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传播特点及优化策略研究

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摘要】纪录片是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各种文化不断涌现风行之时,国内纪录片也在不断进行内容及传播形式的创新来吸引受众,以期实现传统文化更好地弘扬和传播。在此情形下,《如果国宝会说话》一举打破以往纪录片深沉厚重的风格,使用多

【关键词】《如果国宝会说话》;微纪录片;传播特点;优化策略

一、《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介绍

二、《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传播特点分析

(一)微纪录的传播形式

(二)融媒体下的多渠道宣传

该纪录片积极利用新媒体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线上多平台宣传与分发,线下制作生动海报,迎合受众的喜好与需求,实现贴切、广泛的传播。

(三)融媒体下的多平台分发

在当今媒介融合的环境下,影视节目逐渐走向多屏传播。该节目积极借助各种传播渠道,首次由央视CCTV-9纪录频道播出,同时央视网在线播出,央视客户端、中青网、今日头条等APP上均可观看,爱奇艺、优酷、腾讯、B站等多家视频网站纷纷加入。多平台的合作播出,使节目面向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扩大了传播面。

短小的结构有利于通过多渠道进行碎片化多级传播,形成“长尾效应”,积累式的形成更大数值的传播量。在社交媒体开放式传播环境下,受众的主体性和表达意愿越来越强。由网友转载或剪辑的视频在抖音和B站上发布,进行“二次传播”,使更多年轻人有机会看到此纪录片的视频,在多个平台上进行互动,在制作者与受众、受众与受众之间的多向互动下,文物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纪录片传播的内容和空间也得到了极大的延伸。[3]

三、《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的优化策略研究

(一)注重“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拉斯韦尔在讲述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时讲到“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创造。①”在如何更好更广泛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道路上,纪录片担任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节目在内容制作上要更加注重文化传承,保证文化成分所占的比重,将文物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传达给受众。只有内容质量在受众心中得到肯定,才可能进行后续的传播与延伸解读,促进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节目的立意应达到直击人心的精神层面的高度,产生受众的反思和社会反响,这是其传播的意义所在之一。

(二)注重发挥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三)虚拟现实技术下增强用户体验

该纪录片的主人公是一百件珍贵的“国宝”,在介绍文物过程中,运用数字化技术360°无死角动态呈现文物的每一处细节,并遵从“影像本体论”中再现事物原貌的本质,给予了观众很好的视觉体验。[5]但随着VR技术的发展及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现场的体验感,影片于受众而言仍旧是停留在视觉效果层面。对于此问题,可以在进一步完善VR技术的基础上,在除博物馆之外的地方增设“VR”体验馆,借助VR让更多的受众与文物进行近距离接触。在“使用与满足”理论下,受众通过现场沉浸式体验,情感需求和求知欲层面得到满足,对于文物及文化的感知度及了解进一步加深,有助于增强传播的效果。②

(四)借“文化衍生品”扩大文化传播范围

在“万物皆媒”的环境下,传统文化及纪录片的传播手段可以更加多元化。此纪录片的主人公多是“国宝”实物,对于节目播完后如何留住其在受众心中的记忆,文化衍生品可以成为一个有力的方式。对于该纪录片而言,可以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基于众多“网红国宝”发展其文创产品,充分利用符号语义传达产品文化属性,正确地将语义编码运用到文化衍生产品设计中去[6],在发挥着自身作为产品价值的同时又可以将文化得以延续发展,有助于实现“以文养文”的目标。③文创产品对于受众而言,可以唤起传统文化在其心中的印记,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符号代表,蕴藏着文化精神,其价值具有广泛性和非私密性,存在于受众日常生活中,无形之中强化受众对于传统文化的印象,起到了增强传播效果、广泛传播文化的作用。

(五)借助智能技术优化传播与互动

注释: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00-101页。

②焦婉平:《媒介技术视野下的虚拟现实新闻生产及其影响研究》,上海师范大学论文,2018年。

③李智、王学军:《参数化符号学视阈下航天文创产品设计意义探析》,《工业设计》2018年第11期,第58-59页。

参考文献:

[1]杨骁.《如果国宝会说话》:文明之根开出艺术之花[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1-11.

