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次诊费几千元,互联网医疗谁赚了钱?医生医疗服务互联网医院

在线下,高端医疗机构的诊费在几百元至几千元之间,包含医生问诊和医院贴心服务。

一个现象是,随着过去几年大面积的免费问诊潮退去,互联网医疗正在完善问诊收费机制:普遍收费的同时,探索多层次的收费策略;其中,诊费上限较过去的几百元为主,增至上千元甚至数千元。

此时,我们不禁要问,更加灵活的收费机制,能让诊费成为互联网医疗的盈利方式之一吗?

收费时代回归,“天花板”升高

随着疫情影响散去,目前,大型互联网医疗平台已极少通过补贴医生的方式,提供大规模的免费问诊。

查看各大平台可以发现,大多仍保留了义诊或低价问诊区域,但规模有限:要么仅在某些特定日期进行,要么只放出有限名额,或对单个用户可使用的次数进行限制。除了这些运营手段之外,平台不再有大规模或长期的免费问诊服务。

例如,2020年上半年,京东健康90%以上的在线问诊为免费,此后免费范围逐渐缩小,到2022年,京东健康基本不再做免费问诊。

同时,平台上医生收费更加灵活,不以医生级别为唯一标准的收费特点越发突出。

在微医,河北省人民医院生殖遗传科的一位主治医师图文问诊费是300元,仍颇受患者欢迎,已产生了1.5万的问诊量。昆明市延安医院一位儿科主治医师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在微脉平台问诊费定到了198元。各大平台上,也有部分三甲医院主任医师的问诊费仅需十多元。

随着互联网医疗得到患者、医生等各方认可,线上诊费“天花板”升高。过去,诊费上限以几百元居多,而现在,几乎各家大型平台都有顶尖专家的诊费达到上千元,甚至两三千元。

平安健康上市之初曾在招股书中披露,除了自有医生团队之外,通过“找名医”计划与外部医生合作,外部医生每次咨询收费约在50元至500元之间。而今,平安健康合作的具有影响力的外部医生增多,部分专家视频问诊最高达到3000元一次。

总的来说,过去几年随处可见的免费、低价问诊逐渐减少,代之以层次更多的收费梯度。

事实上,早在疫情之前,互联网医疗就已认识到依靠免费问诊来获客并非长久之计。不过,2020年疫情暴发后,为了应对激增的线上需求,互联网医疗平台、公立互联网医院均大量采用了免费策略,是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也是在当时环境下“圈”一波用户的最直接办法。

现在,全面收费回归,是行业回归正轨,也是行业进程中的必然。

价和量双双增长,平台赚了吗

再看另一个维度的数据:

2022年,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全年问诊量超过1亿人次;截至2022年上半年,平安健康累计咨询量达到13.11亿人次;截至2022年3月,阿里健康日均在线问诊服务量达30万次……

不只是这几家公司,包括一些专科型互联网医疗平台、实体医疗机构的互联网医院在内,服务量均处于增长中。

在大规模免费阶段,平台需按每单给医生发放补贴,接诊量越高、亏损越多。当付费问诊回归,且价格上限不菲,再叠加诊疗量增长的因素,在线问诊是否能为互联网医疗带来可观回报?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先来了解互联网医疗平台的问诊定价和收入分配原则。

通常,除了平台会推出特定产品,执行相对固定的价格,医生在这类产品中接单或“抢单”;普通问诊则主要由医生自行设置价格,平台仅对过高或过低的价格进行提示或建议。

在大多数公司,平台基于诊费与医生分成。其中,平台收取20%-30%左右佣金,医生获得其余大部分收入。具体分成比例因医生的专业能力、专业领域、资历、信誉等有所不同,当医生在医疗技术、患者影响力、患者服务量、患者评价等维度贡献突出时,可能获得更高比例的收入。

根据以上常规的定价机制和分成原则,理论上讲,当收费的医生更多、收费更高时,平台可获得的收入会相应增长。

再来看企业的收入数据表现。

目前,平安健康、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暂未在最新财报里披露来自问诊的收入,可见这笔收入在其整体收入中的占比依然很小。其他已公布过财务数据的公司,大多也提到,问诊收入微乎其微。

