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不久前在海昏侯墓中出土了刘贺珍藏的三件青瓷双系壶,大美至简,朴素无华,端庄内敛、古意盎然。这或许就是我国最早的瓷器之一,值得人们深入地研究和鉴赏。
一、白陶与原始瓷
在海昏侯墓中,与青瓷双系壶一起出土的还有陶罐、陶鼎、陶盒以及双系陶壶。它们基本上都属于白陶,通体洁白如玉,细腻温润,表面为网状印花纹,异常精美。(图1)用陶鼎和陶盒吃饭时可以一器两用,鼎和盒的下部当小锅用,上面的盖子打开后可以当碗或盘用,非常适合汉代的分餐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白陶器皿出土时全部都是破碎的,出土后是由有关专家精心粘结起来的,说明这些白陶质地坚硬,体大胎薄,很容易破碎。(图2)
图一
图2
这些白陶器皿都是陶器中的精品,一般只有王公贵族才能够享用。其胎质使用的原料与灰陶、黑陶及红陶不一样,而与制造瓷器的原料基本相同,烧制时也比一般的陶器温度要高些,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显著进步。这对于由陶器过渡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知道,白陶早在商代就出现了,与此同时,还有一种“青釉器”也出现了。这种青釉器具有瓷器的许多特征:它们的质地较陶器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烧制温度高达1100-1200℃,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器物表面施有一层石灰釉。但是它们与瓷器还不完全相同,被人们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众所周知,陶器的烧制比较简单,只要在地上挖个坑,留出烟道,填上柴草,再放上凉干的坯胎,之后覆盖一些柴草,用湿泥全部糊好封住,最后点燃柴草,燃尽后便烧出陶器。直到现在,西南某些少数民族地区还在使用这种方法制陶。然而,这种露天烧制的方法温度最高达到800℃左右,所以烧制出来的只能是陶器。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的先民们在这里止步不前。
而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却在“火的洗礼”中百折不挠地探索着,先发明了横穴窑,又发明了竖穴窑,到商代时人们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窑炉技术,窑内温度提高到1200℃以上。再烧制陶器时,便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三个现象:其一,有些黏土做坯的陶器会产生变形和熔融现象;其二,有些后来叫瓷土做坯的陶器会比低温烧制的更加坚硬;其三,有些黄色的黏土在高温下完全融化为玻璃质的黑、褐色釉。
这三种奇怪的现象一旦为人们所认识、所控制、所利用,烧制陶器便由量变产生了质变,原始瓷和真正的瓷器相继出现了。
陶与瓷的区别是什么呢?有人认为是有没有上釉,其实不准确。因为早在商代和西周,就已经出现了在陶器表面上釉的先例,秦汉时期釉陶和彩陶盛行,但它们本质上仍然是陶器。准确区分陶和瓷,主要有四个要点:
一是烧成温度不同。如上所述,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000℃左右。而瓷器的烧制温度则比较高,大都要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二是使用原料不同。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而瓷器一定要用瓷土作坯。最好的瓷土就是离海昏侯墓不远的江西景德镇的高岭土。
三是坚硬程度不同。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闷,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四是透明度不同。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等等。
在这四个要点中,最重要的是烧制温度和原材料。人们只要掌握了烧成温度的技术,并认识到瓷土与一般黏土的区别,便具备了发明瓷器的充分必要条件。
二、大美至简之器
这次海昏侯墓出土的青瓷双系壶,一共有三件,一大两小,其中一件小的还有盖。(图3)以此推断另两件也应该有盖。刚出土时有人称作“青瓷双系罐”,未尝不可。但是“罐”与“壶”还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罐比较矮小,特别是颈部稍短;而壶比较高大,特别是颈部稍长。因此,称为“青瓷双系壶”更准确一些。
图3
这种青瓷双系壶古人是做什么用呢?可以盛水,可以盛酒,但更重要的用处是做醢、盛醢。醢(hai音海)大约相当于现在用肉制成的酱,但比肉酱还要稀一些。醢的制作过程很复杂,一般是先把肉制成干肉,然后切碎,加进粱米酒曲和盐搅拌,再用好酒浸渍,密封起来,经过100天才可食用。用以制醢的不仅是牛、羊、豕肉,野味、水产也可以做,如兔醢、麋醢、鱼醢、蜃醢等。食用的时候,倒出来煎熬一下,加进米饭中拌着吃,据说味道异常鲜美。醢,还是一种酷刑,就是把人剁成肉酱制成醢。司马迁在《史记·殷本记》中记载:“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憙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实在太残忍了!
