有可能引起更多人的重视,这个问题才有可能尽早的去解决。
我们做科普一定是基于目前社会中存在的,对大众造成伤害最多、最严重的疾病,要多去做科普。一个科普内容,只有不断地去重复、去重复,才能让老百姓把这些防治常识掌握好。
您觉得在这样一个眼球经济时代,最需要坚守的是什么?
从利他的角度去构思内容,去思考问题,去解决社会上的痛点以及大众所面临的难题,让大家有更高的健康认知,提升大众的健康素养,使每个人都尽量的少生病或者不生病。你所传播的作品一定是要为别人负责,要对别人产生有价值的东西。
您如何看待公立医院医生和民营医院医生在做健康科普时候的不同呢?
有很多民营医院的医生,他们拥有很好的专业技能,但是他们总觉得在互联网上可能会受到一些不公平的对待,其实这个问题的核心点在哪里呢?其实还是在初心上。以我而言,并没有感受到网友对于我这样一位民营医院的医生有什么偏见。如果大众对医生存在偏见,不是因为你是公立医院还是私立医院的医生,一定是你的出发点有问题,或者说你没有真正传递出健康价值。
请问所谓的“爆款”视频,它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您在制作这些作品的时候到底抓住了哪些关键点?
另外要有产品思维,有用的东西才叫产品,就是说你的短视频它是一个产品,而且要做优质产品,你要考虑你的短视频能给用户带来哪些价值,能解决用户的哪些痛点,这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第二点,一定要题文相符,不做标题党,语言简洁,不罗嗦。
第三点,内容一定要严谨,似是而非的东西一定不要往外传播。
第四点,内容与文案要做到“接地气”、“说人话”、“跟你说”。“接地气”就是说老百姓都能听得懂,一下子就能被牢牢抓住的点。“说人话”就是要把很难懂晦涩的专业术语翻译成普通大众都能够听得懂的语言。“跟你说”就是看作和好朋友拉家常,做到真正的沟通交流。
第五点,内容结构一定要有逻辑,简单讲起来,即是要说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很多健康传播新手面对镜头时会有恐惧感,您觉得该如何克服呢?
其实可能很多人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拍视频的时候怕人看见,偷偷摸摸,拍完传上去以后又怕别人看不见。
其实这里边我觉得有一个特别核心的心法,其实还是基于我们的初心,我们的初心是为了帮助大众,既然是帮人的事儿,你是在做好事儿,干嘛偷偷摸摸的呢,你就大大方方的帮呀!这个也是面对镜头的时候特别好的基础出发点,我是在帮别人,我没有必要害羞。
那如果实在做不到怎么办呢?把自己关在一间房子里面反复练习,把镜头当成你朋友、你同学或者你闺蜜的眼睛,你在跟他聊这个病,就当他来问你这些问题,你来给他做解答。这个时候恐惧感可能就不复存在了,当然恐惧感有的时候确实很难克服,你只要刻意地去练习,相信最终一定会达到想要的那个结果。
在刚刚开始接触短视频的时候,有没有一些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我们不能做“自嗨型”的短视频。如果不考虑受众的体验,用户肯定不买账。我们要从心态上做一个转变,放下学术范儿,做回真正的自己。生活中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是什么样的人,我不去伪装,我也不去刻意表演。
第二是直播流量问题。希望平台能给知识类主播更多流量,更快更好的提升大众的健康素养和科学素养。
假如未来我有机会、有精力去做产品推荐,一定是遵循三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