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数字化技术范例6篇

2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3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实践

4展望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艺术教育;动画短片创作;融入

一、导入“非遗数字化专项课题”

二、以动画短片方面的部分实践为例

1、基于中国“非遗”项目――古琴艺术进行创作的水墨动画短片《高山流水》

2、基于“非遗”项目――巫舞进行创作的实验动画短片《图腾》

该片是2015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传统元素及地狱文化的动画融入――图腾》的成果之一。2007年,开县巫舞进入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巫舞是一种常见的民间艺术活动,带着浓厚的巴文化和楚巫文化痕迹。“跳端公”即是祭祀仪式中巫师所跳巫舞的基本步法,有禹步、罡步、便步和独脚跳等动作,是民间祈求保佑主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丁安吉的一种形式。《图腾》在选题构思阶段立足于以古代荆楚地域当中的巫楚文化,将楚人崇凤、鸣琴祭天、望祭龟卜等地域文化和民族心理的文脉传承在思想内涵上做出延伸。在创作初期通过对巫楚文化进行调研、对图形纹样等进行收集整理,梳理其中的符号元素,根据这些元素进行再创作。在这样一个结构与重构的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精神的思想表达。动画《图腾》结合计算机数字技术探寻当代语境下的传统新生,在“非遗”与动画实验艺术碰撞中展示出不同的艺术生命力。该片入围北京国际设计周《2016当代国际水墨设计展》。(《图腾》作者:韩文超陈琳琳,指导老师:温雅,2016)

3、基于中国“非遗”项目――皮影戏进行的动画短片尝试

Flas《荆轲刺秦》改编的是《战国策燕策三》的故事,二维动画《消失的心》则改编了《开天地》的传说。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两个动画片的部分镜头均以皮影为研究对象,针对皮影形象、图形纹样、历史典故等元素进行梳理和再创作。(Flas《荆轲刺秦》作者:王斌吴英,指导老师张辉,2016;二维动画《消失的心》作者:刘勇曹杨,指导老师温雅,2016)

综上,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为导向的动画短片创作,是通过数字技术这种方式来进行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创新探索。将非遗融入艺术院校数字化教学体系中,系统地进行文化遗产和数字技术相结合的艺术实践,有利于将“非遗”中蕴含的文化信息以生动形象、便于记忆、符合现代审美的方式传播出去,有利于推动对于传统文化遗产的认知。同时,可以开拓“非遗”保护的思路,可以促进非遗数字化与动漫产品的开发,并促进中国文化产业资源的积累。

【参考文献】

[1]刘思,冯学珍.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问题[J].西部皮革,2015.08.

【作者简介】

温雅,女,西北大学艺术学院动画与数字媒体系讲师,从事文化产业与动画(数字媒体)艺术教学与研究.

[关键词]民间工艺;新媒介艺术;数字化博物馆;虚拟现实;保护

一、民间工艺的保护与新媒介艺术

1.民间工艺的保护。

民间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它的保护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用于文物保护的博物馆数量众多,但用于民俗民艺的博物馆相对数量要少得多,而且考虑到非物质的属性,有些不一定能够方便地用于收藏和展示(如口头文学、表演艺术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需要寻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对民间工艺进行保护和研究,并进行总结。通过这样一种方法能够对它的发生、发展、类别、表现上的特点,以及对现代文化的影响等进行综合研究,达到收藏、展示、保护、研究和普及等多重目的。

2.新媒介艺术理论。

“媒介”是指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传统的媒介可以是语言、文字、声、光、电等,或具体的讲如广播、电视、报纸等介质。

新媒介艺术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的欧美,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20年代的达达主义、未来主义时期。广义的新媒介艺术是相对于绘画、雕塑、现成品装置、行为表演这些传统媒介而言,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数字科学技术的发展,艺术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借助于数字艺术与网络进行传播成为一种新的手段和载体,网络无疑成为新媒介艺术的一个代表。在本文的研究中新媒介艺术专指以网络和计算机为代表的数字艺术,比如网络技术、二维动画、三维动画、虚拟现实技术等等。

二、基于新媒介艺术的民间工艺保护的方法

1.新媒介艺术保护民间工艺的理论依据。

(1)新媒介艺术理论为民间工艺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持。

(2)现有的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知识,为数字化博物馆中人机界面的设计提供了智力支持。

(3)人机交互理论为数字化博物馆中虚拟现实提供了理论支持。

2.新媒介艺术保护民间工艺的技术依据。

(1)我国的博物馆早在2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的探索。经过20年的实验探索,这项技术已经在多媒体运用的某些领域(如二维展示)取得一定成果。

(2)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博物馆模型提供了技术支持。

(3)越来越多的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如3DsMax、Maya、Photoshop等为三维和二维虚拟场景的建立提供了技术支持。

