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视野下的援外文物保护工作新理念
许言、袁濛茜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100029)
关键词:援外文物保护;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国际治理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了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从近百年来世界各文化强国建设、发展的实践来看,中国的文化强国建设应该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方面的战略、一体化推进。其中,做好援外文物保护工作,是国际领域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框架下,援外文物保护事业面临新的机遇,应不断调整工作理念,为世界遗产保护贡献中国力量。
一、中国援外文物保护工作从规模到效应的渐变
伴随着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中国从昔日的文化遗产国际合作受益者,逐步转变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合作的积极贡献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陆续在柬埔寨、乌兹别克斯坦、尼泊尔、缅甸、吉尔吉斯斯坦等6个国家开展了11项历史古迹保护修复合作项目,从中国对外援助事业体系内“一次性”的小项目,逐渐成为丰富高层互访内容、促进民心相通、有益文明互鉴的“小而美”的基础项目,既得到了受援国领导人的重视,也为密切双边关系增进人民友谊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9年5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主旨讲话中提出了促进亚洲文明交流互鉴的四点主张,表示“中国愿同各国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为更好传承文明提供必要支撑”。中国作为遗产资源大国,文化遗产数量多、类型丰富,在本国文物保护事业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文物保护技术和理念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应当顺应遗产保护全球化浪潮,积极开展援外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以修复项目为平台,不断深化与受援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专业、技术对话;不断加强与受援国人民之间的人文交流;不断疏通与受援国之间历史上的交往脉络;不断促进与受援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战略沟通,从长远角度推动两国关系再攀新高。
二、“遗产保护全球化”浪潮下的援外文物保护国际合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动下,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保护本国文化遗产作为基本国策。如今,文物保护、考古与历史研究的全球布局与世界视野,已成为发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本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面向全世界的历史研究和文物收藏;面向全世界的文物保护,尤其是战乱和贫困地区;面向全世界的考古发掘;拥有世界知名的专业机构、专家队伍和知名学者;在文物保护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等。
与此同时,“遗产保护全球化”的浪潮不断掀起,进一步促进了世界发达国家的对外文物保护与考古合作。其中,西方主要国家均坚持开展对外文物保护和考古合作的传统,起到了技术输出、价值观影响、国家形象塑造、文化外交的作用。
三、对中国援外文物保护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一)从文化强国建设和外交大局出发,高度重视文物援外事业的战略地位,建设援外文物保护储备项目库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入推进,沿线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资源富集的发展中国家会对中国提出合作要求。有的发展中国家文化遗产管理体系不完善、文物保护力量薄弱,遇到突发自然灾害对遗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大量价值突出的遗产亟需保护。而目前已经开展的援外文物保护项目有的是高层互访成果,有的是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号召,也有的是应受援国灾后援助请求,具有一定随机性,缺乏战略统筹和规划。
我国在文物保护修复领域已具备国际领先的技术能力,可探讨系统构建文物保护领域援外政策与行动计划,统筹部署援外文物保护战略布局,发挥好援外文物保护工作的巨大潜力,促进“一带一路”国家民心相通、文明互鉴。建议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计划地开展区域国别遗产调研工作,对遗产现状、遗产管理体系、遗产价值、当地可持续发展情况以及其他国家援助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确定重点国别和优先领域。选择影响力大、价值高、亟待保护的遗产进行修复,形成援外文物保护储备项目库。
(二)提升中国在世界遗产领域国际治理的参与度
