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临床医学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1.1参与合理用药,深入临床与医护人员一起正确选择和使用药物,是临床药师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医药科技事业的发展,各种高效、速效、长效、持效药不断涌现,而且它们的副作用、毒性以及长期使用的安全性日趋复杂;同时由于临床医生专科性,对于跨学科的用药不可能全面熟悉,加上偏重药品的疗效忽略了药品的毒副作用的安全问题,因而作为平衡药品的这一利与害的临床药师就应运而生。临床药师可以运用其药学知识、最新药物信息和药物检测手段,为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在用药和品种选择上提出意见,供临床医生制定药物治疗方案时参考,临床药师参与合理用药可实现了医生、护士、药师三位一体的全方位治疗体系,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医疗质量;同时,其诊疗过程中的相互协作与交流,必然促进三者各自技术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医疗队伍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
1.3开展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drugmonitoring,TDM),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
1.4药物信息的收集与咨询服务。临床药物治疗的合理性必然建立在及时掌握大量和最新药物信息的基础上,因此临床药师必须经常收集有关药物治疗方面的资料,以便针对临床治疗工作中的问题,提供药物信息。通过开展药物咨询、提供信息,可以促进医药合作,使用药更加安全、有效和合理。同时进行药物知识的科普宣传,以增强全民的合理用药知识[5]。
2要开展好以上几项工作,要注重以下几个细节
2.1服务患者的细节:临床药学的目的就是让临床药师从药房中解脱出来,变被动服务模式为主动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更多的安全用药指导,所以必须注重为患者服务的细节。通过细节服务,提高患者对合理用药的满意度,提高患者对药师的信任,让药师真正发挥作用,在药师和患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
2.2服务医生的细节:临床药学服务,离不开与医生的配合与沟通,否则药学服务不可能真正达到目的。药师要结合工作实际,结合医生的工作,为医生提供有价值的用药信息,参与合理用药指导。
2.3服务自身的细节:临床药学服务,不仅是服务患者,服务医生,而且也应该服务好自身,让自已参与医疗活动中,参与到用药的安全指导中,临床药师要有自信心,要敢于工作,要把自已的工作做好,提升自身水平,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通过服务自身,来达到为患者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颜青,李喜西,夏文斌,等.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药房,2004,15(9):520-522
[2]HayashiS.Theexpectedroleofcommunitypharmacistinsociety[J].YakugakuZasshi,2003,123(3):163
[3]MilkovichG,SaetrumO.Theroleofhospitalpharmacistincostcontrolandantibioticpolicy[J].IntJAntimicrobAgents,2000,16(3):291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现代社会就是知识经济的社会,大学毕业生要尽快适应社会的发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和掌握新的技术技能。因此,有必要改革高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以素质教育为根本,构建终身学习体系,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要[1]。
我校临床医学专业“1+2m”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学习1年,医院学习2年,其中到乡镇卫生院实习1个月),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为主线,适合面向基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是根据本时期社会及卫生事业发展对不同层次的高级医学专门人才的客观要求、人才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而进行的恰当定位,是我校人才培养主动适应社会的过程。通过校院合作、产教结合、学见结合的临床教学改革,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习、模拟、实际操作与基层医疗用人单位需求融通,实现“多赢”。以我校2007~2011届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以学生就业范围内的乡镇卫生院及基层社区为实证研究单位,以基层社区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参照基准,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以及文献研究,探索实践“1+2m”人才培养模式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促进作用,为大学生就业掌舵。