(4)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VRML技术为建立虚拟场景提供了良好的规范;充分利用先进技术,使技术与艺术充分结合,使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向更广更深的层次发展,是今后博物馆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样也为民间工艺的保护开辟了新思路。

3.目前新媒介艺术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成果。

国内最近几年有一些高校与文物保护及博览机构开始进行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研究,2002年在重庆召开了第一届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讨会。目前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内容包括数字博物馆理论的研究、古文物计算机复原技术、三维扫描技术等等。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结合新的网络应用理论,可以利用Web3D等技术建立更为有效的数字展览、展示的数字博物馆,进行民间工艺的保护研究。

4.研究工作中面临的技术难点和采取的解决办法。

在民间工艺数字化保护的研究中,其关键问题和技术难点包括三个方面:信息构筑、信息呈现、界面与交互。具体解决方法包括如下三点:

(1)多媒体虚拟场景建模技术。利用3DsMax等三维建模软件建立虚拟展馆,对民间工艺品进行三维虚拟展示,对制作工艺及过程进行动画模拟和还原。

(2)VR(VirtualReality)多媒体虚拟场景交互展示技术。利用VRML可以在网上创建充满真实感的三维虚拟世界,可以在其中漫游,并可以通过网络共享这些虚拟世界。通过这一技术可以让浏览者在虚拟的博物馆展厅中漫游,实现三维的参观。

(3)数字化博物馆的资源管理。在虚拟的数字化博物馆中,拥有海量的信息,如果建成一个广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库,就必须考虑到管理问题,数字化博物馆中的资源管理实际就是对从事此行业工作的设计师的设计管理。充分利用管理学中设计管理的知识进行人机交互管理是海量信息库管理的重要内容。

三、民间工艺保护数字化博物馆的建立

1.民间工艺保护数字化博物馆的研究内容。

主要内容为建立较为完整的数字化民间工艺博物馆:包括利用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对民间工艺中的艺术造型形象进行学术分类、信息化存储,建立资料性的符号库和素材数据库;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方式、使用方式、消费方式、流通方式、传播传承方式等文化存在方式进行再现;开发民间工艺品的数字化信息获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媒体虚拟场景建模、多媒体虚拟场景协调展示等先进技术。

通过对民间工艺的数字化保护开发,按其图形符号、题材内容、风格样式等特征进行归纳分类,形成具有特色的民间艺术素材资源库,并可以将其运用到现代设计中,使这种民间传统文化的观念基因传承和发扬。

2.民间工艺保护数字化博物馆的基本模型。

[参考文献]

[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OL]..

[2]杨先让,杨阳.黄河十四走[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3]罗一平.美术信息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4]周明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李键,邓家缇.基于网络的虚拟现实技术[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1999,(3).

〔关键词〕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分类号〕G250

MeasuresforCulturalOrganizationsProtecting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

WangYunqing

TheHistoryandCultureSchoolofShandongUniversity,Jinan250100

〔Abstract〕Facingtheprecious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whichneedstobepressingprotected,culturalestablishmentsorganizationssuchaslibraryieshavetheobligationtoplayapositiveroleinprotecting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Therearemuchworkwhichthepeoplecando,suchasbuildingfilesforspecialheritage,insuringrelatedfilesintegrated,supportingandconfirmingthefiles,takingpartinresearching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conductingpropagandaandsoon.

〔Keywords〕library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protectmeasures

作为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有“文化活化石”之称,被看作是“中华民族的情感基因”,也是“我们今天与过去的沟通渠道”。正如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展览开幕式上所说的:“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一切归于沉寂之时,唯有文化以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形态留存下来,它不仅是一个民族自己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这个民族得以延续,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与力量之源。”

本文将首先讨论文化事业机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然后就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等文化事业机构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力求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现代文化事业机构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1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特征的解读

人类的文化遗产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一类是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早在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中就提出了“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但由于此概念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缺陷,2003年10月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决定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来替代它,并在《公约》中作了具体表述,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可为个人)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按上述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5个方面:①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②表演艺术;③社会风俗、礼仪、节庆;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⑤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目前学术界存在多种观点,侧重各不相同。笔者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认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众多特征中,对于文化事业机构工作影响最显著对于文化事业机构工作影响最显著的特征有三点:

其一,非物质性或无形性。这一基本特征对于文化事业机构的工作来说是一项挑战,为了更好地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单位必须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物质化”,通过收集其所依附的载体或其成品等来完成保存,而不是以看不见摸不着的信息为对象。

其二,活态性或动态性。首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载体的人是活的,具有能动性;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可变性,它会随着其所依附的时空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其三,传承性或延续性。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传承价值、审美艺术价值、科学认识价值、社会和谐价值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因此各级文化事业机构有责任,也有义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作为重要事项来落实。