中国经历了由国际合作受益者到世界遗产保护的贡献者的转变。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实践中,应不断提升中国在遗产保护领域国际治理的参与度。
基于中国长期以来在柬埔寨暹粒吴哥古迹的良好工作,柬埔寨政府不仅将核心区域的王宫遗址交给中国修复,更重要的是,中国还和印度同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柬埔寨)柏威夏寺保护国际协调委员会的主席国,参与组织柏威夏寺保护工作。中国在柬埔寨的文物保护工作正在发生由参与者转向引领者的变化。
针对重大自然灾害的紧急援外文物保护项目体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2015年尼泊尔8.1级大地震给加德满都谷地世界遗产带来巨大打击,尼泊尔向中国提出文物建筑修复援助请求,九层神庙修复项目应运而生,成为中尼文物保护合作的里程碑。尼泊尔总统班达里在视察项目的时候评价“九层神庙修复项目将尼泊尔古老宗教艺术与中国现代修复技术相结合,对文物采取保护性的修缮理念,值得学习。”自这次大地震以来,世界遗产委员会多次提议将加德满都谷地遗产列入《濒危遗产名录》,都遭到了尼泊尔政府的坚决反对。九层神庙位于尼泊尔首都杜巴广场核心位置,是加德满都谷地遗产的组成部分,也是当地标志性建筑。尼泊尔国家灾后重建委员会首席执行官苏希尔·格瓦力表示,九层神庙项目建筑主体修复完成对于尼泊尔国民来说是个象征和信号。尼方在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的报告中,将该项目作为积极修复震损世界遗产的实例以反对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主张,是对我援助工作成果的积极肯定。
震后的九层神庙建筑群
修复后的九层神庙建筑群
(三)针对文物修缮工程的特性,完善援外项目管理制度体系
开展境外文物保护工作尤其需要重视受援国地域特征,包括气候特征与宗教文化特征。在实施过程中,基于文物残损程度、工匠技艺水平和工作效率,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可预估和不可控制的弹性区间,需要采取必要手段,有效提升工作效率,确保工期不延宕。总之文物保护工程从本质上看是文化、科学研究活动,与一般的建设工程有根本区别。
(四)优化项目内容,打造“一揽子”援助方案
在已开展援外文物保护项目的6个国家里,柬埔寨吴哥古迹的工作持续了近30年,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项目布局与配套设施。2019年开工的柬埔寨王宫遗址修复项目工期为11年,项目内容包括文物建筑修复、考古研究、石刻保护、实验室建设、展示中心建设、环境整治和遗址展示7部分内容。该项目遵循“考古先行”的原则,将考古与研究成果作为修复方法以及遗址展示的依据。
王宫遗址空中宫殿
吴哥保护与发展管理局(APSARA局)无偿提供给中国队一栋办公楼,协助中方成立吴哥古迹保护中国研究中心,作为中柬技员术人交流与培训的基地,标志着柬埔寨政府对中国队既往工作的肯定和对未来长效合作的期许。茶胶寺修复项目实施期间,中国队在吴哥考古公园核心区主干道附近建设了展示中心,介绍中国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文物保护历程与研究成果,成为导游带领各国游客参观的讲解点。目前正在开展的王宫遗址修复项目计划在王宫内部建设展示中心,新的展示中心将弥填补王宫遗址旅游导览系统的空缺,同时将在暹粒建设中柬文物保护联合实验室,帮助柬方提升技术实力。这一系列的配套设施建设为中国队长期在吴哥保护事业中深耕细作奠定了基础,也为中柬文保人员之间技术与理念的深层交流、人力资源建设提供平台。
(五)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与团队能力建设
援外文物保护事业存在人力资源缺口,亟需加强能力建设。一方面,援外文物保护项目往往位于气候恶劣、生活设施较差的落后地区,要求长期驻守现场人员具备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如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修复项目,地处偏远,冬季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夏季气温高达50摄氏度,生活条件恶劣。另一方面,编制少、收入低、需要长期坚守现场等现状,使援外文物保护行业存在人才流失的情况。
援外文物保护修复对象一般都是宗教建筑和宫殿遗址,一旦修错将面临不可挽回的损失,同时也会造成争议。中国队一直坚持最“小干预”、“可逆”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的历史信息。如柬埔寨茶胶寺的山花,是寺庙的塔门上的石构件,通常由几块石头拼接而成,刻有精美的图案。在许多修复案例中,吴哥寺庙建筑山花的维修往往是通过打锚杆的方式,把石头串起来。在茶胶寺的修复中,考虑到暹粒暴雨与暴晒交替出现的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将加速锚杆的膨胀和老化,中国工作队决定采用不对石头造成伤害的拉杆加固山花。这是一种可逆的防护措施,既保证了山花的安全,同时也为未来更先进的技术应用留有余地。阿泽迪那·贝肖克教授作为ICC-吴哥常务科学秘书,对中国文物保护理念十分认同,认为中国队在吴哥的保护修复工作得到了柬方和ICC专家的好评。在修复实施中,对工程的尺度把握十分关键,要求从业人员有丰富的文物保护实践经验,只有严谨科学地修复文物建筑才能得到受援国人民和国际组织的认可。
修复后的茶胶寺
援外文物保护领域人力资源建设需要一定培养周期。法国远东学院暹粒中心于1907年开始,长期在吴哥地区开展调查与修复项目。长达百年的工作使法国远东学院在吴哥修复与研究领域成为权威,同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修复专家与吴哥学学者。中国在发展援外文物保护事业的过程中,面对浩瀚的文化遗产,也需要这样一个前赴后继的成长过程。
(六)助力受援国遗产地可持续发展