在《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中只展出了一件青瓷双系壶,而这件中国最早的瓷器之一真可谓大美至简之器,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图4)
图4
首先是器型至简。这件瓷器的器型属于最常见的双耳壶,以往的陶器中这种器型很多,有大有小。此青瓷双系壶目测高约40-50厘米,直口略向外撇,肩部有双耳,可栓提绳,深腹,腹壁向下收,底部较平无装饰。这种端庄至简的器型,显示着刚刚过渡到瓷的器物还保留着陶的器物那种质朴无华的本色。
其次是纹饰至简。青瓷双系壶最突出的是两个支起的小耳朵,平贴在双肩,上面挂着两个只起装饰作用的圆圜,可谓画龙点睛之笔。肩与腹部共有三道如绳索般的深色弦纹,生动而又不失庄重。肩部还有竖写“大□吉者”四字(□疑似“其”字),更显得文气十足。(图5)从双系下部胎体上的横纹判断,制胎时使用的是手工慢轮,转速不稳定,有时稍稍倾斜。
图5
再次是釉色至简。青瓷双系壶的胎色灰黄,器表内外均施青釉,釉较薄,不够均匀且不到底,更显示出一种古拙的味道。有些青釉流下的痕迹明显,说明上釉技术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尽管是单色瓷,但柔和纯朴,夺翠如玉。由此判断这件青瓷双系壶应产自离南昌不远的浙江越窑。
有人把上釉看得很神秘、很复杂,其实不然。古代人在瓷胎上施釉也是一件大美至简的事情。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找到了有一种完全是天然的黄黏土,叫黑釉土,捣碎加水,掺入常见的草木灰,搅拌均匀后涂在瓷胎上,高温烧出来就是青瓷釉。这种青釉因掺入的草木灰多少不同,烧制时的温度变化不同,导致出窑后瓷器上的釉色变化无常。后来人们称这种经过窑火烧制的变化叫“窑变”。
在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中,与青铜器、漆器、木器、玉器相比,瓷器是最少的,只有这三件。这说明那时瓷器很珍贵,它的使用尚不普遍,是王公贵族的专用品。很可能是刘贺当海昏侯后从南方购置所珍藏,而不是从山东昌邑带过来的。
三、开天辟地第一瓷
瓷器的发明,不仅对于中国文明的进程,而且对于全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都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那么,中国到底什么时候才有真正的瓷器呢?传统的看法是在东汉晚期。浙江上虞县西南上浦小仙坛,于20世纪70年代发现东汉烧造青瓷窑址,出土的器型有碗、壶、洗、罍、罐等,瓷片经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测定,确定为成熟的瓷器。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出土的一件东汉时期的青瓷双系壶,(图6)与西汉海昏侯墓中的青瓷双系壶,(图7)从器型到纹饰到釉色,几乎完全相同。据此,海昏侯墓中的这三件青瓷双系壶,有可能将中国制造瓷器的历史推进到西汉中期。
为什么这三件青瓷双系壶有可能改写中国制造瓷器的历史呢?
其一,它们来自中国瓷器的故乡——浙江越窑。这一点非常重要。目前,仅在上虞地区发现的古窑址就达300余处,其历史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尽管越窑附近目前发现的是东汉时期的瓷器,但并不等于说在这之前从来没有烧出过瓷器。从原始瓷发展到真正的瓷器,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时都可能发生奇迹。
其二,它们的釉色成分、色彩,与后来越窑的青瓷完全吻合。而且它们都非常完整,没有任何残缺,这与以往发现的个别瓷器残片不可同日而语。
其三,它们有成熟的烧制技术和造型工艺,而且器型非常典型。它们烧制的温度、工艺以及坚硬度和透明度,都与之前的陶器和原始瓷有一定的区别,而与后来的瓷器基本相同。
当然,海昏侯墓出土的这三件青瓷双系壶,究竟是不是真正的瓷器,还需要请中国科学院硅酸盐研究所作出最科学、最权威的鉴定,从烧成温度、显气孔率、吸水率、抗弯强度、三氧化二铁含量、二氧化钛含量等多方面拿出令人信服的具体数据。我们期待着这一刻早日到来。
总之,海昏侯墓出土的青瓷双系壶,有可能把中国人烧造瓷器的历史,向前推进二百多年。这真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信息,或许可以为长期以来学术界的争论,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从古到今,世界各民族对美的鉴赏定义尽管不同,但对中国陶瓷的喜爱却是一致的。透过刘贺所珍藏的华夏第一瓷——青瓷双系壶——我们仿佛看到,几千年前那跳动的窑火铸造了人类文明的永恒之美。
本文摘自王金中著《管窥汉代文明之光——海昏侯墓出土文物探析》
本文参考资料:《古陶瓷鉴识》、《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中国艺术》、《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展板说明、近期报刊有关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