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受神学影响颇深的古代社会,好人和新人虽然水火不容,但有个共同点:都爱拜神仙。
鲁迅先生说,我们人后来拜的都是“有用的神”,一个头磕下去,求的都是实实在在的现实利益。
百姓的民生问题无非是生老病伤,佛前一炷香,承载了这些普通生灵对疾病的恐惧和对健康的渴望。
他们并非心不诚,这种基于现实的愿望,比任何假大空的供奉之词都要真诚具体。
但是古代医学技术水平有限,在当今社会很容易根治的疾病,放在古代大多都是不治之症。
而“病”这种病,在如今都不算已经彻底解决的难题,在古代它又曾牵绊住医者研求医理的脚步吗?
一、“望、闻、问、切”:古人对病症的命名法
“躯体化”这个词大家可能会有些陌生,它的英文是“somatization”,是一个属于医药科学和心理学领域的名词。
“躯体化”通俗来讲,指的是一个人因为严重的情绪问题得不到解决。
这种情绪会转变成身体的不适,如失眠、心率加快、嗜睡等。
在有些人眼里这可能是“矫情”——因为症状听起来貌似还没有感冒严重,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严重的“躯体化”是会导致患者昏厥休克的。
而且据现代医学的统计资料显示,很多患有重大疾病的人,他们大多数都有长期的、严重的心理问题。
而病症便是这些重大疾病中的“常客”,如胃病就属于一种情绪引发的病症。
胃病患者大多性子压抑,痛苦无处排解,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胃这个“情绪器官”。
《武林外传》里的吕秀才有句“名言”——“我在书里把你写伤!”让人哭笑不得。
古人碍于道德礼教和情面,他们不轻易选择真刀真工具的对抗,擅长向内疏解,这似乎对健康并没有什么好处。
病细胞(胃病)
但是古人患病的记载却并不多,有专家推测这可能是因为古代人平均寿命短,所以没等活到得病就已经一命呜呼了。
那么古代人对“病”是否只是一知半解,尚在蒙昧呢?事实并非如此。
在西周时期,人们对病症的命名源于它的外形,很多病人得此病症后身上会出现肿块,因此它被称为“肿”。
后来的大夫也沿用这个命名法,不过叫法略有不同,如称其为“瘤”或“积”。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治疗手法如何不同,在判断病因时都明确一点:通则不痛。
现在的医学发展已经向人们清晰展示了,病细胞生成与扩散的过程:病细胞积聚、扩散、形成病灶。
所以“肿”、“瘤”、“积”这些,是古人对病症发作的准确记载。
宋《卫济宝书》有记载:“痈疽五发,一曰病,……”。
说明到了后来已经有了“病”这个叫法。
中医讲求“望、闻、问、切”,以病症外观命名,是一种简单明了的判断方法。
同时这种命名方式也使患者能及时发现病症,以便就医。
“望闻问切”中的“切”
对于疾病,当然是越早发现越好,尤其是病细胞这种扩散到晚期就基本无力回天的病症,及早发现是十分新的的。
二、“根除所有疾病”:医患们简单的渴望
在医疗技术条件尚不发达的古代,想要根治一些疾病还是有些困难的,所以病症和“肺痨”一样,几乎是让人闻之色变的绝症。
杨士瀛在《任济直指附遗方论》记载:“病者上高下深,……毒根深藏……”。
很多医者都认为病病到了这种地步,已经是无法医治了。
虽说医者清楚此举恐怕是徒劳无功,但面对眼前病人的哀嚎与痛苦,他们还是尽了一切能做的努力。
古人在治疗病症时,方法也算简单粗暴——割掉病灶组织,如果病细胞没有继续扩散的话,那就算初步成功了。
这之后,病人只要没有因为失血过多而伤,就算从鬼门关捡回了一条命。
中医讲究“望”,但这种诊治方式需要病人的症状较为明显,而面对一些重疾如病症这种缓慢发生的疾病,中医就有些无力了。
而且因为经验和病例不够,一些早期病症很容易让医师误以为是其他小疾病,而开出对它并不管用的药方。
有的患者还抱有“小病不治”的想法,这无疑也给病症的发现与治疗增加了难度,所以古代大多数人只能对病症束手无策。
不过那时的医者们尽力著书立说,怀着一份家国情怀以及个人对医术的钻研热忱,在迷雾中期待着以后会有人能解决这个千古难题。
到了医疗技术算得上发达的今天,人类已经克服了很多古代医术无法解决的问题,并将中医的草药学等发扬继承。
中药
现代医学除了诊治病因、发现病灶的结果更加准确外,还有了更加先进和有效的医疗手段。
如古代医者“割去病灶”这一疗法,现代医学也在此基础上继续开拓,研究出了“放射治疗”,弥补了古代医学的小缺陷。
“放射治疗”是利用放射线治疗肿瘤的一种局部治疗方法。放射线包括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α、β、γ射线和各类x射线等。
据统计,有40%的患者可以通过放射治疗根治,这种疗法也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强有力武器。
同时,药物疗法也是病症治疗的有力辅助,对于重疾来说,内部治疗与外部治疗缺一不可。
古代医者和现代医者都在努力钻研疾病的解决之道,中医和西医的手段也都在不断向着时尚发展。
“根除所有疾病”大概只是一种缥缈的奢望,但却凝结着几千年来无数医者的血汗,也是他们内心作为一个会生老病伤的人类最实实在在的盼望。
三、“君子坦荡荡”:积极心态是病症高手
医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很多疾病已经不再令人望而生畏,人们可以有更轻松的目光和心态来面对自己身体的变化。
而在古代,人们思想并不如今天这般宽松时尚,贵族男女几乎很少愿意给医者检查身体,连把脉都需要“搭线”,而不做肌肤之亲。
《西游记》中的悬丝诊脉
封建社会发展到后期,女子更是连手腕都不会轻易露出,而医者大多是男子担任,她们就更不愿去描述病症,甚至直接避免看病这件事了。
这对医学的发展其实是有些不便的,因为只有治的病人多了,医生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治疗手法也能更加熟练。
而病人能及早诊治、准确大方描述自己的症状,也是治病过程不可缺少的新的一环。
诊病不仅需要医者与患者之间的信赖,更依赖于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所以生活在医疗技术水平还不错的今天,不仅应该为这份得来不易的幸福而感到珍惜,
更应该借助明晰的医书来了解自己的身体,听从医生的建议,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人的身体内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大手已经调匀了局势,造好了“机器”(人体),如果“零件”(器官)们试图停下来散散热,也是相当困难的。
因为一台机器一旦启动,小零件们就会互相转动,彼此监督,根本没有喘息之机,直到报废。
对于工厂来说,零件转得最快也就磨损最快,淘汰得最快。而病细胞就像这些零件,它不仅自己“新了”,还要牵连整体。
很多人因为过度疲劳而忽视了劳逸结合,所以过早地得病,病症也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
一些年轻人白天工作、晚上熬夜娱乐,如果再加上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酗酒、过量抽烟等,这些更是病症的引爆器。
明代《医学入门》记载:“郁结伤脾,肌肉消薄,与外邪相搏而成肉瘤。”这说明病症的发病和情绪压抑是分不开的。
我们的《论语·述而》中有句话叫:“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用在此处也恰得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