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大英博物馆管不好文物,为什么不将它们还给来源国?”

这起失窃丑闻被英国《泰晤士报》形容为“国家耻辱”,同时也在全球引发了连锁反应,一波又一波浩大声讨从全球各地席卷而来。文物原籍国纷纷加紧步伐,开展对流失文物的追索。

监守自盗?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被“贱卖”

8月26日,大英博物馆理事会主席奥斯本证实,该博物馆“失踪”的藏品数量约为2000件,引爆国际舆论。

在大英博物馆发布有关藏品失踪的公告之前,一名员工被馆方解雇,他就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文物专家、资深策展人彼得·希格斯,已在大英博物馆工作了30多年。

大英博物馆没有透露解雇希格斯的原因,而一名丹麦古董经销商格拉德尔向媒体公开了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

△彼得·希格斯

作为古董经销商,格拉德尔时常通过线上拍卖及购物网站购买艺术品。2014年以来他已经从一个网名叫“苏丹1966”的卖家手里买了70多件艺术品,大多数单价不到200英镑。

他入手的第一件商品是一件美杜莎浮雕,“苏丹1966”将其描述为19世纪的复制品,售价仅15英镑。但到手之后格拉德尔发现这其实是一件公元二世纪的罗马珠宝。

格拉德尔曾好奇询问这些商品来自哪里,“苏丹1966”解释称自己的祖父在约克郡曾开了一家古董店。

直到2020年,格拉德尔在浏览大英博物馆网站时,看到目录中列出的一块浮雕碎片,终于产生了怀疑。他清晰记得同一块浮雕碎片曾在2016年被“苏丹1966”挂到购物网站上,还声称是从祖父那里继承的传家宝。

那么这个“贱卖”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的“苏丹1966”究竟是谁?

“苏丹1966”自称名叫保罗·希金斯,但格拉德尔发现,他的银行账户名却是彼得·希格斯,和大英博物馆的资深策展人同名,而且这位策展人在社交媒体上用的网名就是“苏丹1966”。当他询问“苏丹1966”是否就是希格斯时,对方矢口否认。

2021年2月,格拉德尔给大英博物馆的副馆长发邮件,提醒博物馆可能存在“监守自盗”现象。邮件发出后有如石沉大海。

格拉德尔曾咨询法律界人士的意见,得到的回复是如果要提出指控,必须由被害方提出,但作为被害方的大英博物馆不承认“失窃”,事态陷入一种无解困境。

无论“黑手”是谁,此事暴露出的安全漏洞已经让大英博物馆自诩的“文物保管人”角色受到更多质疑。

管理混乱!

英媒爆料大英博物馆安全措施存在漏洞

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1759年1月15日正式对公众开放,是世界上首个国家博物馆。早在上世纪70年代,大英博物馆就曾发生过一系列钱币和奖章失窃案件。

《泰晤士报》认为,藏品屡屡被盗和馆方“管理混乱”有很大关系。2002年12月,该报记者艾雷代尔以实习生身份进入大英博物馆卧底调查了三个星期。

他在后来的报道中写道:“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陶罐和玻璃制品被不小心打碎,工作人员悄悄将碎片重新粘在一起,以免被馆方发现。”“大多数策展人都会随身携带一小管胶水。”

为了测试安保情况,艾雷代尔进入大英博物馆深处的一间储藏室,将一件公元前3世纪、价值2万英镑的希腊大理石足装进背包,然后从博物馆正门离开,整个过程没有遇到任何阻碍。此后,他又神不知鬼不觉地把这只大理石足还了回去。

据《纽约时报》报道,大英博物馆馆藏的800万件藏品当中,仅有450万件在电子数据库中做了数据编目,约占藏品总数的一半。大英博物馆理事会主席奥斯本承认,并非所有藏品都进行了“恰当的编目和登记”。这就意味着一些没有编目的小件文物在失窃后,可能大英博物馆自己都不知道丢的是自家的东西。

数十年来,这种松散混乱的编目制度一直饱受批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打击文物非法贩运小组负责人齐罗吉安尼斯直言,将藏品记录在册是博物馆的“主要责任”,而大英博物馆却将资金优先投入到制作精美的手册和举办活动上,让盗贼有了可乘之机。

