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向中方移交38件流失文物!“宝贝”回家哪条路更好走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流失海外文物总是牵动国人心弦。

时代为元至明清时期

此次返还的38件中国文物艺术品大部分为中国藏传佛教文物,时代为元至明清时期,类别丰富、工艺精湛,涉及佛塔、佛像、佛教饰物等类别,涵盖铜、泥、象牙、木等材质,内容丰富,保存完整,其中的牙雕、木雕作品以及壁画残片较为罕见,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返还仪式上,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表示,中美两国再次实现文物返还合作,标志着双方在文物追索返还行动上相向而行、相互信任。中方将继续积极履行中美关于防止中国文物非法入境美国的政府间谅解备忘录,与美方建立健全被盗文物信息通报机制,为保障文物安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两国的智慧和力量。

自2009年1月14日中美两国首次签署防止中国文物非法入境美国的政府间谅解备忘录以来,中美合作成功实现15批次504件/套流失美国的文物艺术品回归中国。

本次返还是自2024年1月中美谅解备忘录有效期顺延以来,中美政府职能部门成功开展的首次文物返还合作。

超千万件中国文物流失海外

由于战争抢劫、非法走私等多种原因,中国文物长期流失海外。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国家一、二级文物达100余万件。

目前,中国外流文物的种类主要是陶瓷器、玉器、青铜器、绘画、书法、雕塑、漆器、丝织品、家具等。其中,佛教造像与壁画均来自佛寺或石窟,主要是中国人或外国人直接去佛寺收购或盗窃的。其他文物多是家族世代相传下来的传世品。还有一些是以青铜、陶瓷与部分佛教雕塑等为主的出土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方式,成功促成了超过300批次、15万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其中就包括2014年青铜器皿天全方罍器身回家,2018年西周青铜虎鎣抵乡,2020年流失整整160年的马首铜像正式归藏圆明园。

去年多批次文物回归祖国

近年来,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进入了全方位发展、多层次提高的崭新阶段,2023年就有多批次海外流失文物回归祖国。

近年来,我国关于文物追索返还的国际合作不断扩展深化。流失文物追索不仅牵涉极其复杂的法律难题,还往往涉及民族情感和国际关系,是需要一代代人不懈努力的系统工程,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

【案例】

7根圆明园流失的汉白玉石柱回家

2023年3月至6月,7根圆明园流失的汉白玉石柱顺利入境,并于当年10月13日在北京圆明园进行展出。这是继马首铜像之后,又一批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这7件石柱文物于1860年流失海外,后被挪威一家博物馆收藏。在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政府、高校、机构、社会力量通力合作,历经十年,最终促成挪威收藏机构向中方捐赠这批石柱文物。

7根圆明园石柱原为圆明园西洋楼的石构件,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万园之园付之一炬,珍贵文物被掠,在颠沛流离中记录着令人唏嘘的往事,在百转千回里顾盼着魂牵梦绕的家园,也牵动着万千国人的心弦。

圆明园石柱回归祖国,经历了曲折又漫长的过程,十年间,国家文物局始终协调各方铺就石柱回归之路。

2013年8月,北京中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黄怒波应邀参观科德博物馆,发现展出的圆明园石柱,当即表达了希望圆明园石柱回家的愿望。经反复商议,2018年4月,挪威文化部审核批准了科德博物馆关于该批石柱文物的出境许可,同意将石柱归还中国。

2023年6月20日,7根总重超过2.6吨的石柱安全运抵北京,终归故里。

回归的7根石柱均为汉白玉材质,通高约80-92cm,正面纹饰以西式番花、贝壳纹等西洋雕花为主,侧面花瓶内花束则以具有吉祥寓意的牡丹、玉兰、荷花、菊花等中国传统花卉为主,圭角卷云纹、开窗的海棠线雕刻方式等亦与中国古建筑望柱、栏板相同,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文化内涵。两侧没有雕花的石柱应为建筑顶部的联排装饰物,两侧饰有花瓶或花纹的石柱则用于楼梯或楼层平台栏杆部分,花瓶的样式则是配合栏杆形制雕刻而成。

专家鉴定认为:该7件文物为汉白玉质地,工艺精湛,浮雕雕刻花卉、缠枝几何纹饰,具有中西合璧的文化因素。其质地、纹饰均可与现存圆明园西洋楼遗存的文物对照。该组文物保存较完整,略有风化痕迹,据工艺、纹饰和材质情况显示,为真品。原持有者于民国时期曾长期在中国工作,该组文物应为其在此时期获得并流出中国。

