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乙肝,可能大家都会有点“谈肝色变”,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约有3000万慢性乙肝患者。
今天就来聊聊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词——乙肝
但是大家却并不是真正的了解,甚至说到这个词就感到害怕,那么今天一医院专家就给大家科普一下什么是乙肝?
乙肝病人包括: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携带者)和慢性乙型病毒型肝炎,体内都含有乙肝病毒,具有传染性。
但被医学证实的传播途径只有三种:血液(体液)、母婴传播、无保护性传播,不会通过消化道传染,故和乙肝病人一起吃饭不会传染。
乙肝病人到底怎样被传染的?
乙肝病毒可以通过这几种方式传播:
血液传播:比如输血时、拔牙时沾了病毒的医疗器械;
母婴传播:有的胎儿会在母亲子宫内感染,有的是在出生时或出生后密切接触后传播;
性传播:两性生活中,精液、阴道液体都具有传染性,性生活中粘膜损伤也可以导致。
在生活中,还有一些小事情可能会传染乙肝病毒:打耳洞或纹身,与乙肝病毒感染者共用剃须刀、牙具等。
中国大多数乙肝病人为母婴传播(母亲在生小孩时传给下一代),少数病人为血液传播、无保护性传播。传染性大小与人体内病毒的数量以及活跃程度有很大关系,可通过检查乙肝病毒DNA来判断乙肝病人传染性强弱。一般日常生活接触无传染性。世界卫生组织的文件中指出:与乙肝感染者共用餐具或炊具、感染病毒的母亲进行母乳喂养、拥抱、接吻、咳嗽或打喷嚏,均不会传播乙肝病毒。
乙肝阳性病人需要治疗吗?
一般情况下医生治疗的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不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乙肝病毒携带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病毒携带者+肝脏炎症反应
乙肝病毒携带者:我们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持续存在6个月以上的人群定义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虽然和乙型肝炎患者都呈现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但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而言,没有临床症状,检查肝功能正常(转氨酶正常),并没有发展为肝炎,一般情况下不需要进行抗病毒及保肝治疗,但需要定期到感染科门诊体检,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除某些特殊的工作岗位,如幼师、军人、餐饮业等之外,可以和其他人正常工作和生活。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而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则表现为肝功能异常:转氨酶水平高于正常值,或肝组织病理检查有炎症反应或纤维化,伴或不伴有乏力、纳差、厌油、黄疸等肝炎症状,此时需要保肝、抗病毒治疗,需要及时到感染科就诊,避免发展为肝硬化、肝癌、肝衰竭等疾病而危及生命。
乙肝病毒携带者什么情况下会发病?
任何诱因打破体内乙肝病毒免疫耐受都可能导致肝炎发生,所以乙肝病毒携带者每半年必须到专科门诊体检一次。
首先,作为乙肝病毒携带者,由于认不清自己的病情状况,担心忧虑,思想负担重。中医讲“忧伤肝”,乙肝病毒携带者在长期的心理压力下,可能发展成为乙肝患者。
其次,乙肝病毒携带者在生活中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总是熬夜、酗酒、抽烟,暴饮暴食等等都会打破体内乙肝病毒的免疫耐受,进而发病。
如何预防乙肝?
1.注射乙肝疫苗是成熟、安全、有效、方便、经济的预防措施!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如果小时候没有接种,或者抗体量不够,应该补种成人乙肝疫苗,这依然是预防乙肝最好的方法。
2.乙肝阳性的孕妇在怀孕后一定要到感染科门诊咨询,避免自身发生肝炎和母婴传播。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注意可能会被忽略的风险
1、不要接受任何来历不明的血液制品。最近出现很多所谓回输免疫细胞和干细胞来保健的营销公司,让人担忧。这里面绝大多数都是收智商税,还会带来风险。
2、不要共用任何可能残留别人血液和体液的日用品,比如剃须刀、牙刷、毛巾等。
3、对任何能导致自己出血的工具,都要保证严格消毒。除了打针输液这种明显的,其实平时还有很多容易让人忽略的,包括针灸、纹身、穿耳环,甚至修脚、刮脸的工具等。
4、和未知病毒感染状态的人发生性行为时,请加强自我保护,使用安全套。(夏六均)
宜宾一医院感染科简介
目前编制床位40张,医护人员20人,其中高级职称5名,中级职称4名(硕士研究生2名),现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与肝病专科联盟成员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耐药菌感染诊治联盟单位,擅长治疗各种肝病及感染性疾病。
A区肝病门诊(每周一至周五上午)(文星街65号);
E区感染科门诊(每周一至周五全天)(蜀南大道东段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