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览丨纪念中国考古百年——重庆考古百年的回顾与展望工作动态

100年前的中国,浙江南湖游船上的曙光,宣告了中国人民的觉醒;100年前的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的科学发掘,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100年前的重庆,万州盐井沟古生物化石的采集开启了重庆历史的寻踪。

仲夏之际,长江之畔,渝中之巅。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建党百年和中国考古学诞生百年的双重喜庆之际,由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的“重庆考古百年展”于2021年6月22日在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枇杷山书院负一楼正式开展。

本次展览,共收集和展出了重庆考古百年之路的珍贵照片资料400余张,重庆出土的历代文物标本40余件套。同时,通过展示田野考古工具、仪器装备和工作笔记等实物,以及考古人笑脸墙、考古人手写寄语等,让观众从新视角、多角度走进田野考古,了解考古人。

[展览简介]

第一单元:探险——考古先驱(1921-1949)

20世纪20、30年代,一些国外的探险家、古生物学家、考古学家在重庆开展了带有业余探险性质的考古调查和少量发掘,开启了重庆乃至全国考古工作的萌芽。20年代初,以葛兰阶(WalterWillisGranger)、纳尔逊(N.C.Nelson)为代表的外国探险者考察了“重庆万州——湖北宜昌”的三峡河谷地带,发现并挖掘了万州盐井沟哺乳动物化石群。30年代,被称为“仰韶文化之父”的瑞典人安特生(JohanGunnarAdfersson)在重庆和三峡进行考察,葛维汉(DavidCrockettGraham)在重庆中学(现重庆市求精中学)发掘了汉墓,成为重庆考古的开端。

20世纪20年代万州盐井沟化石产出场景

安特生(1874~1960),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1921年经中国政府批准发掘河南仰韶村遗址,揭开中国现代考古学序幕。

安特生拍摄的重庆

30年代末至40年代,抗战爆发后,一大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者迁入陪都重庆。以郭沫若、常任侠、卫聚贤等为代表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和历史研究学者,在重庆江北、沙坪坝等地进行了主动科学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促使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在巴渝大地上生根发芽。“巴蜀文化”的提出、峡区博物馆的建立、故宫南迁文物和重庆出土文物的展览等,极大促进了重庆文博事业的起步和发展。

郭沫若和卫聚贤展示重庆汉墓的出土品

第二单元:探索——守护文脉(1950-1996)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在开展大规模基础建设的同时,也推动了以政府为主导的重庆考古工作的启动和发展。1951年,西南博物院在重庆成立,在院长徐中舒等人的组织下,开展了成渝铁路、宝成铁路等沿线的考古调查和试掘工作,1954年巴县冬笋坝船棺葬墓群的发掘更是成为其后数十年巴蜀文化研究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初的西南博物院

1954年巴县冬笋坝墓地发掘现场

1970年代中期,工作人员在北碚陈列馆对发掘的恐龙化石进行修复

1972年12月涪陵小田溪墓群发掘现场

1958年“四川省长江三峡水库文物调查队全体合影”

1973年巫山大溪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彩陶罐

1973年巫山大溪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彩陶瓶

1993年全国政协钱伟长副主席视察三峡文物保护工作

1994年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规划组组长、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等一行在奉节考察

1995年四川大学考古学专业师生在云阳李家坝遗址开展试掘工作

第三单元:探究——巴渝溯源(1997-2011)

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建设工程,影响广泛。配合三峡工程的文物保护任务艰巨,堪称世界上最大的文物保护工程。1997年至2008年,在国家文物局的领导和重庆市文物局的有效组织下,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张忠培先生等专家全程指导,全国110家考古院所和高校的考古工作者数千余人苦干十多年,全面完成三峡文物保护考古工程,共完成地下文物考古项目541项,发掘面积131.3万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标本约14.3万件,掀起了重庆历史文化研究的高潮,重庆考古事业空前发展。在这场文物抢救的壮举中,各地考古工作者不负重托,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在重庆考古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在实施三峡考古工作的同时,伴随着重庆经济的腾飞,配合基本建设的文物保护工作亦步入常态化。2001年开始,重庆考古人成系统、成建制地投入到本地文明的追根溯源工作中,探索和完善了本地区的基本建设工程文物保护工作流程。在乌江彭水电站、嘉陵江草街航电枢纽等大中型基本建设文物抢救性发掘中,发掘了合川猴清庙遗址、酉阳笔山坝遗址、邹家坝遗址、清源遗址等一批重要古遗址,填补了重庆地区的空白,对于构建重庆古代文化序列具有重要意义。

