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设艺术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使用建议论文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陈设品作为室内环境装饰的必需品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地位逐渐攀升,陈设艺术设计水准已经成为判断室内环境设计品位的一种重要标志。陈设艺术品一定要融入室内环境,但是也不能被室内环境压制,只有这样才可以在室内营造一种良好的景观效果,为室内环境艺术设计锦上添花。
1当前室内陈设设计的主要问题
目前室内环境的陈设艺术中都存在一味地强调空间规划,忽略室内空间界面处理的问题,很少或者基本没有将陈设艺术归纳为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导致出现过于强调室内装饰装修,忽视陈设设计的情况。如果设计师没有精心、仔细地设计陈设品摆放的位置、大小,将陈设品随意摆放,可能会使整个室内环境视觉效果受到严重破坏,降低室内设计的格调。室内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室内陈设设计、室内装修设计以及室内空间设计等三大模块。其中室内空间设计是室内设计的`首要要素,其主要负责改造室内空间的比例、大小、格局,调整室内空间形态尺度设计,使室内空间能够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陈设设计也被称为“软装饰”,主要是合理搭配绿色植物、灯具、家具以及布艺等,丰富室内空间设计风格。
2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陈设艺术的几点建议
室内环境艺术主要是完成建筑主体结构后,结合建筑使用功能、性质等各方面要求后深入设计室内空间,对室内界面进行装修设计,然后再合理搭配应用各种艺术陈设品,在室内设计出二次空间。陈设设计水平对于室内环境的舒适度、精美度都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应该妥善处理好室内陈设设计和室内环境设计之间的关系,设计出更完美的室内环境布局。为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2.1突出室内空间的个性特点,提高空间价值
室内空间应该具备美观性、舒适性,空间特殊的话也应该具有自身独特的内涵。室内环境中的任何装饰物以及陈设品都应该和室内环境设计风格保持协调一致,完全融入室内空间环境中,这样才可以突出室内设计风格,使整个室内空间环境看起来更加意境。设计室内环境陈设的过程中,允许装饰物以及陈设物风格和室内风格存在些许的差异,通过对比设计手法也可以给人们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如果能够合理应用对比,势必可以设计出一种独特、新奇的室内空间环境。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室内环境陈设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控制和整体空间设计风格存在差异的陈设品数量,数量不宜过多,只需要能够起到点缀效果就可以。
2.2加强地域性空间环境设计,突出个性化
我国传统文化非常推崇“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理念,主张温文儒雅、端庄、对称的文化艺术,在陈设设计中的审美品质非常高。室内设计中常常会应用一些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物品,比如屏风、字画等,设计材料也是以沉重、有灵性的石头,流光感较强的金属以及朴素的木质等为主。通过一些华丽、富贵的施工工艺,可以使陈设设计体现出独特的风格,也可以彰显出我国独特的民族文化。
2.3确保陈设设计和室内环境设计艺术的整体性
为了满足室内环境设计的装饰性以及功能性需求,体现室内环境设计的独特风格,一定要合理把握色彩、造型、空间以及管线之间的衬托和虚实关系,而且应该努力协调好装饰物、家用电器、家具和器皿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空间这个载体突出陈设品的层次变化,比如家具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室内空间陈设品。
一般家具主要包括观赏性家具和实用性家具两种类型,其中观赏性家具主要包括陈设架、屏风等,而实用性家具主要包括床、柜子、沙发等储存性以及坐卧性家具等。家具不仅仅具有较强的实用功能,同时也具有组织、分割空间的作用,使空间形成独特的风格。例如,如果将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成中式风格,可以利用屏风以及博古架将客厅以及前厅的空间进行分割,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其功能需求,也可以起到装饰的作用。陈设设计的过程中,最首要的原则是使用性,其次才是装饰性,在选择家具的质地、比例、装饰效果、尺寸以及质地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整体空间环境的形式美,确保室内环境和整体设计风格保持统一。
参考文献
[1]王苏弦。《室内陈设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8)。
[2]刘珈池。《室内陈设在环境艺术上的应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4)。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当中必须要最大限度反映出本土文化这一原则,通过价值较高的理念吸收空间艺术的精髓,进而设计出凸显个性化含义的艺术作品。而设计人员在个性化设计的时候不可以过于追求突出个性,不重视作品和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性。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主要探讨了环境艺术设计的特点和其影响因素,并且提出了在环境艺术中体现个性化的策略,旨在能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个性化;策略
1环境艺术设计的特点
(1)当前环境艺术设计注重人文特点与自然特点二者的统一,拥有极强的艺术性以及服务作用。所以,在当前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要求设计人员一定要尊重人们的根本利益。在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中提倡无害性和积极性二者统一,当中无害性实际上指的是环境设计一定要达到人类和自然二者的和谐,设计必须要拥有合理性。并且不管是针对人类或者是自然,在设计时以及设计出来的作品均不可以造成任何不利的影响。而积极性实际上指的是环境艺术设计出来的作品必须是积极的,具有正面导向意识为主体的,不会给人一种负能量的情绪。
(2)当前环境艺术设计注重完整性和多样性二者统一,要求环境艺术作品设计必须要拥有精确的统一理念,同时还能够表达各种审美对象提出的要求,实现完整性和多样性共存统一。
(3)当前环境艺术设计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的二者的统一,简单的讲,当前艺术作品不仅要达到人们心理及生理方面提出的审美条件,还应该适应人们的生活,拥有一定的实用性。
2对于环境艺术设计造成影响的因素
2.1风格化约束
个性化设计属于设计工作者对于自然认知流程当中本能体现的一种,必须要对自然界的常规进行良好的掌控。在对城市和居住环境实施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通常更加重视城市设计的理念,这也是优化城市居住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让城市整体更加拥有特色,在设计过程中其风格化属于设计人员创作个性的体现,对于个性化设计要起到约束的作用。
2.2空间应用作用提升的要求
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条件,一定要重视加强环境的质量,并且环境意识深入渗透也是其顺利发展的必要路径,必须要针对空间应用作用的基础上对个性化设计提出要求。在具体设计的时候,一样的空间,采取不一样的风格进行个性化设计均能够加强空间的应用作用。2.3科学和艺术的融合站在科学艺术视角去看,环境艺术个性化设计属于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注重人们生活空间和环境之间的互动,不同的文化艺术含义在初期构想,再到设计以及装饰和陈列,包含每一件艺术品的摆放均属于设计范畴,高水平的设计人员均能够巧妙的把住户的想法进行加工,实施艺术处理。
3.1强化空间应用作用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前环境艺术设计涵盖了更多的内容。个性化设计过程中既要注重环境生活方面的质量,还应该在设计当中反映艺术特色。在个性化设计中添加环保理念,并且要求设计工作当中还应该注重作品和环境二者的和谐,必须要充分满足住户的需要。由于住户工作性质不一样,每个人习惯也不一样。所以,环境空间应用作用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就是空间一样,也会由于设计风格不一样,导致其应用作用也不一样。所以,我们一定要不断强化空间的使用功能,同时还要注意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表达。
3.2重视环境艺术设计风格化
环境艺术在实施个性化设计的过程中,要求必须要具体体现出客观世界当中存在的全部事物的解释。在个性化设计反映抽象认知流程的时候,应该在特殊环境中对于自然界客观规则实施掌控,设计人员应该制定设计计划,不可以过于追求体现浪漫主义。针对设计人员来讲,可以在多个设计计划当中挑选出最优秀的一个,必须要熟悉多种艺术方式,在展示设计风格的`前提下,使人们的多种需求得到有效的满足。同时还要在设计中融入文化设计的元素,让人们能够最大限度了解自然以及其他地域人们生活习惯和风俗。除此之外,由于受到部分客观因素带来的影响,要求设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创新,使环境艺术个性化设计得到合理的表达。
3.3科学和艺术结合
个性化设计工作的核心就是外部环境与人们生活环境二者之间的和谐统一,环境艺术设计这项工作作为一种注重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工作。其涵盖丰富的内容,甚至每一件艺术品摆放的具体位置都必须要经过设计人员的深思熟虑。所以说,高水平的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尊重住户的想法,采取有效的方式对其进行艺术处理。另外,在环境艺术设计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环境,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由于生活当中人们对于自然资源没有合理保护,这一行为导致生活环境不断恶化,人类生存环境越来越差,所以,一定要加强环保意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4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中其个性化的进一步解析,使我们了解到环境艺术设计中想要凸显个性化,要求设计人员在个性化设计的时候不可以过于追求突出个性,必须要重视作品和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性。一定要基于优化环境这一根本目标的基础上,使人们对于个性化方面的需求得到有效的满足。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环境艺术设计质量的基础上,体现其个性化设计。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给环境艺术设计中个性化体现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1]胡议丹,胡佳.浅谈环境艺术设计及其个性化[J].现代情报,2014,03:221-222-223.
