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是会识别“坏人”和“好人”的,只会识别和清除异常的病原体、癌细胞、衰老细胞,不会攻击自身正常细胞。
而自身免疫性疾病,顾名思义,是指免疫系统针对自身机体成分发生免疫反应而引发的疾病,所有因自身免疫系统功能紊乱而造成的疾病都可以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常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硬化症、韦格纳肉芽肿、抗磷脂综合征、干燥综合征等;较为典型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斑秃、疱疹样皮炎、落叶天疱疮、寻常型天疱疮、白癜风、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又称Graves病,是甲亢最常见的类型)及I型糖尿病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又被称为“不死的癌症”。“不死”的意思是,大多数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多数情况下并不致命;而和“癌症”相提并论则是因为,这些疾病大多无法根治,会伴随患者终生、需长期治疗,过程中患者会遭受“复发-缓解-再复发”终生不断循环的折磨,这种痛苦类似于癌症。
此外,俗称“牛皮癣”、在中国约有700万患者的银屑病,严格来说没有被归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但也是一种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诱发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系统性疾病。银屑病的典型症状表现是鳞屑性红斑或斑块,局限或广泛分布,无传染性,分型包括寻常型银屑病(又分为斑块状银屑病和点滴状银屑病)、脓疱型银屑病、红皮病型银屑病及关节病型银屑病。
由于具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征、同样易于复发、无法根治、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银屑病也被称为一种“不死的癌症”。而且,重度银屑病伴发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葡萄膜炎和克罗恩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率显著升高。
既然“不死的癌症”发病机制都类似,针对这类疾病设计的生物治疗药物,往往也对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都有效。
比如比奇珠单抗(bimekizumab,商品名:Bimzelx)这款药物,就是一种人源化的IgG1单克隆抗体,能够强力并特异性地中和并抑制白介素17A(IL-17A)、IL-17F和IL-17AF这几个细胞因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目前,比奇珠单抗在中国已经获批了2项适应症(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和放射学阴性中轴型脊柱关节炎);在美国获批了5项适应症(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活动性银屑病关节炎、放射学阴性中轴型脊柱关节炎、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以及化脓性汗腺炎)。在这些适应症中,有4种都属于“不死的癌症”。
今天,健康榨知机想和大家重点介绍这款新药针对银屑病的疗效。
新药治疗这种银屑病,临床缓解疗效至少长达1年
2023年10月,比奇珠单抗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适合接受全身治疗或光疗的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成人患者。根据新闻稿,比奇珠单抗是“首个”获批用以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IL-17A/F抑制剂。
此次获批基于三项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和/或活性药物对照3期试验数据的支持,这些试验评估了比奇珠单抗在1480名中度至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成人患者中,与安慰剂和IL-12/IL-23抑制剂乌司奴单抗(ustekinumab)、与安慰剂和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抗体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相比的疗效和安全性。
结果显示:
与接受活性对照组、安慰剂和阿达木单抗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比奇珠单抗治疗的患者在第16周获得了更佳的皮损清除率——也就是在PASI90(银屑病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改善至少90%)与研究者总体评估(IGA)分数为0(银屑病症状清除)或1(银屑病症状几乎清除)(即IGA0/1)这两个指标上有显著改善。综合3项试验的数据,关键结果如下:
需要提醒的是,目前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传统药物甲氨蝶呤仍然是中重度寻常型银屑病、关节型银屑病等的首选药物之一;而环孢菌素A已替代系统糖皮质激素治疗,成为用于控制急重症红皮病型银屑病、脓疱性银屑病以及重症寻常型银屑病的首选药物。
