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揭幕百年名馆的世纪珍藏面世

“对于一所大学来说,没有什么比拥有一座博物馆更为重要的了。”1958年的夏日,当著名科学史大师李约瑟来到四川大学历史博物馆中,他感叹于馆内收藏的汉代石刻,并期待该馆能有足够空间来展示精美的珍宝。

60多载的岁月后,如今,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九眼桥旁新落成的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时,人们会发现这座玻璃幕墙与灰砖红边合围的宏丽建筑,继续诉说着川大博物馆历经百年的风华正茂。

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

7月23日,四川大学博物馆在闭馆近4年后,新馆落成并正式揭幕。同时,据四川大学官方公众号发布信息,新馆将于7月27日至8月10日试运行期间接待公众预约参观。

作为中国西南地区建立最早、也是中国第一座综合性大学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肇端于1914年,前身为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至今,该馆已有近110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博物馆之一。在上百年的风云变幻中,这里接待过陈寅恪、朱自清、顾颉刚等文化大家,更浓缩了西南地区民族学、考古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动植物分类学等学科发展的历程。

当下,在这座建筑面积7万余平方米,展厅面积上万平方米的新馆中,入藏文物涵盖32个门类,其中人文类文物共8万余件,动物标本14万余号,植物标本84万余份。穿梭在基本陈列展“西南天地·云汇大川”中,漫步在自然专题展、艺术专题展的展厅中,能够感受到四川大学博物馆百年名馆的世纪珍藏。

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展厅

1

从动植物、考古再到民俗

展现中国西南自然文史画卷

栩栩如生、姿态各异的川金丝猴、喜马拉雅旱獭等动物标本,在展厅中定格下鲜活的面貌;杜鹃花、绿绒蒿、报春花和珙桐等植物标本,向观众展示着大自然的美妙;还有来自三星堆的玉璋、玉琮,见证着川大博物馆与三星堆的百年考古情;以及大量来自汉代的画像砖、画像石,展示着川大博物馆在西南区域的汉代墓葬进行的持续考古调查和科学发掘……

步入以“西南天地·云汇大川”为主题的基本陈列展中,依次映入眼帘的是四个展厅,分为自然篇、考古篇、民俗篇、民族篇。其中,在自然篇中,观众能够看到以成都平原、横断山区、青藏高原的地势变化为轴线,利用标本、图片和场景复原展示了中国西南山川地势孕育的复杂生物种群。

基本陈列“考古篇”

步入考古篇中,重点呈现着20世纪上半叶先贤们在三星堆遗址的首次科学发掘、对汉代墓葬的持续探索,和对邛崃唐代龙兴寺遗留文物的全面采集,还有对邛窑、琉璃厂窑为代表的四川民窑的综合研究。同时,民俗篇浓缩西南地区民俗学、人类学研究的成果。民族篇则以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华西边疆研究学会的中外学者对横断山区、川西高原、岷江上游等少数民俗聚居地的考察为线索展示了当时藏、羌、彝、苗和纳西族的生活样态。

“川大博物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中国博物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揭幕仪式中,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也来到了现场。数十年前,他曾来到川大博物馆,如今走在焕然一新的新馆中,他谈起了新馆带给他的感受。

东汉西王母画像砖

“在这里,观众会看到自然、历史、人文、生物、动物等不同的板块。它既是文物的展览,文化的展览,民族的展览,还是动物学、植物学科的展。在一个博物馆里面,展示这么多内容,这是早期博物馆的一个贡献。”刘曙光说,如今博物馆的划分越发垂直细分,有地质、艺术等不同种类的博物馆。“这种综合性的博物馆比较少了,川大还保留着,这是它早期的特点。”

不难看出,川大博物馆自创建伊始就与不同学科的学术研究紧密结合。所以走入馆中,从不同时代川大师生保存的科研日志、笔记中,似乎也窥到了不同学科在此处生长发展的脉络。有趣的是,人们在展厅中不仅能邂逅摆放有序的文物,也能看到馆中复原的文物使用的历史场景,还有利用科技手段还原的上个世纪三星堆首次科学发掘的现场,以及安置着动植物标本的大自然场景。

