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3、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1、故宫的历史文化遗产简介: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
故宫系明朱棣迁都定都北京所建,为明清二朝六百年皇宫。
故宫是世界文化遗产,是我国最早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明清皇家宫殿建筑群。世界文化遗产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最高等级,是人类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故宫便位列其中。故宫,作为帝王家专属的建筑群,文化的载体,创造了独特的体系,成为一处凝固的历史。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由明成祖朱棣始建在元大都宫殿的基础上兴建,旧称紫禁城,故宫建成后,经历了明、清两个王朝,到1912年清帝逊位的约五百年间,历经了明、清两个朝代二十五位有或曾有庙号谥号的皇帝(其中包括二十四位明清史公认的皇帝,以及一位身后尊为诚敬义皇帝,而后却被顺治罢黜的睿忠亲王)。是明清两朝最高统治核心的代名词。明清宫廷五百多年的历史,包含了帝后活动,等级制度、权力斗争、宗教祭祀等。
当时普通人连走近紫禁城墙附近的地方都算犯罪。由于明清宫廷是封建制度高度完备的最高统治中心,不寻常的大事,往往都是围绕皇权的传承与安危展开的。如明代正统皇帝复辟的夺门之变、嘉靖皇帝被宫女谋刺的壬寅宫变、万历四十三年梃击太子宫的“梃击案”、泰昌皇帝因服丹丸而死亡的“红丸案”、泰昌帝病死后围绕着新皇帝登极的“移宫”风波。清朝初年诸王大臣为确立皇权的三官庙之争、清末慈禧太后谋取权力的辛酉政变等等。最后一代皇帝溥仪也曾在此居住。
故宫是世界文化遗产:1987年,故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成为明清两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宫。民国十四年国庆节(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开幕。北京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南面为午门,北面为神武门,东面为东华门,西面为西华门。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风姿绰约的角楼,民间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之说,形容其结构的复杂。
北京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遗产资料主要包括:古建筑有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等;室内收藏的文物有100多万件,其中有很多是绝无仅有的国宝。
是,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把故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600年来,这座建筑和这里的藏品是中国历史的见证,也是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明清故宫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因为明清故宫是中国古代帝王代表权威和文化的场所,继承了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精粹,拥有大量珍贵文物和艺术品,如宝石器、玉器、瓷器、印章、书画等,这些文化遗产都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此外,明清故宫还是文化交流和传承的重要场所,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在明清时期,故宫作为帝王的宫殿,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和建筑价值,如紫禁城、太和殿、午门、乾清门、景山等,这些建筑都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因此,明清故宫文化遗产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历史文化有重要的作用,也为后代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