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也混杂着部分难以辨别身份真伪的“医生”,他们在博取流量的同时通过隐蔽手段带货卖药,并从中获利。而在乱象之中,严肃的医疗科普也遭遇“劣币驱逐良币”的尴尬。
假科普,真获利
医疗短视频乱象层出不穷
许多医疗科普视频上配有“该视频不推荐药物和治疗方案”等文字,但实际却依然能通过隐晦的方式获利。
擦边球现象为何屡禁不止?
面对社交平台上屡见不鲜的“一边科普,一边卖药”现象。邓利强表示,“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医生违规,其次,当然也不排除是一些人假冒医生的名义进行带货。”
而针对另一种情况——冒用医生资质进行药品带货,在邓利强看来,这是现代技术给社会公信力和诚信体系带来的挑战。
乱象之中,真正的医疗科普步履维艰
在利益裹挟的乱象之中,真正的医疗科普现状如何?
拥有25年从医经历的谭卓是浙江省人民医院头颈甲状腺外科副主任医师,也是短视频平台上为公众进行医疗科普的“谭一刀”。
谭卓表示,近些年百姓的健康意识提升了,但对甲状腺癌等不少疾病还是属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容易因未知而产生恐惧,加上一些不科学、以讹传讹的坊间传闻,百姓的心理压力会更大。在进行医疗科普之初,他想用专业知识去帮病人解决一些身体或心理上的问题,可是渐渐地,他发现并非如此。
面对医疗科普短视频的乱象,社交平台相继出台了一些举措来加以规制,但也给真正的医疗科普带来了困境。比如关键词屏蔽的举措,就给医疗科普增加了难度。谭卓表示,发布的视频或直播中,解说时一旦涉及到某类药品,就会被认为是引导患者,直接关进“小黑屋”。
“平台能核审的是用户是不是有医生的资质,至于医生科普的内容是不是专业,对于平台来讲的确是力所不及的。”邓利强表示,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平台设置了一些限制,而这些限制误伤无辜,是完全有可能的。“有时候就导致‘该管的没管住’。‘规矩’的人被管住了,而一些‘不那么规矩’的人,还可以继续钻空子。”
“所以很多做医疗科普的后面都难以为继了。”谭卓说。专业医生进行医疗科普是纯公益的行为,不能实现流量变现,自然没有商家的资助和包装,需要本人花费精力去做这个事情。可是对于医生来说,平时的问诊和手术工作已非常繁忙,没有太多功夫来细致研究平台的规则,“刚开始是一阵热情,后来慢慢的,很可能变成了一地鸡毛。”
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医疗科普的价值不言而喻,专业、优质的医疗科普更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显示,我国有73%的短视频直播用户曾经在手机端观看过健康科普类内容。其中42%的用户平均每周会观看1至3次健康科普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