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网

以网络短视频的形式推动文物“活”起来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是民族历史不可替代的象征与见证。文物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灿烂文明、赓续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大量的文物沉睡在库房之中,没有充分发挥其价值。根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备案各类博物馆5535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1710家。2016年结束的国有文博机构可移动文物普查统计,目前国有文博机构可移动文物藏品约1.1亿件套。2019年度全国举办展览2.86万个,现有可移动文物展出率,就大中型国有文博机构而言,大多不超过所藏的10%。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文博工作者做了很多与时俱进的有益探索。比如移动互联网时代,在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传播作用的同时,注重全媒体传播形式,对内容进行多种形态的阐释,实现多次传播,适应现代读者和观众欣赏习惯。这些探索都取得了显著效果,但也有局限性,即缺乏规模效应。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主办,“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人民出版社承办的《博物馆说》网络短视频推广活动,汇集前3批全部130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和13家全国重点美术馆馆藏珍品,阵容之强、规模之大前所未有。143家文博机构所介绍的文物均为镇馆之宝,讲解人为馆长或著名专家,深刻、权威,引人入胜。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明代“针灸铜人”、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上海博物馆的春秋早期青铜器“子仲姜盘”、苏州博物馆的春秋末期的“吴王夫差剑”、江西省博物馆的“商代伏鸟双尾青铜虎”、河北博物院的西汉青铜器“长信宫灯”、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秦陵百戏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南阳汉画馆的“嫦娥奔月汉画像石”、辽宁省博物馆的唐代《簪花仕女图》、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纵目面具”……《博物馆说》介绍的文物都是见证历史、承载文明、赓续民族精神的国宝。这些文物,不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的珍宝。通过《博物馆说》对这些中华民族瑰宝的精彩介绍,能够极大激发广大听众和观众的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

同时,《博物馆说》的参与单位有40多家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纪念馆,其中许多红色文物感人至深。如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珍藏的“一件珍贵的丝棉袄”,是周恩来逝世后,天津红桥区服装二厂73名青年看到邓颖超一个人,身边没有子女,联想到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就凑钱买布料缝制了深灰色的春绸面中式丝绵袄,寄送给了邓颖超,充分反映了人民对周总理的热爱、对党的深情。此外,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第一本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古田会议纪念馆的1942年新华社刊印的《古田会议决议》、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的“一枚血染的红星奖章”、刘少奇故居纪念馆的1939年版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革命文物,以及大连现代博物馆的《焦裕禄干部履历表》、中国科学技术馆的神舟一号返回舱、中国农业博物馆的“告别田赋鼎”等反映共和国历史和成就的文物,都是映照初心、教育后人的好教材。这些红色文物宣讲,用党的奋斗历程和共和国建设的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对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以网络短视频的形式,推动馆藏文物“活”起来,既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便捷的精神文化产品,也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作者系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用平台拉近博物馆与大众的距离

何尊

提到博物馆,人们一般会用动词与之搭配:逛博物馆、看博物馆、游博物馆,想要去一座博物馆,就必须奔赴那座城。但《博物馆说》——一个阵容强大的网络短视频文化传播活动上线了,它用博物馆做主语,让它与说进行搭配,这让人感觉博物馆就像一个老朋友,不论你身处何方,只要能上网,就能听到、看到《博物馆说》,让你感觉博物馆没有距离。

谁来说?节目邀请了来自全国143家顶级博物馆、美术馆的博物馆馆长、专家亲自上阵,他们在精心设计的场景下、在专业摄影师的镜头里,细说博物馆里最令他们骄傲的文物故事,如数家珍,娓娓而谈。

说什么?把各大馆收藏的最有故事、最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亮出来深度评说,如南京博物院的鎏金银嵌宝石神兽铜砚盒、扬州博物馆的霁蓝釉白龙纹梅瓶等。143家博物馆的国宝汇聚起来,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史。

怎么说?只用大约五分钟,细细讲述一件馆藏精品的来龙去脉及其背后的故事,让人们一边聆听一边观赏文物中深藏的韵味、艺术中包含的精华、史料中孕育的精神。如常州博物馆馆长林健所说,《博物馆说》以目前最流行的短视频为传播方式呈现,十分符合当下人们学习的需求和习惯。

在哪里说?线上——2月8日起,“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在推荐频道和中华文博频道上线“博物馆说”专题;3月1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陆续推出首批65集《博物馆说》系列短视频,每日播出5集,人民网、央视网、光明网等网站以及芒果TV、爱奇艺、快手等视频平台也一齐上线。线下——3月底,人民出版社将出版《博物馆说》一书。可谓是电视、出版、网络全方位亮相,体现主流媒体宣传矩阵的几何级效应。