2文化事业机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20世纪中叶以后,由于科学技术与全球经济的巨大发展,社会生活现代化大潮的强烈冲击,人类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屡屡遭遇严重的危机,有的甚至濒临消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同样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在文化遗产相对丰富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正在慢慢消失。100多年来,中国民间文化流失情况也非常严重。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曾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面对这样的形势,以现代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为主的文化事业机构当然不能漠不关心,应当积极地结合本机构的职能和特色,采取适当的方式措施发挥其作用,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贡献[1]。

3图书馆等文化事业机构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

目前,各文化事业机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有一些成功的尝试和举措,但仍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与研究,力求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和无形性等特点,将各文化事业机构的保护职责规范化。笔者以图书馆为主进行探讨,初步建议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3.1为专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资料以便建档保存

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2006年5月25日的新闻会上指出:文化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管理办法,这个办法包括制定保护规划,建立保护档案,采取多种形式把这些档案建立起来,用文字、图像、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完成这个档案。同时要收集实物进行保存和展示,鼓励各地建设民俗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博物馆和资料文献的收集中心。

3.2确保有关档案和文献的完整与安全并促进利用

按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要求,为确保各缔约国领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弘扬和展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机构并创造条件促进对它的利用”是应采取的多种措施之一[3]。利用的前提是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各地各级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有义务开展保管和提供利用等业务,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保存体系,将完整安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文献适当地提供利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口口相传、记载不多或不适宜推广的民间技艺,要对症下药,用拍照、录音、录像等方式将珍贵遗产记录下来,保存好实物,保留历史的原貌,让这笔文化财富沉淀下来,避免“人在艺在,艺随人走,人亡艺绝”的类似情况发生,可以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开放方案,通过多种途径、最大限度地主动向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展示与利用的服务,实现保存的目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者和传播者能够使用资料,也让后人了解其祖先的生活状态。

3.3提供馆藏档案、资料和实物为申遗和遗产鉴定工作服务

3.4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档案

也可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档案。如同日本的“人间国宝”,经过专家严格的评议与审批,对列入传承人名录者建立个人档案,以文字、图片和音像方式存录其全部资料。传承人名录可采用我国文物法中“多级保护”的制度,除国家一级的杰出传承人,还要确定有省级、市级、县级的传承人,调动各级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事业机构,以全面和整体地保护非物质文化的生态[4]。

3.5主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调查工作

研究与调查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立档以及进一步的传承与振兴等许多方面。尽管图书馆不属于专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机构,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可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图书馆从事研究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利用馆藏资源,系统地了解遗产项目[5]。在一些县市级文化机构中,往往有一些对本地区民间文化比较熟悉的馆员,完全可以组织他们与其它有关机构进行合作研究或者协助有关部门对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确认、立档、记录、整理,等等。这样做既可以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力量,还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学术研究能力。

3.6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普查工作,摸清“家底”

大普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由之路。图书馆等文化事业机构人员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其中,或给予资料、文献支持,可以利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能够长期保存的媒介和数字化信息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收集、记录和分类、编目,建立全面系统的资料。通过普查不仅能确定一个地区流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别和形态、蕴藏情况、传承脉络等,还能发现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较多而又独具天才的讲述者、传承者、表演者,记录或录制流传了千百年、影响着民众生活和群体社会的民俗事项。在普查过程中可以建立博物馆、展示中心等公益性机构,或者在现有的博物馆、图书馆等机构中设立专门的部门,对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资料和实物进行收藏、保管、维护、展示,并开展向社会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信息等服务[6]。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摸底的工作2005年已经开始,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摸清家底,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档案和数据库,从而加强对其进行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形成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

3.7弘扬、宣传与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书馆和博物馆等文化事业机构除了向公众提供基础的信息服务以外,还可以在适当的时候举办展览、参观、培训,广泛为各种社会文化活动提供场所、设施或组织的服务。这种服务形式不仅可以借助文化机构的公众影响力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与传播,而且反过来也可以为图书馆或博物馆文化意蕴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

各地在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计划,成立保护领导组织机构时,应当把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等机构考虑进去。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等文化事业机构应当积极地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将其纳入到自己的社会职能中来,本着“关照历史,着眼未来”的原则,发挥各自的优势力量,从以上几个方面或以其他方式积极参与其中。在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具体保护措施的同时,也要抓紧收集、抢救和研究整理正在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2]向云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2):241-242.

[3]UNESCO.Conventionforthesafeguardingof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2007-05-20].省略/culture/ich/index.phppg=00006.

[4]于海广.传统的回归与守护:无形文化遗产研究文集.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3-5.

[5]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5(2):100-106.

[6]康延兴.论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能.图书馆建设,2005(6):25-27.

[7]顾军,苑利.文化遗产报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78-79.

