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北京地理“十部曲”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2.08.19北京

文|大地理馆

这是中国华北平原乃至全球北纬四十度线上最绝妙的坐标点,北京。

落在了华北平原西北角落,从这里向北,横亘的燕山拔地而起;从这里向西,纵贯的太行威严耸立。两山相交,大致呈直角,在这里结结实实地接了个吻。太行山深处蜿蜒而来的永定河是海河的中游干流,其上游河段被称为桑干河,其下游又接纳了燕山深处从北向南而来的潮白河。

两山、两河,合围出一座别致的大地舞台——台上主角便是北京城。

北京城,连同天津城,本是河北的子集,海河则是其共同的母亲河。1958年10月,随着怀柔密云平谷延庆划入,今天的北京市行政区版图正式确立。本文的“大北京”主要指的是这一区域。

郊区县市区的加入,让北京的区域范围不再局限于西山(太行山余脉)及其东麓的平原一隅。昌平、延庆、怀柔、平谷,带来了稻花飘香的田园,南北蜿蜒的潮白河,以及燕山山脉的山谷茂林。至此,北京有了燕山-太行-河流-平原的全新格局。

燕山与太行在此交织,二者及其包围的平原,仿佛一册翻开的大书,太行是封面、燕山是封底,一章又一章的精彩内容,则在平原大地上书写着。

这显然是造物主精妙设计的地理格局。这样一本天然大书,需要有人来描摹她,需要一册专属于他的“地理之书”。

一个方圈

中国有“胡焕庸线”,北京有“胡焕庸圈”

2017年,因为国家领导的一次谈话,一条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地理名词——“胡焕庸线”成为网红。胡焕庸线,人口地理学鼻祖胡焕庸先生提出的一条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关于此线两侧的人口密度与数量反差,胡先生在1935年发表于《地理学报》的论文中如此感慨:

“其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

宏观上,北京地区处于全国人口最为稠密的区域,但就内部而言,它虽然贵为中国话语权最集中的“北上广”之首,但在人口的空间分布上并不平衡,而且,这种不平衡还是突变的。

那么,北京是否也有一条类似胡焕庸线的东东呢?有,但不是直线,而是一个圈,一个正方形的圈,因为涉及的仍是人口问题,所以我们为了致敬前辈,姑且称之为“胡焕庸圈”。这是一个边长为60公里的正方形,四个边穿过的区域有昌平、旧宫、门头沟、燕郊,几乎沿着六环绕城公路——此圈之内土地占北京市面积约1/5,却聚居着全市90%的人口(我们将几大坐标连成了一个正方形——胡焕庸圈,具体数据未精确统计,圈内人口实际比例比90%更高)。

|北京“胡焕庸圈”示意图|

底图黄色部分为人口最稠密区

信息加注:geo-museum

|北京的主要人流活动胡焕庸圈内|

图源:滴滴出行发布

两种分野、两大轴线

起伏与平坦、东西与南北的北京

战国时期的燕国,先是占领了太行、燕山俯瞰的这片小平原——即地质学家维里斯1907年命名的“北京湾”区域,然后更是越过燕山,将地盘北扩至蒙古高原,东拓至辽东半岛和朝鲜北部。它的疆域内,最大的一列山脉,因这个诸侯国而得名“燕山”。这列山脉,在地质学里有著名的“燕山运动”,在地理学上,它恰好则位于著名的农牧交错带上。

|燕山山区广义与狭义范围图|

燕国、燕山,给北京带来了一个诗意且地理的别称:燕京。

燕山山脉以南,俯瞰着明代文献里的北方天府之国——北京及周边平原。

一半是山峦,一般是平原——这是北京的两张脸,没有山,就没有屏障、没有翅膀、没有骨架,没有平原,就没有膏腴、没有家园、没有血肉。

这样的环境,山体犹如屏风,不仅阻挡着北方的寒风,也阻挡着入侵者的进入,是安全的保障;山也是河流之源,两条大的水系从山中流出,在山前冲积了肥沃的土地;这里是暖温带的北部边缘,阳光、降水、土壤条件堪称完美。西北靠山、东南面光,这也是我们先祖寻觅的理想宜居环境。北京,几乎就是这样的样本。历史上著名的膏腴富饶之地,无不是这样的格局。

