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图文:大学生网上“诈金花”身陷45万元巨债)
李洋借款先自拍。楚天金报图
手机下载APP,掌上可玩“诈金花”。武昌一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21岁学生李洋(化名),首次向一平台充值50元,当日赢了3000多元。从此,李洋深陷其中,屡玩屡败,半年来从数十个网贷平台借款,前后输光20万元,不知不觉中累积欠下45万元巨债。
A.入局
误入网上“诈金花”赢了3000元又输光
今年6月8日起,李洋被父母要求暂时不得离开家里,也不要接触手机。
李洋告诉记者,去年11月,他在一家金融公司兼职推销期货时,一天上班间隙在公司走道抽烟时,有名同事谈及“齐齐乐”APP平台上,可玩“诈金花”等游戏,“赚钱非常容易”。“我觉得很新奇,就瞅了一眼。”李洋说,当时就下载了“齐齐乐”APP。
第一次,通过支付宝充值50元得到50个金币,几局下来赢了3000多个金币。接下来,李洋迷上了这个游戏,输多赢少,3000多元很快赔了个精光。
为了赶本,李洋找人借钱继续玩,不料最多一盘输了6000多元。然而,李洋也看到,在“齐齐乐”平台上“百人牛牛”游戏,一人以3万元本金上庄,下庄时已有12万元,这更提振了李洋加大赌注的信心。
B.借款
无需担保抵押有的要通讯录
对时下流行的校园贷,李洋早有耳闻。他在手机中搜索“借”和“贷”,APP显示一长串,他下载“花无缺”APP并注册,提交身份证、学生证等信息及2名联系人,未提供任何抵押和担保,前后九次借贷5000元,全部用于“诈金花”。
网上“诈金花”须不断充值,到期借贷也要还款。李洋先后下载上百个APP,从现金巴士、闪银、闪电助学、马上金融、原子贷等数十个平台成功借款,不断增加贷款数额,借新贷还旧债,继续在网上与人一比高下。
虽然借款没有任何抵押和担保,但许多平台要求李洋写借条,手持身份证与对方视频,还有的要求同步李洋的手机通讯录。
C.催债
控制人身来逼债短信称寄骨灰盒
借款逾期不还,麻烦接踵而至。
今年3月22日,李洋通过中间人某峰向余某借款2万元,余某通过支付宝转给李洋,李洋随即转给某峰8000元“中介费”。李洋与余某约定,借期四周,每周还款5000元,其中前六天日还200元,第七天一次还3800元。可到了第七天,李洋只还了200元,出现3600元还款逾期。
当晚9时,重获自由的李洋,被父母带回洪山区的租住地。
然而在疯狂借贷和诈金花的游戏中,李洋已不能自拔。
李洋父母反复交涉,生生米的1090元借款本金,于6月1日还款1100元。李洋这才明白,当初借贷平台同步自己的通讯录,是为了给自己全方位施压。
D.调查
“诈金花”平台在境外已向公安机关报案
李洋称,通过网络平台借款时,利息、手续费、审核费、中介费等各种费用名目繁多。
李父无奈地说,他仔细核对每一笔的借条和到账记录,发现实际年化利率远高于24%,均涉嫌高利贷。截至目前,家人东拼西凑已偿还38万元借款,还有约7万元没有着落,“他欠下各个平台45万元,实际到手估计仅有20万元!”李父表示。
E.提醒
我省暂未批准任何网络小贷公司
湖北省小贷公司协会秘书长靳红旗接受楚天金报记者采访时说,大学校园的“校园贷”也称“现金贷”,今年4月,银监会通知要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依法合规开展业务,严格执行民间借贷利率的有关规定,不得将不具备还款能力的借款人纳入营销范围,不得通过各种方式变相发放高利贷。
靳秘书长表示,湖北省未批准一家网络小贷公司,该协会的小贷公司也无一家从事网络小贷业务,目前的网络小贷主要是打着信息、网络和科技公司的旗号,从事利率很高的消费借款,他们搭上互联网金融的便车,游走在法律的空白地带。
F.思考
树立正确消费观远离高息“校园贷”
冯桂林研究员提醒广大学子,网络赌博利用人性的弱点,坑骗钱财,参与其中几乎没有人能全身而退。远离高息的“校园贷”,切莫陷入网络赌博的漩涡,否则不但害了自己,还会连累家人。
冯桂林研究员认为,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心理,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习、生活乃至日后的工作成才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日益开放,面临的诱惑也越来越多,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还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