《泰晤士报》报道称,据统计,从英国的博物馆中丢失或被盗走的文物中,有90%以上最终都无法被找回。

失窃丑闻全球发酵

多国要求归还文物

随着失窃丑闻发酵,大英博物馆如何获得如此之多的文物,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审视和质疑。

16世纪,英国开始向几大洲殖民扩张,一度占据了全球四分之一的土地。在数百年的殖民历史中,英国掠夺了世界各国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其中也包括大量文物。它们中的大多数最终都被送到大英博物馆。

18至19世纪,英国人从希腊考古遗址中带走了大量文物,其中就包括被埃尔金勋爵带走的帕特农神庙石雕。今年3月,梵蒂冈将三件帕特农神庙石雕碎片正式移交希腊。

而英国一直以“保护文物安全”为由,拒绝将被掠夺文物归还,1963年还修改了《大英博物馆法》,以立法的形式禁止归还文物。时任英国文化大臣米歇尔·唐兰就曾表示:“我认为归还文物是危险的,而且是法律禁止的,我们目前不打算修改法律。”

如今,文物失窃丑闻曝光,英国下议院议员贝尔·里贝罗·阿迪直言:“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被挂到购物网站上出售,而馆方却声称文物的原籍国无法照顾好它们,这种不归还文物的理由‘侮辱性太强’。”

8月23日,希腊再次要求英国归还19世纪从雅典运走的帕特农神庙石雕。

2022年底,埃及一批考古学家发起请愿书,希望拿回埃及国宝罗塞塔石碑。

埃塞俄比亚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1868年英国入侵后夺取的十字架、武器、珠宝等文物。

近年来,复活节岛的拉帕努伊人也不断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其作为“精神图腾”的复活节岛石像。

然而,追索文物之路漫长而艰辛。

大英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有三件来自中国

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也出现“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的呼声。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3000多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余件,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大英博物馆的33号展厅专门陈列中国文物,里面沉睡着上万件石器、玉器、青铜器、漆器、瓷器、书画、壁画、经卷、雕塑、丝绸服饰等。所谓的大英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就有三件来自中国,分别是《女史箴图》、敦煌壁画和大维德花瓶。

然而,法律困境仍是阻碍文物回归的最大障碍。

此外,要实现流失文物“回家”,须对追索的文物定性,然后根据具体情况搜集证据资料、法律依据,并与外交手段配合索回。而很多文物由于年代久远,能够证明其流失的证据很难搜集。

牛津大学皮特河博物馆馆长丹·希克斯指出,大英博物馆至今仍怀有“帝国怀旧情结”,认为自己“拥有某种特权,可以不经说明占有文物”。

几个世纪来,英国从其他国家掠夺文物,藏于大英博物馆,各国要求英国归还文物的声音从未间断。如今一部分文物失窃了,大英博物馆该以什么样的身份去寻找这些原本就不属于自己的文物呢?

这种“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恐怕也是大英博物馆不愿公开失窃丑闻的原因之一。

失窃丑闻全球发酵多国要求归还文物随着失窃丑闻发酵,大英博物馆如何获得如此之多的文物,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审视和质疑。大英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有三件来自中国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也出现“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的呼声。

