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医生信百度老婆濒临休克老公手机“问”药
厦门:老婆濒临休克老公用手机“百度”不让用药
“觉得身体哪儿不舒服,上网百度一下”,在信息泛滥的今天,很多人习惯遇到不明白的事就上百度等搜索网站打个关键词问一问。但如果遇到了紧急病情,真会有人宁可相信百度也不信医生吗?17日晚上,在中山医院急诊抢救科,医生就遇见了这么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
荒唐:不信医生用百度“问”药
家住莲花的刘小姐前天刚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年假,和朋友去外地旅行回到了厦门。可是不知道何故,一觉醒来后她突然发生了严重的过敏反应,不仅全身出现红斑,瘙痒难耐,更严重的是,她觉得气都喘不过来了。
她的老公紧急将她送到了医院就医。中山医院急诊科医生接诊后,判断刘小姐是严重的过敏反应,有休克倾向,需要紧急处理。在为她吸氧的同时,医生开出其它急救药品,并同时通知皮肤科医生会诊。
可是等皮肤科医生到达后,却发现急诊医生开出的急救药品家属并未及时给刘小姐服用。“谁知道你们开的药靠不靠谱,不急这一会吃,等我问问再给她吃。”刘小姐的老公一边摆弄手机一边头也不抬地对医生说。待医生探头一看,才发现患者家属居然在用手机“百度”看病!最后在急诊科和皮肤科医生再三表明利害关系的情况下,家属这才同意用药,好在最后患者转危为安,痊愈返家。
医生:网络看病当心误诊伤身
“不信医生信百度”别忽视了搜索引擎里的伪科学
在刘小姐的丈夫看来,所有搜索引擎,都是万能的。在妻子生病后,在医生开药后,丈夫都在百度里进行搜索,给医生提出疑问。就是在妻子出现危险症状的时候,丈夫依然在百度里搜索知识,拒绝医生抢救。医生看了他搜索的知识,发现这些知识原本就存在问题,很容易误导患者。
假如,因为丈夫的固执,伤害了妻子,不知道该找谁去说理?现实生活中“有事问百度”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应该说,百度、搜狗、360这些搜索引擎是方便了我们生活的。靠着搜索引擎,我们的生活变得便捷了。但是,并非所有事务都能依靠搜索来完成。有些事情是可以的,比如书籍信息、商品信息、人物信息等等。但是,对于一些生活知识、医疗知识来说,就不能完全相信搜索结果。
网络是方便的,但是也往往潜在着很多危险。尤其是那些道听途说的生活知识、医药知识、民间偏方更是危害无穷。这一现象,国家科技部门也已经发现,专门成立了一个“网络虚假知识揭露平台”,定期揭露网上的“虚假知识”。自去年成立以来,已经揭露了100多种不符合科学的伪科学知识。
这些伪科学被伪装成比“皇帝内经”还神奇的东西,其实它们也只是一个个网络之上的“张悟本”、“胡万林”而已。这些伪科学缘何能够得以传播?这与网络的发展有关,更与胡乱发布有关,还与随手转发有关。鉴于生活知识、科技知识、医疗知识、健康知识的重要性,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管。一方面不能允许随便发布此类信息。一方面要规范转发的行为。另一方面需要经常打假,以正视听。
宁信“百度”不信医生是剂清醒药
不用怀疑病人家属辨别问题的智商,恐怕专家所说的“医生诊治的三分钟和网上的三分钟问诊不能同日而语”这个道理他们未必就不懂。在信息泛滥的今天,又有几人不知尽信网不如无网?可是医生就在跟前,并且急救药品已开,可是病人的老公偏偏宁信“百度”不信医生,还放言“谁知道你们开的药靠不靠谱”。
连最起码的信任也没有,可见医患关系有多对立。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病人,谁都期盼医患矛盾小点再小点,医患关系好些再好些,然而信“百度”不信医生这一残酷的事实,为现下医患关系再添一大大的问号。
宁信“百度”不信医生,作为医生咋想?恐怕应该反思如何重拾患者的信任,如何让病人及其家属不再有“谁知道你们开的药靠不靠谱”的诘问和担忧。作为政府部门咋想?还不能沾沾自喜于“医疗改革进一步完善”、“医患关系得到改善”、“医患矛盾得到缓解”的那一点点进步,须拿出更多的真招实招甚至大招,为医患关系的更加改善再发力。作为公众咋想?一要更加清醒认识到,尽信网不如无网,毕竟网上信息更加泛滥,真假更加难辨;二要提高警惕,莫轻信偏信,更莫盲目“自诊”、“自治”,以免误诊伤身;三要对医生有起码的信任,要知道医生的三分钟需要数十年甚至几十年知识的积累,远比网络看病靠谱。
在我国,医患关系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平心而论,对于医患矛盾,很难将责任全然推给其中任何一方。若说是医生的问题,一些蛮不讲理的患者和一些职业“医闹”的存在,确实严重侵害了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扰乱了正常的就医秩序。若说是患者的问题,一些医生脸难看、话难听,动辄开大处方、让患者去做未必需要的昂贵检查,也确实让人心中憋气。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信百度不信医生”这一现象,需要几方的共同反思,他就好似一剂清醒药,让我们更加清楚当前医患关系依然非常紧张,与实现“根本性好转”这一目标仍有距离,各个方面一刻也不能松劲。
【启示与思考】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的力量有目共睹,人们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都被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网上海量的资讯,高效的搜索,给人们提供了太多的便利。一部百度百科,可以满足很多入门级知识需求,而百度贴吧、百度知道等百度旗下子频道,生活中的大小事情各种疑问,也基本能得到解答。所以,几乎无所不能的百度被冠以“度娘”的昵称,而“诸事不决问百度”,也以调侃的语气表达出人们对搜索引擎力量的认同和赞叹。
来到医疗领域,不仅百度搜索,一些在线医疗APP的兴起和网络自发社群的形成,给遇到小病小痛的网友提供了一个快速了解病情,甚至治病DIY的途径。但我们也知道,网上的医疗知识可能很丰富,但总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参考一下可以,遇到危险情况,必须到传统正规医疗机构就诊。正规医院的大夫们,有着多年临床经验,一般情况下,他们的诊断,不仅有患者或家属的描述作为依据,更有望闻问切和仪器化验等各种诊断手段,这岂是网上简单的敲字提问所能比的?生命健康容不得托付给“度娘”,谁要真像厦门这位先生一样,盲目自诊,用上网搜索来干扰医生救治,沦为笑谈倒在其次,家人要是真的因此耽误救治有个好歹,这责任你担得起吗?
因此,要想避免类似荒唐的事件再次发生,医生不该只知嘲笑这名男子的“不懂事”,更应反思自身职业道德是否能经得起患者的质疑。只有医德提高了,患者才敢把自身的健康放心地交给医生,而不是交给百度,毕竟,网络虽然方便,但也潜伏着很多危险,如在线医生参差不齐、虚假医药知识横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