[2]刘阳.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再掀文化遗产热[N].人民日报,2018-1-18.

[3]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37-238.

[4]王琨,胡智峰.中国电视剧的话题性研究[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7(01):97-105.

[5][7]贾安民.微电影传播特点及优化策略分析[J].出版广角,2019,(17):71-73.

[6]毛榕宁.故宫文创品牌传播的符号学解读[D].广西大学,2019.

作者简介:张薇,女,汉族,河北保定人,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体。

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

学报期刊咨询网致力于为广大职称者提供学报期刊论文发表咨询、学报期刊目录和学报咨询服务,有需要学报服务的可以咨询学术顾问。

THE END
1.VR技术革新改变我们观赏古代艺术作品方式的工具一款应用案例分析简介VR技术革新,改变我们观赏古代艺术作品方式的工具——一款应用案例分析 引言 在数字化时代,文化网站成为了人们了解和欣赏世界各地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随着虚拟现实(VR)技术的发展,它们为用户提供了全新的沉浸式体验,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文物面前。 文化网站与传统博物馆相比优势 传统博物馆虽然能够让游客亲眼见证历史,https://www.ucaefeqkgz.cn/zhi-shi/409522.html
2.走进博物馆无需脚步虚拟现实技术如何改写阅读体验在过去,想要深入了解世界历史,人们往往需要访问图书馆或博物馆,这些地方藏有丰富的资料和展品。然而,不同于我们可以随时访问这些场所,世界历史类书籍却是静态存在的,它们无法与我们直接互动、讲述故事。不过,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现在有了一种全新的方式去探索和体验这段长河——虚拟现实(VR)技术。 https://www.39et.cn/li-shi-zi-liao/461658.html
3.虚拟游览北京故宫的文化之旅一些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如埃及金字塔、法国埃菲尔铁塔等,都已经开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为游客提供更为丰富、真实的游览体验。而对于中国的文化名胜地,尤其是北京故宫这样的世界级文化遗产,虚拟游览技术的应用也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将从技术、应用、商业化和未来市场等角度,探讨虚拟游览北京故宫的文化之旅。https://yaotai.163.com/cs/news/fhiKeI4BLmgvlgK6u386.html
4.基于虚拟现实的产品数字样机装配与仿真研究22杨东晓;高明君;于永利;用于维修性设计的虚拟现实系统研究[A];面向制造业的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创新设计的基础技术——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23方丽瑜;虚拟现实技术在博物馆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以故宫虚拟现实系统升级改造项目为例[A];融合·创新·发展——数字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145-2010055000.htm
5.三维虚拟仿真技术11篇(全文)虚拟商品三维展示系统的设计论文 第2篇 [摘 要]针对目前电子商务中网络商品展示方面的不足,对虚拟三维模型进行了研究。设计了一个适合网络商品三维展示的模型,研究了三维商品模型及网络化展示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虚拟现实 VRML 三维展示 一、引言 目前,电子商务网站商品的展示是通过文字和二维图像方式进行,客户不能https://www.99xueshu.com/w/ikey0kaqoms7.html
6.建筑动画论文建筑动画论文3 【摘要】在建筑景观设计中,商业性建筑景观动画艺术是其衍生设计产品,也是现在建筑景观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商业性建筑景观动画艺术能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形象具体表达设计者的理念,从而能够对于项目方案进行审核分析,以减少后期设计方案的修改。在激烈的商业建筑投标市场中,如果能够利用建筑景观动画艺术制造强烈https://www.yjbys.com/file/jianzhudonghualunwen.html
7.虚拟现实技术赋能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路径研究通过分析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内涵、虚拟现实技术教育应用场景及实现路径,提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创设以小学语文学科为中心,兼学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过程中,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https://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HZWZ202418047.htm