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州历史文化遗迹修复项目位于希瓦古城,修复对象周边有大量民居建筑。项目内容不仅包括文物建筑修缮,还包括对整个北门区域进行环境整治工程,在恢复古城风貌的基础上,改善了周边居民的生活设施。过去,希瓦古城的北门长期封闭,游客从西门进出,使整个游览路线集中在西部和南部。现在,中国队工作使得北门成为希瓦古城旅游路线的新亮点,周边居民纷纷将自己家改建成民宿。希瓦市市长朱玛尼亚佐夫表示,中国文物保护工作者使他感觉到非常亲切,这种亲切不仅来自两国同为亚洲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渊源,更来自中国文物工作者的敬业精神、专业素质和为百姓谋福利的热心。
修复后的希瓦古城阿米尔·图拉经学院
(七)疏通文化脉络,讲好文物援外故事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对象是一个民族历史上的珍宝,凝结着强大的民族认同感。在援外文物保护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通过考古与研究不断疏通中国与受援国之间的文化脉络,扩展对中华文明与其他文化圈碰撞与交流的认知,为更好地了解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广阔视野。通过对外援助修复项目促进中国与受援国共同保护珍贵的历史记忆,是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相互理解认同的有效途径。
发挥好文物保护项目的潜力,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让援外文物保护项目“活起来”,成为传播中国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与理念的新窗口。在遗产地现场通过建设展示中心,竖立LED大屏幕等方式在遗产地面向世界游客讲好文物保护故事。将中国与各国文物保护合作成果以多语种形式出版成系列图书。通过组织展览等方式,让各国人民更多了解、共享援外文物保护事业的成果。
总体来说,援外文物保护项目涉及三个方面:中国文物保护“走出去”、修复受援国民族遗产以及在世界遗产体系下的国际合作。文化遗产对于各国人民而言,都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是属于全人类共同的瑰宝。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具有特殊意义,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经之路。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框架下,通过积极发展援外文物保护事业,促进中国与世界文明更畅通地互鉴,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更温暖地联通,最终受益的,不仅仅是受援的国家和人民,还有我们自己。
作者简介:
许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XuYan,ChinaAcademyofCulturalHeritage,DeputyDirector-General,Researcher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高原街2号
袁濛茜,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际文物保护与合作中心(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中心)馆员
YuanMengxi,ChinaAcademyofCulturalHeritage,Librarian
NewIdeasofInternationalCulturalHeritageAssistancewiththeVisionofAsianInitiativeforCulturalHeritageConservation
XuYan,YuanMengxi
(ChinaAcademyofCulturalHeritage,Beijing,100029)
Abstract:ThearticlereviewsthedevelopmentofChina’sinternationalculturalheritageassistance,anditanalyzesthemodesandfeaturesofinternationalcooperationonculturalheritageconservationintheglobalizationofheritageconservation.Thearticlesuggeststhatinternationalassistanceforheritageconservationisintegraltotheapproachtoastrongculturalnation.WithintheframeofAsianInitiativeforCulturalHeritageConservation,thereareanumberofaspectstobeimprovedforinternationalassistance,includingcreatingapoolofprojects,enhancingChina’sengagementofglobalheritagegovernance,improvingprojectmanagementinstitution,developingaseriesofassistanceplans,strengtheningcapacity-building,realizing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designingpublicitystrategies.
Keywords:InternationalCulturalHeritageConservationAssistance,AsianInitiativeforCulturalHeritageConservation,GlobalGovernance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高原街2号邮编:100029E-mail:cachbgs@sina.com总机:010-84642221传真:010-84659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