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早上醒来,你有些头痛,抽不开身去医院的你决定先在搜索引擎上查一下症状,于是你打开手机,输入了症状,屏幕上出现一行行的搜索结果:“头痛竟是脑癌的预兆?”“不排除癌症的可能,请先到当地医院拍摄CT”……
看过这些结果,你变得很焦虑。一边不停地继续搜索,不愿相信自己得了癌症,一边又自觉大限将至,赶紧请了病假,哭着去找大夫。好不容易坐到大夫面前,大夫一通询问,说道“再来晚点……”。
“再来晚点,就自己好了”,说着他给你开了些药,你吃完药睡了一觉。第二天,神清气爽,再想想自己前一天的心情,你哭笑不得,暗自决定再也不用搜索引擎看病了。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有了互联网,人们每天能够接触到的信息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而海量信息中难免会混入各种各样的有害信息。比如,当某人搜索了一项轻微症状后,搜索引擎或者个人网站中可能会列出各种潜在的严重疾病,但是这些信息一般没有明确的标准,也不能说明你患病的具体可能性。
此外,搜索引擎的伦理失范也是造成人们接收大量不良信息的原因之一。根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调查结果,截至2018年6月,我国搜索引擎的用户规模达到了6.95亿。这说明搜索引擎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与此类似的是社交媒体一些片面的健康信息,为了博取点击量,社交媒体中同样充斥着夸大的、虚假的健康医疗信息,它们往往并不在乎发病率的调研结果,反倒以偏概全地告诉人们,即使是微小的症状也会引起一场巨大的健康灾难,进一步造成了人们的恐慌。
个人焦虑推波助澜
事实上,无论互联网健康信息做得多么完善、多么严谨,人们都很难停止对健康的焦虑。这些或大或小的症状会把人们代入一个典型的心理陷阱中,这一现象被称为“巴纳姆效应(Barnumeffect)”。这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BertramForer)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当用一些笼统的、含糊不清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或事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会接受并相信这些描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对号入座”。
这一现象常出现在一些模棱两可的性格测试或者人格分析中,当然人们在搜索病症时的焦虑部分也源于此。当一个严重疾病的众多早期症状被描述得足够普遍,就会让人有了模糊比对的机会。在一些重大疾病中必然会伴有常见的轻微症状,而一些人便有条件根据轻症套到这些大病上去,并相信自己已经患上了不治之症。
2011年发表在《身心研究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约有20%的在门诊等待问诊的患者,都曾经历过严重的健康焦虑,他们会过度担心生病,恐惧被检查出不治之症。互联网降低了问诊的门槛,现在动动手指就能搜索到许多的诊断结果,也就加深了这种健康焦虑。这一由于互联网信息造成的健康焦虑病症有一个专门的名称——网络疑病症(cyberchondria),2014年,医学界制定了网络疑病症严重度量表(CSS),极大地推动了该领域的研究活动及学术工作。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网络疑病症之所以会造成严重的焦虑,是因为它可能形成了一种不会停止的恶性循环。许多有轻微症状的患者一开始在互联网上搜索可能只是为了安心,他们觉得如果看到网上有医生或者类似的患者说“完全不用担心”,那么也许就能打消自己的顾虑。然而,他们在搜索过程中可能会由于前文所述的原因,看到一些不那么令人安心的信息,于是这就会让他们的焦虑加剧,促使他们继续搜索,以此来自我安慰,并一步一步加强他们的压力。
除此之外,对于那些有特殊经历或性格特征的人,比如有朋友或家人罹患或死于癌症,又或者自身本就十分悲观,这些人群在搜索健康医疗信息的时候通常会带有个人偏见,他们或许会在搜索时“添油加醋”,这种个人偏见会让他们看到更多负面的信息,也就更多地放大了他们的焦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