跟踪调研结果还显示,在学校成绩优异的往届毕业生,走向社会工作岗位后,并不像他们在学校中表现得那么优秀。而一些成绩中等但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却颇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其职业发展也比较快。现代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是一种“以能力为本”的综合素质,这种综合素质取决于大学生整个大学生涯的知识、技能的积累和精心进行的就业准备。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意味着,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指导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进行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就业准备,其中包括作为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如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操作能力等,这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扩大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可能性和实用性。“1+2m”人才培养模式,以乡镇社区医生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重构课程体系,并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体系,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紧紧围绕行业人才需求,针对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力训练过程、工作过程设计为“教、学、做”一体化实景演练,挖掘他们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自主学习潜能,顺应了人才市场需求,贴近了卫生事业发展需要,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加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扩大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的指导性。根据临床医学专业“1+2m”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专、兼职教师的理论及实践指导能力,对学生的就业提供具体专业岗位的指导。
转贴于
做学合一的情景学习模式,促使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向就业岗位的“0”适应靠近。其一,通过校院合作、工学结合,学生按照医院的实际要求参加工作实践,获取工作体验,在校期间就具备了用人单位录用新员工所需的工作经验,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其二,通过校院合作实行工学结合,极大地增加学生接触行业用人单位的机会,使他们在实际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熟悉医疗卫生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了解医院聘用新员工的意向,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实现学生就业和行业用工的顺利对接。其三,“1+2m”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对岗位、职业的感情,较早地接受行业文化的熏陶,其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和应变能力等职业岗位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使毕业生能快速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
“1+2m”人才培养模式,是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职业定向教育”的体现。大学生的职业定向,是指确定对自己来说比较适合的、理想的、将来要去争取从事的职业类型,选择职业目标并为此采取各种行动的过程。它是根据社会需要和具体职业素质来确定的。“1+2m”人才培养模式是我校根据乡镇社区对医疗卫生人才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和自身办学特色逐步形成的,是适合面向基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高职医学教育模式[3]。目前,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医学毕业生的数量也随之逐年递增。专科毕业生是庞大高校毕业生中的一支重要群体,由于受学历层次、专业性质等影响,相比高校的研究生、本科生,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当下我们社会唯学历风气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专科生只有“避开大路,专走两厢”,面向基层,扎根基层,才能建功立业,实现自身价值[4]。“1+2m”人才培养模式,可引导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面对当前就业环境和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自己的职业岗位趋向,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到基层去,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
首先要使临床医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并明确预防医学教学对临床医学生的影响意义所在,思想是指导行动的风向标,在思想上充分重视后,学生自然就会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进行学习,因此需要通过采用适当的导入法对其进行动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经过多年对非预防医学生教学实践,我们认识到主要应从以下几点进行引导,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1通过简单举例说明预防医学对临床授课内容的不足起到补充作用
