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刚,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皮肤三科主任,广东省性病诊疗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国际控制性传播疾病联盟(IUSTI)亚太区副主席,中国医师协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性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性病学组副组长,美国北卡罗莱大学教堂山分校客座教授等。从事皮肤性病临床诊断治疗、预防控制30余年,在皮肤病及性病诊疗和预防控制方面经验丰富。
正因为当医生的父亲病倒了,才让当年读高三的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皮肤三科主任杨立刚下定决心学医。他的儿子则继承了衣钵,如今是一名心内科医生;太太也是广州一家三甲医院的退休医生。
中山医科大学(后并入中山大学)毕业后,他一直在感染性皮肤病专业工作,至今已34年。其间,他由不得不上班,到逐渐热爱,再到专业水平享誉国内外,是全省乃至全国防治性病的主力,也是性少数群体非常信任的医生。就在6月,他发现并确诊了广东省首例猴痘病毒感染者。
发现广东首例
猴痘病毒感染患者
2023年6月初的一天上午,杨立刚像往常一样出诊。一名年轻男性来到他的诊室。“医生,我下面起了几个水疱,此前发烧吃了退烧药,好像是吃了药后长的。”杨立刚例行为他做了检查。
多年在感染性疾病诊治的经验,让杨立刚有一双“火眼金睛”,基本上一眼就可秒读多种疾病,往往是病人还在说,他心里就已经有了答案。然而,这一例却让他一时拿不定主意。“怎么像带状疱疹,像单纯疱疹,也有点像药物疹,但都有点勉强。”
由懵懂到极度热爱
哪怕专业由热变冷
34年前从中山医科大学毕业的时候,杨立刚说自己还是个懵懂少年。
同学毕业时多是去内、外、妇、儿四大科或“金眼科、银外科”等,他则被分配到广东省皮防所(后成为南方医学大学皮肤病医院)。“稀里糊涂”上班后,他才知道主要服务对象是感染性皮肤病患者。
在工作中他了解到,群众“谈麻色变”的感染性皮肤病麻风病,只要正规治疗,病人就有机会康复且失去传染性。这让他头一回对感染性皮肤病有了兴趣。
成功阻断农村地区
逾百例梅毒母婴传播
大学毕业的年轻女孩在幼师入职体检时竟验出了梅毒,这不但让她失去了这份梦寐以求的工作,还被周围人歧视。然而姑娘坚称自己没有任何性接触史。当她愁容满面地找到杨立刚时,杨立刚建议女孩带妈妈查一下。原来,女孩妈妈早年感染了梅毒,姑娘得了胎传梅毒。“我能证明你不是行为不端,以后要找男朋友,我也给你写证明。”
这样胎传梅毒的例子杨立刚在门诊见过不少。当年在广州等较发达地区,孕期会查梅毒,及时阻断。但在农村地区,卫生条件相对落后,孕期并不做梅毒筛查,该如何阻断母婴传播?
在国内外推动
性病诊疗和防治规范工作
梅毒、淋病也好,衣原体感染也罢,都可防可治。但早年各医疗机构水平参差,不同医生看法也有差别,需要规范诊疗。“我每周都会遇到来来回回要求打针的梅毒病人,他们很需要听到权威声音劝他们停止无休止的治疗,我希望做那个能一锤定音的医生。”
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从2013年开始成为广东省的性病诊疗质控中心的挂靠单位,杨立刚是现任主任。为了验证各医院诊疗是否规范,质控中心通过标准化病人挂号就诊,记录诊疗过程,找出存在问题,针对性进行培训整改。
此外,杨立刚还牵头主编了培训教材《广东省性病规范化诊疗培训与管理技术手册》,参与起草了卫生部行业标准“梅毒诊断”,2008年起所有中国性病诊疗指南的制定都有他的身影。
杨立刚在我国港澳地区和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2013-2015年,他连续三年受邀在香港皮肤性病科年会就梅毒防治、性病耐药等主题发言。他还是WHO西太区性病防治顾问,参与制定WHO/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MSM(男男性行为)和跨性别者区域性病艾滋病防治规范”,并自2013年起技术支持一些国家的性病防治工作。
感染性疾病防控水平得到认可
“要控制感染性疾病包括梅毒、衣原体感染等,性少数人群是重点和关键人群。”但MSM人群就医困难。一是很多医生并不具备给他们提供医疗服务的能力;二是他们被歧视,不愿就诊。为此,杨立刚牵头设立了全省第一个MSM人群周末门诊,也是全国第一个针对性少数人群的门诊。
“在消除歧视、病耻感,隐私保护等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果每个人看病都不会受到歧视,隐私受到保护,他们就会打消顾虑,不会讳疾忌医,对病人的身心健康都有好处,对整体的疾病控制也有好处。”杨立刚称。
新快问答
新快报:您认为一名“好医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杨立刚:首先要尊重生命,要有一颗善良、正直的心,愿意帮助病人。其次,这是一个专业知识要求非常高的领域,这就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自己的教训和经验,提高自己,才能真正地用自身的专业知识给病人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