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医疗科普短视频乱象:认证混乱,擦边卖药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也混杂着部分难以辨别身份真伪的“医生”,他们在博取流量的同时通过隐蔽手段带货卖药,并从中获利。而在乱象之中,严肃的医疗科普也遭遇“劣币驱逐良币”的尴尬。

假科普,真获利

医疗短视频乱象层出不穷

许多医疗科普视频上配有“该视频不推荐药物和治疗方案”等文字,但实际却依然能通过隐晦的方式获利。

擦边球现象为何屡禁不止?

面对社交平台上屡见不鲜的“一边科普,一边卖药”现象。邓利强表示,“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医生违规,其次,当然也不排除是一些人假冒医生的名义进行带货。”

而针对另一种情况——冒用医生资质进行药品带货,在邓利强看来,这是现代技术给社会公信力和诚信体系带来的挑战。

乱象之中,真正的医疗科普步履维艰

在利益裹挟的乱象之中,真正的医疗科普现状如何?

拥有25年从医经历的谭卓是浙江省人民医院头颈甲状腺外科副主任医师,也是短视频平台上为公众进行医疗科普的“谭一刀”。

谭卓表示,近些年百姓的健康意识提升了,但对甲状腺癌等不少疾病还是属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容易因未知而产生恐惧,加上一些不科学、以讹传讹的坊间传闻,百姓的心理压力会更大。在进行医疗科普之初,他想用专业知识去帮病人解决一些身体或心理上的问题,可是渐渐地,他发现并非如此。

面对医疗科普短视频的乱象,社交平台相继出台了一些举措来加以规制,但也给真正的医疗科普带来了困境。比如关键词屏蔽的举措,就给医疗科普增加了难度。谭卓表示,发布的视频或直播中,解说时一旦涉及到某类药品,就会被认为是引导患者,直接关进“小黑屋”。

“平台能核审的是用户是不是有医生的资质,至于医生科普的内容是不是专业,对于平台来讲的确是力所不及的。”邓利强表示,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平台设置了一些限制,而这些限制误伤无辜,是完全有可能的。“有时候就导致‘该管的没管住’。‘规矩’的人被管住了,而一些‘不那么规矩’的人,还可以继续钻空子。”

“所以很多做医疗科普的后面都难以为继了。”谭卓说。专业医生进行医疗科普是纯公益的行为,不能实现流量变现,自然没有商家的资助和包装,需要本人花费精力去做这个事情。可是对于医生来说,平时的问诊和手术工作已非常繁忙,没有太多功夫来细致研究平台的规则,“刚开始是一阵热情,后来慢慢的,很可能变成了一地鸡毛。”

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医疗科普的价值不言而喻,专业、优质的医疗科普更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显示,我国有73%的短视频直播用户曾经在手机端观看过健康科普类内容。其中42%的用户平均每周会观看1至3次健康科普视频。

THE END
1.警惕摆拍“看诊”视频遗憾的是,一些运营账号偏离了这样的底线,最终引来批评与质疑,被禁言、封号也是咎由自取。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网红医生“看诊”视频应该遵守这样的底线和共识。唯此,才能构建起更加健康的互联网环境。https://paper.tuanjiewang.cn/tjb/h5/html5/2024-06/15/content_143997_925676.htm
2.互联网诊疗套路多网络问诊需谨慎南例如在适用范围上,互联网诊疗目前主要适用于常见病、慢性病的复诊。对于首诊患者,由于互联网诊疗无法直接进行体格检查等全面评估,因此不建议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诊疗。而在接受互联网诊疗前,首先要确认提供服务的医疗机构是否持有有效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同时也要确认接诊医师是否具备合法的执业资质,如《医师资格证书http://www.nanhai.gov.cn/fsnhq/bmdh/sydw/qwsjds/gzdt/content/post_6137152.html
3.别让变味的“网红医生”搅乱了医学科普澎湃号·媒体随着医疗健康科普日渐风靡,不少医生热衷于通过短视频或直播形式,在网络平台上讲解健康知识。但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有些“网红医生”为博取流量,编造剧情、擦边“软色情”,然后带货卖课、开展不当营销,让医学科普变了味。变味的“网红医生”不仅误导了公众,损害了医疗行业的形象,还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863190
4.短视频不能成为假医生的“行骗工具”有关医疗健康的话题,总能引发不小关注。前不久流传网络的“神医”语录视频中,“违背祖训”式行骗令人大跌眼镜。最近的报道,让短视频平台上大量招摇撞骗的假医生现出原型。我们讽刺“宇宙神医”的演技拙劣,但面对卷土重来的假医生,恐怕也不得不倒吸一口冷气:防不胜防。 https://m.jnnews.tv/piyaopingtai/p/2021-03/30/806654.html
5.谨防降科普不靠谱将专业的医学知识转化为听得懂、用得上的生活常识,有助于提升民众的健康素养。然而,近期有调查发现,一些伪装医生、“伪科普”、带货卖课博取流量的行为现象,却让医疗健康科普变了味、走了样。有的博主打造“医生”人设,实则为卖货“搭台”;也有医生从事与本专业不符的“健康科普”,为多款产品带货;还有一些所谓的https://m.gmw.cn/2024-10/10/content_37604787.htm
6.医疗科普重在去伪存真随着医疗科普在社交平台兴起,越来越多的医生开设账号传播知识,帮助公众提升科学认知。然而,一些账号趁机浑水摸鱼、博取流量的伪科普乱象随之出现。 医疗伪科普视频套路多,一些博主以“治病救人”之名,行坑蒙拐骗之实,不仅对公众健康造成影响,更损害医疗行业公信力。伪科普现象的滋生,一方面源于部分账号深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240919/3a5ab95f1eec43e9b805e8903b21efc7/c.html
7.网红医生“伪科普”,平台不能“听不见”这些“伪科普”,平台并非看不到、管不了,不能“听不见”。涉医“伪科普”的危害不容小觑。网络平台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和监管者,应切实承担起应有的责任,采取更有力、更有效的手段打击涉医科普擦边行为,认真审核医生博主身份及工作单位,勤于审查短视频或直播是否违规,并提高违规处罚力度,还网络平台以清朗的空间。(黄http://www.northnews.cn/2024/0905/2340150.html
8.网红“医生”频现,内容真假难辨争议大:网上医疗科普不可轻信医疗诊2023-02-13 13:02:52掌闻视讯重庆 0:00/0:00 速度 洗脑循环 Error: Hls is not supported. 视频加载失败 掌闻视讯 11.8万粉丝全球热闻趣事,一掌闻天下。 00:35官方回应山东3名少年开学前下海溺亡:3人均十二三岁,已打捞上岸 00:40全红婵变樊振东迷妹,一句句“东哥好帅”,把i人整不会了 https://www.163.com/v/video/VCSHD5RR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