临床医学生通过预防医学的学习,扩大了知识面,对提高其业务水平很有帮助。一般来说,临床课教材只从临床的观念侧重对常见疾病进行讲述,而在实际的工作中,会遇到其他涉及预防医学问题,这时候就可以将预防医学的概念及其所涵盖的主要内容做一个大体的介绍,即传统的预防医学主要包括三大卫生(职业卫生学、环境卫生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以及两大工具(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而在行医过程中涉及到的与预防医学有关的最常见的问题如:某些患者得知病情后往往希望能得到膳食上的指导以及注意事项,这就需要有一定的营养学知识方面的技术支持进行膳食治疗与食谱设计;对于食物中毒的正确诊断、治疗及处理,也需要食品卫生学的知识,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食品卫生学的常识才会及时地对防疫部门进行汇报,从而控制病例进一步增加;再有就是在进行常见或是疑难的职业中毒的诊断治疗时,如果具有敏感的意识,就会对病人的职业史进行详细地询问,从而减少误诊;再有就是一些地方病的出现,又涉及环境卫生学的知识等等,类似这些问题在临床讲授中很少提及,而在实际工作中又经常遇到。尤其在基层工作中更是如此。
2通过预防医学的学习有助于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发现重大事件
通过对比明确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区别和联系。临床医学一般只谈个体,即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而预防医学则研究群体,即疾病谱、流行规律和预防措施。通过预防医学的学习,可以对疾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临床上的诊断治疗都有较大帮助。例如,一个以主诉为咳嗽、咳痰、胸闷的病人入院后经胸部X线初步诊断为粟粒性肺结核,但是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并不支持结核诊断,经详细的病史询问后发现该患者曾参加过小煤窑的开采,患者描述当时开采时灰尘极大,非湿式作业又无佩戴口罩,同村去的老乡也有类似的症状,经诊断为煤工尘肺,该病为法定职业病。为此,对农民工的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依法取缔了许多非法经营的小煤窑,而发现这一重大事件的还是工作在第一线的临床工作者。当临床医生变换从预防医学角度看问题时,不仅能较为容易地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还能成为很多重要事件尤其是重大传染病的一线发现者,如2003年发生的“非典”也是由一线的临床医生发现,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避免了更大的灾难。
3有利于基层全科医生的培养,培养实用型的基层医学人才
目前培养的临床医生,主要面向基层,尤其是农村和社区,而适应基层的需求主要是全科医生。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社区医疗改革,全科医生的需求日益增加,在全科医生培养过程中更是需要克服传统医学教育所存在的预防与临床医学相脱节的现象,应建立预防医学的新理论体系,对医学生进行宏观指导。该理论体系包括:预防医学贯穿在疾病自然史的全过程、三级预防的概念、全科医学的涵义和在我国的可行性、医学模式转变理论与健康观、整体医学的观念、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等。不同地域、社会层面有着不同的卫生需求,如:很多山区和农村常见营养缺乏症;卫生环境差导致的传染病盛行;有些地区微量元素过多或过少导致的地方病。高级社区出现的某些心理问题,不健康的行为导致某些疾病的高发,慢性疾病如心血管、脑血管疾病、肿瘤将成为主要卫生问题,类似这些问题,往往需要一定的预防医学知识。作为一名实用性人才,防治应该是一体的,通过预防医学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防治的辨证关系,防为本、治为标,防治之间相互配合,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因此,预防医学教育不仅对培养实用型人才起到重要作用,对将来的社会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
4通过预防医学的学习,有利于医学论文的阅读与撰写,培养科研思维
关键词:临床医学;近现展史;临床应用技术;临床思考
前言
在已经过去的近一个世纪里,医学飞速发展,取得了无比辉煌的成就,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日益健康长寿,同时也更期待一个逐步消灭各种疾病的美好时代的来临。与此同时作为与病患直接接触的现代临床医学已成为探索生命奥秘、防治疾病、缓解病痛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的综合体系。
1.临床医学发展史
1.1临床医学理论发展进程
1.2临床医学技术发展进程
(1)外科技术突飞猛进
而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应用--在20世纪初攻克了几种困扰外科手术的难关后,外科技术开始突飞猛进。同时带动了临床医学的飞速进步。在20世纪后期,外科因感染、失血等问题的解决取得了质的飞跃。其中标志性事件有,1944年,美国的布雷洛克和托马斯经过多年的准备和研究,对一个已经生命垂危的“蓝婴”女孩成功实施了心脏外科手术。1960年,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心脏移植业已成型,技术日趋成熟。1954年全球第一例肾器移植手术的成功开启了器官移植的全新时代。
(2)细胞生物学等学科建立
20世纪中叶以后,细胞生物、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科的建立,使人们能够以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观察人类和疾病本身,这极大推动了临床医学的发展,为如肿瘤、遗传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1.3基因工程的建立与应用
(1)基因工程的建立
上世纪另一重要里程碑就是基因工程的确立和发展。为新药物、新疗法和新技术的诞生铺就了一条全新的道路。1985年美国科学家率先提出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基本了破译人类遗传信息。
(2)基因工程的应用
80年代基因工程就开始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英国伦敦大学的医学哲学博士阿密特等人研究发现基因治疗对B型血友病有一定效果效。
2.临床医学现状
