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是人体的化工厂,包括分泌、排泄、合成、生物转化及免疫等多种功能。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和最大的腺体。
如果有某种原因导致肝脏形态结构破坏,肝细胞受损,可能进一步导致肝功能指标异常以及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我们通常称为肝功能不全。由于肝功能障碍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等环节,因此肝功能不全的患者,用药会受到影响。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01肝脏内在清除率下降
使主要在肝脏内代谢清除的药物生物利用度提高,体内血药浓度明显升高。对于具有首过效应的药物生物利用度更会明显提高。
肝病患者内源性的缩血管物质在肝内灭活减少,影响摄取比例,药物不能有效的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
02肝脏的蛋白合成功能减退
血浆中白蛋白浓度下降,使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下降。而对于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如维拉帕米、呋塞米、利多卡因、地西泮等,会使其具有活性的游离型药物浓度增加,作用增强,同时不良反应也相应增加。
03肝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受损
肝细胞内的多种药物酶活性和数量均可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使主要通过肝脏代谢清除的药物的代谢速度和程度降低,清除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增高。另外,应注意长期用药会引起药物蓄积性中毒。
综上诸多原因,我们经常告诉肝病患者如果生病服药要多和医生沟通,或者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上所提供的药物剂量及疗程,以及它的"禁用"和“慎用”说明。
常见药物在肝病患者中的应用
1质子泵抑制剂
●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奥美拉唑等,轻中度肝功能不全时,无需调整剂量。严重肝功能不全时应减量使用。
2左氧氟沙星
●左氧氟沙星为氧氟沙星的左旋体,其体外抗菌活性约为氧氟沙星的两倍。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DNA旋转酶的活性,阻止细菌DNA的合成和复制而导致细菌死亡。是临床常用的抗菌药。
轻中度肝功能不全时,无需调整药物剂量。重度肝功能不全时,药物的最大剂量一天不应超过400mg。
3伏立康唑
●伏立康唑为三唑类抗真菌药,其可抑制真菌细胞膜上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从而起到抗菌作用,用于治疗由真菌引起的不同类型的感染。
代偿期肝硬化时,负荷剂量(6mg/kg)不变,但维持剂量(4mg/kg)减半。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则不建议使用。
4昂丹司琼
●昂丹司琼是一强效、高选择性的5-HT3受体拮抗剂,有强止吐作用。
中/重度肝功能不全患者,用药剂量每日不应超过8mg。
5文拉法辛
●用于各种类型抑郁症,包括伴有焦虑的抑郁症及广泛性焦虑症。
轻至中度肝功能不全时,每日总剂量必须减少50%,甚至有必要将剂量减少50%以上。而肝硬化患者的药物清除率有较大个体差异,个体化用药更合适。
Tips
以上我们多次提到的轻度,中度,重度肝功能不全,是根据美国和欧盟食品药品管理局发布了肝功能不全患者的药动学研究指南,推荐使用的肝功能分级(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来评价肝功能:
5~6分:轻度肝功能不全;
7~9分:中度肝功能不全;
10~15分:CTPC级或重度肝功能不全。
我们在应用某种药物时,可根据肝功能不全的程度或分级,调整剂量:
(2)中度肝功能不全患者剂量减少75%,并应根据药效和毒性考虑药物调整剂量。
(3)重度肝功能不全患者应使用安全性好、药动学不受肝病影响、或可进行有效监测的药物。
用药原则
1.药物主要由肝脏清除,肝功能减退时药物清除明显减少,对于肝脏无明显毒性的药物,治疗过程中可以使用,但需密切监测肝功能。
2.药物经肝肾两条途径排泄,肝功能减退时药物清除减少,血药浓度升高明显。对于毒性不大的药物,肾功能正常患者可以考虑不减量,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要减量。
3.对于主要经肾排泄的药物,肝功能不全时,不需调整药物剂量。
5.避免或减少使用对肝毒性大的药物,如抗结核药异烟肼、抗癫痫药苯妥英钠等。
6.可以个体化给予相应保肝药,如解毒类药物、促肝细胞再生类药物、利胆类药物、促进能量代谢类药物等。
最后,仍然强调,不论是治疗什么病,我们经常说“小量的毒是药,大量的药是毒”,肝病患者尽量不要“自诊自治”,有问题尽量咨询医生,根据病情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