山峦与平原交界处,是一条几乎可以描绘出来的线——它勾勒出平原的轮廓,也勾勒出山区的边缘。燕山、平原组成的大北京区域,中间这条清晰的线条,将大北京区域分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观,我们借用几何上的概念,称之为“北京棱线”。

“棱线”本是几何名词:“物体的边角线,亦指物体上的条状隆起。”这个词语,十分适合描述地势阶梯的分界线称为棱线——北京地面上的这条棱线,恰恰就像山体与大地相交而成。

正是它,将北京的自然或人文景观分成了两个世界、两种面孔:

地貌方面:它是太行、燕山结合部与华北平原结合分界之地,将北京分成了平原与山区。

气候方面:它是500-550mm等降水线大体穿过的地方,将北京分成了山地多雨区(相对)与平原少雨区——雨季的北京,多吹东南季风,抬升的山体处于迎风坡,被太行东麓、燕山南麓覆盖的北京山区,反而成为比平原更多的“雨岛”。

人类活动频度方面:它几乎是北京人口稠密区与稀疏区域的分界线,划开了聚居区和生态区(区域范围参照出自公开资料:《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的“生态涵养区)

前辈地质学家将北京城市坐在平原命名为“北京湾”,那么我们可将合围成湾的山区视为“屏风”,东西向的燕山是一扇、南北向的太行是另一扇,组合起来不妨称为“燕太屏”。这个屏风几乎围成了安全的屏障,但并非密不透风,其结合部的拐角部位,恰恰是最薄弱的地方。一道被称为“关沟”的狭窄山道,通往山后的延怀盆地(延庆、怀柔至张家口一带),曾发生过皇帝被劫走的土木堡,就在此地。

棱线,将北京分成了平原与山区、聚居区与生态区、≥550mm降水区与≤550mm降水区。当然,这个棱线内部包围着胡焕庸圈——圈内圈外,也严整地圈出了北京的拥堵与畅通、热闹与静谧。

这就是棱线,将北京地理分成两张面孔、两个世界、两种分野。

北京是一个非常二元格局的空间:比如,它的城区位于两河——潮白河与永定河之间;它的两翼屏障两山——是太行山区与燕山山区;它的中心城区有两轴——南北向中轴线与东西向长安街。

两条轴线两侧的北京,也是两种人文景观。

中轴线,也大体划分了东城与西城,其北延长线两侧大体是海淀区与朝阳区——一侧的人文,以IT科教文化为特色,一侧的人文,以商业娱乐涉外为特色;长安街,也大体划分了南城与北城——一侧是古代庙堂群体聚居区,一侧古代江湖群落聚居区。

中国城市的中轴线,目前发现最早的实践案例是北齐时期的邺城,遗址在今河北省最南端漳河畔,临漳县的平原田野上。

各个时期都城及中轴线示意图

底图-邺城遗址博物馆重绘-复杰

“邺城模式”问世之后,中国历代皇规划时多有中轴线。隋唐长安城、北宋东京城、元大都、明清北京城无不如此。

北京的南北中轴线,依旧作为活着的遗产,留存至今。梁思成曾在《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一书如此描述中轴线:

我们可以从外城最南的永定门说起,从这南端正门北行,在中轴线左右是天坛和先农坛两个约略对称的建筑群;经过长长一条市楼对列的大街,到达珠市口的十字街口之后,才面向着内城第一个重点——雄伟的正阳门楼。在门前百余公尺的地方,拦路一座大牌楼,一座大石桥,为这第一个重点做了前卫。但这还只是一个序幕。过了此点,从正阳门楼到中华门,由中华门到天安门,一起一伏、一伏而又起,这中间千步廊御路的长度,和天安门面前的宽度,是最大胆的空间的处理,衬托着建筑重点的安排。由天安门起,是一系列轻重不一的宫门和广庭,金色照耀的琉璃瓦顶,一层又一层的起伏峋峙,一直引导到太和殿顶,便到达中线前半的极点,然后向北、重点逐渐退削,以神武门为尾声。再往北,又“奇峰突起”的立着景山做了宫城背后的衬托。景山中峰上的亭子正在南北的中心点上。由此向北是一波又一波的远距离重点的呼应。由地安门,到鼓楼、钟楼,高大的建筑物都继续在中轴线上。但到了钟楼,中轴线便有计划地,也恰到好处地结束了。

|北京中轴线及附近人文景观示意图|

底图-GE地图

北京的城市规划,无论怎样升级,都始终以南北中轴线和东西长安街组成的“十字”为轴。2005年,北京市总体规划,就已经确定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格局。两轴:南北中轴是古典的象征,是历史古城中轴线;东西中轴是新兴的脉络,是1949年以形成的新城中轴长安街。