近日,好大夫在线创始人、CEO王航透露,2022年以来,来自平台服务费的收入稳步增长,且公司正在拓展面向企业、保险公司等B端用户的会员服务,预计2023年能收支平衡。

整体来看,在线问诊收入的贡献现阶段仍然有限。全面收费、“天花板”升高、服务量增长与最终的收入体现之间,还有诸多影响因素。

例如,在部分平台,若患者有明确的复诊购药需求,由此产生的问诊处方是免费的,这部分服务量无法产生问诊收入。

也就是说,这部分问诊服务虽然单价高,但接诊量也小,产生规模化的收入并不容易。

不过,问诊全面收费、更灵活和多层次的定价,的确是一个可喜的变化和趋势,它的意义不只在收入本身。

赚钱少,为什么还必须做

单纯2C的服务本身并不足以支撑整体营收,这也是业内早已意识到的问题。然而,各大平台仍在不遗余力地进行医疗服务资源的投入与建设,进行多种收费模式的尝试。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尽可能填补运营成本,才有底气和实力去尝试更多的商业模式,尤其是能快速稳定提升收入规模的B端业务。

其次,合理的收费机制与产品体系搭配,能对患者进行筛选和分层,实现医生资源的更好匹配。

如此一来,真正有需求、有不同程度需求的患者被筛选和细分出来,实现了资源与需求的更好匹配。

同时,多层次的收费能让更多医生在互联网医疗平台找到自己的位置。

互联网医疗经常谈“阳光收入”。的确,合理的收入是吸引医生入驻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是“合理”二字如何界定并没有固定标准。

当一位医生医疗技术进步、线上沟通技巧提升、广获患者好评时,可以提高自己的问诊价格,体现自身价值;当一位医生定高价无人问津时,就需要思考自身是否足够吸引患者。

不同医生在平台上都能有所取、有所得,才是“合理”,也才能有更多医生入驻。

最后,平台服务价值、医疗本质得以体现。

这两个词看似很虚,但又不得不落到实处。类似将医生问诊、平台服务分别明码标价的收费方式,既是平台商业化探索的路径之一,也直接向各方展现了平台服务的价值。对于当前以药品收入为主的公司来说,互联网医疗当中“医”的标签,使得平台必须围绕医疗本身下功夫。

让诊费花得值,平台还需做什么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的初衷并非展示互联网医疗诊费已与线下高端医疗服务相当,毕竟各大平台上,大众化的价格仍是主流;即使是专家名医,高价仍集中在几百元区间。

我们更多是想要探讨,这些诊费的行业意义何在,无论患者花几元还是几千元,怎样让患者花得更值、医生和平台收得更心安?除了此前多次谈到的合规、质量与安全等问题之外,再聊几个点。

近日,北京朝阳医院泌尿外科一位医生在谈互联网医疗时提到,建议线上线下建立“高低搭配”的模式,例如,一位北京的专家接诊边远地区的患者时,当地配一名线下助手,使专家获得的信息更准确、做出的诊疗更安全有效。

在常规认知中,互联网医疗是提升医生效率的,但动脉网与医生交流时,不只一次听到这样的声音:患者素质和表达能力层次不齐,大多没有医学背景,线上交流反而降低了效率。高级别医生面对的患者病情更加复杂、工作更加繁忙,对这一现象的感触也更深。

目前,大多平台嵌入了预问诊、AI辅诊等工具,帮助医生更加高效地获取患者病历资料。不过,面对复查病情、复杂场景,线下助手的作用或许更有效。

公立医院不缺患者,但医生希望在线上找到更多精准患者,仍然是一大批医生入驻互联网医疗平台的直接动因。平台在线下做拓展时,通过患者扫描医生码获得了用户;同时,也需要思考怎样建立可持续的、为医生筛选精准患者的渠道。