THE END
1.全国博物馆客流飙升,文化热潮持续火热发展新闻中心全国博物馆客流激增,文化热潮持续升温,反映了公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求和对历史文化的热爱。这一现象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参与文化活动,博物馆作为展示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这种趋势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提高公众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 https://qijianshiye.com/post/7385.html
2.博物馆数量增多的原因博物馆作为一种传承和展示文化遗产的场所,可以让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感受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多样性。因此,为了满足人们对文化的渴求,许多地方纷纷修建和扩建博物馆,以满足人们对文化艺术的追求。 旅游业的兴起也推动了博物馆数量的增加。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旅游作为休闲娱乐的方式。而博物馆作为https://wenku.baidu.com/view/b6bf4dfed7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6a.html
3.为什么中国博物馆中多是出土文物?还有像敦煌文物那样的,连蒙带骗,巧取豪夺。有人说,大英博物馆就是强盗博物馆。 在上海博物馆看到不少来自社会捐献的文物,据工作人员说,与捐献有关的政策正在逐渐完善,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好的势头,不能指望中国博物馆的文物都来自古墓的陪葬品,古墓只会挖一个少一个,不是长久之计。https://www.douban.com/note/780390419/
4.为何中国的博物馆越来越多观众反而却越来越少中国的博物馆越来越多,看的人越来越少,比较西方博物馆,观众汹涌,捐款众多。 国内博物馆求量不求质,许多博物馆热闹后依旧回归门庭冷落,光靠财政“输血”只能解决生存问题,只有形成“造血”功能,才能长久发展。 量与质:建得起更要养得起 中国博物馆协会日前公布的2012年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结果显示,参加评估的84https://m.cncn.com/news/183968?bd_source_light=4365261
5.中国科普博览越来越多的发现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鸟类起源于恐龙 假鳄类 自从赫婿黎提出鸟类起源于恐龙以后,这一假说在当时曾经盛行一时,但同时,它也遭到了一些科学家的反对。但是,对这一假说的真正冲击发生在1913年。当时,南非著名古生物学家布罗姆教授详细描述了一种叫做假鳄类的槽齿类爬行动物化石之后,正式提出了鸟类起源于http://www.kepu.net.cn/gb/lives/dinosaur/evolution/evl305_1.html
6.一言难尽的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光明日报但只要去参观就不难发现,中国馆的参观者有相当一部分是华人,尤其是近年来到英国的中国团组越来越多,参观大英博物馆中国厅成为团组在伦敦必不可少的活动。其他国家的游客也有,往往只是在这个位于博物馆尽头的中国厅匆匆一瞥。 记者第一次到大英博物馆参观是2004年10月,至今来过4次,每来一次情趣就减少一次,因为厅https://www.gmw.cn/01gmrb/2006-03/21/content_391822.htm
7.东营,这里是黄河的入海口浏览小提示:遇上人多的时候要记得早点进这个馆,先去看电影,再慢慢参观其他的。 不可错过——神奇的河海交汇 从鸟类博物馆出来后,已经接近中午了, 黄河 生态旅游区也真的是大,不过好在景区里就有可以用餐的地方。 接下来半天的行程就进入了这次旅途中我最期待的环节了——坐船去看河海交汇。走过 千山 万水的 https://m.mafengwo.cn/gonglve/ziyouxing/184702.html
8.为一座馆奔赴一座城,上海的博物馆热度居全国前三,很多人“打飞的除了大型综合性博物馆,来自驴妈妈旅游的数据显示,一些小众主题博物馆,如上海汽车博物馆、上海玻璃博物馆、青岛啤酒博物馆、长影旧址博物馆等也受到越来越多游客关注和欢迎。 奇创旅游集团文旅产业研究院院长陆旭岚表示,文博热的背后,显示了当代年轻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对深厚人文底蕴的自豪和自信。在国家高度重视“https://export.shobserver.com/baijiahao/html/613891.html
9.西安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寻觅中国汉字,见证华夏文明………56 走进碑林 探寻文字魅力………63 走进半坡博物馆 寻找汉字起源………67 第三板块 汉字故事活动 ………71 一人一口酥 ………72 “有趣的汉字之旅”活动视频文字脚本 ………73 仓颉造字 ………74 万字难写 ………http://www.xaeduyun.cn/s26ag/acommonapp/csite/ablog/cblog/ablog/cblog.mblogBrowse.do?blogid=2c90816679e42f6d017a09f1cff3042c
10.旅游调查报告经口耳相传,人参变得越来越神秘,加上历代将相、诗人的吟咏和推崇,各个时期都有美丽动听的故事问世。如今以人参为主题的戏、歌舞、电影层出不穷。对这种特有的地方传统文化现象,人们称之为“人参文化”。中国人参博物馆集收藏、保护、研究等功能为一体,占地面积3240m2,展厅面积2021m2,内设参史厅、参俗厅、参品厅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dcbg/20230217185205_6467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