中轴线是一条古老的轴线(注:据科学家测绘,该轴线,并非与经线重合的正南正北中轴,而是局部略有偏移)传统中轴线。之所以偏移,原来是明朝工匠偷懒(加上那时候没有天眼和遥感技术),沿用了始于元大都的中轴线——元世祖忽必烈时,刘秉忠与郭守敬两位古代“规划师”,在金中都东北方建设了元大都,其设计的中轴线长3.7公里,这是中轴线的1.0版。

明朝永乐年间,在元大都的城市中轴线,并修建紫禁城,开始营建皇城,又将元大都南城墙向南推2里,至此,形成明北京内城,此时的中轴线,长4.78公里,为中轴线2.0版。

明嘉靖年间,增建北京外城,中轴线向南拓展至永定门外,中轴线延长为7.86公里,这是中轴线的3.0版。

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后,中轴线向北延伸至仰山脚下——仰山之名与古城的景山相对,一景一仰,互相附和,这是中轴线的4.0版本,长度达到了25公里。

随着首都建设的日新月异,未来的中轴线,很可能继续向南延伸,甚至可能延伸至新机场所在的永定河畔。

北到仰山、南到永定河畔——这个巨无霸的中轴线,应该被视为北京中轴线的5.0版。

现实中,中轴线其实并非是一贯通人流车马的大道,它此起彼伏地南北纵贯大北京,被视为神圣的象征。也许是为了保持这种神秘和神圣,它没有跟闹市融为一体。东西轴的长安街则不同——它的前身一诞生,就是热闹的“天街”。最早的天街,是明初成祖规划的。

那是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新落成的皇城正南,横起了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这就是长安街的1.0版本,西起西单牌楼、东至东单牌楼,长约7.4华里。“十里长街送总理”的长街,便是长安街的2.0版本,指建国门至复兴门的距离,长为13.4华里。后来拓展的长安街则变成了3.0版:从通州到石景山,全长达84华里——也被泛称为“百里长街”。今日长安街又有了升级的4.0版:东起通州宋梁路,西至门头沟三石路,总长度达55公里,即110华里。

无论是东西轴线,还是南北轴线,当直线穿过方形的城墙、方形的宫殿、方形的城楼的平面图时,组成的不正是一个大大的“中”字吗?中央之邦(注:因避讳刘邦名字,改邦为国,于是“邦家”变“国家”,“中邦”变“中国”)的中国,正是“居中世界观”下诞生的名词。如《吕氏春秋》所言:

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

择国之中立宫,择宫之中立庙

三级阶梯

三种景观

三层分区

“三元视域”下的北京面貌

北上广的各种新闻听多了,让许多人误以为:北京,就是那么一块拥堵的环环相扣的平地。其实,在整个大北京地区,山地和平原几乎各占一半。而北京的海拔最高处,更是超乎都市人的想象。

很多人,尤其活动范围不出北京市区的人,在他们眼中,北京是一个起伏不大的地方。实际上,北京与河北交接地带,有多座超过或接近2000米的山峰——达到了山地学中定义的“中山”海拔高度(海拔1000米-3500米)。北京的这些山峰,海拔高度远远超过了“五岳名山”中的东岳泰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比北岳恒山略低。

一条500米的等高线,又将北京山区一分为二,500米以上的地区在其西北;500米以下的地区在其东南。一条200米等高线则又分开了山麓地带的低丘平原与海拔最小的低地平原。北京海拔最高的东灵山2203米,海拔最低洼的地方则只有8米。

这样一来,北京的地势也大体被分成了三级:

|北京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

制图-geo-museum

就自然地理而言,北京几乎是中国的缩影——从西北到东,南越来越低;两条主要河流,永定河与潮白河,犹如长江与黄河。人文地理方面,也大体如此:西部、北部是北京的人口稀疏区和经济落后区,东部、南部是人口稠密区和经济发达区。