[2]邱玉蕊,杜佳麟,郝振欣.试论环境艺术设计及其个性化[J].才智,2016,09:275-276.
[3]何礼.论环境艺术设计及其个性化[J].艺术科技,2013,01:120-121.
[4]王玉华.关于环境艺术设计及其个性化的探析[J].科技风,2014,04:181-
[5]张健.环境艺术设计中个性化的问题探析[J].现代装饰(理论),2014,03:196-19.
中高职课程衔接环境艺术设计论文论文
一、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职和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现状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课程设置以学科为中心
(二)专业课程内容缺乏统一标准
(三)课程实施未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辽宁省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招收两类生源的学生,并且进行统一教育培养,一类是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一类是来自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高职院校采用混合教学。普高生没有任何专业基础,而中职生文化基础较差。高职院校在课程设计时往往以招生人数较多的普高生为对象,以零起点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也是造成中职、高职课程内容重复的根本原因。近两年辽宁省3所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招生情况,教学模式均采用混合教学。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
建设应遵循的原则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主要区别是“职业化”,我国职业化教育一是中职,二是高职,因此两者均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只是层级不同,为培养优秀的职业人才,中职教育应和高职教育形成一个统一的职业教育体系,这就涉及二者衔接的问题,最终达到有机衔接的核心就是课程体系的衔接,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衔接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使中高职形成统一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能力本位原则
职业教育首先要明确自身的培养目标,要搞清与普通教育的区别,确定自己的培养方向,这就是明确“能力本位”的问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无论是在中职阶段,还是在高职阶段都要明确“能力本位”,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通过什么培养手段,教授给学生哪些知识,使学生具备哪些职业能力,这些都是需要在“能力本位”上考虑清楚的问题。所谓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能力本位”原则,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意思维,扎实的艺术表现技能和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以适应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市场导向原则
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首先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因为职业教育首先要为市场提供人才,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一定要遵循市场导向,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实践教学的开展,突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充分开展工作室项目式教学。因此课程设置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并且要针对岗位需求,开设不同层次的实践课程来满足市场的需求。为避免课程重复和实践能力重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根据各自岗位的要求,进行技能划分,高职培养的职业技能要强于中职培养的职业技能。
(三)多元化原则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形式,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过程,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考虑到学生对技能的接受程度,合理的`编排课程,中职和高职两个培养层次的课程设置要体现技能由简单到复杂,知识点由易到难。中职的课程设置不宜过多过难,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高职的课程设置要考虑到中职的知识点,否则容易造成课程设置上的重复、断档、脱节等问题。
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路径
(一)根据行业需求,确定培养模式
职业院校的教材选用,要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目前职业院校的教材编写主要是教师,而教师多数较缺乏行业背景。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行业人才参与到教材的编写当中来,把教师的理论知识与行业专家的实践经验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材。同时,要加快毕业生能够尽快适应企业工作,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系于采取工作室教学模式,模拟公司化管理,项目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提前进入工作角色。
(二)优化课程结构设置
中高职课程衔接涉及到课程内容的衔接,中职学生毕业升入高职,已经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进入高职后与高中生并班学习显然不适当。高中生的文化基础较好,但是专业知识基本空白。两种生源的混班授课必然会影响课程质量。对于普高生源来讲应该对其进行技能补课,充分利用其良好的学习能力快速将技能操作课程基础夯实;对于中职生源来讲,文化基础薄弱,必须对中职生源进行文化基础知识的补习。在教学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建议不同生源的学生分班授课,优化高职的课程结构设置,中职生源的学生在项目设计类课程中要体现出设计方案的延伸和提升,要体现出高职的高层次职业教育。
(三)实施学分制管理
中职和高职的课程体系衔接应以学分制为基础,施行动态弹性的衔接。这就给职业教育管理部门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中职和高职的课程设置,可以由教育部门下达学分标准,中职和高职两种学历对应相应的学分总数。学分制可以解决不同生源学生授课的问题,因此课程设置必须合理。在学分制的大环境下,通过不同生源的导向,让高中毕业生多选择专业基础课程,让中职毕业生多选择文化基础课程,经过一年的学分制课程导向和因材施教,在二年级的时候,两种生源的学生之间的差距就会有所减小,项目设计课程对于所有学生来说就不难开展,同时也符合高职的高层次职业化教育的理念,培养出具有职业能力的设计人才。
(四)建设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职业院校要培养高能力、高素质的学生,就必须有高能力的教师队伍。职业院校的教师要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不断提高,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最好能够满足当前行业对职业高级人才的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对行业的认识和实践能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注重项目的实践经验,应鼓励教师经常下企业参与实际项目设计。辽宁省职业院校目前加大了对教师培训的力度,让教师自我提升的同时,也给教学带入新鲜血液。中高职的教学管理制度应逐步完善,教学环节管理严格,施行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双监督”政策。高职院校应多开展教师交流,沟通教师教学情况,有助于教师间相互学习和提高。将教师的实践能力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去,改变教师授课课时工作量的单一化评价体制。鼓励教师引进企业实际设计项目,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具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有助于教学和行业之间的接轨,使中职和高职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茶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创新论文
摘要:当前人们对设计活动的认知和理解也更加“理性化”,尤其是人们更多将生态、绿色和人文等诸多理念思维层次化融入到整个环境艺术设计活动的具体实施进程中,通过丰富设计素材,优化设计理念,从而实现环境艺术的丰富创新与优化。本文拟从环境艺术设计活动的创新背景理解入手,结合传统民间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分析,通过细化认知传统民间茶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活动的融合可能性分析,从而探究应用传统民间茶文化创新环境艺术设计活动具体理念。
关键词:传统民间茶文化;环境艺术设计;创新理念
1环境艺术设计活动的创新背景理解
无论是我们对环境艺术设计活动的价值认知不断成熟,还是现代技术发展的推动力等等,都让该设计活动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进入了创新发展的新机遇期。
1.1大众审美理念的成熟发展:渴求环境艺术设计机制创新
1.2技术应用的全面提升:助力环境艺术设计机制创新
设计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意思维下的布局与构造,所以,就环境艺术设计活动开展的本质特点和实际诉求来说,如果想要实现最佳设计效果,就需要充分注重发挥现代技术上的具体应用优势。近些年,智能技术和信息化的告诉发展,以VR技术为代表的新型技术,成为信息化时代的重要产物和标志,在该技术具体应用过程中,其通过具体利用模拟三维立体空间这一整体优势,从而使得观众自身能够产生亲身入境的感觉,同时这也便于设计者能够在设计方案完成之后,就对设计效果形成感知,因此,在虚拟技术日益更新、日益完善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合理使用该技术,创新实施环境艺术设计已经成为不可逆的发展趋势。
1.3传统文化的集中表达:环境艺术设计机制创新的“本源”