“川大博物馆不仅收藏丰富,而且还有相当完备的档案资源,这是我们了解这些藏品、标本、文物非常重要的支撑材料。”采访中,四川省考古学会首任会长,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川大杰出教授霍巍说起这些精心打造的复原场景。在他看来,在将藏品资源与档案资源结合的基础上,采取场景复原的方式,也是新馆在展陈中呈现的亮点之一。

“让考古出土的遗迹遗物,让师生采集到的标本,都能够还原到当时的场景当中,也能让观众更深切地去理解考古出土文物的背景,以及动物植物标本所处的环境。在这样的场景中去倾听展品的故事,更深切地感受到馆藏的人文和自然藏品,及其所反映的中国西南地区自然人文的若干特点。”

元代黄公望、王蒙合作《山水图》轴

2

不止于一的“镇馆之宝”

百年名馆荟萃世纪珍藏

邛崃龙兴寺出土的石刻造像精美异常,一件断臂菩萨像堪称唐代佛教艺术雕刻精品;艺术专题展上黄公望、王蒙合绘的《山水图》轴,是王蒙和黄公望合作的唯一传世之作;色彩鲜艳的唐代青釉褐绿彩鹅杯,当它回首张口衔自己的尾羽时,尾羽就绽放如新荷;来自清代的金丝楠木嵌云石双面绘祝寿图八联屏,分别绘戏曲故事《郭子仪拜寿》和《八仙上寿》……

在不同主题的展厅中,似乎都能偶遇稀世珍宝。这些造型独特、工艺精美的文物,凝聚了历史的吉光片羽,将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暗藏其中,让观众穿越时空领略文化的厚重。譬如,在基本陈列的民俗篇中,就摆放了一件民国木雕重工彩绘花轿。这里复原了旧时婚嫁的喜庆场景,从开路的仪仗、迎新的花轿,到纳礼的抬盒等等一应俱全,从中可窥见中华文化历史传统的深沉厚重。还有一件清代银累丝点翠镶珠玉凤冠也在同一展厅亮相,似乎能看到新娘行走时摇曳,揖让时轻响,转侧时流辉。

基本陈列“民俗篇”中展示的婚嫁场景

艺术专题展,由古代工艺、书画艺术、织绣艺术三部分组成,这里是古人造物的殿堂。瓷质如凝乳、微泛浅青的清代德化窑白瓷观音立像,代表了复杂的缂丝工艺的清代缂丝红地八仙斗方,近代张大千罕见的巨幅真迹《黄山松云图》轴……各种奇珍异宝让观众眼花缭乱。

“可以说,我们的‘镇馆之宝’太多了。”采访中,当被问到馆内的“镇馆之宝”为何物时,霍巍笑着说道。在他看来,每一个不同的场馆里都有它的“镇馆之宝”,不是一件,不是一个单数,而是复数。“当然将来,我们也可以开展一个活动,让广大市民来评选他们心目中川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哪些。”

唐代菩萨立像

3

面向学子也面向公众

未来将是“第二课堂”

将时光倒回到1914年,当第一任馆长戴谦和(D.S.Dye)开始筹备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时,博物馆还只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展览、陈列也都还是遥远的概念。如今,历经百余年发展,四川大学博物馆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综合性博物馆,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馆藏、兼备人文与自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坚实的科研传统,卓立于世界大学博物馆之林。

新馆揭幕后,即将于7月27日至8月10日试运行期间接待公众预约参观。这也意味着,作为一座大学的博物馆,该博物馆的大门不仅向学校的学子开放,更重要的是,该博物馆面对社会大众敞开怀抱。如何让社会大众也能享受大学博物馆的资源,并从中汲取到不同学科的知识文化,也是大学博物馆要思考的课题。