这样的地貌特征也深刻影响了北京境内的人口密度、活动频度、流动热度,从远郊、近郊、内城,景观样貌也大体呈现出三种分野——一张北京市人口用地图,呈现出了清晰的格局。远郊山区在最外圈,是生态保存最好的区域,主要用地类型为林地,为山野区;山地向平原过渡地带,城市化程度相对较低,主要用地类型为农田,为田园区;最中间一圈几乎是纯粹的城市用地,为闹市区。

|北京山野-田园-闹市三种格局示意图|

山野-田园-闹市:这是今日北京的三种宏观样貌。在北京的行政区和规划中,也有北京的三元格局:内城区、近郊区、远郊区(据北京郊区化研究的传统界定方法)。

|北京内城、近郊、远郊区域划分示意图|

内城区:东城、西城(包括原宣武、崇文)

近郊区: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

远郊区:大兴、通州、顺义、昌平、门头沟、房山、怀柔、平谷、密云、延庆

四城、四凸、四凹

“四个角度”下的北京

两三千年前的北京,燕国及其都城蓟,还扮演者“边疆”的配角。随着时局变迁,它注定要迎来属于自己的时代。边疆重镇-北朝都会-王朝都城-世界都市——四种角色的变迁,这是属于这片土地和城市的传奇。这片土地始终以一座城为中心,它曾经有这样的名字:蓟城、幽州、燕都、范阳、燕京、南京、析津、中都、大都、北平、北京、京师、顺天。

无论名称如何改变,这些城的形状几乎一直没变——四四方方。

作为多朝的政治中心,坐拥中央的城市,一般方方正正。从蓟城到今北京城,大部分都是四四方方,显出了四平八稳、堂堂正正的气势。从百姓家的普通四合院,到权贵家的府邸,再到皇家的宫苑,以及套在外边的皇城,都是如此。当然,因为特殊的水口地形因素,北京城的西北、东南各设计了一个“缺角”——有人说是风水布局,有人说是美学考量,我们在此不做讨论。

古典时代北京城变迁,基本上可划分为“四城时期”

辽南京城基本是在蓟和隋唐幽州城基础上的重建的幽州,这是北京的第一城时期;

今中都城燕京,在辽南京基础上扩建,这是北京的第二城时期;

元代大都城,在金中都北城墙以北重建大型方城,这是北京的第三城时期;

明清北京,“凸”字型城,即今二环路以内,这是北京的第四城时期。

|北京“四大时期”城址平面示意图|

以上说的是北京城的“四”。接下来我们要走出城墙,迈向田园与山野,去看看大北京地区的“四”。北京的行政区轮廓,并不规则,却也基本上形成了鲜明、有趣的“四”:东西南的四至点,正是北京的四个主要“凸点。四凸的极致,也就是北京的四至点,按照国土的四至说法,也可以视为“北京的四极”。

关于四极,古文献早有歌咏。

览相观於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

(战国《楚辞·离骚》)

“四极之内,舟车所至,人迹所及

(西汉晁错《对贤良文学策》)

北京的东极(东至点):东经117°30′与北纬40°37′交汇处

北京的西极(西至点):东经115°20′与北纬39°73′交汇处

北京的南极(南至点):东经116°33′与北纬39°28′交汇处

北京的北极(北至点):东经116°62′与北纬41°05′交汇处

|北京“四极”“四凸”区域示意图|

底图:GE标注:geo-museum

这是理论上的坐标,其所在的具体区域,分别是密云区榆垡镇黑关、大兴区榆垡镇石佛寺、房山区蒲洼乡鱼斗泉、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乡石洞子。

“北极”石洞子、“南极”石佛寺,皆临北京最重要河流,北为潮白河支流汤河、南为永定河。

“东极”黑关、“西极”鱼斗泉,附近都是北京行政区界附近最重要的大山——西有海拔2303米的东灵山,东有海拔2116米的雾灵山(紧靠北京,在河北境内)。

最刚毅的山、最温柔的河,把守着北京的四角,自有一番天人合作的妙意。

|怀来、涿州、廊坊、燕郊:北京“四凹”区域示意图|

北京的轮廓与河北、天津犬牙交错,有四个角落的凸,还有四个明显的凹——这是个凹所在,是河北省距离北京城直线距离最近的四个区域。因为这种特殊的地缘,这里成为河北房地产最为活跃的市场——近朱者赤,北京的辐射,让这里的房价,超过了河北许多城中心。围绕4处“凹地”上的怀来、涿州、廊坊、燕郊,各种未经证实的“划入北京”的传闻沸沸扬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更是成为很多人茶前饭后谈论的话题。

