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健康她力量昆明要闻

“三八”国际妇女节之际,一起走进昆明各大医院,感受医者仁心、守护健康的“她”力量。

男医生堆里的“女汉子”

——记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创伤外科副主任医师李黎

省一院是云南省疑难危重疾病救治中心,接诊的患者很多。正因为这样,急诊创伤外科的医护人员更是身经百战。

呼吸机、监护仪此起彼伏的嘟嘟声,护士的奔走声、推床的轱辘声、医生的交谈声……在一片杂乱声中,查完房又要开始准备手术的李黎,快步穿梭于病房与办公室之间,跟着她的人经常需要小跑。

李黎今年51岁,从医30年,是省一院急诊创伤外科最资深的医生之一。她扎了一个发髻挽进工作帽里,说话很利落。

清创、固定骨头、吻合血管……手指手臂离断再植是外科创伤领域最复杂的手术之一。每个步骤,都要求手术医生稳、准、巧,动作熟练,不能有一点点颤动,还必须精神高度集中。手术一直持续到第二天中午12点结束,走出手术室,李黎放松下来,整个人都虚脱了。

李黎说,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接触的突发事件特别多,就算遇到再惨烈的伤情,也要冷静,毕竟比起害怕,救治患者更重要。

科室里唯一的女医生

“之前我们科室还有4名女医生,后面因为各种原因都去其他科了。”李黎也成为急诊创伤外科唯一一名女医生。能在这个责任大、风险高、经常直面生死的岗位上坚持那么久,与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从医30年,已经有高级职称,李黎原本有离开急诊创伤外科到行政岗位工作的机会,但是她放弃了。李黎说:“还是喜欢临床工作,虽然面对的都是危急重症患者,工作强度大、压力也大,但是已经习惯了急诊手术、抢救患者,每次成功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心里都很有成就感。”记者张晓莉报道

男患者最信任的女医生

——记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孙洵

“假如要和同行比一比技艺,在我的字典里,唯一的标准是,只有得到患者的认可才算数。”3月4日中午12点15分,刚从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台下来的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一院”)泌尿外科、肾移植中心主任孙洵这样说。她是目前中国唯一一位机器人肾移植女医生。

“小孙医生,昨晚我上了七八次厕所,尿频尿急太难受,今天再给我加点药吃吃。”“好的,一会儿看看尿检数据再定。”孙洵查房时,一名72岁男性患者对她说。他们的对话不像医患,更像朋友。

“如果不是孙医生帮我治病并不断鼓励,我的生活将一团糟。”一名男性患者这样说,孙医生就是一个大姐、一个好朋友。

她夜里经常出急诊,有时候刚回到家又得返回医院加班。大家都担心她身体吃不消,但她总说,患者此时需要她,什么都没有患者生命重要。孙洵的工作日志上,密密麻麻排满了计划,只要患者有需要,她就停不下来。

52岁的孙洵从医31年,在市一院工作11年,治好过不计其数的男性患者,获得很多患者的认可。她也成为这些患者最信任的女性朋友。

男医生感叹精力不如她

每天早晨7点多,就能看到孙洵的身影,时而在病房,时而在看患者的影像资料,时而和其他医生交流……她每天忙碌着,或在医院科室里制订诊疗计划,或下基层义诊筛查前列腺癌,或开展一台手术演示……作为科室唯一的女医生,让男医生经常感叹压力之大,精力更不及她。

时光荏苒,加班加点成为孙洵的工作日常,一个星期2天门诊、3天手术,其余2天开会、学习和培训,工作的强度远超想象,但是她对工作的热情却从未减弱。

机器人操作达到新高度

2011年1月,孙洵被引进到市一院,主要从事泌尿外科和肾移植领域临床、科研、教学工作,重点发展腔镜技术和DCD肾移植技术。

2015年,市一院率先引进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操作系统,快速掌握达芬奇机器人操作技术成为摆在孙洵面前的“考题”。她带领科室医护人员刻苦学习新技术,虚心请教专业人员,最终能娴熟操作达芬奇机器人,成为当时全省首位泌尿外科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操作者,开创性地完成云南省第一例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DCD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她运用达芬奇机器人创造了不少中国和云南第一,把泌尿系腹腔镜手术提升到全新高度。

学无止境,孙洵持续带领科室反复学习,总结经验,完成医院首例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腹腔镜膀胱癌根治肠代膀胱术和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在一次次首例成功背后,她拯救了超过500名终末期尿毒症患者的生命。目前,泌尿外科已完成肾移植手术658例,完成机器人肾移植61例,机器人DD肾移植技术处于领先地位。