环境艺术设计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设计活动,从本质上看,这实际上是一种基于大众认知和理解前提下的具体创造,尤其是其中所传递和表达的更重要的是一种设计思维和文化认知。尤其是该设计活动最终是能够为观众带来视觉认知和实际感受的综合活动,所以如何才能更好发挥传统文化应用优势的关键前提下,通过合理利用具体的艺术思维前提下,通过选择合适的设计材料,从而在优化设计布局的关键前提下,实现整个设计活动的最佳效果。
2传统民间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分析
客观地看,我国民间茶文化的内涵是层次化、多样化的,其中既包含了能够具体应用与设计活动的素材内容,同时也具有着优化设计理念的整体内涵,尤其是其中所表达的规律,以及独特的艺术内涵和文化潜质,从而使得整个设计活动在满足大众诉求的本质前提下,实现对民间茶文化的有效应用。民族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就当前时代看,科技更新速度大大提升,东西文化理念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进一步加剧,可以说,如今已经进入到文化多元深度融合的重要时代,所以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具体研究传统民间茶文化元素在整个环境艺术设计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影响和综合应用价值,从而在理性认识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递与创新。民间茶文化是茶文化体系的核心内涵,其中所诠释和表达的,不只是成熟的文化体系,同时也是对大众生活习惯和习俗的融入与表达。当然,结合我国民间茶文化体系内涵看,其中更多是一种大众文化,无论是该文化体系所包含的元素内容,还是其中所具体传递和承载的理念,都充满了大众色彩,这也使得其能够被具体应用于整个环境艺术设计之中。
3传统民间茶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活动的融合可能性分析
从当前时代背景看,文化与艺术之间的全面融合,不仅仅是当前时代中最为重要的特色,同时更是我们应用传统文化资源,优化环境艺术设计活动机制的关键所在。所以,总的来说,在该设计时,如果我们能够选择融入合适的文化元素内容,那么其中所能够具体实现的,将不仅是设计元素丰富,更是设计活动的品质化提升。所以设计者自身必须注重加强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活动中的具体运用效果,并且确保发挥和实现其理想的价值作用。当然,如果能够对传统民间茶文化进行合理化改造,并且使其应用于具体的设计活动之中,其事实上,将为该文化体系的传承与诠释,提供了合适的'载体。不仅如此,当前人们对设计活动的理解也更加全面,比如关于生态理念的认知与应用,从而使得该设计活动具体实施时,需要将具体的生态环境融入其中,通过丰富诠释设计新意和价值内涵,实现设计活动的本质效果。
4应用传统民间茶文化创新环境艺术设计活动具体理念分析
5结语
[1]陈坎友;徐慧宁;李蕴嘉.基于民族审美的城镇环境艺术设计研究——以民族地区城镇化为背景[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3):111-112.
[2]李洋;赵晓蓬.基于会展场馆建筑设计领域下视觉导视系统的有效途径研究———以武汉国际博览会展中心场馆设计研究为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1):103-105.
[3]田密蜜;陈炜;赵衡宇.新技术新材料催生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浅析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技术与艺术[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5):117-119.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人才培养问题探讨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在这样的环境下,本文分析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定义以及其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了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不足,并详细的分析了三类高校在该学科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美学;实践;施工
当前,我国每年建造大量的房屋,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艺术设计这个专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因此,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素质及能力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只有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取的进步,才能更好的培养出数量多的,质量高的,并且能够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设计人才。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定义以及发展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定义
环境艺术设计本意为人居环境设计,既为人们居住空间环境进行设计和规划的学科,可以分为室外环境设计(景观设计)和室内建筑设计。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创立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由于中国经济和生产力刚开始发展,以及在当时的背景下需要一定的室内设计人才,中央工艺美院率先开设了室内设计专业。20世纪70年代,随着城镇化进程速度的加快,为适应社会需要,中央工艺美院的室内设计专业率先改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范围从室内设计走向了室外环境设计。正是在此时,我国正式的将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学科创立出来。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
二、开设环境艺术设计这门学科的不同类型的高校
三、高校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艺术设计发展存在的问题是教育上存在的缺陷
目前,虽然环境艺术设计迅速发展,但是其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在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颁奖大会上,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谈到装饰行业言道:“市场秩序混乱、缺乏诚信意识和服务意识、科技创新能力低、设计和施工总体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其中所提到的设计和施工总体水平低下问题与人才的培养有着紧密的联系,亦或者可以言设计和施工以及创新是大多数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人员所缺乏的,这与高校的设计人才培养有着紧密的联系。概而论之,是由于高校的教育培养上的问题才导致了上述的一些设计装饰行业的问题。
(二)开设环境艺术设计的不同类型的高校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梁立民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发展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4).
[2][3]辛艺峰.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才培养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8(3).浅析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人才培养中问题
作者:汪天雄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环境艺术设计中艺术性发展因素探析论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艺术性;空间
一、西方绘画艺术及美学原理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
二、立体构成理论对环境设计的影响
三维结构本身是创建一个三维空间,三维结构有很多的表现形式,通过体块,采用天然材料和一种生命力和艺术大地艺术形成的`创作安排。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唤起美感和爱的人生追求。环境艺术设计本身是三维结构的应用,生活环境设计的艺术,不仅丰富了会场语言和建筑景观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审美和在环境设计中使用的值要一致。现代环境设计为了艺术的更加突出的设计,整体采用新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通过抽象或半抽象的方法在空间形态上的几何语言来概括,以便继续推动新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的精神,不断提高富人的精神家园的物质世界。如“北京天安门”,“法国艾菲尔铁塔”,“自由女神像美国的”好景观环境设计不仅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但也增加了区域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氛围。总之,立体元素和大地艺术创新的应用程序,可以不断提升环境设计艺术,环境设计绿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也不断推动作用。
三、平面艺术的创新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现代图形作品通常是用平面构成,色彩可以被用作平面元件,在艺术创作中使用的平面分割方法中的现代景观,在平面规划的景观布置的线条,画方法解释,让空间分布更加美观。空间与各种立体透视图的使用,和平面的设计更加巧妙的相结合,让更多的艺术效果更到更完美的价值。如在表现形式,具有视角吸音等科学原理相结合,景观叠加使用单体创造更奇妙的效果。
四、结语
[1]于中兴.刍议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多元化发展方向(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05)
[2]庞闪闪,安尊志.我故偶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多元化发展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15)
[3]张策.中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中实践课程设置探索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4]肖佩.当代中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14.