这四块区域,也一度成为“环北京房地产”的最重要组成者。北京的凹,就是河北的凸——北京地图上的“凹地”,成了河北的香饽饽。

|“四凹”区域是河北环北京围城式发展的重点区域|

|环首都经济圈示意图:“四凹”区域距离北京最近|

四凸与四凹,弯曲分布在看不见的曲线上——正是这看不见的行政界线,在现实中衍生出了诸多奇妙现象。当然,此格局的形成,是河北与北京不断此消彼长的过程中形成的。

五色、五方、五行

凝聚国家符号的北京“五元素”

五行中的五色,东青(绿)、西白、北玄(黑)、南朱(红)、中黄,号称中华五色。成为统一政权中心后的北京,正是五色汇聚之地,是中华民族的心脏,五方凝聚的象征。

成为都城以来,北京文化融合多民族元素,城内有儒家的文庙、书院,道教的宫观,佛教的寺庙,基督教堂,清真寺等多种信仰场所。清末立宪时期提出“五族大同”,后来发展为民国时期的“五族共和”,强调当时划分的五大族群和谐相处。北京,是五族共和民族和谐理念的诞生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为五星红旗,它留给人们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是北京天安门的升旗仪式。北京举办的第28届奥运会,则再次跟“五”结缘——蓝黄黑绿红的奥运五环。

在北京最新的城市总规中,还提到了五个位于平原的新城——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未来,它们是是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和人口疏解的重点地区,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区域。

五座郊区新城,与主城区连在一起,犹如一朵梅花,又如五星捧月。

当我们把目光再回到北京的地形棱线——我们将平原部分连在一起,也大致是一个不规则的“五角星”——不知2008年奥运会深奥的那个“太极人”形象,是否从这里得到了灵感?

|北京平原地区轮廓与申奥LOGO|

六大城区

构成北京城市六大金刚

北京的“六”,最具代表性的是六大城区。

以主城区而论,新时代的北京城,有六大区:东城、西城为传统古典时代的老城或内城区;海淀、朝阳、丰台、石景山等近郊,则是与老城连成片的建成区。这六个城区,在文件中常被称为“城六区”——构成了北京的主城。

|北京“城六区”示意图|

制图-大地理馆

七重围城

从宫墙到省界的七环构成的大北京

关于城市地理,易中天先生有这样的经典描述:北京是城、广州是市、上海是滩、成都是府、厦门是岛。从先秦到当代,北京城四四方方,一环套一环,这不就是“国”字的现实版吗?国家和文明的基础之一就是城。有了城墙,才有了文明。

一开始,城与市本不同义,也不连用。

跟强调市场空间的市不同,城注重的是军事、政治、文化——北京是典型的城之杰作。甚至,古老的城墙,奠定了后世城市的雏形,于是,一圈又一圈。若从紫禁城的城墙算起,如今在北京可以环绕一周的围城有六圈——从内到外是故宫城墙、二环路(北京城城墙)、三环路、四环路、五环路、六环路。

有媒体报道了一条叫做“北京七环”的环北京高速,但它已经出了北京行政区,并不名副其实。北京行政区的最后一道围城——实质意义上的七环,其实就是行政区界。

我们很容易被岳云鹏带节奏,情不自禁地唱起:“啊,啊……七环,你比五环多两环……”

|从紫禁到区界:北京七重围城示意图|

按照《北京城市总规划(2016-2035)》:城六区之外,是北京近郊的七座卫星城:昌平、门头沟、房山、大兴、亦庄、通州、顺义,堪称城六区之外的“七大护法”。

|北京近郊主要卫星城示意图|

燕京八景、

浓缩帝都景观风物的精华

“燕京八景”又称“燕山八景”或“燕台八景”等,得名于金代明昌间,后代文人纷纷题诗,遂名闻遐迩。明代李东阳于八景之外又增“南囿秋风”、“东郊时雨”并赋《十景》诗,所以又有“燕京十景”之说。