8.如何“高科技”地游览庞贝古城?大数据文摘如今,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研究庞贝历史,科学家们开始利用当代技术对庞贝古城进行数字重建。 在最新一期的Antiquity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中,考古学家正在借助虚拟现实和眼球追踪技术重建庞贝古城以及壁画,该技术不仅使我们能够走进屋内,像居民一样进行观察体验,还旨在通过跟踪游客在VR中探索空间的眼球运动,更好地了解罗马建筑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4729680.html
9.2023年整理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实践内容提要本书是新世纪高职高专教改项目成果教材在书中主要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概念、虚拟现实系统的组成、虚拟现实系统的硬件设备、虚拟现实的相关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全书共有6个早不,内容包括概论、虚拟现实系统的硬件设备、虚拟现实系统的相关技术与软件、全景技术、网络三维互动Cult3D虚拟现实建模https://www.yxfsz.com/view/1698740962744963073
10.~虚拟现实论文~yunbo~虚拟现实论文~ 虚拟现实 & 视景仿真论述 1、虚拟现实概念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一种基于可计算信息的沉浸式交互环境,具体地说,就是采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生成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特定范围的虚拟环境,用户借助必要的设备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作用、相互影响,从https://www.cnblogs.com/yunbo/archive/2005/09/21/240814.html
11.式”综合实训平台管理与运行赴美培训团组总结通过研讨、培训等多种形式,团队成员集中了解学习了美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集中式”综合实训平台管理与运行现状;并通过企业实地考察交流,增进了学员们对当今前沿电商技术发展的认知与了解。 在旧金山州立大学,通过对“美国集中式综合实训平台管理与运行”和“虚拟现实技术概念及其在美国发展现状”等课题的系统学习,研修https://kjt.hunan.gov.cn/zxgz/kjrc/jyjl_1/201904/t20190423_5319760.html
12.(VR虚拟现实)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实践本书在编写中主要侧重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在书中介绍虚拟现实技术的 基本 概念、虚拟现实系统的硬件设备、虚拟现实中的相关技术,还介绍了基于实用的几个桌面虚 拟现 实工具软件,而有关虚拟现实技术的理论如建模方法、优化、压缩算法及程序等内容可参阅 其他 有关资料。 本书在介绍虚拟现实技术必要理论的同时,主要https://doc.mbalib.com/view/d44a0c0d02c8ab9cc2db338d36ded91e.html
13.虚拟仿真技术是什么?今天,虚拟现实已经发展成一门涉及计算机图形学、精密传感机构、人机接口及实时图像处理等领域的综合性学科。虚拟现实技术分虚拟实景(境)技术(如虚拟游览故宫博物馆)与虚拟虚景(境)技术(如虚拟现实环境生成、虚拟设计的波音777飞机等)两大类。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领域和交叉领域非常广泛。https://www.nokov.com/support/blogs_detail/524.html
14.毕业论文虚拟博物馆文物互动展示系统设计与实现.docx1990年,我国将“虚拟现实技术”正式列入国家“863计划”[11]。近年来,虚拟平台互动展示形式已经在我国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应用在医学领域、教育领域、媒体领域以及文化领域等。国内很多博物馆或科技馆在虚拟展示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比较有代表性的虚拟文物展示的博物馆有故宫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馆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603/5223204241004234.shtm
15.虚拟现实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一、虚拟现实及其发展历史 有人认为,80年代是个人计算机时代,90年代是多媒体时代,21世纪初则是虚拟现实技术时代。而虚拟现实技术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 1965年,Ivan Sutherland在篇名为《The Ultimate Display》(终极的显示)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了包括具有交互图形显示、力反馈设备以及声音提示的虚拟现实系https://www.fwsir.com/jy/html/jy_20070401201242_32105.html
16.2024年第三届文化遗产保护青年学者论坛为促进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内的青年学者加强学术交流、激发学术创新,由故宫博物院、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中国紫禁城学会联合发起的“第三届文化遗产保护青年学者论坛”将于2024年11月举办,旨在汇聚全国优秀青年学者,搭建学术交流互通平台,共同探讨最新研究成果、学术动态及发展趋势。 https://www.huiyi-123.com/article/3055-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