关键词:新媒体;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发展

江津米花糖,是江津传统老字号产品,因其发源于江津而得名,是重庆特产之一。其制作技艺包括原料阴米的加工制作、多种辅料如白糖、饴糖、花生仁、桃仁等的综合制作,香型辅料的处理制作,经熬糖、油酥、搅拌、烘干等流程复杂,技艺特殊、严谨周密。在2011年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被列为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再现了当地生产生活方式、民俗文化、社会交往等,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随着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新媒体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并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生活习惯。对于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新媒体时代就如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给它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又为它延续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新媒体时代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发展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新的传播环境,从而导致了社会环境的变化,现代文化通过新媒体得到了广泛传播,而代表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古老技艺却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同时,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等传统文化已有的发展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对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的冲击

(二)对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传播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对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传播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新媒体时代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为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提供了有效的传播平台

(二)有利于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的数字化保护

新媒体时代的数字化保护就是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保存、传播等的过程。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主要方式是以现场记录的方式,通过视频、音频、图像等进行数字化采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最后建立数据档案库。通过这种数字化保护技术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静态和动态展示。因此,利用新媒体语境下的数字化技术,可以对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的工艺流程、工序等以视频、音频、图像等形式进行全面、真实、系统记录,同时还可以对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的地方文献、研究著作、期刊等进行数字处理和存档,建立一个数据档案库。这个数据档案库,一方面可以用于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的展示与传播,另一方面可以最终实现对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的保护

(三)有利于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的传承

新媒体传播具有互动性强的特点,当传播者通过媒介把信息发送给接受者,接受者能对收到的信息进行及时反馈。对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的传承,可以利用新媒体具有互动性的特点,通过新媒体对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传承、保护发展建议等与受众进行交流互动的,并根据受众的反馈意见,及时修改和制定发展对策。

关键词:自贡;盐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Abstract:ZigongcityinSichuanprovinceisacitydevelopingfromsaltandbeingprosperousbecauseofsalt,soitisknownasthe“MillennialSaltCity”.Inthepastnearly2000yearsofhistory,therehavebeenmanyhistoricalrelics,sitesandmonumentsleftinZigongcity.TheabundantanduniquesaltculturalheritageisthecorecarrierandimportantcontentofZigongcity.Withthefurtheraccelerationofurbanizationandtherapiddevelopmentoftourismindustry,strengtheningthestudiesonthescientificprotectionandeffectiveuseofZigongsaltculturalheritagewillhavegreatrealisticsignificanceinpromotingtheprosperousdevelopmentoflocaleconomyandsocietyinZigong.

Keywords:Zigong;salthistoryheritage;protectionandutilization

中图分类号:F920文献标识码:A

自贡素以盛产井盐闻名遐迩、蜚声海外,被誉为祖国的“盐都”。早在东汉章帝年间(76~88年),自贡便开始了井盐生产,走出了因盐设镇、因盐设县和因盐设市的道路。在近2000年的历史长河中,这里留下了许许多多盐业历史文物、遗址和遗迹。丰富的盐文化遗产,是构成自贡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内容,展示着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品质,体现着这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风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和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加强自贡盐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自贡盐文化遗产概述

1.1自贡盐文化遗产概况

盐文化是指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与盐有关联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自贡因盐而生、因盐而兴,东汉章帝年间开始井盐生产,晋代初具规模,唐宋闻名全川,清朝咸丰年间和时期开创了两个“黄金时期”,从而使自贡成为华夏大地上著名的“盐都”,并在世界盐业生产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伴随着盐业生产的发展与演进,在自贡这片神奇而厚重的土地上积淀下来了辉煌灿烂的盐文化,留存下来了大量充满“盐卤味”的文化遗产。

1.2自贡盐文化遗产分类

根据文化遗产的分类,自贡盐文化遗产可以分为物质类盐文化遗产和非物质类盐文化遗产。其中,自贡物质类盐文化遗产可以归类成建筑景观类盐文化遗产、遗址类盐文化遗产、馆藏及民间流散类盐文化遗产、地下埋藏类盐文化遗产四类①。建筑景观类盐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如沿滩区仙市古镇、自流井老街、西秦会馆。遗址类盐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古遗址、古墓葬、石刻、近代现代名人墓葬等,如大公井遗址。馆藏及民间流散类盐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各类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收藏的盐业史文物以及散落于民间的文物,如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整套古代钻治井工具群。地下埋藏类盐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各类地下盐资源埋藏区。自贡非物质类盐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与盐有关的民间文学、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传统节庆与仪式活动和生产生活经验等,如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自贡盐帮菜制作工艺、川剧、年节灯会。

2自贡盐文化遗产保护

正如同志在致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的贺词中所言:“加强世界遗产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刻不容缓的任务。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崇高责任,也是实现人类文明延续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如何保护好自贡盐文化遗产,是作为拥有世界级文化遗产的“千年盐都”面临的首要任务。

