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网

为人民而舞——中国舞蹈艺术发展之路

——BDA舞蹈论坛(2021)视点

为庆祝建党百年,总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舞蹈人和舞蹈教育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与经验,建设中国舞蹈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北京舞蹈学院于2021年11月1日-3日,以“为人民而舞——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之路”为主题,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了第三届BDA舞蹈论坛,250多位舞蹈学、艺术学、民俗学、影视传媒界的专家学者,在一个主论坛,十五个平行分论坛上发言,以下我们摘录了部分学者的发言观点,以促进学术交流,共享学术成果。

开幕式发言

巴图(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为人民而舞”就是舞蹈艺术从业者需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舞蹈艺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舞蹈艺术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舞蹈艺术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舞蹈艺术工作者的天职。

冯双白(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

在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时刻,以“为人民而舞”的主题来追溯舞蹈艺术的起源,回顾舞蹈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社会功能,反思当代舞蹈发展的不足之处,对于我们理清思路、开拓新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新时代中国舞蹈艺术创新发展和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必须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创造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作品,为世界贡献出中华民族的独特韵味和艺术色彩。

朱克宁(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会长)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和艺术审美不断提升,对舞蹈演出的期待持续走高,而舞蹈艺术也在更广阔领域中与其他艺术门类共生共融。

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教授)

在新时代发展中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为中国造形,为中国人民造像,这是美术界和舞蹈界共同的追求。

主论坛发言

郭磊(北京舞蹈学院院长,教授)

面对中国教育的“全面现代化”,北舞始终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舞蹈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传承“爱国爱校爱舞蹈”优良传统,以建设高水平特色型舞蹈艺术大学为目标,以培养高素质舞蹈艺术人才为己任,为国家新时期的艺术创新与文化建设发挥出应有的教育贡献力。

吕艺生(北京舞蹈学院,教授)

为人民而舞的集体主体性中包容了个体主体性,对“为民而舞”的主体性认识,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也面对现实,更重要的是为未来而准备。为人民而舞并不限于中国人民,我们势必要为全人类而舞。

李正一(北京舞蹈学院原院长,中国古典舞专业创始人之一)

中国古典舞从“白手起家”到改革开放以来在反思中前进,在民族独特的风格韵律基础上,追求身法与技能训练的一致性,从审美上解决教学体系的民族主体问题。舞蹈工作者要在教材、课程建设和剧目创作上做进一步完善和开拓,让中国古典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进程中发挥作用。

熊家泰(北京舞蹈学院教授)

当下中国古典舞需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落实一体多元指导思想,在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母体的基础上,发展汉唐舞、敦煌舞等舞蹈风格;二是中国古典舞去芭蕾化,要重视自身民族主体的定位和统领;三是要将“身韵”和基本功融为一体,从人才培养角度把浓郁的风格韵律贯彻到古典舞教学之中。

肖苏华(北京舞蹈学院教授)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芭蕾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取得了重要成就。进入新时代,中国芭蕾人积极响应号召创作多部大型主旋律舞剧。60多年来中国芭蕾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舞出足尖上靓丽的红色,跳出了新时代激昂的主旋律。

赵汝蘅(中国舞蹈家协会原主席)

中国芭蕾编创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敢于突破阻力,勇于开拓创新。我们要用自己的作品和艺术水准,使中国芭蕾立足于世界,中国芭蕾学派正在路上,世界芭蕾的未来在东方。

于平(原文化部艺术司、教育科技司司长)

民族学视阈下舞蹈研究是人类历史活动的积淀,通常把舞蹈作为研究对象领域,需区分两个截然不同的舞蹈。一类是人类生命活动自然状态和历史积淀,即广大民俗活动中自然传承的舞蹈,一类是艺术家生命创造的自觉行为及其精神赋形。民族学视阈下舞蹈美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舞蹈,而聚焦自然舞蹈是舞蹈美学研究的根本所在。

袁禾(北京舞蹈学院教授)

我们应以挖掘传承弘扬优秀舞蹈为宗旨,通过分析舞蹈历史现象,揭示舞蹈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为舞蹈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使舞蹈史学研究直接为舞蹈现实服务。

景小勇(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新时代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定守护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理念,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时代需求和人民需要进行批判性继承与创造性转化,打造既具中华民族精神命脉,又符合时代审美的优秀作品。

潘志涛(北京舞蹈学院教授)

中国舞蹈特色发展之路要继续沿着“民俗-民间-民族-典范”的路径,在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凝练升华民间艺术,创作出属于特定民族的典范形象,同时培养能表演、会教学、懂创作、搞研究、善管理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推动扎根中国的民族舞蹈艺术蓬勃发展。

