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2021年5月十本中外小说,排名不分先后。
感谢这些作品的作者、译者、责编以及出品和出版机构。
虚构|翻译好书|短篇小说集
《迷人的,昏暗的,幽深的:短篇小说集》
[美]乔伊斯·卡罗尔·欧茨著邱颀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年5月
BOOKREVIEW
《迷人的,昏暗的,幽深的:短篇小说集》是国内最新出版的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短篇小说集,她以自然舒展的文笔,抵达人性的幽暗和深邃处,带给读者深刻的阅读体验。
欧茨善于描述美国中下层阶级和劳动阶层的生活状态,小说涉及到美国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描绘了当代美国社会的众生相,揭示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身份迷失、人与人之间不协调的关系、人们由于难以认识自我以及与环境的疏离而产生的困惑与焦虑。
写作对于欧茨来说是一种使命,她想要揭秘的是人类情感背后的“为什么”,她说:“即使我反复探究,人类的情感也还是我们心底最神秘的存在。”
虚构|中文原创|中篇小说集
《以鸟兽之名》
孙频
2021年4月
孙频是新一代作家中的佼佼者。《以鸟兽之名》收录了她最新的三部中篇小说《以鸟兽之名》《骑白马者》《天物墟》。三部作品主题不同,但有着相近的旨趣,这里有阳关山,有走出大山又回到山林的人,有一直渴望在废墟中建造江南园林的人。这些人,是我们时代的理想主义者,但某种程度上也可能是失意者。孙频总是会观照我们时代里那些落寞的人、那些不如愿、不如意的人。她对人的生存有独属于她的理解力。在她笔下,无论是游小龙还是父亲、元老师,都不是单独的、单个的人,她将他们还原于历史深处、现实深处,他们和森林、大地以及那些飞翔的鸟兽成为一个世界,由此,她写下我们时代人的历史性、我们时代生活的复杂性。这些作品切肤、饱满而别有所思,每一篇都有独立的故事,但关联在一起便是关于“我”是谁,“我”与世界的联接在哪里的思考。《以鸟兽之名》是对我们时代有独特思考力和洞察力的优秀中篇小说集。
《奇迹之年》
东来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探照灯好书评委|金理(复旦大学教授)
《奇迹之年》是青年作家东来的第二本小说集,在过往的奇迹与当下的平庸、在真理的绽放与对真理的无法承受、在向往他方的生活与此地的生活之间,进行种种推敲与对话。尤其可贵的是,东来作品中内生出的强悍自反性,一方面向消逝的、旁逸斜出的时代致敬,另一方面也警惕怀旧中的过滤与美化。比照、判断不同的时代,并不是将特殊境遇中的经验和价值唯一化、凝定为固定标准,而是在相对的历史脉络中打开与珍重各自存在的合理性。这本作品集风格与题材多样,也许各篇之间水准也存在起伏,但明显看得出一位有文学抱负的青年人正跋涉在尝试的途中。
虚构|中文原创|短篇小说集
《飞鸟和池鱼》
张惠雯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在当下这样一个长篇小说时代,作为一位广有影响的海外写作者,张恵雯能够长期坚持在短篇小说这一文体的写作上用力,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这部作品集所收入的,就是作家从2018年起始至今的一系列短篇小说。短篇小说这一文体的要求,就是如何以轻写重,如何像海明威的"冰山理论"那样,在极其有限的篇幅內,螺蛳壳里弄道场,尽可能地写出生活与人性的广阔与复杂。张惠雯在这些作品的写作过程中,不仅能够坚持以一种通透的目光透视表现故国人们生存与精神上的艰难与困厄,而且还把聚焦点集中在故乡的县城,真正堪称张惠雯式的海外县城叙事。
《寻隐者不遇》
尹学芸
译林出版社
2021年4日
探照灯好书评委|刘晖(书评人、资深媒体人、作家)
人不仅是历史中的人,也是人群中的人。尹学芸小说有的围绕单位展开,有的围绕酒局出发。单位是一种特有的情境,是一个由权力、性别、年龄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网。酒局同样是一个秩序之网,由此产生身份上的指认。身份或者身份认同的错位,是尹学芸这部小说里一个常见的主题,而那些荒诞又悲凉的故事正因此而起。
虚构|翻译好书|长篇小说
《眩晕》
[德]温弗里德·塞巴尔德著徐迟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探照灯好书评委|罗皓菱(《北青艺评》资深记者、编辑)
