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院张烜教授,现为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两所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是我国风湿病学领域唯一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首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才、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十三五”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教学工作近30年,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累计54名。
凸显学者风范
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张烜教授带领团队,立足改变中国数千万严重风湿病患者高致残率、致死率现状,聚焦临床转化研究,取得一系列在国际上领先的原创性成果:
发现和鉴定风湿病致病和炎症风暴新型关键靶点和机制;
创新研发全新有效诊断标志物/技术,提高风湿病早期/正确诊断率;
牵头研究确立中西药联合治疗风湿病经济有效的“中国方案”;
创建靶向免疫治疗风湿病新技术,引领我国风湿病诊治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张烜教授在NatMed、NatBE、NatImmunol、SciTM和AnnRheumDis等国际一流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多篇论文他引逾千次。NatMed等国际期刊专门配发专论/述评正面评价10余次,应邀为国际一流期刊撰写风湿病诊治研究综述和述评20余次。
张烜教授先后获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二等奖和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0项,兼任国际免疫联盟(IUIS)临床免疫委员会委员,JAutoimmun、CRAI、ClinImmunol等多个国际一流期刊副主编/客座主编。作为中国医学科学院临床免疫中心主任,领导培养一批高水平优秀人才,3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后排左五为张烜教授
坚持生命至上
以中国医生的赤子情怀一心为民
在患者眼中,张烜教授不仅医术高,而且态度好,责任心强,全心全意为患者着想。对于危重症患者,张烜教授平时再忙也时刻牵挂着他们,不断指导并调整治疗方案,让患者和家属十分感动。在医生眼中,张烜教授则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导师,在精心做好每位患者的诊治的同时,还要指导团队的医生,不断优化疑难危重症患者的诊治思路与策略。
张烜教授(前排左一)在国家标准化风湿免疫诊疗中心签约仪式上
张烜教授的医者情怀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学生们,刚刚毕业的刘华祯博士这样回忆道:“张老师时常与我们沟通交流,最关心的就是我们的人生规划与兴趣发展,常常提醒我们作为医者,需树立为他人福祉而奋斗的目标,体现出一名临床医生的赤子情怀。”
注重求实求精,锚定国际水准
开展高质量“中国研究”
针对我国长期风湿病患者缺医少药的困境,同时为减少国际上对中药的偏见,张烜教授用个人工资收入历时4年主持开展“雷公藤多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随机对照多中心前瞻性研究”,首次以严格循证医学证据确定:雷公藤多苷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RA成功率高于国际经典方案,显著延缓关节破坏进展,并揭示其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改变异常免疫应答新型作用机制。因其良好疗效和低廉价格,“中国治疗方案”更适用于中国上千万风湿病患者。
针对欧美同仁存在的偏见,张烜教授后续应主编邀请,在专业顶级期刊AnnRheumDis连续发表3篇雷公藤多苷治疗研究专论,使雷公藤多苷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价值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同和极大反响,为把传统中药推向世界作出突出贡献。数十家国际媒体以“中药优于关节炎经典药物”广泛报道,评述“这一研究结果或将从根本上改变全球几千万RA患者治疗策略”。
倡导聚沙成塔
用科学精神和辛勤汗水倍道兼行
张烜教授认为,开展高水平的临床研究,最重要的是临床研究思路。“临床研究思路需要在实践中一点点地积累,绝不能一蹴而就,此外还要务实奉献,舍利忘我,才能追求学术进步。”
培根立德树人
努力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
图中左五为张烜教授
即将毕业的李可天博士回忆这段求学的时光时,想起张老师在国庆节期间还在帮助她修改论文,回溯入组患者情况,并逐一进行讨论。“尽管张老师同时指导课题组数十位研究人员课题,非常辛苦,但他对参与每一个课题的学生,都给予了及时指导和积极的反馈。”
“张老师平时在细节上体现出很多美德,对我们真正做到了言传身教。”李鹏冲在博士学位答辩的致谢环节深情地回忆了一件小事:因张老师一心扑在医教研管繁重工作,常常误了饭点不能准时吃饭。他有次帮张老师带饭,不小心在办公桌上掉下一粒米,也被张老师捡起来吃掉了。学生马世良说:“张老师平时很忙,但百忙之中还会关心我刚到北京,饮食和住宿是否习惯。他平时经常嘱咐我们要注意身体健康,做实验虽然要努力,但尽量避免熬夜。”
撰稿:风湿免疫科徐玥马世良
审校:教育处邹彤
科研处张鹏俊
宣传处孟令芸
主编:孔竞监制:李赵城
编辑制作:宣传处贺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我有话说
0/500
同步到新浪微博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