“我个人的理解,川大博物馆有这么几个特色:人文和自然的结合,艺术和科学的结合,科学研究跟大众普及之间的结合。”霍巍说:“第三点尤为重要,川大博物馆所要承担的功能,一方面是作为大学博物馆,具有高校科研机构的特色,是培养高层级的科研人员重要的基地;但另一方面,也要敞开大门,面向社会大众。我们要走出象牙塔,把包括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的知识,化解为大家能够接受的、科学的科普知识,去教育孕育我们的下一代。所以川大博物馆应该要体现这个非常重要的特色。”

近年来,博物馆一改“高冷范儿”,越来越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方式。“文博热”体现了公众对博物馆的喜爱、对文化的需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下,社会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功能之一。采访中,霍巍也说到了这一点,表示在将来川大博物馆会是一个“第二课堂”。

“我们会有专家的讲座,有各种各样的研学活动。然后还针对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层次,我们可能要开展各种博物馆课堂。比如有针对小学生的,有针对中学生的,也有针对文物爱好者的。如果有人喜欢中国的书画,会有书画班,专门以川大博物馆的藏品为基础,去讲述中国书画艺术。所以将来,川大博物馆会是一个立体的、层面非常丰富的结构,我们用这样的方式,把川大博物馆的资源发挥到极致。这是我们下一步的设想。”