2.1与各门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现代临床医学技术发展与医学与各门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在20世纪,人们想到医院时首先想到的是各种各样先进精密的医学器械,繁杂的检验,而不是过去的穿白大褂的医生护士和针剂药品。近几十年来临床医学开始应用的X射线、二维超声、血管动脉造影、CT扫描、磁共振(MRI)、核医学显像、内镜技术等,使诊断结果的各项标准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临床诊断变得越来越精确、标准、动态。介入治疗、放射治疗的进步,微创外科使得许多疾病的治疗取得了显著进步。
2.2药物学迅猛发展
同时,药物学的迅猛发展也成为临床治疗进步的中流砥柱。在此我们必须一提的是祖国的精萃—中药学。在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为中国人民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惊喜。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屠呦呦对青蒿素研究40余年如一日,,终于迎来了巨大的成功。屠呦呦表示,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进入21世纪,基因组学、生物学及纳米技术被广泛运用在中药研究中,辉煌指日可待。中医药有不同于世界其他医学的独特之处,而中国医药学要有更大的发展,需要搭上世界科技这艘大船,运用现代科学的一切先进手段进行研究和发展,使祖国的这块瑰宝放射出更加绚烂的光彩,造福于人类。
3.关于临床医学的深入思考
3.1清晰临床医学的最终意义
临床医学的终极意义在于治病救人,时代在进步,技术在发展,临床医学面临的问题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3.2临床医学现在面临的问题
(1)主要疾病的变化
在20世纪中后期,由于各种主观与客观因素,各种慢性病、职业病逐渐成为人类健康最大的威胁。虽然慢性病与职业病的防治目前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人类对这类疾病已经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明确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除了生物学因素外,还与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活动、环境污染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现在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目前已进入慢性病、生活方式病、现代文明病或各种职业病时代。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医学界晰的定位与思考。
(2)医学技术进展缓慢
医学技术进展相当缓慢,医生与学者凭借有限的药物,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竭尽全力解决病。
(3)人群对医学产生不现实的依赖性
在21世纪,这种局面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医学掌握了控制疾病的武器,而且对操纵生命的密码有了最基本的认知。现代医学在为增强人类健康交付越来越多的好处的同时,许多棘手的问题也随之而至。人们陷入了一种人类万能的不切实际幻想中:医院万能,医生万能。先进的技术、高效的药物,克隆技术,移植技术等等,使人们产生了一种没有什么疾病是无法治愈的错觉。其实,我们心里都清楚很多所谓的治疗只是延缓死亡的过程。单就治疗而言,这一过程对病患本身而言也许只是痛苦的延长,对病患家庭和社会而言则是沉重的经济负担,这种做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质疑与批评。
3.3在质疑中前行
努力寻找高精尖技术与药物与适宜的技术与药物之间的平衡点;了解病患心理倾向与治疗疾病之间的矛盾,是现代临床医学与社会需要共同面对并联手解决的问题。
4.结论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发展必然伴随着怀疑,发展要在质疑中成长,在批评中寻找方向。上个世纪医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前路依然渺茫,医学何去何从始终是盘桓在我们心头的难题。本文希望通过指出医学的困境,拨开迷雾,共同探讨医学发展的必经之路,使我们能够更清晰地阐述临床医学的目的所在,不忘初心。
参考文献:
[1]陈抗生.香港中医药的现状与展望[J].世界中医药,2007(03).
[2]白一,龚云辉,刘希婧,周容.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现状[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4(02).
1精准医学现状
2医学教育措施
2.1改革教育格局,优化教育体系
2.2加强学科交叉,培养团队精神
2.3加强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
3结语
精准医学将改变人们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并使疾病的分类、诊断、治疗及后续健康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指南和规范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对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和梯队建设,科研环境的支撑都提出了新要求。医学教育应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加强精准医学理念传输,优化医学教育体系,加强学科交叉培养,灌输团队精神,激发科研和创新意识,深化精准医学人才的培育,以期促进我国精准医学的健康发展。
[1]RichardsonPE.DavidSackettandthebirthofEvidenceBasedMedicine:HowtoPracticeandTeachEBM.2015,350(3):2382~2383.
[2]肖飞.从循证医学到精准医学的思考[J].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2014,3(3):123~128.
[3]ReardonS.Precision-medicineplanraisehopes.Nature.2015,517(7536):540.
[4]CollinsFS,VarmusH.Anewinitiativeonprecisionmedicine.NEnglJMed,2015,372(9):793~795.
[5]李雷,郎景和.精准医学[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6,43(4):365~376.