赵大鸣(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国家一级编剧)

杨美琦(广东舞蹈学校原校长、广东实验现代舞团创团团长)

期待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舞蹈能够与科技相结合,探索更多的表现形式,从体制机制、理论研究、学术实践、人才培养等方面助力中国现代舞的发展。

江东(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原副所长)

中国古典舞得以蓬勃发展一方面得益于几代舞蹈人的共同努力,在实践领域不断开拓内生需求,满足社会大众的审美需要;另一方面基于厚重的中华文明积淀,对于自己的文化根脉有着鲜明的理想投射和确定的美学汲取,并将依托这片沃土,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姚玮(河南卫视副总监)

河南卫视近年来在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有以下探索:内容生产新理念,坚守文化定位,创新表达方式,用科技赋能视觉效果;融合传播新模式,完成小屏到大屏的交互引流过程;创新机制新突破,顺应新国潮发展趋势和移动互联网对传播的拆解再造,打造观众喜闻乐见的新派文化综艺类节目。

党的文艺思想指导下的中国古典舞建设与发展

韩瑾(河南省舞蹈家协会主席)

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质需要在传承中提炼,在比较中凸显,在研究中创造和发展,从而实现中国古典舞的时代精神与当代价值。

苏娅(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主任、教授)

希望中国古典舞经典教学剧目的建立能够实现从创造形态到教学形态的转换;从共性经验到个体研创转换;从模仿经典到创造经典的转换,最终达到中国古典舞发展的下一个高峰。

史敏(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敦煌舞教研室主任、教授)

自2006年至今,15年来敦煌舞在课程建设、作品创作、课题研究及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梳理敦煌舞在中国古典舞系的基本发展情况,阐述其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对于中国古典舞的意义,进一步开拓敦煌舞的创新与发展,使其更好的挖掘传统文化精髓,为中国古典舞学科的多元化、多样性的科学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邵未秋(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

中国古典舞袖舞课程的建设,经历了50年代“袖舞课程奠基阶段”、80年代“袖舞课程初创、语言探索阶段”以及90年代至今“袖舞课程整体建设、文化建设阶段”的几个阶段,在崔承喜、王萍、李正一、冯云英等前辈们的辛勤耕耘下,使袖舞课程建设始终在继承与创新的平衡中前进,进而促使古典舞学科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

金浩(北京舞蹈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

新时代的中国古典舞在坚持民族性、舞蹈性和时代性的指导理念同时,应紧跟新时代发展、紧扣新时代主题,成为当代人所接受、为当代人所稔知的舞蹈样式。

张建民(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创意学院教授)

中国古典舞创作应追求中国范式,彰显中华审美风范,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粹。

黄豆豆(上海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

当代文艺工作者既要有过硬的舞台实力,也要怀揣扎根人民的质朴初心。

梁群(国家一级编导)

未来中国古典舞剧目编排还应更具指向性、专业性和文化导向性

张云峰(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副院长)

中国古典舞身体形象建构需要更为耐心地寻找文化认知,需要探索如何将技术教学转换为文化教学,如何向内寻求主体性表达、向外通达编创与表演的途径。

周莉亚(东方演艺集团、国家一级编导)

敬畏、真诚和纯粹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在创作的时候,只有自己说服了自己,才能达到导演、演员和角色之间的共情。也只有在自己感动后,才能真正把感动点放在作品里,通过作品传达给观众。

山翀(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解角色背后的文化内涵,能够根据历史背景的转换、时代的需求和故事的转变揣摩角色的内涵以及如何运用丰富的表现方式进一步塑造出观众喜闻乐见且层次丰富的人物形象。

胡阳(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深切感受到学院与院团应紧密联系,让课下教学走上舞台实践,将戏剧艺术的表演方式融入舞蹈表演训练当中,全面提升舞蹈表演人才的艺术修养,以更好地传达人物形象的真情实感。

张军(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古典舞系教授)

中国古典舞剑舞课程体系的发展划可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主要是借鉴戏曲身段与功法的探索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是剑舞提炼吸收武术初创的雏形期;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21世纪是舞蹈本体语言的转化期;21世纪初至今是剑舞系统化建设和内涵式发展期。

胡淮北(北京舞蹈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

表演人才培养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风格是中国古典舞传承发展的关键。

吴蕾(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教授)

古典舞人在新时代下体现出文化固本、专业根深的精神,希望在培养舞蹈人才的教育工作中,将大美文化浸润于细枝末节中,做好专业建设,以求实现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的高度统一。

宁治(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中国舞科主任、教授)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应提升基本功训练方法,更应将艺术审美感知和品格教育注入教学之中。