《眩晕》是塞巴尔德的小说处女作,它既不显得幼稚,又不太像某些天才的灵光一现——初始即巅峰,而是与他创作的其他几部作品(《奥斯特利茨》《移民》《土星之环》)非常类似。这位德国作家将“稳定性“与“破坏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毫无违和感。他打破了某种边界,把散文、随笔、小说、游记、回忆录、历史作品、艺术欣赏熔于一炉,锻造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距离本雅明写出《讲故事的人》已经过去了近百年,我们对于“小说”和“故事”的理解似乎并没有进步,塞巴尔德的写作为我们提供了某种可能性。
虚构|中文原创|长篇小说
《最后的农民工》
杨志军
作家出版社
探照灯好书评委|张英(《腾云》杂志副主编)
监测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有近3亿农民工,他们像潮水一般前赴后继涌入城市,渗透在城市的角角落落,为中国的城市建设贡献了不可忽视的力量。农民工这一群体如此庞大,却往往被社会忽略,很多时候,我们只能从社会新闻中看见他们。他们也很少以主角的身份出现在文艺作品中,好在,作家杨志军潜心多年写就的这部现实主义转型力作《最后的农民工》弥补了这一缺憾。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平实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又一个的有血有肉的农民工形象,他们在世人眼中也许微不足道,却是家中的顶梁柱,爱人的好老公,孩子的好父亲……有情有义。在他们身上,我们能读见他们与生俱来的人性的善良、淳朴、坚韧、自尊,奋发向上的精神,也能一窥人性复杂多变的另一面:贪婪、狡诈、世故圆滑、固执、偏狭。推荐阅读。
《贝尔蒙特公园》
[日]黑孩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年3月
探照灯好书评委|刘羿含(前媒体人,书评人)
日籍华裔女作家、前《青年文摘》《青年文学》编辑黑孩的好几部小说都以第一人称写就,2021年的长篇新作《贝尔蒙特公园》也是如此。阅读本书的体验不算太畅快,压抑感、沉重感居多——在职场,“我”遭遇同事PUA却无力抗争;在婚姻中,“我”的丈夫撒谎成性,以谎言作为唯一的沟通方式;面对自我的精神世界,“我”茫然失措宛如浮舟漂萍;只有与儿子相处、对话,在贝尔蒙特公园与朋友们观察斑嘴鸭时,“我”才能从近乎崩溃的生存困境中出离。
在作者笔下,“我”与丈夫、同事以及一同保护斑嘴鸭的朋友们平凡无奇、无一完美,但他们的生活却如此贴近我们的现实,毕竟,生活中除了爱与暖的美好时刻,更多的是琐碎、无奈、想要逃避充满日常,他们,就是我们。值得一提的是,本书通篇以日常、亲民、朴实的语言风格叙述铺陈,读者从中可以洞悉日本民众的真实生活面貌,而作者偶借“我”的儿子雄大之口表达的有关人性和生活的哲思小语,也给阅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午时三刻》
朱辉
是自我救赎还是自我毁灭?这是短篇《午时三刻》提出的问题。女主人公秦梦媞以习惯性整容对抗让她有着挫败感的现实生活;她以偏执的外貌依赖来追求个人发展,小说以丰富的细节呈现了变态的自我救赎的悲剧性。《求阴影面积》的主人公杜若的“心理阴影”起始于车祸,他处于多种人物关系的纠缠之中,不同人物的内心诉求与利益的相互挤压,造成他的人生裂变与“心理阴影面积”,小说揭示了世俗的“成功”者精神层面的内在创伤。《岁枯荣》展开的是祖孙之间、人与宠物之间的惺惺相惜。去国万里,倦鸟归林的人生之旅。《调笑令》追问的是男女之间的怨和爱,更缠绵久远的情与更刻骨铭心的爱。《门对门》勘察的是最近的物理尺寸和最远的心灵距离,“开”和“闭”都是门的姿态。《彼岸》体悟着无论此岸的烦扰还是彼岸的曼妙,如若俯瞰、无非是“岛”。小说家朱辉在《见字如歌》中,放弃了虚构的权利,选择做一个事实的记录者。
朱辉的小说既有追踪时代紧贴生活的飞翔姿态,又有探索人物内心幽微与广阔的人生空间,既有人间烟火气的写实世情百态,又有凌波微步的超拔审美意境。
《破晓时分》
朱西甯
理想国·河南文艺出版社
《破晓时分》是一部经得起慢慢读的小说集。在快节奏时代,能让你慢慢读,或者不忍快读,自然是因为朱西甯笔下有值得细细品读的好风景。而你读不快,也因为阅读中有意无意的停顿,看到他仅凭寥寥数语就能洞穿人的心底微澜,你会停下来寻思一下;看到那些别有新意又格外贴切的用词,你会停下来回味一下;看到随着背景转换、故事转场,他的语言风格、写作面貌也随之大变,你会停下来琢磨一下。而每一下停顿,都会让你有所触动,甚至是感动。朱西甯的确有如网友所说,以现代主义叙事笔法,尽其妥帖细腻地刻画人之存在、人之欲念、人之性灵。他将世间的黑与恶看得这样透彻,却还怀有如许温情,不能不让你为之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