茶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的理念、创作手法及创新点,与自身的传统元素交融,形成具有独创艺术的审美观感。在现代环保理念及仿古风的兴起下,各茶楼茶社甚至非茶场所,都在借鉴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进行环境艺术的设计与应用。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及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茶文化;美术元素;现代环境艺术
1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
1.1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内容及特点
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包含了在点、线、面、光色等各个元素下的关于茶文化的雕塑艺术、绘画艺术和建筑艺术。在传统茶楼中,为营造清新舒适的饮茶氛围,室内的光色应用都比较柔和。为了契合传统山水画的古朴质感,古时人们都会用真正的树根雕塑成桌椅,用山石刻成摆件模具。随着现代仿古茶楼的兴起,为节能环保、节约成本,人们开始用假石做茶楼的摆件。设计师在并非真石的材料上,首先进行雕塑,将不必要的地方去除。雕刻完成后,再进行造型色彩的明暗刻画及线条塑造。将密度较低的物品绘成密度较高的山石,并借助茶楼中的灯光效果,将假石的凝重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在进行美术创作时,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的会交叉同时进行。茶文化下的美术元素并非独立的个体,而是能够互相促进、互相交融整合,以达到环境设计最优效果的整体。综上,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最大的特点便是其内容斗争性下的同一性。
1.2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现代化发展
现代茶楼茶社甚至茶主题酒店的兴起,促进了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的广泛应用及发展。为营造传统氛围、在全国多地茶楼中凸显出自己的个性,各茶场所设计师利用美术绘画与雕塑相结合,在茶场所的外围及内壁都进行壁画根雕艺术的设计。为契合全球化的流行趋势及外国友人的审美观感,部分茶场所还会将西洋油画与中国传统茶画相结合,发展出茶场所独特的艺术。传统茶美术元素的应用,让全国的众多茶场所成了本地茶乡旅游业的“地标建筑”。而现代茶场所的'覆盖式开展也促进了茶美术元素的创新。由此可见,在千篇一律的主题场所中找到具有独创性的发展方向及设计构思,是茶传统美术元素在现代应用时的首要考虑问题。
1.3现代环艺设计的传统茶美术元素
茶传统美术元素不仅在茶场上有所发展,随着美术元素的成熟及应用的创新性,茶美术元素也逐渐开始应用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各个方面。一方面,除了涉及茶文化较多的“景观艺术”及“茶场所艺术”,其余非茶环艺设计也开始逐步应用茶美术元素进行装饰。现今各民宿、饭店甚至大型商场,都会将茶画、茶具摆件及具有茶元素的物品进行展示,以提高场所的艺术性。另一方面,在茶美术元素的思维影响下,现代环艺设计不仅开始考虑内部整体视觉观感和使用性的协调,还对外部墙壁进行修饰,以契合街道文化。茶美术元素的黄金分割构图法、三度空间量感率及体积明暗透视法等美术创作方法,也作为主要设计思路被广泛应用。
2现代环艺设计中的传统茶美术元素分析
2.1环艺物质形态艺术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下的物质形态部分,指的是在原有设计基础上的进一步实体操作。不管是装饰、绘画、雕塑还是建筑元素的设计,最终目的都是为现代环境艺术服务,都会将图纸进行实体创造。前文提到,为追求创新发展,现代环艺物质形态中对于茶元素的应用不再千篇一律,而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思维想象。然而经过数据分析可知,现代环艺的美术设计图纸太过注重茶元素的想象和新奇,忽视了其转换成物质形态后的实际效果。除了部分仅具美感而不具实用价值的美术设计,更有许多本身是实用目的的美术设计质量不达标。在此设计下,物品的使用年限大大降低。有些设计师仅考虑美术元素的创新应用,但没有考虑到后期修复与当地的气候湿度。
2.2环艺意识形态艺术分析
环境设计艺术下的意识形态艺术指各类环艺设计的主题理念及创作思维方式。一方面,受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的影响,不管是哪类场所的环境艺术设计,尽管其使用价值和主题价值不同,但都开始围绕“环保节能”及“弘扬传统”这两个宏观理念开展;另一方面,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创作思维中,设计师将传统茶美术元素的构图方式作为参考,将美术元素下各个方面的融合作为借鉴,应用在环境艺术中。经过传统茶文化的意识形态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现代环艺逐步多样化,各类主题场所取代了千篇一律的楼房与景观,雕塑、建筑、绘画的融合发展也更为娴熟,部分环艺设计师甚至在进行传统与现代设计融合的体系建设。
2.3室内外陈设元素光色分析
室内外陈设元素光色,是基于环艺物质艺术形态与意识形态的共同作用发展下而形成的整体视觉传达观感。室内外陈设元素的光色设计材料及色彩限定多有不同。室内因灯光颜色和灯光位置的固定性,灯光对陈设物品的光色有增强作用。因此其陈设材料的色泽度可以不高,陈设材料的色彩置顶也大多不需做过多处理,直接本色为主。然而室外陈品物品因受多变天气影响,因此,色彩饱和度要求较高,运用的美术材料也是可以通过光热变化而变化,以此契合天气变化的高级材料。通过室内外不同材料及色彩的应用,能够让进入场所的人产生一种循序渐进的代入感。综上,室内外陈设元素通过茶文化美术元素的合理应用,其设计的使用体验感日益加强,其场所的主题意义及价值塑造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现代环艺设计中的传统茶美术元素发展策略
3.1提高设计工程质量
基于现代环艺设计过分注重茶美术元素的创新性而忽略其实用性的问题,必须提高设计的工程质量,以达到使用体验和审美体验的平衡。首先,在不同新提出的创新美术元素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模拟实验,进而判定在此设计下的最佳制造材料。通过不同创新美术元素设计的特殊性,找出其普遍性规律,进而通过已经制定好的材料制作工程,制定出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材料应用体系。其次,在设计时,考虑到不同的外部环境影响。特别注意室外的天气和人为影响。对于在室外创造的环境艺术,要高度应用美术三度空间元素及高阶设计材料,保证室外环艺的持久性及可行性。最后,不能一味追求固化美感而忽略质量指标。在设计美感的前提下进行实体制作时,根据制作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可以在不改变原有主题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适当修缮,以保证最终工程的高质量。
3.2美术意识思维融合
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下,茶场所运用了各个美术部分的意识思维,将其即兴融合发展以便创新。然而现阶段的茶美术元素已经应用到了除茶场所外的各个方面,基于现代环境艺术范围的广度与深度,必须进一步加强美术意识思维的培养,以便其思维意识在非茶场所的环艺设计中得到最优发展。一方面,全国各省市的茶文化美术元素研究机构,应当以茶场所为例,将各个部分的美术意识思维进行模拟整合,制定出美术意识思维融合后的结果体系,以便其余环境艺术设计能够有所借鉴。另一方面,将已完成的美术意识思维融合体系进行试点应用,成功后逐步进行推广。以循序渐进的模式将茶文化的美术思维意识普及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避免直接应用时的设计思维误区。
3.3协调装饰比例美感
对于茶美术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场所陈设光色分析可知,目前大多场所过于追求“个性化标签”而导致整体装饰过于杂乱,无法平衡。根据传统茶文化美术理念可知,在杂乱无章的装饰环境下,如果想保持原作者的创作理念,不舍得丢弃任何陈设,可以通过空间置换、物品视觉叠加的方式协调装饰的比例和美感。设计者首先将顾客需求的理念及陈设一一罗列,面对罗列陈设庞杂的情况,设计者对可以删减的部分进行删减协调;对于不能删减的部分,设计者可借鉴茶美术的光影理论进行空间置换,将杂乱的物品模拟场景,排列演习,通过规律性的美术思维意识,找出最适合场所环境的陈设方式。
4结论
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创新发展了现代环艺设计的思维理念及创作的手法方式。通过提高茶传统美术元素下的环艺工程质量、普及茶美术思维模式理念等策略,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逐步在现代环艺设计中普遍应用,并以自身的优势保持着良性循环的发展趋势。
[1]范君.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17):70-71.
[2]赵莹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6(02):80+82.