关于各地风情,多有“八景”、“十景”之说,一般是各地代表性的景观——每处经典,多用四个字概括。燕京八景,通俗地说,就是古代北京地区最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御定八景为:太液秋风、琼岛春荫、金台夕照、蓟门烟树、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居庸叠翠,当时均刻石立碑并有小序、诗文。燕京八景的出现,对于后来的风景点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此之后,无论“十室之邑,三里之城,五亩之园,以及琳宫梵宇,靡不有八景诗矣”。

|“燕京八景”之琼岛春荫|

|“燕京八景”之太液秋风|

|“燕京八景”之玉泉趵突|

|“燕京八景”之蓟门烟树|

|“燕京八景”之西山晴雪|

|“燕京八景”之金台夕照|

|“燕京八景”之卢沟晓月|

|“燕京八景”之居庸叠翠|

绘图出自清乾隆进士:张若澄

北京与“八”有关的景观与风物还有:八大处、燕京八绝、八大胡同、八宝山、八大碗、京八件。这里的八,也并非一定确指,还有泛指“多”的意思。

北京的风景,喜欢跟“八”挂钩,既有实指,也有泛指,还有图“吉利”的寓意。

天子九门

草根九流

四九城里的“九”世界

九,在八卦里是最高的一级,也是十进制里的单位数字最大者——它象征着至高无上。“九五之尊”即是如此。天街以北的北京内城,被称为四九城——九,指的是九大城门,四则是皇城四门。九门内城,是皇家权贵的地盘,是富贵、是权力、是荣耀、是庙堂。因为“九”的尊贵,城门楼的高度,也被描述成“九丈九”——尽管实际高度并非如此。

|明清北京城门分布示意图|

|北京明代皇城平面图|

北城的九,是尊贵的。

南城的九,是低贱的——这里是九流的江湖之地。表面上看,江与湖,是两种自然地貌。但是,江湖的本质却是人文地理的。范仲淹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江湖并非自然地貌,而是相对朝堂衙门而言,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庙堂乃“体制内”、江湖乃“体制外”。

庙堂人居“九门”;江湖人为“九流”——虽有贫富,却也都喜欢“九”。当然,北城也有九流,它们是“上九流”:一佛祖,二仙,三圣贤,四官,五公卿,六相,七僧,八道,九庄田;南城则是“下九流”:一高台(唱戏),二吹(吹鼓手),三马戏,四剃(剃头),五池子(开澡堂),六搓背,七修(修脚),八配(配种的)九娼妓。

受到武侠小说的影响,很多人眼中的“江湖”是武林高手云集的虚构世界,实际上呢,在北京南城,“江湖”并非虚幻,而是一个接地气的世界,正所谓“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什样杂耍和百样吃食”。

当年的南城,尤其是原宣武区所在,是草根文化的世界。明清以来,杂技、武术、戏班等组成的传统“江湖”文化,被视为北京宣南地区的重要名片之一。

老北京的城市阶层分野,被称为“北上南下”——这种区域差异到了今天变成了经济上的先进和落后,俗称“北上南下”。北京东西向五环、四环区域已经十分繁华,而北四环、五环区域,因奥运和IT产业而成为北京GDP最重要的贡献者之一。

老南城及其以南,成了北京城市发展的后进地区,甚至有“进了南三环,才算进了北京城”的说法。这种说法尽管有些夸大,却也是现实的一种反映。而清代民国时期那句著名的“东富西贵、南贫北贱”,说的也是这种局面。

清末震钧所撰北京风土掌故笔记《天咫偶闻》这样描述:

“京师有谚云:'东富西贵’。盖贵人多住西城,而仓库皆在东城。”此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够准确。“东富”不仅指粮仓多在东城,而且这里当时多有巨商大贾和殷实之家居住,是很富有的。西城的宣武门内外以及西四等处,有许多王府,住的多为清朝的显贵,因之称“西贵”。南城多为劳动人民和民间艺人。当年这些人被视为下贱之人,所以有'南贱’之说。而北城,因交通不够发达,影响了商业的繁荣,另外,清末,八旗满族人,家道中落,日渐贫寒。因此说“北贫”。

|北京城市区域热力图|

图源:手机百度地图

曾经的“北贱”——北城的海淀因科教发展,完成了“脱贫”。实际上,南城的贫贱,也早已不同往日。只不过,在城区中,南部依旧是相对后起者。百度地图的区域热力图,可以看出,北四环到北五环区域的热点区域,跟内城连成一片,而南部的热点区域基本只覆盖到南三环及其附近。