胡岩(北京舞蹈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

中国古典舞的教学应注重编创思维训练,剧目创作应更具探索性、针对性与前瞻性,需考虑是否适用于教学以及是否有利于培养拔尖人才等问题。中国古典舞应通过对比“他者”来认识“自己”,寻找风格个性,凸显中国传统的古典审美内涵。

百年征程中民族民间舞蹈的社会建构与政治功能

艺术家应坚持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要求常态化、长效化。中国民族民间舞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希望由人民创造、人民表演、人民传承的民族民间舞在各个领域蓬勃发展。

黄奕华(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党总支书记、学术委员会委员)

第一,舞蹈创作需要深入生活,从而产生创作冲动。在长期的积累实践中,掌握创作依据;并于体验感动中,解决作品创意。第二,把握作品的审美基调、传统素材与作品语言的转化以及音乐与服装等维度。第三,要致敬人民,感念民间艺术的“养育之恩”,从敬畏传统、面向舞台、回馈民间三个层面,进一步表达对传统的敬畏和感恩。第四,故事导入要注重精神与技艺的准确传递,要坚守“为人民而舞”的使命担当。

周萍(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教授、民族民间舞教研室主任)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民族民间舞迎来了重塑“中国表达”的机遇。希望广大舞蹈人基于文化自信的态度和中华文化的立场,重塑“中国表达”的路径。

徐梅(云南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云南艺术学院教授)

打破艺术院校舞蹈教学资源的局限性,利用丰富的区域性民族民间舞蹈资源,建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特色课程群;大力开发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形成“集成+开放”的创新教研形态。

周蓓(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

江南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折射着民族历史文化背景及人文内涵,需顺应潮流,不断实现自我突破和创新;需把握时代特征,充分挖掘江南文化元素,创作出具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江南舞蹈作品。

江东(西藏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主任,西藏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区域文化“状态”决定文化发展“形态”,需重视教材建设的“生态位”、教材建设中的度、教材建设中审美决定论和文化决定论的问题。

靳苗苗(国家一级导演,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副主任)

舞蹈创作实践应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在烟火中寻诗意,折射出中国人特有的自然观、生命观、人生观;第二,在纪念中主精神,精神是中华民族奋进的旗帜;第三,从艺术直觉到文化自觉,在未来更加专注于人物内心情感的挖掘和作品内在逻辑的打磨。

苏雪冰(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副教授)

创作经典作品应具备以下原则:第一,以史望今,赓续民族精神;第二,以情动人,感悟生命真实;第三,以舞育人,端正人格品性。舞蹈高校应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人生观。

胡骁(星海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党总支书记)

“岭南舞蹈”的创作实践是在区域文化限定下不断突破固有创作理念发生的。“岭南舞蹈”是限定性的“区域文化”,创作理念是更为宽阔的思想彼岸。

李卿(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处副处长,北京大学艺术学理论专业博士)

从“中国民间舞”到“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是中国舞蹈艺术自律的必然结果,需根据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现实与独特的文化政治语境,结合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代表的艺术院校所开展的民族民间舞艺术实践进行调研,进而理解存在于民俗仪式中的身体文化资源在现代中国舞蹈艺术领域所经历的独特演变历程。

红色题材芭蕾作品创演及人才培养

王才军(原中央芭蕾舞团党委书记,一级演员)

芭蕾人才的培养机制需要从教育课程设置开始完善,要打通专业间的壁垒,构建更加全面的人才培养课程架构,全方位的提升芭蕾人才的综合能力,丰富人才的文化积淀以及舞蹈语汇的积累,以培养中国芭蕾发展需要的全面人才。

黄笑冰(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副系主任)

中国原创芭蕾舞剧的探索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积极影响世界舞蹈艺术发展的文化自信,不仅是用芭蕾的语汇传播中国文化,更是为世界芭蕾艺术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赵一飞(辽宁芭蕾舞团副团长)

为人民而舞是新中国芭蕾事业发展的初心和使命,繁荣艺术创作与造就人才有密切关系,要依托红色题材剧目培养芭蕾人才的专业能力和品格。

邹罡(广州芭蕾舞团团长)

主旋律芭蕾舞剧的创作要立足于现实生活,立足于时代文化,强调历史、现实与未来三者之间的连续性,在芭蕾本体语言的基础上融入地方特色,从传统思想和文化当中去提取有着华夏儿女印记的精粹。芭蕾舞剧创作思路需要转变,审美眼光应更当代化,逐渐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芭蕾舞剧创作风格。

辛丽丽(上海芭蕾舞团团长)

