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丰满区阿什村附近,有两处明代摩崖石刻,记载了吉林市作为明朝造船厂的历史,史称阿什哈达摩崖石刻。如今建两亭保护,并有陈列馆展示明代船厂的发展史、吉林市城市发展史。
到访摩崖石刻
驱车顺着滨江南路,一路东行,沿途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十分热闹。转过一个弯儿,直到没有了房地产开发项目,就可以看到龙丰线火车道与公路平行处,一个山体隧道下方便是阿什哈达摩崖石刻所在地。
一个没有围墙的小院依山而建,两个仿古亭子十分惹眼,一个叫做摩崖阁,牌匾是已故书法家金意庵题写;另一个叫做阿什亭,牌匾是原吉林市副市长、书法家李挥题写。两个亭子有铁围栏、里面就是摩崖石刻。趴着围栏,仔细辨认模糊的字迹,参照亭子上的简介,才知道摩崖石刻上的字迹。
第一处石刻刻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虽历经风雨,石刻上字迹清晰可辨,上有三行阴刻楷书,碑文是:骠骑将军辽东都司指挥使刘。第二处石刻刻于明宣德九年(1432),在崖壁上有一条上圆下方的碑形线,中间高122厘米,宽62厘米,刻线内有七行文字,阴刻楷书,字体大小不等。
陈列馆浏览历史
摩崖阁东侧,有一栋平房,门上悬挂着“吉林明清船厂历史陈列”木质牌匾,书法是“吉林四老”之一刘廼中作品。走进陈列馆,墙上悬挂着明清船厂、吉林城的发展史的文字和图片。
在讲解员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明朝永乐九年(1411)为有效管理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流域的女真等族,明成祖派太监亦失哈率千人乘大船到黑龙江下游东岸特林正式建立了管辖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奴尔干都指挥使司。
由于当地气候寒冷,不产粮食,居民主要以捕鱼打猎为生。而明朝驻军所需粮食,全靠辽东和中原地区供给,所以,明朝皇帝多次派辽东都指挥使刘清来松花江设立船厂领军造船。
500多年前的吉林市是东北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明永乐七年(1409)四月,明朝政府在吉林设置造船基地,把吉林当作加强辽东都司与奴尔干都司之间联系的纽带,专司建造运载官兵,粮草赏赐品和贡品的船只,同时也把这里作为官兵、粮草的转运站。
摩崖石刻意义重大
阿什哈达摩崖石刻是迄今为止吉林省内发现的唯一明代摩崖石刻,它是研究明代经略东北的重要历史遗迹。
关于阿什哈达摩崖石刻,明清历史都有记载,尤其是民国时期地方史志《永吉县志》有词条详解:“阿什哈达为满语,石山忽分为二之意。山距城二十五里,在松花江南岸,山脉山西东向,高六丈许,峰峦弯曲。唯麓有七里甚平坦,在此七里之中间,忽然中断有如门户,口宽约四十余丈。两旁之山,石壁峭立,口南不过百步,有大山巍然耸立,势若照壁。”
1961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更好地保护这一古迹,1983年,有关部门分别修建了“摩崖阁”和“阿什亭”,并在摩崖石刻旁边建立了吉林明清船厂历史陈列馆。2006年5月,阿什哈达摩崖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阿什哈达摩崖石刻记录了明代在吉林市造船的历史,石刻铭文与水师营、头道码头证实了吉林市曾为“船厂”别名的来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