第拾章

十大国道:条条大路通北京

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是一句西方的著名谚语。它诞生的背景是,古罗马时期,以帝国都城罗马为中心,拥有面向帝国各地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罗坝帝国时期的道路网络图|

今天的大数据时代,有人用一个软件来证明“条条大道通罗马”是名副其实的。三位设计师菲利普·施密特、贝内迪克特·格罗和拉斐尔·莱曼,在地图上把总共10231707平方千米的欧洲地区划出来,然后又将它们分为486713个小的区域,每个小区域都是一条通往罗马的路径的起点。之后利用GraphHopper地图导航软件,结合从开放街道地图上的公路数据,制作了一个程序,计算这486713个区域到罗马的最短距离。

该团队团队把所有的路线都画出来之后,又把所有的路线数据整合,以找出哪一段路线是最繁忙的。在地图上,越是繁忙的路段,它的颜色就越深、在地图上越明显。

最后形成的路线图上,车流量少的路线蜿蜒穿过大洲,组成了一个高密度的道路网,就像毛细血管网或河流水系一般。接近意大利中心的路线变得越来越密集——终极的汇聚点正是罗马。

(中文报道出自:百度知道日报)

|施密特团队制作的欧洲地区交通线路密度图|

汉唐时代,亚欧大陆西部是“条条大道通罗马”;大陆东部则是“条条大道通长安”。

如果将中国地区的道路数据输入那个导航软件,最密集的区域一定是北京。宋代之后:国家政治中心从关中转向华北,国家经济中心从中原走向江南——北方是“条条大道通北京”、南方是“条条水道通苏杭”。当然,因为华北平原的天然优势,北方陆地交通网络远比山区更发达。

如今,北京不仅是政治文化中心,更是全国的交通中心。全国的高速公路编码,东西向为3开头、南北向为2开头——以1开头的最为特殊,这些大道的起点都是北京。我们可以大体理解:全国的国道网络,北京占了1/3之多。

以北京为中心,即1开头国道有12条之多:

分别是101【北京-沈阳】、102【北京-哈尔滨】、103【北京-塘沽】、104北京-福州】、105(北京-珠海)、106(北京-广州)、107(北京-深圳)、108(北京-昆明)、109(北京-拉萨)、110(北京-银川)、111(北京—加格达奇)、112(北京—高碑店)。其中,在北京市内,104与105线路重合,101与111在起始段也是一体。

|北京十大国道示意图|

如此一来,从北京市区出发的陆路国道为10条。

条条大道通北京,十大国道当其冲——这十条国道,在密密麻麻的全国公路交通网络中,是最繁忙的出京、入京大道。

这就是绝妙、宏美的

北京地理之书

以数字线索

梳理建构的北京地理种种

称之为

北京地理“十部曲”

作为国家首都,北京从来不缺少话题和热点。北京的历史车轮,层层叠叠,北京的城市用地,环环扣扣。可以肯定:诸君注视下的北京,是历史上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北京。

