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让文物从静止的实物陈列转向动态的线上“展演”,拓宽文物展现的时空维度,带来更加多样的呈现形式。
展览式文物直播像一堂堂直观、精彩的历史课,重点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阐释并传递文化内涵。这类直播往往借助专家解说或讲解员的介绍,导航式展示文物的形状特征、细节纹理和历史痕迹,深化网络用户对文物的认识。各地博物馆齐聚线上,立足于各地特色馆藏,从文物的前世今生、外形特征到背后故事,多角度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视听内容。
以人为中心的“生活化历史故事”
直播改变了文物的数字表达方式,“赏文物”“逛文创”“听解说”成了用户足不出户的个人文化活动。文物直播融入个体性文化参与,推动对历史的诠释从宏大叙事转向个体叙事,成为以人为中心的“生活化历史故事”。
文物直播常常以个体的行为活动为叙事线索,完成文物故事的表达,让文物“动起来”,实现直播的动态化叙事。游客打卡式、快闪表演式和合作寻宝式等直播叙事结构的设计,围绕人的行动轨迹勾勒博物馆文物的全貌,通过移步换景、设置悬念、任务驱动,直播故事情节也变得“因人而异”。吐鲁番博物馆采用“讲解员+学生参观”的搭配方式,讲解员在带领学生“寻宝”的过程中完成整个直播叙事,改变了以往仅由讲解员或主持人讲故事的单一模式。青年学子等人物元素的嵌入,将个体化视角融入公共文化议题中,既丰富了文物故事的内涵,也让直播变得更加生动与“接地气”。
延伸文物与人的关系
直播将文物的“物质性”存在方式变为“非物质性”的数字呈现,改变了其传播与传承的底层逻辑,延伸了文物与人的关系。
长期以来,基于历史保存与安全的考虑,人们难以近距离接触与观赏文物。直播打破了文物与人的物理界限,并基于媒介逻辑建构出新的关系连接。一方面,用户与文物的“相聚”由线下转为线上,重建了物理空间难以实现的连接。另一方面,直播不仅为用户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场景,还延伸了人与物的互动方式。数据建模、数字孪生等技术,让文物在虚拟空间拥有了“新的文化生命体”。文物从沉睡到苏醒,从沉默不语到主动表达,与人的“双向沟通”成为可能。
另外,文物专家与博物馆讲解员除了充当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还以“主播”这一新角色上线。不少博物馆的“网红”讲解员在直播中通过讲故事、说“金句”等方式,将文物直播演成一场脱口秀,平等对话的氛围与趣味故事的表达让文物承载的历史文化更容易触动人心。
直播重构了媒介化的人、文物与场景等传播元素,为用户了解与感知历史提供了多种接入路径。作为技术基础,直播提供便捷的文化接入方式,降低用户的准入与使用门槛,增强其文化获得感。作为艺术表达手段,直播找到了用户的审美需求点,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模式。总之,文物直播建构出新的知识生产场域,并以别开生面的方式培育用户的历史感知力,引导用户的审美价值取向。
还需通过数字化持续“出新”
文物借助直播走进千家万户,但文物直播仍存在数据资源有限、数字内容创意匮乏、数字技术建设不足等影响用户体验的问题。推进文博事业持续创新发展与深入人心,直播还需要运用数字化思维,深化数字技术建设,激活数字文物的文化基因。
数字叙事既要运用数字技术让文物被“看见”,也要通过数字化的故事逻辑促进内容增值与价值创造。从数字叙事主体来看,可以进一步释放用户在内容创造中的积极作用,借助用户视角来观察与体验文化,以贴近大众的方式讲述文物故事;在数字叙事方式上,文物直播需要打破传统的线性故事模式,融入跨媒介叙事创作,拓展文物的功能角色,依据不同媒介平台打造文物的多种形态,提升直播故事情节的节奏感与吸引力;就数字叙事功能而言,要打造文物直播的共情叙事,推动个体情感与历史文化同频共振,以文化情感驱动用户参与、共鸣和反馈,并最终反哺文物直播的价值创造。
(作者:鞠宏磊、何子杰,分别系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