当下文艺工作者担负着弘扬红色文化、革命情怀的重任,不仅是要在排练厅里打磨锻造,更加要让平凡生活中的“人情味”融入舞台,与时俱进的更新创作手段,戒骄戒躁,永远对艺术充满敬畏的心。

杨越(北京舞蹈学院教授)

要运用芭蕾艺术“世界语言”之功能,承载中国的红色精神内核,传播中国文化。让学生从思想和肢体上充分感受优秀中华文化,让新一代芭蕾人才在中华文明的自信中成长,走向世界,走向艺术的高峰。

国际标准舞(体育舞蹈)在中国的发展

李小芬(北京体育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创新型国际标准舞的人才培养应架构能力先行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目标是“高定位,准目标”,培养的是融竞赛、表演、教学、训练、创编与传播能力于一体的国际标准舞与运动文化传播的卓越人才。

龚为民(江西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

国标舞的艺术创作要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之路,必须努力提高舞者的文化知识水平与艺术鉴赏能力,将中国传统文化注入国标舞的创作中,编创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国标舞艺术作品。

齐志峰(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

国际标准舞是一门极具包容性、观赏性与参与性的世界语言;创作者要坚守创作本心的感召,在创作、教学与比赛中坚守纯粹与真诚;舞蹈创作应寻根铸魂,汲取传统文化养分,并注重编导独一无二的人生经历与创作个性;国标舞是世界的民族民间舞,每一位国标舞人应怀揣“为人民而舞”的初心,在全球化语境下以国际化语言彰显中国风范、传递中国文化。

陈淑民(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

“洋为中用”是用西方的舞蹈元素,讲述中国故事,弘扬民族精神,是中国国标舞竞技性与艺术性的平衡点。国标舞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通过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开创出属于中国的国标舞发展之路,强调“多元化、融合性、特色型”的教育理念。

张平(北京舞蹈学院教授)

国际标准舞最有价值的,是人与人之间、男人和女人、熟悉人和陌生人以及不同族群之间的“黏合剂”,是一种人类交往的关系学,融合人与人关系的文化产物。未来,让囯标舞“规限下”“自由”的“教育身体,关爱生命”,舞出中国气派的国标舞,赋予国标舞为人类文明共同进步新的美育价值。

主旋律音乐剧的创作与教学

杨硕(中国音乐剧协会副秘书长)

主旋律音乐剧创作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作者是否具备发现与思考的能力,是决定一部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能够通过一度创作帮助导演和其他工种解决问题,才是一名合格的音乐剧编剧。

边文彤(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创作与教学这些年一直在探索中实践,舞台美术设计在解读剧作精神的轨迹上不断前行。

肖杰(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剧目实践教研室主任)

在教学剧目选择上,主旋律音乐剧非常适合作为研究和学习的对象,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扎根小人物的主旋律作品去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在细节上去展开、去生发,寻找到人物内在的动力和逻辑。

张永庆(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副院长、教授)

红色音乐剧作为一种西方舶来艺术与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的特色文化产物,是中国语境下一个重要的音乐剧类型。以少数民族题材为特色的红色音乐剧一支独秀,具有“悦耳”“悦目”“赏心”的艺术创作特征。

百年百部舞蹈中的红色记忆

孙龙奎(北京舞蹈学院教授)

作品的时空广度要呈现舞蹈美,建构舞蹈艺术观;人文深度要呈现人文美,建构舞蹈美学观;历史厚度要呈现境界美,建构舞蹈世界观。我们要从宏观与微观视角出发,把握作品的生命力与创作力。创意要与时俱进,结构要与世俱化,境界要与美俱荣。舞蹈中的创意不仅要安抚灵魂,更应当涵养灵魂。

万素(北京舞蹈学院教授)

编导应以“一代人要做一代人的事”为创作理念,在自我的反思和人性的内省中赓续红色基因,熔铸红色情思。而红色意识的孕育需要基于历史的真实,立足当代的视野,并由艺术的想象转化为演绎的真实。

闫晶(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

重温经典作品背后的鲜活故事,是为了在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陶染中重拾“为人民而舞”的创作初心,坚守“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以舞蹈点燃希望之火,照亮时代新征程,在全球化语境中彰显舞蹈艺术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王欣(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当代舞蹈建构

钱林林(河南广播电视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清明奇妙游》《重阳奇妙游》总导演)

河南卫视从“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出发,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挖掘传统节日潜在内涵,用科技赋能传统古典舞,打破年龄、区域的隔阂,在经典与流行、传统与现代中找到一种平衡点、契合点,让不同观众能从中赏析中国舞蹈,读懂中国故事,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李永明(河南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2021河南广播电视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舞蹈总监)