68件流失文物25年跨国追索之路

2020年,中国政府一场持续25年的跨国文物追索行动画上圆满句号。成功将流失英国25年的68件走私文物追索回国。

1995年2月的一天,中国驻英使馆文化处得知,在侦破一起国际文物犯罪案件过程中,发现大量疑似中国文物。同年3月,英国警方截获一个国际走私集团运抵英国的共计7辆卡车的走私文物。中国国家文物局派出人员前往英国,鉴定确认为走私的中国文物。

之后,在国务院统一部署下,多部门组成联合小组,通过执法合作、民事诉讼、协商谈判等多种形式对这批流失文物展开追索。这也打响了我国从国家层面,利用法律手段追索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第一枪。

此后3年多,中方历经复杂艰辛的取证、诉讼和谈判过程,犯罪嫌疑人同意归还3000多件文物,这批文物1998年运回中国。不过,由于案情复杂,当时还有68件涉案文物未能通过法律手段解决所有权争端,一直扣压在英国警方仓库。

国家文物局立即组织重启追索机制,向英方发出追索函,代表中国政府正式提出返还要求。2020年7月29日,中方赴英方仓库现场清点,国家文物局最终认定追索文物共68件,伦敦大都会警察局同意全部归还。

【纵深】

流失海外文物“回家”的三条路,哪条最好走?

近代以来,众多文物流失海外,是中华文明之殇。让流失文物回家,是中华儿女责无旁贷的使命,从政府到民间,各方面都在进行不懈的努力。

目前,海外文物回归主要有三大渠道:购回、捐回、追索,这三个方式之间也有交叉,也各有利弊。

A商业购买:权宜之计但作用巨大

购回,主要是指在特定情况下,针对一些难以通过法律追索和外交手段回归的文物,采用商业购买的方式让文物返回祖国,这是一种权宜之计,但这种方式在中国海外文物回流的过程中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就先后安排人员将《中秋帖》《伯远帖》以及名画《五牛图》重金购回,交给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中秋帖》《伯远帖》是“三希”帖中的两帖,《五牛图》号称“镇国之宝”,是唐代画家韩滉唯一的传世名作,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

近年来,购回海外文物的情况屡屡出现,较为著名的是多个圆明园兽首铜像回归事件。圆明园铜兽首原为清代圆明园海晏堂外喷水池中“水力钟”的喷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兽首铜像流失海外。21世纪以来,多个流失兽首铜像相继通过购回的途径回归祖国。

2000年,中国保利集团公司斥资3300万港币购得虎首、牛首和猴首铜像。2003年初,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在美国寻访到猪首的下落。经过努力争取,美国藏家同意将猪首转让给该基金。2003年9月,港澳知名企业家、爱国人士何鸿燊向该基金捐款人民币600余万元将猪首铜像购回,后转赠保利集团;2007年,何鸿燊又斥资6910万港币购得圆明园马首铜像。2019年11月,何鸿燊决定将马首铜像捐赠国家文物局。

虽然商业购买使不少重量级海外流失文物回到祖国,但也有很多专家指出,对于非法流失文物,购买的方式存在一定的瑕疵,类似于花钱买回自己被盗的财产。这既是对民众的二次情感伤害,又推高了国际间文物价格,容易助长新的文物非法流失。

B捐回:目前最通行的回归途径

捐回是指各国政府以及政府机构如博物馆之间,以及海外华人华侨、国际友人等将自身获得的中国流失文物以善意捐赠或外交方式送回中国。这样的案例较多,它是介于购回和追索之间的方式,是目前最通行的文物回归途径。

2023年8月24日,瑞士向我国返还5件文物艺术品。这些文物是由瑞士联邦文化总局文化遗产移交中心分别在4起刑事案件中查获并没收。自2022年12月,国家文物局与中国驻瑞士大使馆密切协作,在瑞方职能部门配合下,成功促成此次文物返还。此前的2014年12月,瑞方首次向中方返还了1件汉代陶俑。

青铜“虎鎣(ying)”为西周晚期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资料显示,青铜“虎鎣”原为清宫皇室旧藏,1860年被英国军官哈利·埃文斯从圆明园劫掠获得,此后一直由其家族收藏。

2017年1月,加拿大政府归还中国政府流失的两件文物和两件化石,其中包含一对来自云南的古建筑木雕。

C追索:难度最大的返还方式

“章公祖师”肉身坐佛像供奉在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阳春村和东浦村共同拥有的普照堂内,1995年12月被盗,下落不明。2015年3月,匈牙利一博物馆展出一尊肉身佛像。经认定,该佛像即为普照堂被盗佛像。此后,当地村民代表在中国和荷兰进行平行诉讼,对佛像进行追索。

