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考分数线陆续公布,互联网公司的考试铃敲响了。
早早迈向教育的百度,却选择交一份不一样的答卷。
2021年,百度派出付费咨询的新产品“问一问”,承接高考志愿填报服务的重头戏份。问一问宣布,2021年5月11日至7月2日,向考生、家长们开放高考咨询的免费权限,并邀请更多专业答主入驻,及时回答家长、学生对志愿填报的各类疑问。
芥末堆从问一问内部了解到,从高考刚开始,问一问的数据就已经呈现每天翻番增长。而在分数、分数线逐步公布后,学生、家长对志愿填报咨询量呈现井喷式增长,预计即将达到新的峰值。
学生、家长对志愿填报的需求一直非常明确:获取靠谱信息、找到更佳选择。这一次。百度靠问一问能拿出什么新招?
为什么只有查询是不够的?
高考志愿填报,正是8年前百度切入教育领域最早的起点。
2013年,手机百度APP首次推出了高考分数查询以及分数分析服务,考生们第一次发现,除了翻阅厚重的志愿填报参考书,还可以搜索“高考分数线查询”就可以看到数据、分析对比,从而对高考志愿填报心中有数。自此,百度开始发力高考服务,依靠自身的海量数据和技术能力,提供院校查询、估分、填报志愿等多种功能。
8年后的百度,在高考志愿这件事上的思路已经变了:仅有查询是不够的。
做问答社区起家的百度知道,发现用户做出“提问”的动作之后,期待的并不只是信息。在高考志愿填报的场景下,家长、学生面临的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困境:即使获知历年分数线、院校录取数据等权威信息,家长们还是需要积极联系亲朋好友打听消息、商量办法,努力找到适合孩子的的院校和专业。
实际上,填报志愿本身就并非一道靠分数、人数等信息做匹配的数学题,而是关于人生方向的思考题。这也是近年志愿填报行业,逐步走向“生涯规划”的一个根本原因。学生、家长需要一个甚至更多个靠谱、值得信任的人提供个性化指导,才能最终做出更理性的选择。
对于这一点,百度知道也从旗下用户的反馈中看到了需求变迁。
在百度知道的逻辑中,用户需要的是感受到认真对待、形成完整的服务闭环,但是现在用户的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百度知道已经发现,即便一个问题已经在百度知道内被回答过了,但仍然有提问者还会选择再次提问,希望找到一个真实、可信的人一对一地咨询一遍。
在强烈要求个性化辅导的高考志愿填报领域,百度派出问一问承接需求,也是希望提供从人出发的教育服务。
毕竟,高考志愿填报是关于考生未来人生道路的特殊问题,问一问的难点是必须努力保证极高的答题质量,减少低质量的“注水”回答。实际上,问一问内部在高考期间也将尽可能提供更好的内容、服务,作为整个团队的一大目标。
找人、连接人、服务人
做以人为核心的高考志愿咨询,首要的关键考验是找到足够多、足够懂的人,才能支持上千万考生和他们背后家庭潜在的提问需求。
根据百度知道公布的数据,目前百度知道平台已经积累超过9亿用户,已解答问题量超过5.9亿,累积答主超过1.8亿,以及引入了5万家企业入驻。对于积累了用户量、问答量的百度知道,做问答的基本盘是已经实现每秒钟6000次的问答响应速度。
百度也向这一新产品开放了更多的支持。目前问一问的入口,覆盖百度搜索、百度APP、百度知道、好看视频、百度直播。视频创作者、百家号内容创作者等,也可通过接单回答各类问题。
目前问一问平台的高考志愿咨询回答者,可大致划分为三大类:院校的官方招生办老师、高校名师、专业心理咨询师,提供更具权威性的回答。大学生这类个人答主,负责提供来自学长、学姐的个性化的回答。百度知道官方邀请垂直领域的明星答主、专业大V,提供兼具专业性、指导性的回答。
根据问一问公布的数据,目前入驻的答主,包括1400所高校招生办、超过3000个高校名师、500多位专业心理咨询师,以及近万名重点高校的学长学姐。
人的引入,让问一问更靠谱,也更有了人味。
但希望报考法学专业的学生们,更希望找罗翔解答更深层次的困惑。一名对选择法学专业举棋不定的学生向罗翔提出的问题是:“当前这个世界,正义真的存在吗?”
罗翔在问一问上,为这位同学写下了一段话:“虽然我们画不出一个完美的圆,但完美的圆是客观存在的。也许我们这一生都无法追寻到一个完美的正义,但是我们可以一直去努力,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所以我也邀请你来参加我们法律的大家庭,一起来把这个圆画好。”
从志愿咨询起步,问一问改变了什么?
问一问在高考志愿填报上的一系列动作,显示出百度对于高考的态度:不把高考志愿咨询当做盈利点,而是视为对自身实力的考验。在一个需求集中、迫切的垂直赛道,百度是否还能找准用户需求?百度基于自身逻辑推出的问答产品,是否能在教育领域解决实际的问题?
放在百度近年勾画的“服务化、人格化”战略蓝图下,问一问的高考志愿咨询显然一个落地在教育行业的例子。一方面,问一问帮助学生和家长们找到了人,另外一方面,问一问也是在用专业和个人性的人,提供满足志愿咨询需求的人格化服务。
问一问的下一个目标,也已经确定:让答主、提问者乃至更多用户,在问一问的生态内长久、持续交流。
已经开始改变志愿填报咨询模式的问一问,至少在答疑解惑上和教育者们默契地达成共识:让人成为提出、解决问题的核心,让人成为衡量教育需求、供给的尺度。从这个意义上,问一问走进教育之后,还有更大的发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