为了保证节目的质量,我们在编创过程中,认真做到了对观众群体及其观赏习惯观赏方式、电视文艺类舞蹈作品表现方式、现代影视拍摄技术和先进拍摄仪器、审美趋向和审美诉求、传统文化和古典舞蹈风味这五个方面的准确把握。

林继富(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

舞蹈与节日均是系统性的文化符号。电视创作要特别注重身体文化与传统文化节日的结合,要尊重历史、尊重传统,在节日基调的基础上建构舞蹈符号进行文化表达。技术因素永远不能消解其背后的艺术情感与文化内核。舞蹈只有呈现出对情感、生活、社会的理解,才是这个时代的好舞蹈。

张建珍(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广播影视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巨有超强的叙事功力。节目几乎打破了传统电视叙事的约束,超越了传统舞台表演、电视晚会表演的时空限制,在某种程度实现了“电视语言的革命”。

刘辉(故宫文化创意研究所副所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副馆长)

近年来舞蹈“出圈”的深层根源与“文博热”相似,均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符号的挖掘,引发大众的民族文化认同与自信。面对新技术对传统文化产业造成的冲击,河南卫视的舞蹈节目成为知名文化IP后应积极赋能各个行业与产业,通过不断地“破圈”与融合形成更大的势能,共同活化中国传统文化遗产,推动国潮文化发展,坚定民族文化自信。

马明(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表演艺术的传播媒介已从传统剧场媒介进入数字领域,新型的数字媒介为舞蹈艺术的创新与活化开辟了新的路径。智能化、数字化及信息化的媒介时代,舞蹈艺术文本已不是简单地“电视+舞蹈”“网络+舞蹈”的形态,跨界和融合势必是一种无法低估的内生动力。

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

王卫华(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运河故事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承载运河记忆的民间故事”与“呈现运河文化的舞蹈艺术”之间有着相互融通的文化因素。把舞蹈与运河故事结合起来,把口头语言转化为舞蹈叙事,对于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城市发展建设、文化传播与交流都具有独有价值,也有助于中国舞蹈在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的统一中实现“为人民而舞”的至高追求。

崔巍(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国家一级导演)

国家的发展非常需要复合型人才,学校也一直在将教育与社会创新结合。希望舞蹈艺术能够更好地结合其他广阔的领域,通过传承好历史、书写好历史,为美丽中国的建设与北京“四个中心”建设贡献文化的力量。

马盛德(原文旅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研究员、巡视员)

不能把非遗视为读“原著”,原著是不能动也不能改的。非遗是源头但又是活水,在活态传承中会发生变化,也会不断地进行再创造。高校的民族舞蹈教育要注重民俗性为主要元素,要尽可能多地保持民间舞蹈的“奶香味”,从而区分各自的独特性与民族性。

张迁(北京市文旅局处长、研究馆员)

中轴线是北京城市的灵魂和脊梁,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活的载体。中轴线上的传统舞蹈世代相传,讲述着中轴线的故事和文化,体现着鲜明的北京特色。保护这些传统舞蹈可深入开展专题调查研究,从提高“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的角度,开展综合性的舞蹈保护工作、组织各类线上线下活动推动民间舞蹈的传播与创新等途径展开。

张巍(北京市文化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李北达(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

非遗传统舞蹈传承人是活态传承,需要有“人”来传承,传承的方式是自然传衍,传承的核心是保护传承的“人”,传承人在承传的过程中不能脱离其生成、发展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舞蹈传承人的保护应该遵循“原生态”的三“自然”标准:即自然形态、自然生态、自然传衍。

张朝霞(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近年来,舞蹈不再局限于“黑匣子”“白盒子”等专业艺术空间,在非常规环境中跳舞,已成为舞蹈介入的新常态。而随着人类数字化进程的提速,“数字人”和虚实相生的“元宇宙”表演空间也成为可能。要在新场景、新空间中有效嵌入舞蹈,并发挥其“时空力”效能,就需要建构“新艺管”思维。

岳昌涛(北京市海淀区文化馆(北馆)馆长)

公共文化中的舞蹈活动可以打破专业舞蹈和群众性舞蹈之间的壁垒,“还舞于民”,具有提升修养、平衡身心、增进交流、团结友爱、传承文化、建立自信的功能,应当更灵活地运用各种途径与方法将舞蹈应有功能发挥得更加充分。

红色艺术经典的对话-创作谈

王丹彦(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前副司长)

《红色娘子军》这部家喻户晓的红色传奇具有中西方融合美、精神内涵之美、视听综合之美,这启示红色经典创作要遵循艺术真实,与人民共情同心,踏时代之鼓点,以“三精”“三度”作为红色艺术经典基本要素。