2.1保护理念

2.1.1培养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2.1.2注重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

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是指将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保存下来。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可以从场所的原真性、传承人的原真性来表现。自贡盐文化遗产保护场所的原真性,是注重盐文化遗产的历史原物与周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整体协调,进行整体保护、原地保护,对于修复、重建或改建的物质类盐文化遗产要做到“修旧如旧”,尽量再现遗产的历史文化信息;自贡盐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的原真性,是注重保护那些掌握凿井、修治井、汲卤、制盐等工艺和技术的盐工们。

2.1.3注重文化遗产保护的活态化

活态化保护多用来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歌舞、手工技艺、宗教仪式等。自贡在保护盐文化遗产时,要由静态方式向动态方式延伸,如建造小型盐卤作坊,向游客展示盐卤的制作工序、制作技艺,使自贡井盐制作工艺活态化。这种被“动感”了的文化遗产,则要比“静态”的感染力大得多,当然也就更能彰显其固有的历史文化价值;这种让文化遗产“动”起来,“响”起来,“亮”起来,甚至是“味”起来的活态化保护方式,能让游客耳、目、鼻、脑并用,全身心去感受、去思考盐文化遗产丰富的内涵与真谛。

2.1.4采取多种保护模式

从国外单个工业遗产保护来看,大致存在3种不同的保护模式:一是博物馆化保护模式,以德国的亨利钢铁厂、措伦采煤厂和关税同盟煤炭焦化厂最为典型;二是公共游憩空间模式,以德国的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最为典型;三是商业综合开发模式,以德国的奥伯豪森中心购物区为代表。自贡盐文化遗产属于工业遗产类型,当前自贡已建立了盐业博物馆保护盐文化遗产,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在今后的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可以借鉴公共游憩空间模式,如在打造自贡盐文化遗址公园时,既要保留盐文化遗址的原有功能,又要增加休闲、娱乐、购物、接待等公共游憩功能。

2.2基本策略

2.2.1自贡物质类盐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2..2.1.1实体保护

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建筑景观类文化遗产在其发展过程中因为内外环境的影响会产生一些物理或化学上的变化,其本身的形态和原本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可能会出现对应上的缺失②。当建筑实体可能会发生或已经发生外在的改变,出现或即将出现破损现象时,我们就应根据其实际状况,在“修旧如旧”的原则下,采用保存、复原、改造、新建等相应的保护手段,维持其实体的绝对存在。如在保存文化遗产的现有状态下保护天车、盐井、会馆、盐道及盐文化生产、生活用具等文物古迹;在充分掌握文化遗产原始状态的条件下,复原与盐文化有关的街道、店铺、民居等盐业遗址;在保留一些具有盐业历史文化特色部分的情况下,改建盐场老街、仙市等街市古镇。

2.2.1.2内涵式保护与外延式保护相结合

自贡建筑景观类盐文化遗产丰富,如有仙市古镇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以及西秦会馆等历史建筑。建筑景观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分为内涵式保护和外延式保护。内涵式保护,主要是保护建筑景观类文化遗产的内涵。建筑景观类文化遗产的内涵一是指各类历史建筑物本身及由其各组成部分所形成的建筑实体及风格;二是指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即城区、镇区和村庄)内包括历史建筑在内的有关各种环境要素。自贡的会馆、庙宇、老街、古镇等建筑景观类盐文化遗产在保护修复时,要注意恢复其包括建筑物等级制式、营造法则、细部装饰和色彩处理等在内的历史原真性,以准确重现其本来面目。

外延式保护,是指对建筑物或建筑群整体本身以外的各种有关环境要素的复建与修缮,它包括物质的人工环境或自然环境要素,还包括由这些环境要素衍生出来的属于精神范畴的某种特定气势与氛围。在对自贡建筑景观类盐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过程中,要注意使遗产周围环境与原始环境相吻合,留存住其原有的精神内涵。在保护过程中,内涵式保护是根本,但外延式保护亦不可缺,二者相辅相成,共生互补,相得益彰。在实施自贡建筑类盐文化遗产保护时,应注重内涵式保护与外延式保护相结合。

2.2.1.3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辟了崭新的路径。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为文化遗产创造良好的保管环境;二是借助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再生性保护,这主要包括馆藏文物的数字化和石窟、壁画、雕刻的数字化两个方面;三是借助环境遥感监测技术,增强保护决策的科学性;四是为保护修复提供最恰当的方案。如应用数字技术对西秦会馆的雕刻、彩绘进行保护,并为天车、盐井等难于修复的文化遗产提供恰当的修复方案。

