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妈妈永远比爸爸焦虑?
近日,西湖区教育发展研究院一项最新出炉的数据显示,2023年该区88062525“和谐心成长热线”接听了417个心理咨询热线,涉及学段以小学高段以及初中段为主,占比超过67%。
在咨询人群当中,“妈妈”的比例占72%,“爸爸”的比例仅占14%。而在前两年,妈妈前来咨询的占比更高,达到76%。咨询内容主要指向亲子关系、学习困难、情绪问题。
妈妈爱“诉苦”,爸爸“直奔主题”爸爸的效率更高
还有一位五年级孩子的妈妈来电咨询:“老师,你这边可以咨询注意力缺陷的问题吗?我家孩子做几道数学题,结果从早上10点做到晚上6点也做不完,一写作文就坐在书桌前几个小时不动笔,在家的情绪很不稳定……”原来,孩子从小不会爬,而且因为身体发育的特质,导致精细动作能力比较差。在安抚妈妈的情绪之后,孙老师引导妈妈重新全面了解孩子,并给妈妈提供了专业的训练建议。
妈妈在咨询中常常带着情绪,“更多时候是追求情绪价值,倾诉之后不一定会改变自己的看法。”孙老师说,相反,爸爸的咨询不多,但爸爸往往在找到问题的答案后,付诸行动。
一位爸爸向她求助,孩子智商很高但是患有多动症,导致学习达不到平均水平甚至垫底,孩子妈妈因此情绪崩溃,家里常常鸡犬不宁。意识到问题日渐严重之后,孩子爸爸不得不向孙老师求助,坦言孩子一直是妈妈管,自己则能不管就不管。孙老师建议他主动“接管”,并给出了具体的做法,比如带孩子做运动,参与各种感统训练。跟踪几年下来,孩子到初中之后发挥出正常水平,“爸爸选择与妈妈共同面对,妈妈的情绪也跟着平稳下来,才能很快地共同寻求解决方法。”
有位男生在体育方面有所特长,但有一次因比赛受到挫折,孩子情绪低落,导致文化学习成绩也不佳。孩子的爸爸来电进行咨询“如何鼓励孩子重新树立自信心”,得到心理老师的指点之后,迅速行动起来,“遇到挫折时,爸爸全程陪伴成长,为孩子做出示范,孩子自然而然地会去理性面对失败,以及之后成长当中的障碍。”如今,这个男生已经在某重点高中就读,体育和学习成绩都很不错。
从诸多案例中,孙老师发现,但凡是爸爸参与多的家庭,孩子的情绪比较稳定,也更擅长于人际交往。“再小的孩子,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后,也是要转向精神需求的满足。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他以后才能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就这一点而言,在亲子关系当中,爸爸的肯定对孩子来说更有分量,更能让孩子获得成就感。
妈妈管得太细,孩子自由度会很低爸爸也少了“发挥空间”
心理咨询师们对妈妈的群体性焦虑感触很深。
在许多妈妈看来,爸爸参与孩子的教育太少,是不合格的,而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管理”可谓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孩子在小时候“这一招”很管用,但上了学怎么就越来越难“管”了呢?
杭州第十五中教育集团的心理咨询老师张语姣也是西湖区心理咨询热线队伍的一员。她发现,现代父母觉得孩子比自己物质匮乏的童年幸福,可实际上并非如此。“多数孩子在妈妈全方位的精细管理下,自由度很低,选择权很少。”
与此同步的现象是,爸爸在家庭教育缺位越来越严重。
张老师认为,从孩子的成长规律来看,孩子6岁前需要精细照顾,但6岁以后需要“抓大放小”,获得更自由的成长,爸爸的作用不可小觑。
“在家庭教育当中,很多妈妈都很纠结,一方面埋怨孩子爸爸什么也不管,另一方面在孩子爸爸难得地参与教育中,又觉得他管不好,怎么能只管这个不管那个呢?有时候爸爸在参与教育孩子过程中的某些做法,还被妈妈当场反对,让爸爸尴尬,也让孩子无所适从。”张老师建议,在爸爸参与孩子教育中,妈妈不要“嫌弃”爸爸,而要维护爸爸的权威,鼓励孩子遇到问题去找爸爸解决。孩子解决问题有了方向,爸爸教育孩子也会有参与感和成就感,参与的程度就会逐步加深,家庭的关系也会和谐。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稳定的夫妻关系、父母关系,才是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基础。
西湖区家庭教育指导师、杭州市星洲第二小学老师葛亚飞也强调,很多情况下,不是爸爸不主动参与孩子教育,而是妈妈“包揽”过度,如果适当放手,给孩子“选择”的自由,也给爸爸“发挥”的空间,效果可能会更好。
西湖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尹建强说,这两年,西湖区不少中小学也开始利用“爸爸”的角色改善家庭关系,组织爸爸篮球赛、爸爸家长会等系列活动,去年全区还出版了第一本育儿指导书《教子有方》。
孩子的情绪和行为,与母亲的焦虑关系很大爸妈们可以这样做
采访中记者发现,咨询师们的发现也与心理学专家的调查研究不谋而合。
去年,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的高亚兵教授、屠筱青博士等人针对家庭教育系统做了调查研究。本次调查共发放573份问卷,从浙江省杭州市和湖州市抽取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以班级为单位发放问卷,对学生及其母亲进行测量。
经研究发现,母亲焦虑与青少年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发生等存在很大关系。一方面,母亲焦虑水平越高会导致对子女采取回避、拒绝和过度控制的消极教养行为,进而引起子女更多的问题行为;另一方面,母亲教育焦虑还会通过增加父亲的消极教养行为,去影响子女的情绪与行为,教育焦虑的母亲可能会借助父亲的威严、控制来迫使子女屈服,这样就会使父亲增加对子女的消极教养行为。
屠博士强调父母共同参与、采取积极有效的育儿方式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家长应认识到,改变这些消极育儿方式,转而采用支持和鼓励的积极策略,不仅能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也是实现家庭和谐的关键。“妈妈快乐孩子才能快乐,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她还建议,学校和社会应提供多样化的家庭教育指导和资源,努力为实施“双减”政策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从而有效缓解学生学业负担和减少校外培训需求,营造更加健康、积极的家庭和社会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