郑永乐(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中国国共产党借助戏剧这一受众面广、接受度高、时效性强的艺术手段,广泛宣传教育民众,充分调动国民的抗日热情、凝聚了全民的抗日、决心与信心。

张燕(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亚洲影视中心主任、教授)

赵明(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舞蹈创作有三个要点:党心和事业心。党心就是对党的忠诚,事业心,就是你对自己钟爱舞蹈事业的执着追求;使命和担当。使命就是紧随着党在不同时期的文艺方针,特别是新时代对艺术家的要求。担当就是谱写好中国发展史和党史,和人们所需要的精神,去为人民服务。有很多的命题作业,需要我们去谱写,需要我们去做。红色基因和艺术家的胸襟、情怀,我们要始终不断地培育红色基因。

沈晨(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创作中心主任、国家一级编导)

红色文化有它的限制性,当它放置于一个全新空间的时候,我们利用我们舞蹈编导独特的视觉空间的编导方式,是可以呈现出那份精彩,那份震撼的。

任冬生(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副团长、教授)

我们设计师现在所面临的是如何去选择,如何找到合适的手段,适合舞台的手段,适合这台戏的手段来完成我们这台作品而选用我们所要使用的类似的技术。

费波(中央芭蕾舞团、国家一级编导)

孔德辛(中国歌剧舞剧院编导)

今年红色题材当中,好的题材很多,好的剧目也很多,要在一些剧目当中建立自己作品的个性,避免重复性。

田露(北京舞蹈学院教授)

红色题材最核心的就是每一个生命的精神世界。这个无形精神可能就是高尚的情操,或者深邃的情感。

帅晓军(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副教授)

在创作当中,人肯定是第一位的,人性肯定是第一位当中最重要的。如何讲人性,去体现最真实的东西,才是我们最值得去诉说的。这样的真实,包含了我标题里面说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理想信念这些非常概念的东西。要如何体现“人是一个重要的元素”,有一个基础,那就是真实。

赵铁春(国家大剧院副院长)

一切立意深远、主题崇高都容易贴上宏大叙事的标签,而宏大叙事的艺术作品应该遵循国家话语的基础。国家文艺话语的中国舞蹈风格、中国舞蹈气派应该用中国的故事、结构方式、作品语言和表达方式创建中国舞蹈演艺学派。

邓一江(原国家大剧院副院长)

高精尖技术可以使舞剧更具有观赏性,但是必须围绕舞蹈主题服务。高精尖技术替代舞蹈语言的作用会使编导忽视对于舞蹈语言的开掘。舞剧编导要坚守舞蹈本体的初心,开掘舞蹈叙事、抒情与表意的功能,使舞剧艺术更具魅力。

白凌(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当下红色主题创作的实践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何引导学生以当下年轻人的思维、解析与重构红色故事,以及通过红色主题对于当下社会与观照继续红色主题创作导向,都需要不断探索。

肖燕英(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教授)

中小型舞剧创作表演实践,可以提升本科生独立思考并自觉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能力,是培养优秀舞蹈表演人才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衔接课堂教学、创作与舞台表演的有效方式。

李琦(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院长)

红色舞蹈创作要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舞+思”模式,提升新时代红色舞蹈创作的文化想象。

张立夫(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编导系主任)

将历史的真实与当下现实进行连接,历史的真实是当代舞蹈创作艺术的历史依据

马军(西北师范大学舞蹈学院院长)

教学重点在于开发学生对于身体和自然的认识,不仅是身体的感悟上,更是与宇宙与对话,塑造学生对于大舞蹈认识。

刘慧子(中央电视台《舞蹈世界》栏目制片人、导演)

杨越明(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舞蹈影像创作具有三层意义:新影像技艺重塑舞蹈表达,构建新视觉奇观;舞蹈与其他领域联合,生成新元素组合;主流话语与小众话语融合共生,推动新话语表达。

何少伟(中国煤矿文工团国家一级编导、电影导演)

舞蹈影像创作者需要掌握电影的视听语言,找准创作定位,分析市场环境,提升宣发空间,从多维度助力舞蹈影像创作的发展。

田培培(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用“显微镜”仔细分解人才个性特征,有效剖析教育规律;用“放大镜”精准搭建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形成完备结构体;用“望远镜”积极审视阻碍发展的因素。

肖向荣(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

未来任何一个学科的人才都要具备通才的能力,通才里显示专才,是一种趋势。

张麟(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

对专业型舞蹈教师培养应该从实践经验、方法整合、原理构建、知识借鉴入手,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从学科、专业、目标、文化输出真正实现当下时代的需求。

