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传播疾病是影响全球公众健康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梅毒是最常见的性病之一,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可侵犯全身各组织器官,或通过胎盘传播引起流产、早产、死胎和胎传梅毒。尽管如今的医疗保健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梅毒仍然需要民众时刻保持警惕。本文旨在科普如何深入识别梅毒,以便尽早治疗并减少传播。
梅毒有哪些临床表现?
梅毒感染按照分期不同,临床表现有所不同。
一期梅毒
主要表现为硬下疳和硬化性淋巴结炎,一般无全身症状。
1.硬下疳:由TP在侵入部位引起的无痛性炎症反应,常单发,也可多发,无痛性炎性丘疹或溃疡、浸润明显、软骨样硬度。
2.硬化性淋巴结炎:硬下疳出现1~2周后发生,单侧腹股沟或患处附近淋巴结,呈质地较硬的隆起,表面无红肿破溃,一般不痛,消退常需数月。
二期梅毒
可有一期梅毒史(常在硬下疳发生后4~6周出现),病程在2年以内。
1.皮肤黏膜及系统损害
(1)梅毒疹:呈泛发性、对称性分布,皮疹多形性,缺乏特异性。
(2)扁平湿疣:为肉红色或粉红色扁平丘疹或斑块,表面糜烂湿润或轻度结痂,单个或多个。
(3)梅毒性秃发:为局限性或弥漫性脱发,成虫蚀状,头发稀疏,长短不齐,可累及长毛和短毛;秃发非永久性,及时治疗毛发可再生。
(4)黏膜损害:多于口腔、舌、咽喉及生殖器黏膜,损害表现为一处或多处境界清楚的红斑、水肿、糜烂,表面可覆有灰白色膜状物。
2.也可出现梅毒性骨关节、眼、内脏及神经系统损害等。
三期梅毒(晚期梅毒)
可有一期梅毒或二期梅毒史。病程2年以上。
1.晚期良性梅毒
(1)皮肤黏膜损害,头面部及四肢伸侧的结节性梅毒疹,大关节附近的近关节结节,皮肤、口腔、舌咽部树胶肿,上颚及鼻中隔黏膜树胶肿可导致上颚及鼻中隔穿孔和马鞍鼻。
(2)骨梅毒和其他内脏梅毒,可累及呼吸道、消化道、肝脾、泌尿生殖系统、内分泌腺及骨骼肌等。
2.心血管梅毒
可发生单纯性主动脉炎、主动脉瓣闭锁不全、主动脉瘤、冠状动脉狭窄、心绞痛等。
先天性梅毒(胎传梅毒)
1.早期胎传梅毒:一般在2岁以内发病,类似于获得性二期梅毒,发育不良,皮损常为红斑、丘疹、水疱,扁平湿疣,伴有梅毒性鼻炎及喉炎、骨髓炎、骨软骨炎和骨膜炎,可有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贫血等。
2.晚期胎传梅毒:一般在2岁或以后发病,类似于获得性三期梅毒,出现炎症性损害(基质性角膜炎、神经性耳聋、鼻或颚树胶肿、克勒顿关节、胫骨骨膜炎等)或标志性损害(前额圆凸、马鞍鼻、佩刀胫、口腔周围皮肤放射性皲裂纹等)。
隐性梅毒
有梅毒感染史,无临床症状或临床症状已消失,除梅毒血清学阳性外无任何阳性表现,并且脑脊液检查正常者。
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患者的皮损、血液、精液、乳汁和唾液中均有梅毒螺旋体存在。其常见传播途径有以下几种:
性接触传染:是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约占其95%以上。感染梅毒螺旋体的早期传染性最强。如果是显性梅毒,可发生性行为接触的任何部位的硬下疳,如生殖器、肛周、直肠、乳头、舌、咽、手指等部位的硬下疳。随着病期的延长传染性越来越小,一般认为感染后2年以上性接触就不再有传染性。
垂直传播:患有梅毒的孕妇可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引起胎儿宫内感染,多发生在妊娠4个月以后,导致流产、早产、死胎或分娩胎传梅毒儿。
其他途径:梅毒螺旋体也可以间接接触传染,如通过接吻、哺乳和被患者分泌物污染的衣裤、被褥等日常用品造成传播,不过情况较少。
如何诊断梅毒?
1.病史:通过病史(有无不洁性交史、配偶或性伴有无梅毒等)。
2.实验室: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梅毒螺旋体或梅毒血清学实验阳性。
如何治疗梅毒?
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疗程规范,剂量足够。青霉素,如水剂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等为首选药物。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四环素、红霉素等。
1.早期梅毒(包括一期、二期梅毒及病程在2年以内的隐性梅毒):苄星青霉毒,分两侧臀部肌内注射,每周1次,连续3次;或普鲁卡因青霉素肌内注射,连续10~15天。对青霉素过敏者多用西环素。
2.晚期梅毒(三期皮肤、黏膜、骨骼梅毒,晚期隐性梅毒或不能确定病期的隐性梅毒)及二期复发梅毒:苄星青霉毒,分两侧臀部肌内注射,每周1次,连续3次;或普鲁卡因青霉素肌内注射,连续20天。对青霉素过敏者多用西环素。
3.避免药物反应:此反应是药物治疗时大量螺旋体被杀死,溶解放出异性蛋白所致。为预防此反应,治疗前一天可口服泼尼松。
由此可见梅毒并不可怕,是可以治愈的,重点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免影响家庭幸福。(★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部刘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