能够生在这样的时代,注视并见证这样的北京,也算是我辈之幸。

THE END
1.北京故宫为什么40%的区域都不开放?北京故宫为什么40%的区域都不开放?鱼书影视 四川 0 打开网易新闻 体验效果更佳海上最大的基地舰,双层甲板,排水达9万吨,077基地舰远超福特 丽沙看世界 101跟贴 打开APP 对千王来说梭哈是一种智慧 华妹爱影视 429跟贴 打开APP 中国三大怪现象,全世界都理解不了 百件文物说江西 3534跟贴 打开APP 电影里的https://m.163.com/v/video/VFIAMAN9U.html
2.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专项规划图4区域性金融中心功能布局示意图 (一)高标准建设金融集聚区。 1.优化现代金融服务布局。加快构建“一区一街一城”现代金融服务布局,支撑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依托金融商贸开发区、和平金融街,大力开展金融招商,引进或新设各类金融机构,引导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建设国内知名的https://www.shenyang.gov.cn/zwgk/fdzdgknr/ghxx/zxghx/202205/t20220512_2945485.html
3.?故宫当前开放区域地图探索故宫,了解哪些区域正对游客开放!附上最新故宫平面图,白色部分清晰标注了当前的开放区域。请注意,部分区域仍封闭中,不对外开放。在游览前,请务必查看此图,规划好您的故宫之旅!?♂?0 20 发表评论 发表 作者最近动态 淡淡温婉娴淑小柳至美 2024-11-22 新手必看!最容易养的水草推荐 作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dtlandingsuper?nid=dt_4249492320333000479
4.高一地理知识点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书本18页图1—3—5) 黄赤交角: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目前是23°26′ 产生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图自画)(书本19页图1—3—6) 回归年:是以春分日为参考点的。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日的时间间隔。 https://www.ruiwen.com/zhishidianzongjie/6588620.html
5.“你好,五月”:故宫国博首博等今起开放,人流稀疏春仍在但由于疫情,部分展览可能将延迟或取消。具体情况将以故宫的官方信息为准。 故宫开放区域示意图 首都博物馆:三点停止入馆 今天,首都博物馆也正式开放,暂定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日:10:00—16:00(15:00停止入馆)。“五一”假日期间,5月4日虽然为周一,但是首博正常开放。 https://m.thepaper.cn/wap/resource/v3/jsp/newsDetail_forward_7230037?isComm=true
6.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精选8篇)细读课文,圈点重要的词句,概括故宫的主要特点?完成文后示意图。 学生看书依次概括。特点是:故宫的特点: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三、第二步,明确参观路线以及参观重点 规模宏大的故宫建筑群,占地72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这么答一个建筑https://www.360wenmi.com/f/filed2gh1g97.html
7.南京故宫南京故宫宫城卫星复原图 2建筑特征 编辑 综述 南京城平面示意图南京故宫是以皇城与宫城为主体、以一系列建筑旨在突出皇权“神圣”为内容、以全国最高中央行署机构为大明帝国的核心区域,由皇城与宫城两部分组成,合称皇宫。皇城在外,宫城在内。 宫城是皇帝起居、办理朝政、接受中外使臣朝见以及皇室成员居住之地,又称大内https://baike.sogou.com/v17742.htm
8.沈阳故宫售票处地址详情,位置示意图,地图位置,交通指引,周边为了帮助您更好地了解沈阳故宫售票处的详细情况及周边环境,城市吧提供丰富的相关信息,包括位置示意图、交通指引、词条、问答以及周边地址名录等,让您轻松规划行程。同时,携程旅行为您提供沈阳故宫售票处周边酒店预订服务,包括豪华酒店、精致客栈、舒适公寓、温馨民宿以及充满活力的青年旅社等多种住宿选择。您可以方便地查看https://shenyang.city8.com/bianminfuwu/5622541_PQAM.html
9.一如图是电炉控制系统原理示意图。试分析系统保持电路温度恒定一、如图是 电炉控制系统原理示意图。试分析系统保持电路温度恒定的工作过程,指出系统的被控对象、被控量以及各部件的作用,最后画出系统的方框图。 电炉使用电阻丝加热,并要求保持炉温恒定。采用热电偶测量炉温并将其转化为电压信号,将此电压信号反馈到输入端与给定电压比较,测量得到的电压信号与给定电压信号 , 两者https://www.shuashuati.com/ti/e443acfe6faa4725860668a43f2f88c3.html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1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目标顺利实现,区域重大战略扎实推进。污染防治力度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目标超额完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金融风险处置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公平和质量较大提升,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https://fzgh.beihua.edu.cn/info/1011/1477.htm
11.西安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材料四介绍了故宫的平面图及开放区域。(平面示意图) 6. 完成任务一选择哪些阅读材料?(材料一、三、四) 完成任务二选择哪些阅读材料?(材料一、二) 三、去过故宫的同学说故宫太大了,建筑物又特别多,为了能比较完整地体会到故宫的建筑精美、布局统一,我们去故宫之前应该做一份计划,设计好参观路线,这样才不会漏掉http://www.xaeduyun.cn/s3rjk/acommonapp/csite/ablog/cblog/ablog/cblog.mblogBrowse.do?blogid=2c908162772570eb017739ce33050bc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