[3]刘岩,苏志海.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构思[J].黑龙江科学,2013(11):242.
[4]汪滢滢.中国民间美术元素与茶文化在茶室设计中的运用[J].福建茶叶,2017,39(09):89-90.
摘要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电子信息时代,虚拟现实技术也逐步发展起来,并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目前,虚拟现实技术还未广泛应用,但是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所起到的作用打破了传统环境艺术设计的思维模式,发展前景一片大好。但是虚拟现实技术还未完全成熟,而且虚拟现实技术所需的硬件材料成本很高,所以到目前为止,虚拟现实技术还未能够广泛应用。但是我们相信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虚拟现实技术一定会发挥出其惊人的价值,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就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认识和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展开讨论。
自计算机问世以来,人们就开始不断地探索利用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并取得了惊人的效果,其中虚拟现实技术更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发挥出其惊人作用。目前,我国虚拟现实技术由于成本高、技术还不成熟等因素还未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广泛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给环境艺术设计带了全新的局面,使环境艺术设计更加便捷、快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艺术工作者的工作劳动强度,并且丰富了人类的创作手段,提升了创作能力,使艺术以更加多元形式展现给人们。
2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
2.1虚拟现实技术的起源
2.2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1)虚拟现实技术弥补环境艺术创作中存在的不足
在虚拟现实技术辅助环境艺术设计出现以前,环境艺术设计往往受到活动经费、场地、工作设备的限制,使环境艺术设计不能顺利进行,不但不能使环境艺术设计达到预期的效果,还会浪费人力物力。而虚拟现实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缺陷,艺术设计工作者只要移动鼠标,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环境艺术设计所需的现场构建,这不但能够降低设计成本,还能够及时对设计作出修改,有效地对环境设计做出预案,加深工作者对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内容的理解以及把握。虚拟现实技术辅助环境艺术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艺术创作的效率。
(2)虚拟现实技术能够避免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威胁
环境艺术设计中难免存在一些潜在的危险和一些突发状况,一般我们看到的电视节目都是利用提前录像来代替直博,以免发生突发状况,但是这大大的降低了设计者对作品的感性认识。而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可以模拟现场,给设计者极大的现场感受,并避免了对人身的伤害及其他安全隐患,并能够及时修改设计方案。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艺术创作者能够极大程度地表达自己的艺术意图,欣赏者可以更加方面的领悟作者的创作精华。
(4)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了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虚拟现实技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使环境艺术创作达到全新的高度,环境艺术创作也是科学技术得到充分地利用。两者相辅相成,使科学技术力充满艺术内涵,也是艺术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也使人类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5)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提高项目预算精确度
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模拟现场,提高设计人员对作品的认识,进而能够有效地提高项目预算精确度。
3结束语
环境艺术设计正在因为计算机的普及以及虚拟现实技术成熟发生巨大的转变,相比于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虚拟现实技术辅助艺术设计的优势也越来越突出,虚拟现实技术帮助环境艺术设计者冲破传统的束缚,激发了环境艺术设计所蕴含的的巨大潜力,为环境艺术设计开拓出巨大的发展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师也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依靠繁琐、单一的手段来表达环境艺术设计思维。但是虚拟现实技术成本还较为昂贵,不能广泛地应用到环境艺术中。而且虚拟现实技术并非圣物,没有一点点瑕疵,艺术家只有学会将艺术与技术适当的结合起来,才能做出经典的艺术作品。
[2]谭毅.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03(10).
[3]何博知.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2,04(15):95-96.
[4]王晖.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2,07(15):14.
[5]李熙成.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09(15):68.
摘要: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许多新技术、新工艺被应用于各个领域中,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各个领域的发展。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方法是难以将设计效果进行真实而又清晰的展示的,用户也无法身临其境的感受到环境艺术设计的魅力,而VR技术的诞生,无疑为传统环境艺术设计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得到了有效弥补。鉴于此,本文便以城市环境设计作为实例,以此深入研究环境艺术设计中VR技术的应用思路。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VR技术;应用;
ResearchontheapplicationofVRtechnologyinenvironmentalartdesign
LiuFu-yingChengJie
AnhuiPolytechnicUniversity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inrecentyears,manynewtechnologiesandprocesseshavebeenappliedinvariousfields,whichgreatlypromotesthedevelopmentofvariousfields.Inenvironmentalartdesign,traditionalenvironmentalartdesignmethodsaredifficulttopresentthedesigneffecttrulyandclearlyanduserscannotfeelthecharmofenvironmentalartdesignpersonally.ThebirthofVRtechnologyundoubtedlymakesupforthedeficienciesintraditionalenvironmentalartdesignmethods.
0.引言
1.VR技术介绍及其基本特征
1.1VR技术介绍
VR技术的实质是一种虚拟现实技术,其是通过众多先进技术的集成化应用而形成的,在这些众多先进技术中,主要包括互联网技术、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等,VR技术能够为用户提供一种虚拟化的三维环境,用户可在这种虚拟的三维环境中进行多维度的感知和交互操作。虚拟环境是由众多设备共同支撑的,其能够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来进行不同虚拟场景的展示,使用户在虚拟场景中能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实感知。
1.2VR技术的基本特征
对于VR技术来说,人类在感知虚拟场景时,主要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等来实现的,利用VR技术来构建虚拟场景,需要确保该虚拟场景被人类的感官功能所感知,同时还要确保人类的某些行为能够与场景中的事物进行互动,这种互动从本质上来说是虚拟的,其并不具备真实的触觉效果,不过人们却可以通过视觉来对这种互动进行感知,可以说,这是VR技术的基本特征之一。除此之外,在利用VR技术构建虚拟场景时,这种虚拟场景是会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而进行变化的,其本身具备明显的构想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类的想象力,因此构想性也是VR技术的一大基本特征。
2.VR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对环境艺术作品进行设计的初衷是为了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而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在进行环境艺术作品设计时,通过一系列方法和手段的使用来提高作品的设计质量,使其具备更高的展示效果。为了满足这种设计初衷,人们逐渐将VR技术应用于其中,通过VR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使环境艺术作品的设计质量得到大幅提高,还能使作品的展示效果变得更加逼真、直观,进而有效打破传统环境艺术设计方法中存在的局限性。
3.环境艺术设计中VR技术的应用研究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来说,其和VR技术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VR技术不仅能够为环境艺术设计工作提供海量的信息支持,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便捷性,还能使用户在感受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时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进而为用户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3.1环境艺术设计中VR技术的应用流程
城市环境艺术是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城市的建设质量,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将VR技术应用于其中,其流程主要分为以下步骤,首先,在应用VR技术时,需要利用AutoCAD软件来对城市的规划区域进行描绘,并在SketchUp中导入各种样式的线条,然后进行三维模型构建,并对构建好的三维模型进行贴图处理,在此过程中,需要将模型导入到VR技术平台中,以便于对模型中的设计细节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使模型的展示效果变得更加丰富、真实,进而形成最终的设计方案,最后再利用输出设备将各个设计方案的三维效果图进行输出来进行后期筛选和使用。
3.2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VR技术构建三维模型
3.2园林环境艺术设计中VR技术的具体应用分析
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中,对园林环境的艺术设计是必不可少的,而通过VR技术则能够实现对真实园林景观的模拟,其能够实现园林景观在虚拟场景下的渲染。在园林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中,需要应用到很多种类不同的树木,而相对的建筑物却较少,这也使园林环境艺术的设计难度比较大。而通过VR技术的应用,则可通过动态贴膜及面片建膜等方式来设计园林景观。VR技术在园林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步骤如下,首先需要对园林景观中的各个要素进行分类规划,并将原始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利用AutoCAD、VRML、3dsMAX等软件来进行三维建模,并根据不同方案的设计效果来构建实时多方案数据库,最后再对这些设计方案进行筛选和选择后进行合成输出。在构建园林景观模型时,其景观可分为动态与静态两种,这需要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来规划园林的游览路线,并将各种景观要素和游览路线进行结合使用,从而使用户能够在游览路线中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园林场景的设计效果。
3.4交通环境艺术设计中VR技术的具体应用分析
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交通环境艺术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我国汽车数量大幅增加,这也给城市环境带来了很大的交通负荷,从而给城市交通带来了不小的影响。通过VR技术来进行交通环境艺术设计,能够使城市的交通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在应用VR技术时,需要通过各种设备来对城市交通环境进行模拟,将城市中分布的道路作为基础,以此实现对各个街道的虚拟仿真,同时根据不同街道的交通实际状况来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此实现对城市交通环境的最佳规划。在交通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中,需要在VR平台中对各种对象所具有的空间位置关系进行自由的'组合,应先在虚拟场景中构建某个对象,然后根据该对象的位置关系来构建其他对象。在路口设计中,需要根据各个街道路口的车流情况来对虚拟道路进行设计,然后将其他对象作为参照物来构建交通信号灯、经过车辆、楼房等三维模型,并通过JavaScript脚本的利用来进行相应的修改。
3.5小区环境艺术设计中VR技术的具体应用分析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中VR技术的具体应用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而明确了VR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优势,可以说,将VR技术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其前景是非常广阔的,特别是在城市环境的艺术设计工作中,更是有着其他设计方法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对VR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已经成为环境艺术设计领域未来发展的重要举措。
[1]孙传志,程晓雷,秦洋,杨萍,向阳.VR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居业,2018(06):31-32.