1.用大卫生观念培养学生宏观视野
在临床医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开设预防医学、全科医学、社会医学等课程,要给学生讲解医学模式的转变方式,疾病的防治任务等,要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预防保健对全民健康的作用,并认识到可持续发展与健康的关系,使学生了解到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疾病环境的重要性。
2.强调行为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
要让学生明白影响健康的行为因素的类型:行为生活方式、环境因素、卫生保健服务因素和生物学因素.以及各个因素之间的作用。比如吸烟的影响健康的生活方式因素,和污染的生活环境的环境因素等,都是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只有掌握全面的预防保健的知识,才能及时有效的减轻或者消除行为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检验医学;临床医学;沟通;必要性
1引言
现今的医院里面愈来愈多的临床医生依靠检验科室的额检验信息及结果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和治疗。所以现代检验医学在临床诊疗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现代国际社会中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的应用,意见在检验医学新方法的不断出现,使得检验医学的水平和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2检验人员与临床科室沟通的意义
3扩展检验医学的涵盖
4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必要性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密不可分,临床实验室工作的核心是检验质量问题,为此检验科负责人应主动与临床科室交流、沟通、对话、协作。
4.1强调医学检验的分析前、中、后全过程的管理,ISO15189文件的核心是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在分析后质控中,要求检验人员对所测结果进行合理解释,并收集临床科室(或病人)的反馈意见、接受合理建议、要求、改进检验科工作,或开展新业务,满足临床需求。在交流、对话中,检验科人员还可以宣传、讲解、新技术新项目的临床意义,合理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它帮助临床医生对疾病进行诊断。如厌氧菌培养,虽然不是新项目,但很多医院,甚至较大医院临床科对其使用并不够多,其中有对该项目认识理解问题,也有取材等问题。
4.2医院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案中检验科负责人参加临床会诊,病例讨论等,有利于双方沟通和提高。而检验医师更应主动走出去,到临床科查看病人或病例,对检验过程中的可疑结果,进行调查核实。
4.3检验科主动参与协作:由检验医学的地位与作用,说明检验医学的任务绝不仅是被动地提供数据或结果。过去很长时期,检验科被定位于“辅助科室”。即检验科只能向临床医生提供所需求的检验结果,一旦检验科提供了未受指定的检验结果,就被认为“越位”,这种片面、消极的,落后于时代的偏见应予纠正。
4.4学习临床知识加强临床意识:检验医学的特定地位决定了它们必须与临床保持双向联系。检验科除了加强自身建设,还必须加强临床意识。实验室的工作应能为临床科室提供被测项目的临床资料,比如: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结果,应能为临床提供如何选择实验,进行疾病的确诊和疗效观察的信息,如何对检验结果进行解释,帮助临床医生正确分析、合理使用检验报告,这就要求检验人员有一定的临床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检验科组成多以从事技术人员为主,而欠缺临床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与临床的沟通。故检验科应改变现有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引进医疗系毕业生,或选调临床医生到检验科工作,设置检验医师岗位,有助于加强临床意识,才能更好的使实验室工作与临床诊疗工作紧密结合,提高检验医学的整体素质。
5检验人员与临床科室沟通的必要性
6结语
检验科医师与临床医师主动沟通,相互学习,这样才能使以病人为中心的共同目标真正落实,才能更完美的实现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共同发展。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转化医学研究提倡建立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双向、开放的研究平台,倡导实验室与临床研究的双向转化。为实现实验室和临床之间及时有效的交流,需要建设强大的、稳定的研究平台。转化医学又是一个多学科的系统,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强调多学科交叉性的课题攻关协作,力求实现多学科资源的整合和共享。转化医学的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的联系,它强调医学研究要“来自临床,服务临床”,将成为现代和未来医学研究的主要模式。转换医学倡导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同时,临床上出现的问题又能及时反馈到实验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种良好的双向互动可推动医学全面、可持续性的发展。通过基础与临床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以提高医疗总体水平。
基础医学教育与转化医学之间的紧密联系
现行的医学教育和研究体制造成了基础医学研究的直接针对性和应用性不强,而许多临床上有价值的发现无法准确反馈给基础研究工作者。转化医学研究模式的提出很好的解决了这种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割裂状况,顺应了现代医学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针对性的基础医学教育是转化医学发展的良好基础。从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开始着手规划,培养出既懂基础研究又精通临床、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能较好结合基础与临床的高水平人才是转化医学研究开展和发展的基础和关键。2009年9月,在中国工程院与上海院士中心联合举办的转化医学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提出了我国转化医学未来的发展战略重点应放在以医、理、工结合的方式培养临床医学科学家。
