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7.03.01
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员如何处理涉及来访者个人隐私而引发的法律问题
马惠兰(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法官)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人的社会压力是前所未有的,由此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方而的重视,与之密切联系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事业也正在蓬勃发展,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员在帮助来访者自身成长、治疗心理疾病以及缓解各种社会矛盾等方而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我国此项事业起步较晚,各方而还不够成熟和完备,因此,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问题,其中也涉及到许多法律方而的问题,本文只想和专业人员谈谈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最常出现的涉及个人隐私引发的法律问题以及如何处理此类问题。
心理咨询与治疗是一个特殊的服务领域,当来访者与专业人员建立相互信任的咨访关系以后,来访者可能谈出自己未向任何人泄露过的内心隐秘,这表明他对专业人员的信任,同时也是真正治愈心理疾病的开始。这时也就会涉及来访者个人隐私权的问题。因此专业人员应当知道什么是个人隐私我国法律对个人隐私权如何保护怎样才算侵犯了个人隐私权我们应如何处理此类问题
一、什么是个人隐私
就个人隐私的内容来说,个人的隐私一般是于个人具有亲密性、隐私性,对社会而言一般没有实质性负而影响的信息。从亲密性、隐私性的角度说,有些个人信息实际上处于一种公开状态,虽然它可能只为少数人知晓,但通过合法的公开的途径便可知道的信息就不能算是个人隐私,如工作单位、身高等。而从个人信息的社会影响角度来说,越具有个人性而与社会没有实质性联系的信息,越可能成为个人隐私(如个人的癖好),只要不侵犯他人,它对社会并无实质影响;一旦为人所知,则可能因社会道德或普遍的习惯而影响到社会对该人的评价,因而它属于隐私的范围。
有些信息则可能影响社会对他人的判断或者有损于社会利益,如一些传染性疾病,它不仅关系到当事人的身体健康,而且对大众健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它不再是个人隐私。与病人经常接触的人或可能与之接触的不特定人均有权知道这一事实,从而能够采取必要的措施,防}卜疾病传染。但医疗卫生单位、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员在一般情况下不得公开患者的有关病情。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指出,医疗卫生单位的工作人员擅自公开患有淋病、梅毒、麻风病、爱滋病等病情,致使患者名誉权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而医疗卫生单位向患者或家属通报病情不应当认定为侵害患者名誉权。有些疾病只对个人或少数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人才产生影响,如性功能障碍、不育症等,这些信息对维护当事人的自尊与社会形象有直接的关系,因而它们属于隐私权保护的范畴。如随意将他人上述情况散布出去,也将构成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
我国口前没有专门的隐私权保护的立法,只是在宪法中规定了保护公民个人隐私权,在《民法通则》关于人身权中还没有对隐私权加以专门的规定,这是我国法律的一个缺陷但随着现实生活中隐私权受侵犯的事件日益增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意见(试行)》第104条中通过司法解释解决了这一问题,这条解释规定:“以书而、口头等形式宣传他人的隐私,或者捍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侮辱、诽谤等形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由此可见,在实践中,侵犯隐私权的行为是作为侵犯公民名誉权的行为来处理的。
三、对隐私权保护的限制
保护个人隐私权是各国法律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这已得到各国法律的认可。但隐私权的保护也不是没有限制的这里的限制主要来自两个方而,一是法律予以保护的隐私范围的限制,二是侵害隐私权方式的限制。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对个人隐私的侵害都是侵害个人隐私权