传统的博物馆、美术馆承担着收藏、展示、教育、研究的社会功能,虽然也是打开大门迎接观众,但在人们的印象中,依然是颇具高冷范儿的艺术殿堂。《博物馆说》用丰富的传播平台拉近了博物馆与大众的距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认为,传播架起了博物馆与社会之间汇通的桥梁与渠道,在《博物馆说》里,历史知识瞬息传播,中华文化润物无声,极大地放大了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今天,博物馆处在一个飞速变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承担着更加多元的使命与角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博物馆中丰富的藏品,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所在。如何以民众特别是年轻人喜爱的方式阐释传统文化,如何让博物馆在后疫情时代以更多的方式服务公众,如何让深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博物馆说》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

(作者系江苏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

融媒时代,博物馆如何“说”

伏鸟双尾铜卧虎

在融媒体时代、新视听语言下,如何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讲好中国故事?如何在信息洪潮的今天,让博物馆吸引更多群体,尤其是年轻一代?这些问题值得所有博物馆人思考。

在中国,博物馆不缺少珍稀的文物、厚重的文化、深邃的思想,这些国之瑰宝离我们那么近、似乎又那么远。如何让它们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博物馆说》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运用短视频这一新视听语言,拉近了与大众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拓宽了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渠道。

《博物馆说》用短视频集结了前三批全部130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与首批13家全国重点美术馆的镇馆之宝、国家珍藏,涉及人文、自然、经济、科技及红色经典等方方面面,在央视科教频道以及“学习强国”、央视频等网络平台再一次掀起了大众对博物馆观注的热情。让观众在视听间“穿越历史时空”,感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感受中国近代以后历经血与火的磨难,感慨新中国实现“零”的突破。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国际格局也在不断变革,先进的思想若无先进的传播手段支撑很难深入人心,正确的主张若没有快速多样的先进传播方式便无法有效占领舆论阵地。习近平总书记绘就媒体融合发展蓝图,提出融合不是简单嫁接,而是要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这个过程,不能也不应该缺少博物馆的融入。

以往博物馆在媒体上呈现的方式多是事件传播,而对内容的传播、文物本身的介绍也是近几年来才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博物馆说》短视频给观众带来不同的体验观感。比如,敦煌研究院的《五台山图》,将1500年前五台山的全景呈现在若大的壁画上,规模恢宏、气势壮阔,又不失细腻,好似一幅全息的地理图绘。如此清晰可见,如此近距离接触,这在现场观看是无法实现的。

长信宫灯

相对于标准的播音腔,馆长自述的讲解方式虽然少了字正腔圆,却多了与公众的亲近感。无论是馆长还是专家学者,在极短的时长内快速推进情节、表达观点,内容呈现直观生动。他们自我调动情绪,引发观众共鸣,表现力各有所长,感染力很强。

在融媒时代,受众的观看方式,解读角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针对媒体传播格局变化、表达方式、媒介应用带来的挑战,博物馆也将在发展创新理念。《博物馆说》从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增强针对性、实效性、真实性,尝试用视听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回看历史、思考当今、昭示未来。融媒时代,博物馆要做出优秀的内容,更应恪守“内容为王”的准则,当下全媒体竞争,媒体深度融合,不是把内容简单的套上新视听的外衣,更不是不同媒介载体间的相互叠加。《博物馆说》受到大众喜欢的一个根本原因,还在于其“专业”属性,其视听内容呈现出的是各馆多年来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原来这些内容可能只是呈现在考古报告上、展览图说中,如今,它们离我们那么的近。

在快速的信息洪流中,《博物馆说》让大众听得懂、喜欢看,实难可贵,这也坚定了博物馆“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自信,激发了打造文化“爆款”的动力。历史与未来还将擦出怎样的火花,让我们拭目以待。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

(作者系北京国博文化遗产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马克思主义与艺术人民性——一种艺术共同体的想象与建构》