转化医学研究的开展离不开基础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支持。在医学领域中,教育、研究与实践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而教育是指导科研与实践的基础。转化医学以促进科学发现转化为医疗实践并最终服务于病患为目标,其实现离不开基础医学教育培养的高素质的转化医学研究队伍。高等医学院校作为转化医学研究的主体之一,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在保持注重学员对知识的掌握和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应该有目的、有重点培养学员以临床实际需求为研究出发点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科研能力,让学员在开始就建立基础医学研究来自于临床、根植于临床、服务于临床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基础科学必须与临床医学结合,才有生命力。
转化医学所倡导的基础与临床相结合也是未来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更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如何把握教育、研究和实践三者的关系及其定位,通过教育弥补研究与实践之间的差距等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问题,必须认识到基础医学教育和研究必须与临床医学相结合才有生命力。只有以转化医学理念作指导,注重培养临床和基础一体化高水平研究人才,才能更好地推进基础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发展。
强化基础医学教育,促进转化医学研究发展
转化医学的发展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造成了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医学研究之间的脱节:临床医生不关心也难以理解相对深奥复杂的基础医学研究,而基础医学研究者对于临床病人的实际情况缺乏直观的认识和了解,研究工作难以切合病人的实际需求。在未来基础医学教育中,我们应该通过完善教学理念,加强学科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加强科研反哺教学,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大力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1完善基础医学学科建设,适应转化医学的发展学科建设是医学院校和医院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建设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基础医学学科体系,促进新型转化医学研究人才的培养,是转化医学研究顺利开展的根本。完善基础医学学科建设,首先要根据转化医学发展要求调整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理念,我们要以转化医学的思想统领医学学科建设,培养基础与临床工作紧密合作的意识,鼓励学员培养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协作的学习和研究习惯。其次要建立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体系,转化医学倡导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医学的发展,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对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增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可有计划的新开设一些交叉学科前沿领域的新课程。还要建立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实验课程体系,特别是设立打破传统医学的学科分隔、能够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加强临床医学生的个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我校新近综合多个基础医学学科实验室,融合多学科特点而成立的实验教学中心,正是顺应这种要求而产生的,未来也将在转化医学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提高基础医学科研水平,促进转化医学发展基础医学研究是转化医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转化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支持,基础医学研究的水平是转化医学研究能力的重要体现。在近代医学发展进程中,医学基础研究进展迅速,而临床医学研究则相对滞后,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搭建了沟通二者的桥梁,一方面促进医学基础研究的临床应用,提高临床工作者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结合临床选题,为解决临床需要提供了迅速有效的途径。转化医学的发展要求重建注重基础医学研究的临床医学研究体系,一方面通过针对临床问题的基础科研水平的提高,实现转化医学的实验室与临床的双向转化作用;另一方面,建立科研反哺教学的机制,在基础医学学习过程中开展基于转化医学思路的课外科研活动,使课堂的理论知识和科学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基础医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可以优化先进技术的运用,充分利用空间及资源,将基础科研与临床紧密衔接,把医学研究实验室建成转化医学人才培养教育实践基地,不断培养优秀的青年转化医学人才,从而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转化医学
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学科特点
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与转化医学的联系
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与转化医学理念的创新结合
3.实验教材的采编。实验教材是实验课程的重点。本教研室认真研究国内外优秀教材,借鉴其经验,同时结合本学院学生的临床需求,精心编写自己的教材,建设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课程配套的实验系列教材。同时也精心挑选合适的转化医学内容穿插入实验教学过程中。
以上仅是我们作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师在转化医学大背景下,在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些探索的心得及体会,随着转化医学的发展,其内容必将会更新和扩大,作为基础医学教师要敏锐地跟上发展脚步,积极寻找转化医学与生化、分子生物学的结合点,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基础扎实、科研思维清晰的有用医学之才。
[1]赵玉沛.转化医学本土路线图[J].中国医院院长,2011,(11):92.