就侵害隐私权的方式来说,有三类行为不构成侵犯个人隐私权:
(1)为当事人的利益了解或传播当事人的隐私,如医生为了解病情或治疗疾病,有权了解病人与疾病有关的隐私;心理咨询或治疗专业人员为了解决他人的心理问题有权了解其生活经历或细节问题。但有关人员只能在其职责范围内通过合法途径了解有关信息,并在必要的范围内公开他人隐私,且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他人隐私,如医生不能在社会上传播病人的隐私,只能从治疗的需要出发在有关的医生当中公开他人的情况。
(2)为社会公共利益而刺探或公开他人隐私,如在咨询与治疗中得知来访者违法犯罪的问题(如杀人、抢劫、强奸、贪污等或其他犯罪问题),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健康有权及时向有关的司法机关反映J清况,防}卜或揭露犯罪。
(3)在咨询和治疗中发现来访者有明显自杀意图者,应立即与有关人士联系,尽最大可能加以挽救;如发现伤害性人格障碍或精神病患者,为免于使别人受到伤害,也应做一些预防工作。
四、如何处理涉及个人隐私的法律问题
来访者个人的隐私权是受法律保护的。来访者向心理咨询治疗人员谈论的个人情况属于隐私权范围,受到法律的保护。从事咨询与治疗的人员如随意泄露来访者的个人隐私,造成一定影响的,不仅应受舆论谴责,而且要负法律责任。
专业人员要处理好此类问题应注意:首先,要遵循为来访者保密的职业道德,保密原则是鼓励来访者畅所欲言的心理基础,同时是对来访者人格及隐私权的最大尊重,也是避免不必要纠纷的保障。其次,要知法懂法,在咨询与治疗中得知来访者有违法犯罪的问题时,应及时向有关的司法机关反映情况,防}卜或揭露犯罪,这也是任何一个公民应尽的法律义务。当然不向司法机关反映上述情况,一般也不会负知J清不举的法律责任,只受道德或良心的谴责;但如果在知道他人犯罪后不但不举报,反而出主意帮助他人逃脱法律制裁,就有可能触犯法律,受到法律制裁。再次,在他人以侵犯隐私权为由对心理咨询或治疗人员提起诉讼或进行报复时,应学会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中的保密问题
侯志瑾(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
然而,在中国的学校心理咨询中,由于心理咨询员多为学校中的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有些是班主任、有些是负责学生工作的人员,因此保密原则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并不是一项易于把握的原则。再加上学生多为未成年人,以及独生子女政策可能带来的责任问题等等,使得在学校心理咨询中把握保密原则变得十分不易。
1、心理咨询员的双重角色给保密原则带来的两难选择
另外,双重角色还可能发生另外的涉及保密方而的两难选择。学校的心理咨询员既是咨询员,又是学校的老师,因此他/她会遇到与同事的关系问题和领导的关系问题。如果是同事(如某个班主任)或者领导希望了解学生的状况,这时候,咨询员是否要将学生的情况做汇报,或者,班主任老师或学校领导要求看学生的心理档案,咨询员是否应该同意这类情况常常会在学校中出现。正如上文所述,如果让班主任或校领导看有关材料,学生应该有知情权。另外,做为咨询员,也应该学习拒绝同事甚至领导的要求。咨询员要学习与班主任和领导对这类问题进行沟通的技能。可以告诉班主任和校领导学生的情况,但不能披露有识别特征的资料,如学生的姓名等情况。另外,在学校的咨询员还要注意,不能将学生的问题做为饭桌上或办公室里的谈资。
2、对学生家长如何坚持保密原则
有些父母非常希望知道孩子的情况,他们认为老师有义务与家长沟通。有些情况家长认为他们应该知道,但咨询员没有告诉家长,他们可能会对咨询员不满或者向学校投诉咨询员如果认为需要与家长沟通,一定要事先告之学生,即让学生有知情权。如果咨询员承诺不告诉家长也认为不必告诉家长,那么而对家长投诉时,咨询员可以向家长解释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同时鼓励家长与子女进行直接的沟通。如果咨询员认为有必要让父母参与到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可以直接向父母提出建议。让学生和父母都享有知情权是非常重要的
3、在学生中坚守保密原则
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小组咨询活动是比较常见的方式因此咨询员应该注意,不仅在小组活动开始,而且在小组活动进行中都要经常强调保密的原则。同时,咨询员要注意保护学生,不要让学生在小组中披露非常个人隐私的问题。因为有些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是很强,他们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在小组中暴露个人隐私。此时,咨询员要注意提醒这类学生,可能他们的问题需要在个别咨询中进行,并劝这样的学生暂时退出小组。当然,小组咨询开始之前咨询员不仅要对进入小组的成员进行甄选,同时也要告诉他们,在小组中披露自己的问题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同时提醒学生过度涉及自己和他灵嗒沸强情应放在个别咨询中解决