1997年6月19日,全国文物系统支援重庆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作会议

2000年丰都冉家路口遗址发掘场景

2001年巫山大溪遗址发掘场景

巫山大溪遗址大溪文化墓葬切割搬迁

巫山大溪遗址出土大溪文化骨器

2002年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黄景略先生视察涪陵小田溪墓群出土文物

2002年涪陵小田溪墓群出土战国鸟兽铜尊

2002年忠县中坝新石器时代遗址剖面

忠县中坝遗址出土东周圜底罐

2003年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张忠培先生检查丰都玉溪坪遗址

工作人员对出土动物骨骼进行湿筛拣选

三峡出土青铜器保护

合川猴清庙遗址航拍

酉阳清源遗址发掘现场

第四单元:探绎——传承文明2012-至今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重庆考古转变为基本建设考古、后续三峡考古和主动考古并驾齐驱的时代。2012年“后续三峡”考古启动,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作为项目管理和实施单位全力推动,十余家高校和文博机构也参与其中。重点开展了巫山大水田遗址、忠县临江二队冶锌遗址等147项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0万余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标本约2.17万件/套,及时抢救保护了三峡消落区文化遗产资源。

多学科的应用、“一体化保护”理念的形成,主动意识、课题意识、问题意识的提升,促使重庆考古工作全面开花。史前考古、巴文化考古、宋元(蒙)战争防御体系考古、宗教考古等精彩不断、成果丰硕。考古简报和报告刊布量质并举,考古研究成绩突出,逐渐显现出重庆考古的特色和风格。

THE END
1.中国珍藏文物,让你一次看个爽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是中华文物收藏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整体规模在世界博物馆中位居前列。2012年游客接待量达到537万人次,2013年达到745万人次(当年全球第三),是全世界最受游客欢迎的博物馆之一。下面我们一起来鉴赏这些珍稀藏品:孝端皇后凤冠 万历皇帝定陵出土,禁止出境展文物,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7756116074285405&wfr=spider&for=pc
2.中国十一大国宝文物件件都是无价之宝中原融媒华夏上下五千年,中华大地孕育出丰富的智慧结晶,先人们留下了无数珍宝文物,而这十一件不仅工艺精湛、珍若拱璧,其颜值更可谓精绝艳艳,美至毫巅,独步古今。 第一 红山文化:C形玉龙——中华第一龙 C形玉龙 /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是龙的国度,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国古代人们心目中的神。因此,红山文https://zyrm.zyjjw.cn/minsheng/202411/111740.html
3.中国文艺网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1983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定为国宝级文物,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为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马高34.5厘米、长44.5厘米、宽10厘米、重7.15公斤。其铸造工艺为范铸马身,然后再与马尾、马腿、蹄下飞鸟等部件分别铸合制作而成,铜腿内夹有铁芯以增强http://www.cflac.org.cn/syhdx/202405/t20240518_1320309.html
4.《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青铜器卷(西周)》内容简介: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古代青铜器最重要的藏馆之一,朱凤瀚先生主编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青铜器卷》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次大规模地系统地对馆藏青铜器整理著录、深入研究,分为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五个分册,全面展示了国博所藏之国之重器。 https://www.chnmuseum.cn/yj/xscg/xszz/202010/t20201027_247929_wap.shtml
5.会议第四届古代玉器青年学术论坛纪要南京博物院3、北村遗址出土玉器简介 发言人:姬翔(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姬翔简要介绍了杭州市北村遗址考古出土的玉器概况,共清理良渚时期墓葬141座,其中北村北91座,北村南50座。南部台地下墓葬整体等级较低,随葬品一般只有1-3件陶器。北村南东部墓葬等级较高,与台地下的低等级墓地明显分开,显示出了明确的等级分化。其中M106是https://www.njmuseum.com/zh/newsDetails?id=357539
6.头条文章中国国家博物馆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 建党百年特展在首都博物馆拉开帷幕 首博简介: 首都博物馆于1953年开始筹备,1981年正式对外开放,原馆址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孔庙。作为北京市“十五”期间重点文化建设工程,首都博物馆新馆建设项目的立项申请,于1999年得到北京市委、市政府批准,2001年经国家发改委报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699367423738529
7.中国文物常识/不鄙文丛(豆瓣)内容简介· ··· 沈从文先生所做关于中国文物的研究,虽然是根据工作需求和工作内容,或论及其来源,或深究其工艺,或拓展其发展及应用,或针对某一案例进行分析讲述等,但他并非像一般文物研究者那样行文平铺直叙,逻辑生硬刻板,以固定套路研究文物,而是以文学家的姿态去梳理文物相关的常识,从欣赏文物的角度,论述各种文物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33433/
8.扬州博物馆扬州博物馆、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简称“双博馆”)位于扬州市风光迷人的明月湖西侧,整体建筑造型独特,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建筑与环境交融合一的设计理念。双博馆建筑面积25000㎡,展区面积10000㎡,馆藏文物14万余件,馆内共设有8个展厅,全面展示扬州地方历史https://www.yzmuseu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