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御汤遗址博物馆于1990年建成开放,是我国唯一一组以皇家汤池遗址为陈列主题的专题性博物馆。1996年10月,唐华清宫遗址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4月,在华清宫温泉总源北侧的建筑工地上,偶然发现了一些古建筑遗迹和大量的莲花纹砖、青棍砖等建筑材料。
有关部门随即组成华清宫考古队,经八年的发掘考证,在4000多平方米的遗址区内,相继清理出星辰汤、莲花汤、海棠汤、尚食汤、太子汤、梨园小汤等唐代皇家汤池遗址。
汤池的造型平面呈现“北斗七星”形状,分为“斗池”和“魁池”两部分。“南有山为阳,北有川为阴”,符合上好风水条件的星辰汤,独具美感。
建于公元747年,因汤池平面呈一朵盛开的海棠花而得名海棠汤,科学的汤池供水系统,足以见证唐代时期沐浴文化的发达。
莲花根植于大地土壤之中而花浮于水的设计理念,让莲花汤实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是唐华清宫遗址中最有气势、最具代表性的汤池。
专供皇帝近臣及为嫔妃服务的官员们沐浴用的尚食汤,形制较小,工艺简单,但由于对此汤池记载较少,留下诸多疑问和猜想值得我们探索。
太子汤建于贞观十八年,是唐太宗令阎立德修星辰汤时,专为皇太子修建的沐浴汤池。虽距离水源较近,但借用太宗汤池的排水道作为供水道,寓意着来自“御汤”的温泉能使皇太子常沐父皇恩泽。
唐梨园遗址博物馆
唐代共有四个梨园,时至今日,“皇帝梨园”“太常梨园别教院”和“梨园新院”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只有华清宫的“随驾梨园”遗址犹存。
1994年1月在华清宫东院基建时偶然发现了一组比较完整的唐院落建筑遗址和一座汤池遗址,经专家论证,确定为华清宫梨园遗址。
它是目前我国唯一一处发掘出土的唐梨园遗址,对研究唐代建筑结构、宫廷布局及古代音乐舞蹈发展史,提供了珍贵详实的实物依据。
清理出土了小汤和梨园部分建筑遗存,出土绳纹、手印纹条砖,莲花纹方砖、瓦当等唐代遗物,当我们近距离去看,感受梨园文化的魅力。
最为珍贵的是一件宫殿建筑的舞伎须弥座,须弥座壶门上有一组乐舞图,是珍贵的唐代乐舞文化文物资料。
梨园遗址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展示唐代梨园艺术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也是世界上第一座音乐遗址博物馆,这里不仅有大唐王朝的梨园遗址,还承载着绚丽多姿的唐代乐舞文化。
珍宝馆
为了更好的展示华清宫的历史文物,2014年9月30日,珍宝馆落成开放,这是华清宫景区历史上第一个精品文物展览馆,是一个反映华清宫数千年历史的通史陈列。
这里展示精品定级文物、字画共107件,其中文物64件,字画43幅,展品中定级文物共15件,一级文物2件,二级文物2件,三级文物11件。
北魏《振兴温泉之颂》碑是华清宫遗址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高154厘米,宽72厘米,厚19厘米,盘龙螭首,梯形趺座,碑文588字,共19行,足行30字,竹帛难存,碑石永固,成为华清宫最早的实物物证。
唐华清宫三彩套兽作为国家二级文物,采用唐三彩陶釉工艺,釉色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富有生活气息。
华清宫内出土的青釉瓷器大多为宋金时期,盛唐之后,华清宫温泉并没有因为政权的变更而被遗忘。后晋天福年间(公元936-公元943年),后晋高祖石敬塘将华清宫作为皇家道场所用,更名“灵泉观”,出土的青釉瓷器多为此时所用。
半个多世纪前,华清宫也曾关系着整个中国的命运。而在那段不平凡的岁月中,是历史最好的见证,这就是国家一级文物《蒋介石手谕》。
宫苑自然景观
作为中国唐文化旅游标志性景区,中国四大皇家园林之一的华清宫,拥有旖旎秀美的山水风光,自然纯净的骊山温泉,吸引周、秦、汉、隋、唐等历代帝王在此修建离宫别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