2.2.2自贡非物质类盐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2.2.2.1节会式保护

地方节会是社群活动的独特形态,它包括众多与节气时令和生产生活有关的祝祷、祭祀、纪念、敬仰、迎送等习俗活动。在自贡盐业发展演进的过程中,盐业的经营和生产者,或为促进盐业生产力的发展,或为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或为祈望神灵的护v,或为整合群体,或为宣泄情感,或为实现自身的审美追求,逐渐形成了与盐业有关或由盐业的行业群体主办的地方会节,如王爷会、牛王会、品仙会、年节灯会、放水节等。节会式保护是由地方组织并举办各项独特魅力的传统节会活动,让“非遗”还原到民俗活动的动态结构里去。节会式保护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一个活动的平台和展示的空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节会中“复活”。自贡可以通过举办节会形式来保护盐场神灵祭祀、传统文化活动等民俗风情。

2.2.2.2数字化技术的采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能够帮助人们多角度反映人类多姿多彩的活态的文化遗产。采用数字化记录方式将活态的凿井、修治井、汲卤、制盐技艺及表演艺术等自贡非物质类盐文化遗产固定在多媒体的芯片中,既能节省空间、灵活转换、便捷传输、方便留存,又能更加形象、全面地保留其原真性。

3自贡盐文化遗产利用

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遗产地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遗产地不断被游客访问时,遗产实际上已经变成了旅游资源或者旅游吸引物③。如在英国,遗产被称为“吸引海外游客的主要力量”。我国目前的旅游热点地区大多是世界遗产地、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公园等。自贡盐文化遗产是世界级的品牌,将其转化为旅游资源,实现其旅游经济价值,是其开发利用的必然选择。

3.1自贡盐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目前,自贡盐文化旅游已成为自贡市委、市政府重点打造的6大旅游系列之一。自贡盐文化旅游资源内涵丰富,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和较大的开发潜力。根据我国旅游资源认定的国家标准④,自贡盐文化旅游资源见下表(表1)。

3.2自贡盐文化旅游资源利用

要使自贡盐文化遗产旅游能持续发展,自贡盐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利用要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基本方针为指导,并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2.1着力打造盐文化遗产旅游项目

自贡盐文化遗产旅游项目的开发利用要与自贡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相吻合,近期发展目标要在《自贡市旅游产业“十二五”期间发展总体战略》的指导下进行。

在盐文化遗产旅游产品打造上,近期推进中国盐疗养生基地建设,使中国盐疗养生基地、恐龙王国公园、中国彩灯大世界这三大核心旅游产品成为自贡市旅游目的地的重心,完善旅游目的地结构体系。以盐湖养生国际生态城(中国盐卤浴)为旅游目的地支撑项目,建设卧龙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将其打造成为国际井盐文化生态度假旅游5A级风景区;依托大公井区域盐文化遗存,将大公井区域打造成为地域上连为一体、项目上各具特色,集文化观光、旅游休闲、医浴保健、商贸服务为一体的旅游区域;依托仙市古镇,将古镇打造成为一个集“古盐运文化、古镇风情文化、古镇民俗文化、川南乡村自然风光游赏及休闲度假、健康养生、商务会议”等功能为一体,具有“中国盐运第一镇、一镇三乡四季春”美誉的国家4A级文化旅游风景区。借助大公井古盐文化旅游区、中国龊>―吉成井盐史文化博览园、仙市古镇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打造“千年盐都”井盐文化旅游精品,完善旅游目的地产品体系。

3.2.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盐文化遗产

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来讲,表现在资源共享、虚拟场景展示、立体影视制作等方面,自贡盐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也可以从这3个方面来进行。

3.2.2.1实现盐业博物馆的资源共享

随着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网络的全球覆盖,各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将更加迅猛。所以,盐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也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好对外宣传。以盐业博物馆为例,首先,盐业博物馆要加强网站建设,利用网络来架设、设计一个提供咨询服务的网站,公众可以通过网页设计的资讯或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⑤,从而达到拓展博物馆宣传阵地的作用。其次,由于馆藏文物信息流在网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盐业博物馆应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着手,切实发挥历史文化信息库的作用,将有关盐文化遗产的文字资料加以整理和数字化后,放在网络上为公众提供服务。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社会各界人士全面直观地了解自贡盐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把馆藏文物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充分体现在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主动开发利用盐业博物馆的资源。

3.2.2.2保护传统井盐汲制工艺,进行虚拟场景展示

虚拟场景是利用计算机建立的一种逼真的虚拟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人们的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等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环境中,人们可以沉浸在这种环境中与环境进行适时交互,达到“沉浸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目的。如通过计算机编程设计传统井盐汲制工艺,展示虚拟场景,用户只需通过控制键盘和点击鼠标即可观看井盐的制作过程,并实现身临其境的浏览体验。