而生物制剂和传统口服药物相比,肝肾损害风险较低,皮损清除率高,远期疗效稳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是理想的治疗选择。但应用生物制剂之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肿瘤及感染(如结核、肝炎病毒等)指标筛查,以防出现严重并发症。
由于比奇珠单抗目前还未在中国获批银屑病的适应症,本文的信息仅供大家了解参考,实际治疗过程中,请大家务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遵医嘱用药。
银屑病的治疗方法发展历程
1980年以前:银屑病发病机制不明,药物研发在不断尝试中摸索前行
1925年,威廉·亨利·格克曼(音译,WilliamHenryGoeckerman)开始使用一种主要发射中波紫外线的煤焦油灯来治疗银屑病。1947年,以补骨脂素联合长波紫外线为代表的光化学疗法(简称“光疗”)兴起,在银屑病的治疗中逐渐占据一席之地,为后续的治疗方法奠定了基础,并沿用至今。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多数用于银屑病的药物要么疗效不明显,要么有明显的不良反应,最后都被淘汰了。比如雷公藤多苷,具有较强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但对慢性斑块状银屑病效果不佳。
2004年以来:药物研发取得突破,进入生物治疗阶段
2004年以来,TNF-α、白介素23(IL-23)、IL-17等陆续被发现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银屑病进入了生物治疗阶段。比如布罗利尤单抗等生物制剂,由于其优异的疗效,将治疗目标提升到了PASI90/100。
从2000年开始,有研究发现TNF-α可能是银屑病炎症反应的始动因素。2004年,TNF-α抑制剂依那西普(商品名:恩利)获得美国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批准银屑病适应症,适用于治疗适合接受系统疗法治疗或光疗的慢性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成人患者,开启了银屑病生物治疗时代。此后,其他TNF靶向药物如英夫利西单抗(商品名:类克)、阿达木单抗(商品名:修美乐)也随之研发成功。除了针对TNF的靶向治疗,还有靶向T细胞或抗原呈递细胞的药物,如依法利珠单抗和阿法赛特单抗,但这两款药由于容易诱发病毒感染和免疫抑制而撤市。
还有研究发现,IL-12/IL-23也在银屑病的发病中起到关键作用。2009年,全人源“双靶向”IL-12/IL-23抑制剂乌司奴单抗(商品名:喜达诺)在美国获批上市。而IL-17A抑制剂司库奇尤单抗(商品名:可善挺)于2015年在美国获批上市,并于2019年在中国获批。
除了上述3种抑制剂,目前已获批治疗银屑病的生物制剂类型还有IL-6、IL-8抑制剂等。
以单克隆抗体为代表的生物制剂的靶点是可溶性细胞因子或细胞膜表面受体,虽然这种策略获得了巨大成功,但单克隆抗体属于生物大分子,几乎无法进入活细胞内发挥作用。于是科学家又想到一种新的治疗策略——合成小分子靶向药物,靶点是细胞内参与信号传导的关键分子。
虽然目前,比奇珠单抗在中国尚未获批用于银屑病,但已经获批用于其他2种“不死的癌症”;而且自2005年以来,在中国获批的银屑病新药中,有9款都属于IL抑制剂(见下表)。相信不远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银屑病的新疗法来到中国患者身边。
注:本表由健康榨知机制作,数据截至2024年12月5日。如有遗漏,欢迎补充。
(TYK2:酪氨酸激酶2;IL-36R:白介素-36受体)
另外,你可能还想知道:
得了银屑病该怎么护肤?
银屑病有哪些症状?
银屑病治疗药物有哪些?
在消息对话框回复:银屑病
参考资料
[1]方心宇,冷瑞雪,范引光,张勤,潘海峰,叶冬青.自身免疫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1,25(8):869-873.doi:10.16462/j.cnki.zhjbkz.2021.08.001
[2]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专业委员会.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23版)[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3,56(07):573-625.DOI:10.35541/cjd.20220839
[4]杨斌.银屑病治疗指南和治疗目标的历史演变[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2,37(12):18-18.DOI:10.3760/cma.j.issn.1000-8039.2022.12.127.
[5]曾悦,邹先彪.银屑病紫外线治疗新进展[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23,15(5):25-31.DOI:10.12037/YXQY.2023.05-05.
[6]梁云生,余艺昕,杨斌.系统抗炎是重度免疫性皮肤病达标治疗的关键[J].中华医学杂志,2021,101(16):1119-1122.DOI:10.3760/cma.j.cn112137-20201209-03313.
[7]俞晨,王刚.小分子靶向药物:银屑病治疗的新选择[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2,55(9):747-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