[2]ChoiDW.Benchtobedside:theglutamateconnection[J].Science,1992,258(5080):241-243
[3]GeraghtyJ.Adenomatouspolyposiscoliandtranslationalmedicine[J].Lancet,1996,348(9025):422.
[4]ZerhouniE.Medicine.TheNIHRoadmap[J].Science,2003,302(5642):63-72.
[5]贾舒婷,张继虹.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的病例引导型生物化学教学方法实践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4,(1):67,8.
[6]闫华.医学科教新任务――促进转化医学[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0,(23):225-228.
[7]MarshN,MarshA.Ashorthistoryofnitroglycerinandnitricoxideinpharmacologyandphysiology[J].ClinExpPharmacolPhysiol,2000,(27):313-319.
关键词: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人才;培养
一、前言
二、影响地方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因素
(一)医学教育本身的社会性
对于医学,其本身研究的就是疾病和健康,医学的服务对象就是社会中的人,而对于人类健康,除了受生物学自然发展规律的影响外,还深受社会因素的影响,鉴于此,医学不仅具有自然性,还具备社会性的特点,医学不仅仅是关系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还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对于地方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更加专业、优秀的临床医学人才,从而为人类健康提供更好的服务。受医学教育本身社会性的影响,在进行临床医学人才教育时,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的临床知识教学,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教育、政治形势教育、人生观教育、医学伦理学教育、医学法学教育等,这样才能培养出临床医学技术精湛、医德高尚、医风良好的临床医学人才。
(二)教育内容的复杂性
医学的是一门对人体进行研究的科学,其本身具有多种结构和功能,由于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因此,医学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存在,近年来在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影响下,生物医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也使得医学、临床都有了惊人的进展,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及信息的激烈增长下,使得高等医学教育内容越来越多,同时由于现代医学和社会的发展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人们逐步认识到身体健康不仅和自然、疾病有关系,还与社会、心理等因素有关系,这也使得医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心理学等各学科有了紧密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临床医学人才所需要学习的内容也更加复杂,从而对地方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造成一定影响。
(三)临床医学教育的实践性
强实践性也是医学的一个重要特点,研究医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预防疾病,保证人的身体健康,提高人的寿命,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医学人才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才能真正的实现学到的医学知识、医疗技术的价值。对此,地方本科院校在进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时,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虽然设有自己的附属医院及临床教学基地,但是由于临床学习的学生比较多,而学校的临床教学基地比较少,从而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造成一定影响。
三、地方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在新环境下,社会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不仅要具有深厚的基础知识,还需要有良好的实际服务能力,并且要具有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所以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临床医学人才时,要在培养学生基础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要从以往的“知识型”人才转变成“知识、素养、能力”为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构建合理的课程及教学内容
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课程的实施及蕴含的教学内容,地方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在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时,应该仅仅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社会需求,因材施教,遵守医学教育规律,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在新环境下,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应该适当的增加自然科学、医学综合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等,从而为全面型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三)改革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只能被动的听教师讲解知识,无法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获取,这就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一定影响,鉴于此,地方本科院校应该积极主动的改革临床医学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改革临床教学
在临床教学中,实践教学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改革临床教学体系,要适当的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或者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理论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在实践教学中传授理论知识,从而全方位的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总结
在新环境下,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培养全面型、应用型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对此,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课程及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临床教学,全方位促进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发展,从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地方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从具体实践出发,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医学人才为目标,对临床医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摸索和实践,以期提高教学质量,推进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对国内教学科研探索和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崔华贞,战海艳,邓卫红.临床医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10):15-17.
[2]苏菁.中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4):21-22.
[3]孙钰,郑葵阳,刘莹.地方院校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0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