THE END
1.四川博物院“镇院之宝”欣赏四川博物院始建于1941年,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浣花南路251号,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在全国公共博物馆中占有重要地位。2009年,随着新馆落成,由四川博物馆改称现名。截止到2023年10月,四川博物院现有院藏文物35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7万余件。四川博物院拥有专职、兼职研究员30余人,先后研究出版了《四川博物院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5508692438221941&wfr=spider&for=pc
2.来四川博物院看镇馆之宝,有免费讲解跟着@点小艺 ,打卡#100家暑假必逛展览博物馆四川博物院馆藏文物35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7万余件。来看一下八个镇馆之宝。 1人面形玉佩:出土于巫山县大溪遗址一座儿童墓葬中,是我国首次发现的石雕人面像,距今约6000-5000年,其材质为火山灰岩,质地细腻,颜色漆黑,整体呈椭圆形,在石材两面的中间位置,正反https://m.dianping.com/ugcdetail/259104097?sceneType=0&bizType=29&msource=baiduappugc
3.川“阅”文物探秘四川博物院:文物与科技的邂逅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博物院的收藏的“镇馆之宝”独具魅力,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代表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说唱俑(央广网发 袁博伦摄) 四川博物馆讲解员张媛媛介绍说,东汉时期的说唱俑格外引人注目,这尊以泥质灰陶制成的陶俑,神态诙谐,动作夸张。东汉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蓬勃发展。http://news.cnr.cn/local/dftj/20240720/t20240720_526803393.shtml
4.四川这6大博物馆你可能去过,但镇馆之宝你未必知道!全国的博物馆数不胜数,随着时代的进步,博物馆的数量在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市、县开始重视文化产业,体现当地文化特色、历史战绩、名人英雄等各种文化的博物馆也正在规划中。旅游文化产业被人们所重视起来,也许你游览过的博物馆比较多,那么四川的这6大博物馆你是否去过呢,它们的镇馆之宝你又了解多少呢? https://www.jianshu.com/p/3f098f84e49a
5.2024四川博物院/馆(门票预约+门票价格+镇馆之宝+参观攻略)每座城市都至少有一座博物馆,在川府蓉城,坐落着一个--四川博物院/馆,是了解历史,探寻文化,走进四川的绝佳方式,也是四川旅游的热门景点!跟随小编看看四川博物院门票预约、门票价格、开放时间、参观攻略、镇馆之宝等信息吧! 四川博物院开放时间:全年 周二-周日 09:00-17:00;全年 周一 全天不开放 ;中国法定节假日 https://www.dahepiao.com/lvyounews1/20220926310821.html
6.三星堆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及其它馆藏珍品A. 三星堆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 【1】商青铜神树,1986年在 祭祀坑出土,为国家一级文物、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现藏于三星堆博物馆,是三星堆博物馆镇馆之宝。商青铜神树共有八棵,其中修复完整的一棵高达396厘米,是全世界已发现的最大的单件青铜文物,被命名为一号神树。 神树由基座和主体两部分组成,树顶https://www.meipian.cn/532ndaif
7.“万里长江行”探访团走进四川博物院,青铜器见证蜀楚“江水上下探访团成员仔细研读镇馆之宝。 长江滋养了四川生生不息的羌藏彝文化和巴蜀文化,构筑了四川底蕴深厚的文化基因。10月31日,“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万里长江行”探访团走进西南地区最大的博物馆——四川博物院,从它丰富多彩的馆藏文物中解读长江上游代表性文化——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并感知与荆楚文化的交流。 https://www.wuhan.gov.cn/sy/whyw/202311/t20231102_2292258.shtml
8.四川博物院常设展览 临时展览 在线全景展厅 特色主题 获奖展览 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色专题 万里长江,几千年文脉传承,涵养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百年考古,数百件青铜重器,相约四川博物院年度大展。 在国家文物局、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在中国考古学会的大力支持下,四川博物院联合长江流域博物馆举办的“山高水阔 长流天际——https://www.scmuseum.cn/sccms/node/115?subnode=859
9.中国30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曾听人说,参观博物馆就是一场穿越回古代的留学。这种感觉在看完纪录片《镇馆之宝》后,感受更加清晰。 可惜的是,纪录片中只选取了十件器物,上瘾却不能过瘾。今天就盘点一下全国 30 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下次有机会路过,不妨去看看。 1. 北京故宫博物院 | 《清明上河图》 http://www.pinjiwang.cn/pinji/vip_doc/8391193.html
10.四川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排行榜四川博物馆是始建于1941年的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该博物馆现有院藏文物35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7万余件,那么四川博物馆著名文物有哪些?四川博物馆镇馆之宝有哪些?排行榜123网为大家介绍四川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https://www.phb123.com/city/wenhua/vtxlgx26888.html
11.文化中国行看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初看南通博物苑,绿树成荫,鲜花烂漫,像个花园。再看,南通博物苑是植物园、动物园,又有科技馆、天文馆、自然馆等一系列展馆,很难用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去诠释。“它形成了一个室内室外互动展示的格局,一个‘苑’字道出了其特色。”杜嘉乐说。 南通博物苑的“镇馆之宝”都有啥? https://www.scol.com.cn/zlts_ss/202404/82512941.html
12.国际博物馆日来了,校园里有啥镇馆之宝?一流高校呼唤一流博物馆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从古币、古建,到古陶瓷,再到古代服饰,校园还真藏着不少“镇馆之宝”。不过,有的“养在深闺”外人未识,也有的“走出去、请进来”不甚频繁。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随着中国高校发展的历史册日益“增厚”,一流高校呼唤着与之匹配的更多一流博物馆。那么,如何力争一流?https://export.shobserver.com/baijiahao/html/613050.html
13.成都博物馆这些“镇馆之宝”满载成都故事“这个‘小人偶’就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完整的经穴漆人模型,也是成都博物馆最小的一件‘镇馆之宝’—经穴漆人。经测量它仅高14厘米,和它本身蕴含的重要意义比起来实在太‘反差萌’。”成都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小小一个漆人,不仅凝结着一段源远流长的中国医学史,更是在无言中承载着经脉医学的密码和蜀地医学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8070417452228724062&item_id=18070417452228724062
14.成都博物馆十大馆藏成都博物馆必看文物成都博物馆镇馆之宝盘点成都博物馆最大镇馆之宝镇水神兽 被誉为“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秦汉以前是一个水患较为严重的地方。据《华阳国志》的记载,传李冰治水时,曾造五头石犀厌水精。MAIGOO小编了解到,成都博物馆就收藏了一头秦汉时期的石犀,名天府石犀,是成都博物馆镇馆之宝。天府石犀于2012年出土于成都天府广场东北侧,长3.3https://www.maigoo.com/top/437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