[2]刘洁.VR技术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07):68.
[3]钟华志.VR技术在应用型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模式与效果评估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7(11):213.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环境艺术设计;应用
一、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前景
在我国,虚拟现实技术最早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长达三十几年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与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相比之下,在思维方面有了极大的突破性,在设计表达方式上更具有综合性,进而有效缓解了二维尺规对形式方面所产生出来的影响。虚拟现实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十分明确的:未来会朝着高效的处理功能、高质量的图像技术方向发展,并且随着这些技术不断发展,其输入和输出设备也能不断得到提升,从而使得虚拟现实技术在处理能力方面变得更强,最终使得虚拟现实技术的功能变得更加强大,环境艺术设计得到改善并且其潜能也不断发挥出来。但是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同样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虚拟现实技术在设计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在人际活动的需求方面进一步加强,设计虚拟现实技术时需要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渗透到其中,将人对于精神物质以及环境的需求放在设计的首位。由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设计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因此设计人员设计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客户的感受。
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对环境艺术进行直观地展现
在利用虚拟技术对设计方案汇报时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采用这种技术和客户进行沟通能够达到传统方式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可以给客户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通过对整个设计环节中的各个元素进行演示,进而清晰地反映出来每个元素之间的关系,通过方案展示能够让客户对设计方案有着更进一步的人数。同时,客户还可以与设计师直接沟通,探讨其中存在的不足。
三、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的优势
四、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和环境艺术设计的需求吻合
五、总结
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动画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不断取得了飞跃的进展,在这种背景之下虚拟现实技术也随着发展起来了。虚拟现实技术的产生对于环境艺术设计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并且这项技术能够发挥出其他技术取法取代的效果。因此,今后我们还需要对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进一步探索,不断挖掘这种技术的潜能,使得这种技术在未来能够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环境艺术设计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珊珊.基于沉浸式传播分析虚拟现实技术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35(06):9-10.
[2]陈秋实.VR技术在应用型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模式与效果评估研究[J].大众文艺,2017(22):189-190.
[3]杨浩婕,邱雅慧.关于沉浸式传播的虚拟现实艺术设计策略分析[J].设计,2017(19):113-114.
[4]秦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实训课程体系的探索——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四川建材,2017,43(07):242-243.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VR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并且在环境艺术设计当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利用VR技术可以将环境艺术的设计内容进行直观展示,使环境艺术可以从传统思想的局限当中脱离出来,利用虚拟现实的手段对抽象思维有一个直观的表达。并且,在将环境艺术设计与VR技术整合过程当中,设计者是基于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上来进行应用的,这将会在具体的应用过程当中强化人的感知,可以更好的促进VR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当中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环境艺术设计;应用研究
VR技术通常是需要网络以及多媒体技术来支撑,且其在功能性方面表现出是一种综合的信息技术。VR就是虚拟现实,这种技术基于电脑的系统来将虚拟的情景在画面当中展示出来。并且,在展示的过程当中,融入了人的语音语调以及各种肢体动作,使其能够完整的在虚拟画面中得到展现。由于VR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比较完善,所以将其广泛的应用到各种设计当中。本文将针对VR技术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当中进行研究,从VR技术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入手,对应用的效果和范围展开具体的分析。
1VR技术概述和特征
1.1浅析VR技术
VR技术依旧是虚拟现实技术,其实质是将一系列先进技术进行集合,比如计算机仿真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通过将这些技术进行集合营造出一个三维立体的虚拟环境,并且利用多种设备来使虚拟环境能够支撑,最后实现多维度的信息空间。VR技术会根据用户需求的差异性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来构建不同的虚拟场景,并最终将虚拟的场景展现给用户,使用户能够在立体场景中获得趋向现实的感受效果。
1.2VR技术的特征分析
人类在进行感知时依靠的是视觉、触觉以及听觉各方面能力,通过VR技术手段构建的虚拟现实环境,其需要达到的最佳效果就是能够满足人类的感知能力。当前的VR技术手段尚未达到比较完美的感知效果,但也具备一定的感知能力。并且,人们可以在虚拟的环境当中能够与虚拟的事物产生互动,尽管这种互动并不是真实意义上的触觉效果,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使人们视觉上感受到互动,也是VR技术的一种独有特征[1]。在虚拟的环境当中最主要的特征是其构想性,通过对虚拟环境的探索,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想象力中的场景需求,这是VR技术中最显著的特征。
2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VR技术的价值
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宗旨是能够使用最低的成本设计出最大效益的设计方案。这就需要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要采取一切可行性的手段来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质量和效果得到提升。那么将VR技术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当中也是适应了当前状况的需求,环境艺术设计方案的内容在展现的过程中会使人难以理解,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可以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相应的支撑,并且使设计方案能够更直观的展现出来,这将会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质量和效果达到更高层次。