《马克思美学的当代阐释》

《沿着马列的足迹——文艺的科学阐述与中国贡献》

《“新社会主义文学”的探索》

《人类解放的审美之维——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美学思想研究》

THE END
1.文博视频大连博物馆“经远归来”展览开幕 2024-12-16 16:35 科技如何解决文博问题丨第二十二回:“格物客”~能够公众参与的互联网文物研究平台 2024-12-13 16:33 04:41 为了一座馆 奔赴一座城——西宁市博物馆 2024-12-13 09:21 面具、雕像与音乐:非洲人类与自然的同频鼓动 https://www.163.com/dy/media/T1618478860171.html
2.考古博物院的数字之旅考古博物院的数字之旅 有趣的互动屏极大地吸引了小朋友的好奇心。人民网 党童摄 游客用展厅的多媒体讲解机实现一对一定制讲解。人民网 党童摄 影院式观赏考古发掘纪录片。人民网 党童摄 陕西考古博物馆全貌。人民网 党童摄 可以自选播放的考古人访谈节目。人民网 党童摄 电子互动屏结合出土骸骨的知识介绍。人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6273211050723959&wfr=spider&for=pc
3.文化中国行新闻联播:走进国博感受中华文化魅力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刷新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中国国家博物馆承担着为国护史、为国藏史、为国弘史的重要使命。12月11日,《文化中国行》带你走进这座历史文化艺术殿堂,感受中华文明的永恒魅力。 在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有北京周口店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TMwOTA4NA==&mid=2649357838&idx=1&sn=9d56a2c7bbd743b4a927e32a40e19f31&chksm=bee72d7d8990a46b254e26638c1ce84991e24e133e8fef454d311f707e72e119f8b4f9ca1f33&scene=27
4.单条视频涨粉50w,逃出大英博物馆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一条视频涨粉50w 情感共鸣是爆火的核心 据8月的『涨粉排行榜』TOP500数据显示,头部KOL、明星凭借粉丝基础和号召力,持续产出高质量内容,涨粉人数最多,占比77%。 其中,@檀健次凭借热播剧涨粉57.61w,排名上升146位,空降榜首;@煎饼果子(本人)与搭档@夏天妹妹拍摄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表现十分亮眼,吸粉51.29https://blog.csdn.net/newrankcn/article/details/132743835
5.全世界最大的博物馆里面的三大镇馆之宝是什么?高清在线观看PP视频为您提供全世界最大的博物馆里面的三大镇馆之宝是什么?高清视频在线观看,全世界最大的博物馆里面的三大镇馆之宝是什么?主要内容:https://v.pptv.com/show/Y4K6Jo70ZKIFgibs.html
6.长知识:巴西雕塑博物馆的建筑特点是什么?凤凰网视频长知识:巴西雕塑博物馆的建筑特点是什么? 从“智障”到“智能”,AI能颠覆家居体验吗? 从“智障”到“智能”,AI能颠覆家居体验吗? 有人说他没有大作品,张永和:建筑学角度,有些大建筑常常是垃圾 有人说他没有大作品,张永和:建筑学角度,有些大建筑常常是垃圾 泽连斯基参加巴黎圣母院重开仪式 奥斯卡·尼迈耶遗作https://travel.ifeng.com/c/819JM51akGO
7.澳洲海岸线之二:大堡礁下午来到凯恩斯坦克博物馆,这是世界最大的坦克博物馆之一,先参观二战时期用过的坦克表演,这些已经有75年历史的坦克开动起来震撼人心,就连70岁老妈军事盲的心情也很激动,也来跟坦克合影,这里收藏了100多架二战期间的坦克和大炮,如果你是军事迷,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https://www.meipian.cn/21s0r0s8
8.国庆去哪?逛贵州这些博物馆,绝对给你好看那一定是——博物馆 动静小编混剪了一些贵州特色博物馆视频 3分钟,看看你能认出几个 贵州省博物馆 贵州省博物馆位于贵阳市观山湖区林城东路中段北侧,与贵阳国际会展中心、贵阳城乡规划展览馆隔路相望,其建筑风格与贵阳国际会展中心,贵阳城乡规划展览馆协调一致,遥相呼应。 https://movement.gzstv.com/news/detail/HjgvJx/
9.有哪些200元以内看起来很高端的礼物?7.大都会博物馆 梵高鸢尾花真丝丝巾 参考价格:199元 这丝巾我是买来母亲节送给妈妈的,真的特别好看又显气质。这是复刻梵高的鸢尾花画作作为丝巾图案,百分之百的桑蚕丝,摸起来也细腻丝滑的,很有质感,也不用担心损伤皮肤。 丝巾整体都是采用印花的工艺,原画是什么样,丝巾基本都还原了,所以真的美爆了,看看模特的https://www.zhihu.com/tardis/bd/ans/1884466030
10.映像青岛(Hi!Qingdao)网站是以图片视频及数字博物馆为主要内容映像青岛(Hi!Qingdao)网站是以图片、视频及数字博物馆为主要内容板块的城市宣传网站,通过全新的视觉传播形式展现青岛城市风采。http://www.qdpic.cn/
11.图像高清视频讲解还能无死角观看,虚拟博物馆会取代线下展览吗秦先生则认为线上资源与线下参观是“互为补充”:“我的经验是第一次参观往往十分震撼,回来后惋惜还有这么多细节没看到。如今能在网上看到很多细节,又让我想再看看实物,和这些线上资源对照着看。”他坦言,等疫情结束,他依然会前往博物馆实地“打卡”。https://www.jfdaily.com/wx/detail.do?id=483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