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的笑容:捷克的军事博物馆们(下)
接下来的局势开始变得诡异起来,巴顿在西波西米亚军民共建的同时,不惜冒着挑起三次大战的风险命令部队继续东进,不过毕竟美国高层没巴顿这么战争狂人,已经出发的部队又被勒令退了回来,到了11月美军全部撤出了西波西米亚。顺便一提,原本驻留比尔森的第16装甲师在10月份就返回美国本土了,随后就被撤销了番号,成为二战期间寿命最短的一个装甲师,整个战争期间该部队只有12人受伤,堪称美军在欧陆损失最为轻微的师团。随后冷战铁幕降下,比尔森与整个捷克都被罩在了社会主义华约一侧,巴顿成了黑历史;而当冷战结束后捷克摇身一变成了北约成员,这段美国军管的历史一下又成了大大的光荣,乃至要专门盖起一座纪念馆了。
比尔森巴顿纪念馆
博物馆规模并不大
但做得挺漂亮
西波西米亚是二战中捷克唯一的美军战区
因为斯柯达工厂这里遭到了美军的大规模轰炸
比尔森热烈欢迎美军入城
美军撤离后这里成为苏联势力范围
当纳粹法西斯的黑暗帝国崩溃后,捷克斯洛伐克逐渐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同于德国柏林把社会主义民主德国作为一张文化名片的大吹大擂,一般游客在布拉格很难找到捷克社会主义时代的旅游景点,仿佛大家都在假装什么也没发生过。想看看那个躲在历史阴影里的社会主义时代,最好、或者说唯一的选择是位于布拉格共和国广场边缘的共产主义博物馆。这家博物馆的门票不能算是便宜,翻翻留言簿参观者除了欧美人士外中国游客也不少,反倒是捷克本国游客似乎不多。博物馆的陈列简约而又不失生动,所有展板都配有英文说明,就内容丰富而言可以说犹在柏林那家著名的东德历史博物馆之上,简直可以说一个现代史博物馆。
与匈牙利不同,一战后捷克的共产主义者与社会主义者选择加入第一共和国的联合政府,直到二战末期1945年各方达成的《科希策纲领》,捷克也还是一个中立的联合政府。二战硝烟散去冷战铁幕落下,根据美苏巨头的幕后交易,捷克属于苏联势力范围。在哥德瓦尔特的带领下,自1948年布拉格老城中央广场的二月事件以来,捷克开始了社会主义化进程,并最终在1960年正式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顺便一提,华约世界里通过民主大选取得政权的唯有捷克一家。
这或许是最好的时代,大地主的田庄被分给了小农,一座座高楼大厦在古老的城市中拔地而起,装备精良的军队重新建立,体育健儿们在奥运赛场上奋力拼搏为国争光,捷克的宇航员甚至还抵达了太空……捷克堪称是社会主义阵营中发展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有光必有影,就如博物馆的展厅被分为黑白色调截然相反的两部分那样:宗教遭到严厉镇压,言论与政治自由基本被剥夺殆尽。就如捷克那座半途而废的巨型斯大林纪念碑一般,这个时代看似如同一枚完美的银币,但在银币背后的影子里又藏满了现实问题。
更深刻的危机则来自经济领域。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与苏联的绝对捆绑与依赖,捷克僵化的经济自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便走向了失败。为了摆脱困境,自1968年初,杜布切克开始了有捷克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史称“布拉格之春”运动。社会主义小兄弟的这点离经叛道迅速遭到了苏联老大哥毫不留情的血腥镇压,苏军对捷克开始了闪电突击,而社会主义领袖杜布切克就如30年前资本主义元首贝奈斯那样选择了不战而降,民间的自发抵抗也很快被血腥镇压完毕。苏联这次“主权有限”的入侵遭到了国际社会从左翼中国到右翼美国的一致谴责,也使得社会主义制度在捷克彻底声名狼藉。1990年,随着冷战大环境的变迁,哈维尔领导的公民论坛在选举中大获全胜,就在这“连一块玻璃也没打碎”的政治剧变中,捷克悄然告别了自己的社会主义时代——同样在华约世界里是变身最为平和的一家。
布拉格共产主义博物馆
博物馆在改造之后面积大幅增加
捷克第一共和国诞生后不久变为纳粹吞并
在苏联红军帮助下复国后,捷克斯洛伐克逐渐开始社会主义化
捷克成为铁幕之后社会主义阵营成员
社会主义时代取得了很多了不起的成就
比如体育事业
在官方语境下,这是个蓬勃向上的美好时代
社会主义时代的教育
斯大林时代建立的巨大纪念碑,但在斯大林死后被拆除,仿佛是社会主义在捷克的一个不吉利的缩影
在社会主义时代,教会等组织遭到严厉镇压
以社会主义标准而言,捷克生活水平还算不错
但如果以资本主义标准,则是商品供应始终不足
捷特社经济改革的布拉格之春遭到苏联血腥镇压,苏联与苏联代表的社会制度从此在捷克变得声名狼藉
随着冷战大环境的变迁,苏联与华约集团逐渐走向崩溃
在哈维尔领导下,捷克实现了体制的平稳过渡
顺便,在宣告捷克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1948年2月事件里,哥德瓦尔德就是站在这座金斯基宫(现在是东方艺术博物馆)2楼的阳台上发表了著名的共产主义演讲,其历史地位堪比天安门城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