3.2.2.3制作立体影视,增强游客体验性

自贡因井盐的开采而闻名,但由于古代缺少机械设施,盐工们都是用双手、双脚和一些简单的工具来完成井盐生产的。我们可以利用3D或4D技术,将有关凿井制盐的真实故事制作成3D或4D影视,供游客观赏。如制作被称为“脚脚红”的反映古代盐工们艰辛捣碓场景的立体影视。即盐工们站在只有一二十厘米宽的踏板上,踏板下是万丈深渊,盐工们利用足踏的方式,带动锉头上下运动,利用锉头在运动中形成的动力来冲击岩石和破碎岩石进行凿井。为了鼓励盐工们的劳动,盐工们在踏板上踏几脚,盐商们就给几个铜板,而盐工们随时都会有坠入深渊的危险。凿井过程中盐工工作的艰辛和危险,智慧与血汗,会给游客以情感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从而增强游客的体验性。此外,这种3D或4D影视,深受年轻人的欢迎,尤其是对学生而言,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有教育意义。

3.2.3内引外联,加强区域协作

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自贡盐文化旅游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情况下,内引外联,加强区域协作,是提高旅游竞争力和知名度的必然选择。对内,自贡要将盐文化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升竞争力。这就要借助恐龙和彩灯的力量来互相宣传、合作发展;恢复推行“门票套餐”制度,即自贡三大博物馆(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中国彩灯博物馆)合作经营,联合出售门票。对外,自贡要树立大区域、大旅游、大市场的观念。2011年初,《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已获国家发改委审批通过,并已上报国务院。自贡要抓住机会,借助成渝经济圈的辐射与带动作用主动出击,加强与周边地区、周边省市的沟通和联系,实现资源共用、客源共享、利益互得,力争将自己融入到川南、川渝、甚至整个大西南旅游环线之中。

参考文献:

[1]赵丽丽,南剑飞.自贡盐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盐业史研究,2010(1).