4、保密原则的例外
精神科医生进行心理治疗的特殊伦理问题
徐凯文(苏州广济医院主治医师)
精神科医生在对病人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运用心理治疗被很多研究者认为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模式。医生可以运用药物帮助病人的脑功能恢复正常,运用心理治疗来缓解病人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药物可以较快地缓解症状,而心理治疗则可以促进人格的健康成长。国外的精神病医院通常由精神科医生进行医学的治疗,而由心理治疗师进行心理治疗。我国口前常常由精神科医生同时兼任这两种角色,这种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在精神科医生身上的统一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特殊的伦理问题,最主要的是双重关系和保密的问题。
因此,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联合治疗的过程中,这两种治疗方法可能会产生不良的相互作用。这种负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两种角色本身存在的冲突可能会成为建立稳定的治疗关系的障碍;(2)药物可能成为病人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理智化防御的工具,病人可能会通过将治疗会谈引向药物来隔离与治疗师的深层的心理交流;(3)另一方而,药物治疗也给了治疗师离开有效的心理治疗的通道,特别是在心理治疗遇到阻抗时。
保密的问题对运用心理治疗的精神科医生来说,特殊的一点是心理治疗记录的管理。心理治疗记录既是系统地整理和归纳病人的既往经历、心理测验和精神检查结果和心理治疗过程的文件,也是帮助治疗师记录关键信息,疏理治疗思路,分析治疗中发生的情况,形成治疗方案的一个重要的工具。此外,心理治疗记录也是对心理治疗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研究和讨论的必不可少的原始资料。因此,心理治疗的记录是非常重要的。
但正因为心理治疗记录中通常会包括病人既往和口前经历中的不为人所知的很多时候也是不愿为人所知的隐私、其内心的感受、情感和体验,因此记录这些文宇也就可能会给病人带来不安全感对于精神科而言,其病历管理制度的情况通常是门诊病历和住院病历都由医院管理,特别是住院病人在住院期间其病历通常保存在护士办公室的病历夹里,其病历资料实际上处在一种半公开的状态:即实际上该病区的医护人员,甚至该医院的医护人员都有可能接触到这些病历资料。这就会带来一个问题,如果将心理治疗记录也作为精神科病历的一部分记录在精神科病历中,那么实际上也就有可能将病人原本只愿意向治疗师袒露的心声和隐私暴露在所有可能接触其病历的人而前。这样无形中就可能会在事实上违背心理治疗的保密的原则。
心理治疗中的伦理问题,不仅仅是一个职业道德的问题无论是双重关系的处理,还是保密性的问题,其规范的处理都是成功的心理治疗的基础和保证。
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隐私权、保密及其他伦理问题
作者:马惠兰,侯志理、徐凯文
刊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参考文献:
1.李秀云.刘希庆.简校心理健康教育}_作中的法律问题[期刊论文]-思想教育训究2010(12)
2.牟书.曾美英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视频案例的设[期刊论文]-中国电化教育2008(7)
3.卢璇.网络环境下参考咨询用户的隐私保护[期刊论文]-图书馆学研究2007(6)
4.赵霞.校心理咨询}_作者心f刊戊反的训究[学位论文]硕士2007
5.力红丽.张杜青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学特征[期刊论文]-中川临床康复2006(38)
6.朱华燕心理咨询中的伦理困惑与选择[期刊论文]-教育探索2006(4)
7.李明论高校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服务体系[期刊论文]-比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