3VR技术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之中的研究
3.1将艺术设计的效果直观展现
环境艺术设计的展现从最早的手绘图纸到电脑的效果图制作再到建筑动画制作这一发展进程,已经经历了多次展现手段的变更。而虚拟现实技术在当今时代的广泛应用也为环境艺术提供了新的展现形式。与传统的展现形式相比,通过虚拟现实的场景来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加以展现,可以使客户在虚拟环境中通过触觉、视觉以及听觉全方位加强对感官的刺激,使环境艺术的效果展现的更加直观。
3.2改善环境艺术项目的经济效益
3.3有效避免环境艺术设计方案中的问题
4结语
参考文献:
[1]裴晓阳.虚拟现实技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需求与应用[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7,(06):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景观规划设计课程反思论文
总论:景观规划设计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媒介。城市化和工业化使现代景观设计成为有别于传统造园的职业,也因为职业的社会化分工的需要,而出现了景观设计师的称谓。本文旨在对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的现状分析,来寻求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的新发展。
1.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现状分析
(1)过于强调软件操作
高职教育需培育高学术,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固然要重视技能,但技能不单单是软件的操作,因为软件只是一种工具而已。设计能力、施工能力本身就是一种技能,是不同于单纯理论的实际操作。就目前高职景观规划课程来看,大多偏重于CAD,PS,SU等软件的实际操作,忽略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态意识及社会意识。学生们往往软件操作能力很强,但是设计的实际项目缺乏分析,不够合理。
(2)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不够系统
2.发展方向
(1)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改革
(2)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经过基础理论,专业理论,顶岗实习,最后到职场的过程,每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必须加强基础理论课程教学。虽然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不同,高职教育更加重视实践,但基础课程是提高职业技能的奠基石,是学生的职业道德及行业规范的重要体现。其次,专业理论应实行项目化教学。教师必须是有实际项目操作的经验和能力,带领学生共同参与到实际项目中来,在做项目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意创新的能力,软件操作能力。再次,顶岗实习环节是强化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顶岗实习要鼓励学生走出去,到国外,到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实习锻炼,了解新锐的`设计理念及先进的设计技术,开阔设计视野。
(3)积极推进师资建设
陶瓷文化具有地域性,它在特殊的文化氛围内产生、发展并逐渐完善起来,除独具特色外,还兼具艺术特质和民族精神。作为艺术类学科的环境艺术在广义上包含有内部陈设、外部景观等诸多学科,它与陶瓷文化本身没有什么交集,但陶瓷艺术被运用于环境艺术的例子比比皆是。
一、陶瓷文化与环境艺术文化的相同性
陶瓷文化与环境艺术在工艺、文化内涵、民俗性上都具有一定的共性,两者都为文化服务,彼此可以相互学习、借鉴、融合。
(一)陶瓷文化与环境艺术工艺上的相同性
作为中国古代陶瓷工艺重要文献之一的《陶冶图说》一书,既体现了中国古代工艺造物的理念,也反映出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识。工艺活动和文化因素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那么陶瓷工艺不仅是陶瓷文化的基础,也是陶瓷文化与环境艺术结合的基础。中国古代陶瓷从陶器发展到瓷器,由“南青北白”到宋代的五大名窑,再到明清精美的青花瓷和彩瓷,几乎都体现了这一理念,它是中国古代瓷器文化发展壮大的基础。丰富高超的制瓷工艺中,如:拉丝、印花、雕塑、上彩等等繁多的装饰工艺手法,体现了工艺是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一个核心。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工艺技巧的发展,带动了诸如建筑、家具和园林的发展。建筑上历经木质结构再到砖瓦结构,而明朝时工艺水平很高的家具制作工艺,不用胶钉用桦卯等结构。在中国古代多部介绍工艺技术的著作中,将这些体现了工匠智慧和水平的工艺技巧进行了总结,并使之达到顶峰。时至今日,有些所谓追求感性的设计师们却只强调现代艺术和感觉,忽略了中国传统的工艺技巧,甚至在环境艺术文化领域有些人放弃了对传统工艺技巧的重视和研究,这需要我们反思现今环境艺术的发展,重新找回那些曾经创造中国古代环境艺术辉煌的工艺技巧。
(二)陶瓷文化与环境艺术文化内涵的相同性
(三)陶瓷文化与环境艺术在民俗性风格上的相同性
二、陶瓷文化创意理念运用于环境艺术设计
(一)陶瓷文化的优越性
1.陶瓷的色彩装饰优势
陶瓷艺术已经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它有着给人们各种视觉美的色彩。其中陶瓷包含白瓷和青瓷两类,陶瓷的色彩和艺术结合在一起,独特的创造力,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和历史的面貌。陶瓷是古代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创造的。人们都追求美,它体现了人们憧憬的一种生活方式,也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品给房间做装饰,同时也是空间最能够撑的起场面的主要所在。制成陶瓷的原材料主要是天然的矿物和粘土,将二者粉碎混炼,然后制作成型,通过煅烧之后,在制作成各种陶瓷成品。陶瓷的色彩一旦煅烧成型之后就会具有耐腐蚀,不褪色的特点,它天然的原材料、精细的纹理不仅表现了历史悠久和沧桑感,更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在江西,产陶瓷的主要地区有景德镇、丰城、萍乡等,其中景德镇的金属釉,通过金属和瓷器的结合,材料不同,也无法媲美。陶瓷的颜色种类也十分丰富,不同的颜料能够装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陶瓷使陶瓷艺术家对艺术有着无穷的想象。
2.陶瓷的造型优势
陶瓷作品风格多样、色彩丰富,它的可装饰性以及独特性是无法替代的。其造型简约、釉色纯净、有着它自身别具一格独特之美。在制作过程中通过摞泥、拉坯、印坯、修坯、捺水、画坯、上釉、烧窑最后形象精美的陶瓷艺术品。它还具有很高的容错性,在没有烧炼而成之前都是可以被修改的,但是,一旦烧制而成,硬度也很高,就无法改变。陶瓷的耐腐蚀性,不变色特点有着特殊地位。瓷都景德镇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座落在西客站街心花园中的雕塑“昌江之水”,也是景德镇地标之一。表现了我国悠久的瓷器历史文化,它就是使用混凝土和陶瓷结合而成的。它首先使用混凝土制作成型后,在使用不同颜色的瓷片拼凑于表面,形成一个水滴的形状,造型灵动美感丰富。
3.陶瓷的实用性优势
陶瓷构成的要素就是水、泥土和火。在早期的时候,人们制作陶瓷是为了生存,把它当作生活器皿使用,后期逐渐在使用中人们发现它不但可以盛水和食物,也可以塑造成各种形象,由此上升到了审美的层次。后来人们制作防火盛水的大缸,养鱼,养花。再后来也成为了一种装饰的点缀。由于原料和制作技术不同,故泥质灰陶碗也有成色、质地的区别。较好的'器物烧制温度在1000度左右,呈现出均匀稳定、质地坚实的特点。作品中不仅再现了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而且,一些俑形神兼备,成为雕塑史上的不朽的杰作。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物质文明的重大贡献。陶瓷文化是唯一贯穿中华文明发展进程而未中断的物质文明。
4.陶瓷的传统文化优点