业内从线上线下公域引流,从药品零售、体检、基层等各个场景挖掘,获得更多精准患者,将是一个永久持续的主题。

总的来说,问诊收费是行业基础能力的体现之一。如果面向个人患者的服务都得不到认可,那么,整个行业也就失去了根基。

过去几年,政策驱动、需求增长,用户规模经历了短期内的爆发,如果说这个阶段的患者数、问诊量代表着用户对行业的认可程度;那么今后,用户是否为服务付费、付多少费,则将成为其对行业、对某个平台认可程度的新标准。

THE END
1.南京部分互联网医院线上问诊量翻倍,有医生被临时调配来“云坐诊”现代快报讯疫情背景下,寻医问诊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网上挂号、网上看病,足不出户药品就能寄到家……8月1日,南京发布通告称,疫情期间暂停部分诊疗,南京地区互联网医院要全面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为公众提供咨询、复诊、开药等服务。8月2日,现代快报记者探访了南京地区的多家互联网医院了解到,近期问诊量较以往增加不少,https://www.xdkb.net/m1/nj/20210802/199631.html
2.线上问诊爆发式增长,互联网医疗风口来了吗?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22年6月,国内在线医疗用户规模达3亿人次,国内互联网医院数量、在线问诊需求持续增长。艾瑞咨询报告表示,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医疗始终保持高增长态势,互联网医疗服务、医疗信息化、医药电商、互联网商保、医疗智能硬件等多种场景共同组成“互联网+医疗”的闭环,促进互联网医疗深https://www.cqcb.com/gongsifengxiangbiao/2022-12-28/5128733_pc.html
3.中国首家互联网医院每日问诊量超两万医疗动态中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运行迄今已9个月了。乌镇互联网医院成立以来,汇集了逾7200个专家团队,胰腺癌远程会诊中心、肝移植远程咨询中心等单病种诊治中心相继成立。如今,医院每日的问诊量已超过两万,大大超过实体医院的日门诊量。 该院院长张群华说,乌镇互联网医院作为在线诊疗平台,以互联网技术连接中国民众https://m.vodjk.com/mip/a/816650.shtml
4.20162019年我国互联网医院问诊量2016-2019年我国互联网医院问诊量发布时间:2024-10-27另一方面,互联网医院问诊数量爆发式增长,凯度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互联网医院问诊数量为0.9亿次,而2019年互联网医院日均问诊量约为2000-3000次/天,按照这个数量推算,2019年互联网医院问诊量约为2.1-3.2亿次,均值为2.7亿次,呈现倍增式发展。https://x.qianzhan.com/xcharts/detail/f0806a8449649644.html
5.2024年中国线上问诊及药品零售市场数据预测分析(图)中商情报网讯:相对于传统医疗,互联网医疗打破了区域限制,可缓解医疗资源的不平衡。目前,数字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及传统医院快速转型推动了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增长,我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线上问诊分析 互联网健康平台充分发挥着连接优势,使患者看病更高效,线上问诊作为一种方便患者就医的方式在中国变得越来越https://www.askci.com/news/chanye/20231113/170545269986634565577763.shtml
6.?疫情中的广州互联网医院(一)问诊量翻倍,医生争相上线由于疫情发生后相关管控变严,南方医院的线下患者在变少,一些年纪大的患者,尤其是有慢性病、长期在该院就诊的患者,就转移到了互联网医院进行复诊、开药。 据统计,该院5月的线上问诊量为2000多例,比此前的每月1500-1700例增加了三分之一,6月1日至9日,线上问诊量为600多人,9日有接近100人在线上问诊,几乎为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106/10/c5393671.html
7.五官科医院互联网问诊量达6.6万人次,将引入“智能化预问诊”提升开设互联网医院,迄今就诊已高达6.6万人次,互联网医院业务医保费用三项指标位列全市前茅。 前往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五官科医院),未来就诊流程将有新变化。由电脑进行智能化预问诊,提升医患沟通效率,提高就诊体验。这是昨天眼耳鼻喉科医院与腾讯医疗健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活动上传出的消息。 https://www.jfdaily.com/wx/detail.do?id=409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