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咨询的基本前提——咨询的意愿一定是自发的,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出于自愿。
蛤蟆问苍鹭:“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
2、第2次咨询/抑郁的原因
咨询师找到症结的切入点——感受。他提出问题:你的真实感觉是怎样的?由于蛤蟆先生一直忽视自己的真实感受,所以难以回答。对此,咨询师通过情绪温度计,问:你的感受温度计现在是几分?同时解释1-10分分别代表什么,引导蛤蟆作答。蛤蟆:1-2分。
在此之后,咨询师问蛤蟆,“你有过自杀的念头吗?”“你在那时的感觉如何”“你认为是什么让你感到不快乐?”。蛤蟆叙述具体的事件时,咨询师一直帮助蛤蟆保持觉察:你的感受是什么。在蛤蟆的作答中,初步引出“儿童自我状态”(指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不同于幼稚)。
3、第3次咨询/成长的寓言
咨询师切换到老师的讲解模式(咨询师:倾听模式vs老师:讲解模式),详细解释了“儿童自我状态”:“刚出生时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幼年时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
儿童自我状态
咨询师强调理解童年对于当下具有重要意义。布置作业:回忆童年。
4、第4次咨询/探索童年
咨询师和蛤蟆一起回忆童年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并在蛤蟆说出的具体往事中分析他的行为模式。在此过程中,咨询师对来访者做到了充分的共情。
本次咨询,蛤蟆状态:开始时,蛤蟆由于回忆童年创伤而悲伤、愤怒、内疚
→结束时,蛤蟆因为更清晰地了解过去和咨询师的共情而变得轻松愉快。
对父母顺从行为:同意、取悦、道歉、依赖
苍鹭:“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很少有人能完全达成这点,有些人能部分达成,而很多人则会依赖一辈子。”p64
5、第5次咨询/愤怒的表现
情绪温度计:蛤蟆打5/6分
蛤蟆主动提出分析愤怒。咨询师苍鹭帮助来访者蛤蟆明确,他并不是不会愤怒,而是一直采用特殊的方式发泄愤怒。
儿童如何释放愤怒
强←--------------------------------------------------------------------------------------→弱
叛逆撒泼怄气任性郁闷拖延厌烦退缩
苍鹭:“这个图上,所有这些行为策略实际上都是从我们童年发展而来的防御机制,用来保护我们免于受到危害。当成年人怄气、撒泼、郁闷或是厌烦的时候,我们会想他们究竟是行为不当,还是在无意识或无法控制地重演童年的行为模式。”
6、第6次咨询/秘密协议
通过蛤蟆对獾的介绍,咨询师引出獾处在“父母自我状态”。并和蛤蟆探讨:蛤蟆的父母自我状态如何运作。得出结论:蛤蟆一直在惩罚自己。
父母自我状态
7、第7次咨询/蛤蟆先生的选择
总结蛤蟆的变化,引出蛤蟆的变化是由“成人自我状态”产生的,并指出,一切都是自己选择的,引发蛤蟆激烈的阻抗。阻抗是成长可能发生的地方,蛤蟆提出要说说自己的人生经历。
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
苍鹭:“我不知道你应该怎么做。咨询的主要目标是让你能自己找到答案。我会在这个过程中协助你,但只有你能自己做决定。”
“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p115
8、第8次咨询/说出人生故事
蛤蟆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咨询师帮助蛤蟆更清晰地看待过去发生的事,这些事之间的关联,以及怎样影响着他。蛤蟆逐渐获得能更客观地看事件的能力,不再谴责自己。
9、第9次咨询/人生坐标与心理游戏
提出人生坐标、自证预言和心理游戏概念。
人生坐标
自证预言: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
10、第10次咨询/赢了游戏输了自己
详细分析各种人生坐标中的心理游戏:
我不好,你好:“我真不幸”“可怜弱小的我”/受害者处于“悲伤的儿童状态”/最极端的行为:自杀
我好,你不好:“我抓到你了,你个坏蛋”“你为什么总让我失望?”“你怎么敢?”
受害者处于“挑剔型父母状态”/最极端的行为:谋杀
过程中,蛤蟆发生了更为激烈的阻抗,蛤蟆爆发,意识到自己是真的生气,某种程度上同苍鹭以及自己的父亲有关。
11、第11次咨询/最后一次面谈
情绪温度计:蛤蟆给自己打9分,1分是想给未来留些余地,或许事情变得更好。
结束咨询,探讨前一次咨询中的情绪爆发的意义,因为蛤蟆把对父亲的情感转移到咨询师身上,情绪爆发实际上是反抗对父亲的依赖。蛤蟆意识到整个咨询过程里,他从依赖--抵抗依赖--独立,咨询师一直在引导他进入成人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