[2]郑向敏.文物古迹的保护与旅游开发[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

[3]张朝枝.旅游与遗产保护――基于案例的理论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THE END
1.文化中国行数智之火,点亮文博之光虚拟展厅、VR全景、线上讲解……近期,利用数字技术,吉林省长春市文庙博物馆“开科取士——科举文化专题展”成功搬上云空间。“这都要归功于‘点亮文博之光’行动,让我们馆在软件、硬件方面均得到很大提升,从里到外有了一番新气象。”该馆研究部主任邢海波说。 https://www.gzstv.com/a/e63eef27d30e47ec846b711efe92eb0f
2.非遗传承与虚拟现实交互设计洞察研究非遗传承与虚拟现实交互设计-洞察研究 下载积分:1388 内容提示: 1 / 非遗传承与虚拟现实交互设计 第一部分 虚拟现实在非遗传承中的应用 2 第二部分 非遗文化数字化与交互设计 6 第三部分 交互设计原则与非遗传承 https://www.doc88.com/p-70780475300077.html
3.虚拟现实技术全景展现传统文化魅力酒店专场摘要: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传统文化得以全景展现。通过数字化手段,将传统元素融入虚拟场景中,实现历史文化的生动重现。观众可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体验与互动。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新的路径,让历史智慧焕发新的光彩。 https://hk.isbcyz.com/post/8411.html
4.金光华董事长:文化中国行数智之火,点亮文博之光行业动态虚拟展厅、VR全景、线上讲解……金光华董事长发现近期,利用数字技术,吉林省长春市文庙博物馆“开科取士——科举文化专题展”成功搬上云空间。“这都要归功于‘点亮文博之光’行动,让我们馆在软件、硬件方面均得到很大提升,从里到外有了一番新气象。”该馆研究部主任邢海波说。 http://xf.cenn.com/info/nid_197906.html
5.虚拟展厅一般应用于哪些领域?虚拟展厅一般应用于多个领域,为不同行业提供了创新、高效的展示和交互方式。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应用领域: 一、艺术和文化领域 博物馆和艺术展览:虚拟展厅为文物保护和展示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3D建模和虚拟现实技术,观众可以在不接触实物的情况下,全方位、多角度地观赏文物和艺术品的细节,并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这既https://blog.csdn.net/jimumeta/article/details/144431447
6.文旅+科技,究竟能将文化体验带向多远的未来?旅游艺术延展当数字技术与文化相遇,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被悄然打破。从“第二现场”跨越千里共享演出,到沉浸式探索文化遗址的前世今生,再到一键解锁全球旅游的全景服务,文旅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正在改变人们体验文化的方式。 它让历史活起来,让艺术近在咫尺,也让服务智慧升级。科技加速奔跑,文化脚步随之延展,这趟通往未来的旅程,我们究竟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AMD6MI05505AV6.html
7.国博重点实验室研究成果获评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案例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 2024 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案例中,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资源活化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研究成果“‘数说犀尊’智慧展厅”成功获评。 实验室以“一物一展”的形式打造“数说犀尊”智慧展厅。展厅集成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三维高清采集、AOA定位、环境监测、https://www.chnmuseum.cn/zx/gbxw/202412/t20241216_270723.shtml
8.民俗博物馆布展方案(通用8篇)篇1:民俗博物馆布展方案 全新的广东省博物馆的展览陈列怎样才能更人性化,更全面地反映广东的历史,岭南特有的民俗风情及艺术?关于广东省博物馆新馆陈列布展的一系列问题今天在珠岛宾馆展开热烈的讨论。 大约一年以前,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建筑方案的逐鹿之争已尘埃落定,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新馆落成后,广东省博物馆所藏众多珍宝https://www.360wenmi.com/f/file6iuyn340.html
9.创新创意党史博物馆学习馆设计,高科技民俗文化博物馆教育实训基地创新创意党史博物馆学习馆设计,高科技民俗文化博物馆教育实训基地 西安一笔一画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数字文化创意为核心心的企业,专业从事虚拟现实的制作。为行业客户提供专业的多媒体展览展示整体技术解决方案、为娱乐场所提供全方位的互动娱乐产品、为教育行业提供生动形象的互动教育产品。 https://fuwu.11467.com/info/8149585.htm
10.广州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结合人工智能技术、3D影像技术、VR网络虚拟现实技术等前沿科技手段,科学运用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辅助展品和必要的现代科技手段,提升陈列展示水平,提升红色文化动态、活态传承的感染力和实效性。运用计算机、大数据技术,建设数字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对红色文物、遗址、史迹、史料进行数字建档,开展建云上线工作,建设革命遗址https://www.gz.gov.cn/zwgk/ghjh/fzgh/ssw/content/mpost_7845329.html
11.虚拟现实技术在非遗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应用研究.pdf随着非遗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迫切需求,虚拟现 实技术开始被广泛应用于非遗文化领域。通过VR技术,人们可以更 加直观、生动地展示非遗文化中的技艺、传统建筑、民俗活动等,增 强观众对非遗文化的感知和体验。 虚拟现实技术在非遗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数字博物馆、虚拟展 览等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VR技术在非遗文化传承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1116/8011111027007000.shtm
12.VR数字展厅,随时随地云游博物馆往往我们说到传统文化,都是浪漫的、神秘的,而提到科技,则是理性的、精准的,当科技与文化相遇,就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VR”作为近年来大热的科技新贵,与博物馆的结合,就自然催生VR数字展厅、VR体验等项目。 VR数字展厅就是将线下展厅真实复刻到线上,形成1:1还原的数字空间,许多博物馆 https://zhuanlan.zhihu.com/p/683244618
13.“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简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传统村落的多元价值呈现为目标进行平台内容运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地域文化,以文化内涵为线索挖掘单个村落或多个村落的特色价值。运用数字化工具展示,并呈现在数字博物馆“特展”板块。 2.2.1特展一:瓷之源-景德镇 以景德镇陶瓷制作为主线,运用VR、全景、三维实景模型等多种虚拟现实技术,从选土、拉坯、上釉https://www.caupd.com/zgzh/zhfw/detail/788.html
14.头条文章多媒体展示项目——在展览必要位置设置多幕投影(在国际博物馆领域首次采用)、幻影成像、虚拟现实影像、数字影片等多种多媒体展示项目,以强化展览效果,深化实物展品信息的传达,打破了以往教科书式展陈的乏味与单调,使知识的传达生动直观。 环保、节能——采用蒙皮式非晶体柔性太阳能发电板,是国内第一家采用太阳能电源的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699367423738529
15.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坐落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中山门内北侧,截至2023年4月,占地70000余平方米,是中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被评为“全国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先进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截至2013年底,全院有在编人员221名,另有300余名合同用工[1https://baike.sogou.com/v189711.htm
16.2700亿元产值,虚拟数字人将成为文旅赛道新风向随着虚拟现实、边缘计算、实时动作捕捉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比二次元虚拟偶像更接近真人形象的3D超写实“数字人”逐渐增多,一批面容靓丽气质佼佼的“数字人”应声而至,“穿梭”于现实生活的各类场景。 那么,当“虚拟数字人”飞入文旅业,它会产生哪些出其不意的效果?过去的2022年,不少文旅企业通过虚拟数字人技术、VR、https://m.thepaper.cn/renmin_prom.jsp?contid=22162350
17.《营地教育大讲堂·专题汇》直播嘉宾回顾行业资讯营地资讯山西省科学技术馆科技辅导员,曾开发《科学有曰之激情世界杯》,荣获第四届科普场馆科学教育项目展评一等奖,开发与参演的《神奇的气流》《算法的世界》《探秘陀螺仪》等多个项目,荣获第六届科学表演大赛科普剧一等奖,第六届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总决赛科学实验赛二等奖,其他科学表演赛二等奖等多项奖项。 http://www.ydjy8.com/news/show.php?itemid=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