李颖(西安音乐学院舞蹈学院院长)

跨界融合深刻地重塑了这个时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艺术传承传播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必然成为未来创新的重要力量。

知识、途径与标准:面向未来的中国舞蹈普及教育

刘轩(北京舞蹈学院舞蹈考级院院长)

作为美育工作的重要力量,舞蹈普及教育有责任服务于“美好生活需要”,有责任为新时代培养具有美丽基因的建设者。

钟宁(北京舞蹈学院教授)

广场舞辅导的培训课程,我们应该应尽可能体现“范围”——针对所有大众、“层级”——由浅入深、“美育”——提高素质等等理念,帮助更多的人享受舞蹈的快乐、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张素琴(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当前的美育和舞蹈普及教育有着无法回避的,甚至是全覆盖的媒介前提和以算法为中心的价值判断标准——算法正义。作为美育的主体和舞蹈普及教育的重要践行者,“学院派”舞蹈在这一过程中的应以有更积极的参与态度,并应该成为当下舞蹈普及教育中媒介传播失衡的制衡之力,以及未来算法正义的主导性群体。

韦立(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教育培训处副处长)

中国舞蹈发展的政策与业态

夏小虎(中国舞蹈家协会秘书长)

舞蹈人才的培养始终是舞蹈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所在,应建立多层次、多方位、多立体的高效多能模式,让舞蹈人提前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多元化高质量的需求,使舞蹈人在文艺界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艺术创作应该扎根于本土文化的滋养,团结新文艺群体,共同树立舞蹈界的新风正气。

向勇(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艺术处在一个生态体系,包括生产体系、中介体系和资助体系。一个好的、可持续的艺术生态体系应该在这三种体系的构建基础上生生不息,我们政策的出发点也是基于这样的体系,它通过财政补助、设置法律、实施管制三种方法来干预艺术、做动态优化。但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政府对艺术的角色有所改变,政策的制定经历了从管制到管理,再到治理的艺术治理观。

张海君(北京演出行业协会会长、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中国本土演艺市场成为创作界和市场界的共识,为我们本土的创造提供了一个潜心创作和证明的机会,目前来看内循环的趋势逐渐向好,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形下,优秀文艺作品带来的精神力量更能激起观众对于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的高度自信,观众回归文化演出生活的心情尤为迫切,而舞剧也成为了众多综合类的文艺院团的首要或主要选择。

闭幕式发言

许锐(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副院长)

舞蹈作品要成为经典,必须和时代紧密相连,为人民而舞,才会有穿越时空的永恒特性。

罗斌(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虽然疫情让人类按下了暂停键,却打开了人类文明交流的加速键。在多元融通视阈中进一步宣传舞蹈学“中国学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让中国舞蹈人的声音在全世界弘扬。

邓佑玲(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副院长)

“为民而舞”的论坛主题,高度契合着党的初心使命,也体现了中国舞蹈人在党领导下的核心价值追求。在科技传媒对艺术产生深刻影响之际,我们更需要回归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扎根中华文化沃土,沉下心去创作与研究,在世界舞蹈学科理论中形成舞蹈的中国学派。

高度(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

一代代舞蹈人将个人的艺术生命自觉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从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中捕捉创作灵感,传承红色基因,深情演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图谱,开创出了社会主义舞蹈事业欣欣向荣、繁荣发展的局面。