荷兰阿姆斯特丹地区法院2018年12月作出判决,驳回中国村民的起诉,理由是不清楚中国的村民委员会是否有权提起法律诉求。但在2020年12月,福建三明中院公开宣判此案,判令被告奥斯卡在判决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原告阳春村民委员会、东埔村民委员会返还案涉“章公祖师”肉身坐佛像。同年7月,福建省高院二审宣判,维持一审判决。至此,长达七年的国内追索诉讼画上句号。

福建省高院认为,“章公祖师”肉身佛像追索案意义不仅在保护民间信俗文化、追索流失海外文物,更重要的是创立了“中国版”国际司法裁判规则,彰显了中国司法的国际地位。

目前,追索流失文物时可利用的国际法主要有:1954年《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的公约》、“1970年公约”“1995年公约”以及我国与秘鲁、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等签订的双边条约。

“国际公约只对缔约国有效,许多作为文物进口国的欧美国家游离在公约之外,因此我国成功追索的例子不多。”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开玺说。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霍政欣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尽管已有多个国际公约可作为追索流失文物的依据,但现有国际公约缺乏溯及力,且约束力有限,难以通过法律途径追索更早之前流失的文物。

最近几年的成功追索案例,多为当代非法出境的走私文物。意大利2019年返还中国的796件套中国文物艺术品,是2007年被意大利文物宪兵在本国文物市场查获的,随即启动国内司法审判程序。历经10余年漫长追索,2019年初,意大利法院作出向中国返还这批文物艺术品的判决。

【建议】

进一步完善海外回流文物税收

与文物市场交易法律与政策

据了解,中国与157个国家签署文化、文物、旅游合作协议,与25个国家签署防止文物非法进出境政府间协定。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有37批次、1800多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回归祖国,涉及美国、意大利、法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瑞士、加拿大、埃及、土耳其,以及港澳台等13个国家和地区。

虽然已经有很多国宝回归,但中国追索海外流失文物仍面临巨大困难,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国际博物馆协会研究与交流中心管委会副主席、中国海外文物研究中心主任段勇表示,相比庞大的流失海外文物,成功回归的文物仍不过是沧海一粟。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呼吁,应更大程度归还各国流失的文物,但目前看难度较大。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霍政欣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流失文物回家之路漫长,难以一蹴而就,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霍政欣建议,一是修订文物保护法,构建完善的文物追索法律制度,制定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法律条款,明确追索主体和主责机构,为文物追索提供充分的法治保障。二是稳妥推进“1970年公约”适用于香港及澳门地区。“1970年公约”是我国加入的最重要的文物返还条约,但尚不适用于港澳地区。只要港澳地区游离在该公约的适用范围之外,我国打击文物贩运的努力就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承受的国际压力也会越来越大。三是进一步完善海外回流文物的税收与文物市场交易法律与政策。四是深入推动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的国际合作,开辟推动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的交流通道与合作路径。五是积极推进文物追索返还领域国际法制度与规则的改革进程,为国际法朝着更加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为破解文物追索这一世界难题贡献中国力量。