陶瓷证明了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陶瓷艺术,现代生活甚至科技发展仍然离不开陶瓷,当代艺术领域更是活跃着大批以陶瓷作为创作载体的艺术家。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大殿、寺庙都喜欢使用玻璃瓦片作为装饰品,因为它色彩鲜艳,耐腐蚀性好,不褪色。后来又有了青花,瓷砖画,深刻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涵。陶瓷对于中国有着重要的代表性。在景德镇的主干道都有青花绘制的陶瓷柱,它代表了景德镇的历史文化形象。通过陶瓷和青花的结合,不仅环境优美,而且也是文化的宣扬。陶瓷从中国古代到当今社会有着悠久的象征性,陶瓷代表着中国。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早已经成为了文化的一种符号。当前陶瓷艺术也运用到了很多设计当中,由于陶瓷材质的各种优势,近几年来很多建筑中都使用了陶瓷艺术,不管是从国家传统的文化传承上,还是它自身的优势,陶瓷的材质对于设计家来说也是很有好处的。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民间陶瓷艺术。将陶瓷艺术运用到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对环境艺术氛围来说,是有点睛价值的,对环境和传统文化来说,也都有着重大意义,能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陶瓷就是中国的代名词,它代表着中国的地域特色文化更证明着文化发展,更延伸对未来发展的新道路。
(二)陶瓷文化创意理念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现代陶瓷艺术作为中国传统而又时兴的传统艺术,具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从文化的观点来看,人、社会、自然构成一个有机系统,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生活。在形式感和语言表现上都非常适合室内装饰环境。现在大家对陶瓷艺术的审美意识和所处的社会状况以及对美的表达都提高了,因而被广泛地运用于室内外环境装饰中。同时和某民族的文化特征都有一定的关系,它与社会文化交融渗透,体现了民族的独特的美。因为现在的陶瓷经过长期的发展,在花色,造型和色调上有了很大的变化,更趋向于现代年轻人的审美。而且又具有民族特色,特点比较鲜明,又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很大的底蕴。所以陶瓷艺术和室内设计的碰撞是必然性的。但是用这种艺术需要参考房间空间的整体大小,选用的主色调,偏好的装修风格等多方面的要求。用文化创意理念来迎合人们对房间的整体要求和审美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性和艺术性的特征。
(三)陶瓷文化创意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融入手段
1.挖掘陶瓷文化的实际用途
在现代的室内装修中,陶瓷占用的位置越来越大。因为人们的审美开始偏向于自然和传统文化。所以当陶瓷艺术充满了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时候,人们开始大肆运用陶瓷来进行室内装修。毕竟陶瓷文化在我国占用很大的文化市场。不只是现代,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开始用陶瓷来装饰房间,以体现主人家的底蕴和审美。陶瓷给人一种厚重古朴的韵味,充满了艺术的气息。以陶瓷日用品为例,陶瓷艺术的使用价值在室内环境艺术中的融入主要体现在越来越多的陶瓷用品和陶瓷摆件上。例如,我们平时用的餐具,还有一些茶杯,或者一些厨房用品。最明显的是茶具,如功夫茶的茶具。特别是古代有很多有名的茶具,比较有名气的是景德镇的青花瓷。陶瓷具有简单大方、较整洁、易清理等特点,而且用于室内装修能凸显品味和格调,所以一些文艺青年最喜欢用陶瓷制品,以体现自己的高品味。
2.挖掘陶瓷的艺术价值
陶瓷艺术的形式有很多种,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主要体现在装饰品上。把陶瓷艺术更好的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中,需要大家对陶瓷艺术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充分发挥出陶瓷艺术的装饰价值,真正体现出陶瓷艺术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形成民族特色,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不同的造型和色调,所体现的艺术气息也不尽相同。最主要的是要考虑陶瓷对室内装修的匹配程度是否一致,不然就会造成相反的效果结果差强人意。基于具体的环境类型进行陶瓷艺术的选择和融入,是非常重要的步骤。这也是体现设计人员对陶瓷文化和对陶瓷艺术的理解是否深入。因为只有对陶瓷了解得够深入,又具有良好的艺术品格,才能更好地将陶瓷艺术和室内装修融和在一起。所以在客厅中可以选用造型和线条相对比较简单的陶瓷大件,这样看着简单大方又不失品味。在卧室里就可以用一些色彩比较鲜明,造型比较独特花纹更为丰富的陶瓷来装饰,凸显出活泼可爱或另类夸张的鲜明性格特点,不过这个可以根据主人公来选择不同的陶瓷用品。毕竟大人和孩子,女性和男性的选择都是不一样的。
三、结语
陶瓷文化创意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很多,两者融合的整体目标主要在于相互搭配的和谐性和统一性,但不能只看其中的一个方面,还应注重创意设计设计人才的培养,以及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用创意提升景德镇陶瓷产品的文化品位。当代陶瓷艺术正在走向更远的发展空间,陶瓷创意文化被广泛展示和参与到人们生活的各个空间形态中,将成为独特的陶瓷艺术的文化景观。
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张力因素研究的论文
比如:在古希腊著名的雕塑《掷铁饼者》其中运动员转体扬手试图将铁掷出的前一瞬间,身体的动态姿势。于静中见出动来。雕塑刻画的人物形式动态与预期,构成整体视觉形象中传达的信息,形成“张力”视觉因素。科学家李政道说“空是一个无物质的状态,它恐怕是最静态的实体,但是,由于相互作用不可能切断真空中仍充满能量的涨落”。可见世界处在一个充满能量关系的存在。能量关系的涨落,在设计作品中的体现就形成视觉上的“张力”因素。
2关于“张力”对比因素的关系在作品中的表现
如在书法艺术中作品的体现,比如颜真卿的行楷混合字贴《裴将军贴》行书和楷书合理同置,形成视觉上的对比效果,形成比较振憾的冲击力。给人以“张力”感的印象。在绘画艺术中“张力”表现为一种视觉冲击力,如当代水墨艺术作品展中,水墨点线,干枯,浓淡的形式变化,产生视觉的刺激,反映在欣赏者的头脑中,产生“张力”印象。在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中,场景中精神因素给人的影响力越来越凸显,激发着人们的潜意识,西方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中认为:形式和人的潜意识形成“同构”时,会产生强烈的精神共鸣,“张力”的视觉因素应该是一种“同构”。是一种作品信息和欣赏者人的视觉神经产生共鸣的现象。是笔者设计的一个综合楼的门厅,作品中地面中线造型的构成形式,立面的斜线的平面排列组合形式,以及天花的造型手法,服务台区域的构成,通过空间中造型的韵律与重复的形式组合,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张力”感。
3构成手法在形成“张力”视觉因素中起的作用。
三大构成是创造人造物质形态的基本方法,研究如何创造形象,形与形之间怎样组合,以及形象排列的方法。构成应用在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成效越发显著,而“张力”的体现多以构成的手法来实施,如在平面构成中有一些作品体现了“张力”的因素,如(图C)作品中通过文字“俑”的变形与人物图案的组合与对比。使人有强烈的视觉感知力,精神有一种扩张的效果,它是通过渐变构成的手法,使基本形成骨骼逐渐地、有规律地循序变动,产生节奏感和韵律感,给人以空间感和运动感或者产生起伏法动的视觉效果。因而可以看出在建筑与环境设计中要有意识地采用构成的手法,表现空间艺术的“张力”效果。再例如(图D)空间以几何构成形式设计的室内空间气氛,在整体蓝色调中,以各种几何形体,不等规矩排列,新颖独特,从而充满视觉“张力”感,空间的设计以构成中的重复,渐变,特异,对比,等构成手法的成功运用,从而营造出了特定空间,其中的三角形立体造型与重复直线的对比感,形成的“张力”因素,恰到好处地形成特定的整体效果。
4格式塔心理学以及苏珊朗格理论下的“张力”视觉因素
二“张力”视觉因素在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具体表现。
1“张力”因素在博大美的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情感艺术的表达存在于我们日常的方方面面,人们的穿着和行为方式都不同程度的流露出每个人的审美和情感。在建筑与环境中艺术的设计同样也显示一种审美视觉感染力。如(图E)这是一个共享大厅,给人一种视觉“张力”印象,天花略带弧形的造型,深色而有厚重感的立面与透光的天花和单一的地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有一种扩张感,形式简单,但使人感觉挺丰富,有节奏和韵律整体,空间高大并不空旷,厚重并不压抑,灵动而不失端庄,粗旷而不失透美,大气而博大,如同弓线拉满时的紧张感,同时也给人一种精神感召力。体现出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中心理学中的“同形论”(Isomorphism)原理,形成“同构”现象,同时作品充分体现出,通过构成设计手法而彰显出的“张力”形式美,传达出建筑与环境设计作品中所呈现的精神因素魅力。
2繁与简而形成的“张力”视觉因素在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