THE END
1.广州艺术博物院副院长:冯清源,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2004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广州艺术博物院副院长。 副院长:黎丽娜,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副高职称。2007年9月参加工作,现任广州艺术博物院副院长。 一、办公室 主要负责全院的行政事务的协调管理及全院日常运行保障工作。文秘类工作:全馆性的公文管理、合同、会议、印章管理https://www.gzam.com.cn/jgzn/index_14.aspx
2.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作品展开展,汇聚20余位新一代青年艺术家“未来计划——广州信号: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作品展”总策划为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院长罗奇,由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教授胡斌担任学术主持,由独立策展人艾海策展。 罗奇在新馆开馆之初谈到,“博物馆是历史的现场,美术馆是面对当下,挖掘当下的优秀作品,跟时代同频共振”,新馆将“着力去寻找具有在地性的https://culture.southcn.com/node_388e13a503/0480e0f450.shtml
3.“墨韵文脉——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明清书画精品展”与观众见面此次展览延续“墨韵文脉”系列展览的主旨,遴选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明清书画48件(套),分为“粤学:游心怡情”“粤藏:珍庋赏鉴”“粤艺:植根融通”3个单元,展示了明清时期粤地书画家的佳作以及粤藏明清书画的基本面貌,体现出岭南的文化品格和审美旨趣。 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表示http://www.namoc.org/zgmsg/xw2024/202411/4e774862fe4948c0bcddda5498417f41.shtml
4.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展陈以“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为目标,以“千年瑰宝、岭南芳华”为关键词,以实物展陈和数字化展示为形式,通过21个展厅(展区)、近两万平方米展示面积,集聚1100余件院藏精品、200余件借展精品和500余件文献类展品。 https://www.gz.gov.cn/zlgz/gzly/wzgz/wbcg/content/mpost_9375725.html
5.艺越70年广州美术学院典藏特展展期:20来自陈陈美术馆艺越70年——广州美术学院典藏特展展期:2023年11月14日 ~ 12月24日组委会主任:谢昌晶 范勃组委会副主任:穆林 宋光智 蔡拥华 李金水学术顾问:王璜生 胡斌展览策划:陈晓阳 洪荣满展览策展:梁小延 https://weibo.com/7542727080/NwUi2kIrm
6.专家学者云集广东省博物馆,探讨岭南僧人书画艺术特色及价值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原广州艺术博物院副院长陈滢,广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连登,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姚崇新,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钟东,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林锐,广东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广东佛教》副主编释达亮,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顾玉华等https://i.ifeng.com/c/86EdJ7pPBVS
7.罗奇任广州艺术博物院新馆院长,其团队今年与广州日报合作创作记者今日从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获悉,罗奇已经正式担任新一任院长。 据院方发布的信息,罗奇,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教授,一级美术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1999年7月参加工作,曾任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广州画院副院长,现任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院长。 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3/10/22/SF109587634c13b779d24a43b68fecd8.html
8.限额50人第九届“博物馆展陈艺术设计研修班”将在广东举办黎丽娜,广州艺术博物院副院长,副研究馆员。广东省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专委会委员。 李历松,东莞市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展陈创意及技术大赛终评评委。 六、结业与证书 按规定修完计划教学的全部课程,并经考核合格者,由中国科学院大学李政道科学与艺术中心和中国标准化协会文化https://www.d-arts.cn/article/article_info/key/MTIwNTA2NTA4NzKD359lr5zGcw.html
9.第九届学术季云时代博物馆开放传播有哪些机遇与挑战?文博人这样第九届广州学术季以“新生活 新奋斗”为主题,于2020年5月到7月期间在全市铺开,由五大系列56场活动组成,包含37场学术研讨活动和19场文化活动。7月26日下午,由广州市社科联主办、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广州市文物博物馆学会承办的“云时代博物馆开放传播的机遇与挑战https://www.gzdaily.cn/site2/pad/content/2020-08/26/content_1360098.html
10.经典艺术?陈永锵官网曾任广州画院院长、广州市文化局副局长、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务副主席、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现为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国画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创作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岭南画派纪念馆名誉馆长、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https://www.art59.cn/Artist/newsList/uid/2767.html
11.陈永康官方网站1944年生于广州,广东顺德人。广州画院资深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中央书画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民进广东开明画院副院长、广州中国画学会名誉会长、广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大型美展,曾赴美国讲学,并举办多次个展。 http://chenyongkang.artron.net/about/
12.艺术家简介书画家列表庄小尖简介:庄小尖,198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曾从事平面设计,书装作品先后24次获全国及省级奖项。现从事书画创作与教学,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国际画展,曾在广东美术馆等地举办5次个人画展,出版《庄小尖书画集》、《庄小尖凝重奇郁的山水》、《庄小尖扇画》等画集,现为广州大学副教授、广州艺术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http://www.huajia114.com/shuhua/artistlist.asp?bp=147
13.“2022广东省美术馆协会年会”在广东美术馆召开△广东省美术馆协会会长、副会长、监事合影 年会出席人员有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处长唐国华,广东省美术馆协会会长、广东省美协副主席、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何香凝美术馆馆长蔡显良,深圳美术馆馆长张燕方,广东画院副院长郑阿湃、广州艺术博物院副院长黎丽娜、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副馆长陈俊宇、岭南美术馆馆长谢钧、岭https://www.gdmoa.org/Media_Center/News/2023/202302/t20230214_17164.shtml
14.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基本信息 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怎么样 粤剧艺术博物馆是一座具有岭南风格、水乡特色的中国园林式博物馆,沿荔枝湾涌三期分为南北两岸。南岸为主馆及仿古园林建筑,主要承载展览、演出、教育、研究、公共活动等功能,北岸为文物修复、粤剧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等配套区域。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1.7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https://m.maigoo.com/citiao/159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