THE END
1.我是大盗,我把外国博物馆藏的中国文物偷回了国,国家当如何判我追回来一些文物,1998年,我国从英国成功追索3000多件走私出境的中国文物;2001年,从美国成功追索被盗掘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046702/answer/54402200
2.龙门石窟之劫:中国稀世文物是如何流失海外的?——人民政协网除了在剑桥城教书和博物馆研究外,他还找到了一个收益丰厚的副业:为堪萨斯城待建的纳尔逊美术馆的董事们提供藏品征集咨询服务。为了给博物馆物色一个能去现场收集中国文物的人,华尔纳推荐了自己的优秀学生劳伦斯?史克曼(哈佛大学,1930级)。那时,史克曼拿到了哈佛—燕京学院的奖学金,正在北京学习。史克曼出生于https://www.rmzxb.com.cn/c/2016-11-04/1124297.shtml
3.荷兰一家博物馆中国文物被盗馆长讲述事发经过荷兰吕伐登市“公主庭院”瓷器博物馆近日遭窃,一伙窃贼从博物馆盗走了4件珍贵的中国瓷器,损毁了另外7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日前实地探访了这家博物馆。 总台记者 胡颜箫:当地时间2月13日,荷兰北部吕伐登市的一家“公主庭院”博物馆遭遇盗窃,馆藏的4件中国文物被盗走,另有7件中国文物在盗贼偷盗的过程中遭到损毁https://m.gmw.cn/2023-02/19/content_1303288319.htm
4.大英博物馆近30年被盗6次”镇馆之宝”有3件来自中国据媒体报道:1993年,该馆收藏的罗马硬币被盗;1997年,几本波斯书籍被盗;2002年,一尊有2500年历史的希腊雕像被盗;2004年,十多件中国铜镜、盔甲和宝石被盗;2017年,一颗价值75万英镑的卡地亚戒指钻石被曝出在2011年就已经失窃;2023年8月,当地时间16日,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大英博物馆库房中的黄金和珠宝文物被盗……近30https://www.cqcb.com/huanqiuyan/2023-08-29/5357586.html
5.意大利返还796件中国文物外国网友的回复“亮了”不过,由于流失在海外的中国文物还有很多,涉及到多个国家,在意大利“开了个好头”之后,其他国家该怎么做?这也引起了外国网友的思考。 事实上,类似的讨论在欧洲国家已屡见不鲜。去年5月,英国历史学家戴维·奥卢索加就在英国广播公司(BBC)一档节目中发出呼吁:大英博物馆应该让那些被掠夺的国家拿回自己的文物。 https://news.cctv.com/2019/03/26/ARTImEfPSc99eu3CegcXSiRN190326.shtml
6.为什么中国文物,要“逃出大英博物馆”?究竟“收藏”了多少中国的文物? 我们如何将它们收回? 大英博物馆作为 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 拥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它的馆藏数量超过了800万件 但最有名的 却不是英国本土文物 而是它的东方馆和埃及馆 就像大家猜的那样 这两所馆藏内的展品 几乎每一件 https://k.sina.cn/article_1895327843_70f868630190169sn.html
7.马未都:最珍贵的中国文物都流失在西方?错!还在国内!瞭望智库:现在网络上有一种说法,他们认为中国遗失海外的文物留在国外的博物馆里挺好的,这样更能够彰显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人纠结,比如说我们几百年前被盗走的文物,就算归还也应该归还到清朝而不是现在的中国。您怎样看待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呢? 马未都:中国流失海外文物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是1860年以后,英法联军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89956
8.鲨疯了!网友攒局拍出《逃出大英博物馆》,带“异乡国宝”回家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片段。 剧中,女主角夏天饰演在大英博物馆中化成人形而后逃出的玉壶精,男主角煎饼饰演一位中国记者,在英国碰巧撞上了奇异的“同乡”。一开始记者并不相信玉壶精所说的话,随着剧情的发展,渐渐开始相信,缠着自己说要回国的女孩真的是大英博物馆中所藏文物: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而传言被盗的玉壶https://m.yunnan.cn/system/2023/08/31/032736517.shtml
9.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现状难题与中国方案多元论坛摘要:以章公祖师肉身坐佛追索案为出发点, 本文分析了文物流失的历史根源与现实背景, 梳理出文物追索面对的难题, 在此基础上, 提出破解文物追索困境的中国方案:完善国内法律体系, 鼓励人民法院行使国际民事审判权;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引领协调沿线国改革国际规则;探索在华成立专门性国际司法机构;将对日追索文物提上https://www.fjlib.net/zt/fjstsgjcxx/dylt/201904/t20190416_368865.htm
10.枫丹白露中国馆失窃文物达20件窃贼带灭火器清除脚印法国枫丹白露宫中国馆3月1日失窃,当时博物馆方面公布15件文物遭窃,包括铜胎掐丝珐琅麒麟、藏传佛教礼器金曼扎、泰国国王王冠复制品等。但10天过去,法方始终没有公开遭窃细节或案情进展。倒是泰国官方与法方接触,再经由泰国媒体披露,失窃文物多达20件,另外,窃贼共有两人,作案时间仅六七分钟。 https://www.guancha.cn/europe/2015_03_11_311935.shtml
11.海外国宝的“回家”之路伯远帖、韩熙载夜宴图、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永乐大典、淳化阁帖、皿天全方罍器身、圆明园青铜虎蓥、曾伯克父青铜组器、圆明园七兽首……这些国宝如今都静静地躺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从海外回流的中国珍贵文物。《归来:中国海外文物回归纪实》对这些流失海外文物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解读,深度https://szb.ptxw.com/h5/html5/2024-07/28/content_141580_17657877.htm
12.守望汉唐——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藏中国陵墓石刻2012年1月至6月,笔者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学,对该校考古学与人类学博物馆(以下简称“宾博”)藏中国文物进行考察。宾夕法尼亚大学位于美国东部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市,宾博坐落于整个校区的东南隅,大门面向东北,临南方大街。该馆创建于1887年,馆内学者主持过四百馀次考古学与人类学考察。三层展厅主要展出来自希腊、https://www.chnmuseum.cn/yj/xscg/xslw/201812/t20181224_3633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