孙洵是医院公认的“王牌”之一。她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位机器人肾移植女医生,是云南省三甲综合医院唯一一位女性泌尿外科主任、昆明市第六届道德模范,也是西南泌尿系结石防治中心云南培训基地主任。

扛得住攻击受得了委屈

——记云南省精神病医院的女护士

有时患者对她们拳打脚踢、吐口水骂脏话,有时又会追着她们喊妈妈……这是云南省精神病医院200多名女护士的日常经历。

面对与其他医院截然不同的患者群体,她们除了做好医疗本职工作,还需要像妈妈一样照顾患者生活,像老师一样引导患者心理康复,甚至比很多家属更了解患者的内心。

职业生涯从挨打开始

冒才英是云南省精神病医院护理部主任,有34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她每天都会提前上班,然后到临床科室护理查房,查看夜班工作及交接班的情况,了解在院患者病情,晨会交班完毕后指导科室临床护理工作。

她说,护理精神疾病患者,挨打一点也不稀奇。重症病人发病时易狂躁,被抓伤、被骂是家常便饭。虽然医院里几乎所有护士都挨过打,但是都知道患者不是故意的,因为他们的情绪受精神症状的影响无法自控。一次被患者攻击的经历,让冒才英记忆犹新。1988年,她刚参加工作,一天,带着患者做康复活动时,一名女患者突然从身后出现,猛打冒才英的头部和肩部,当时她痛得眼泪都流出来。

冒才英说:“在和患者接触时,必须与对方保持一臂的距离,同时必须尽量靠墙,不要让患者从你后面出现。”护理部每个月都要组织护理人员进行非暴力沟通训练,这是云南省医疗机构中首家进行非暴力沟通技能训练和推广的医院,通过训练可以提高护士的应急反应能力,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确保患者的安全,降低患者攻击工作人员的几率。虽然工作中要遭受不少委屈,但大家发自内心觉得值。

冒才英始终忘不了一个“女儿”。1996年的某一天,突然有一个18岁的女患者叫她妈妈,冒才英问患者,自己只比她大7岁,为什么叫妈妈?女患者说,对人认真负责、关心、服务周到的只有妈妈,所以冒才英是妈妈。那一刻,冒才英觉得心里很暖。虽然工作中会受委屈,但看到患者依赖、家属认同,自己的工作就很有意义。

患者就像“大孩子”

“今天吃什么好吃的了?”“早晚还冷,多穿些衣服。”临床心理科一病区29岁的罗晓星刚休完产假上班,她边说边走进一间病房与病人聊起天来。护士要敦促、协助病情较好的病人剪指甲、理发、剃胡须等,针对病情严重、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还要帮助患者护理,就像照料“大孩子”一样。

罗晓星说,医院的护士都很“全能”。这里没有家属陪护,病人除了打针吃药要护士照顾,吃喝拉撒也全靠护士料理。

用专业化解偏见

李蕊是云南省精神病医院睡眠医学中心的副护士长,护理精神疾病患者已经有15年的经验。

48岁的吴女士,因为多疑、偏执、爱钻牛角尖,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入院时,她表情愁苦,情绪失控,总认为药物食物有毒。李蕊和同事们一边哄劝、一边喂食,还要随时观察她的下咽情况,以防呛咳。经过医生的有效治疗以及护士的细心照料,一个月后,吴女士情绪稳定了,对治疗也配合了许多。3个月后,她出院时,对护士们说“谢谢,辛苦你们了”。

一次聚会,朋友问李蕊,工作久了,会不会被病人同化?李蕊说不会,她会努力成为感化他们的那个人。和李蕊一样,这里的医护人员,都有来自家人莫大的理解、支持与肯定,她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患者一起对抗疾病这个敌人。(昆明日报记者徐婕)

主办单位:昆明市人民政府

运维单位:昆明信息港0871-65390101昆明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0871-12345

THE END
1.今天去妇产科B超,一个男妇科实习医生死死的盯着女患者的私处。这时我发现的那个男医生站在女医生后面死死的盯着女孩的下面在看,一直到女孩穿上裤子。虽然我没有脱裤子,但我真的突然就心理有阴影了。 我真心接受不了男妇科医生,何况他只是个实习的医生。 那些正式的男妇科医生每天要给那么多女人看下面,摸下面,有时候还用手插进去,还有的看乳房什么的。 说真的让我理解男http://m.qinzhou360.com/wap/thread/view-thread?tid=1042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