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抢救及重建方式的比较研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随着时光流逝,由民族文化传统及成果构成的文化遗产不断遭到破坏和替代,甚至失传,特别在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存在许多措施不到位,已经导致许多文化遗产几近失传。对一个民族来说这将是非常重大的损失与遗憾。通过对文化遗产数字化概念的剖析,将数字化作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及重建方式,并对国内外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抢救及重建方式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促进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手段的更新和完善,进而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提供经验借鉴。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是指通过对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分类、制作与保存,建立文字、图像、音视频及动画等数据库,附上搜索引擎,通过虚拟现实使其进行数字化再现[1]。早期的文化遗产博物馆或图书馆通过CD或DVD的方式对馆藏品进行数字化信息转换和保存,为观众和学者接触、研究古典艺术作品提供了便利。譬如,有名的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博物馆、日本民族学博物馆、美国国会图书馆、意大利的乌菲奇博物馆、国立西洋美术馆、和国立科学博物馆等一批博物馆和图书馆都是如此。

90年代中期以来,动作捕捉、三维扫描、虚拟现实以及网络技术等日益出现并广泛运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同时促进文化遗产虚拟展示和资源共享实现新的突破[2]。面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过程中的困难,各国都根据自身的现状在开展研究与实践。在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的应用得到了广泛普及,移动互联网遍及千家万户,模像处理技术由一维走向三维,贮存空间与高清程度达到最佳效果。为此,充分利用数字化和网络化途径来保护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成为当今时代的有效路径之一。

一、国外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挽救及重建方式

民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开发、利用、传递,是当今这个信息时代进行民族文化遗产抢救与重建的一种新方式,这种方式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与文化价值。如前所述,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充分意识到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并开始运用最初的数字化方式加以整理、分类、制作与保存,时至今日,数字化保护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

(一)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馆藏资源的开发利用

(二)建立起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共享

(三)民族文化数字化保护的世界范围内区域协作

二、国内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抢救及重建方式

中国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和浓缩,它们遍布我国各地,根植于各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也是培养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宝贵资源。

(一)数字博物馆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不同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因此,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遗产受传统保护与传承的方式局限,很难做到保存完整和持久便捷。全国各地在实现小康生活的道路上,享受着物质需求的满足,当物质需求获得满足的同时,精神世界的陶冶显得格外重要。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大型博物馆的修建,到二、三线城市大型博物馆的建设,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府部门对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视。然而,实体性的博物馆馆藏资源有限,空间有限,甚至人、财、物等配套设施相对局限。为此,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正好为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诸多便利,实体性博物馆走向虚拟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借助于互联网、在线视频、音频等载体,人们完全不用担心像传统的艺术展览因为错过展期而失去参观的机会。艺术品数字化后,就达到了不受时空因素限制的理想状态。

(二)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影像数据库的开发利用

数字博物馆无疑成为民族文化遗产保存、维系和发展的重要载体,除此以外,影像数据库的开发利用也尤为必要。近年来,我国启动了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保护项目,有佳能推动的藏族原生态舞乐作品—藏迷;还有5·12汶川大地震后,对羌族濒临危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项目,包括羌族各种歌舞,手工艺术以及传统的民俗民风。当然,其它民族也多有涉及,如苗族、白族等的工艺、美术、歌曲、舞蹈、节日等相继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项目。上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项目,一般可以通过影像数据库的方式来完成。如前所述,一是可以将实物通过图片和照片的方式介入光盘及网络空间贮存和保护;二是也可以通过纪录片或新闻报道的方式,将文化艺术和民间传统活动列入其中,实现影像数据化、网络化;三是以专题式的电影拍摄及展播方式,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得以保护与传承[7]。

(三)教育研究机构对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文化部门或机构的责任,教育研究机构也理应承担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为此,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纷纷加入到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行动中,如由浙江大学开发的“虚拟故宫漫游”项目、北京大学推动的“龙门石窟”数字化保护、南京大学实施的“三峡文化遗产”数字化展览工程等,都反映出教育研究机构对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重视。在未来的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过程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还需要扩展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项目,有针对性体现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开发“百花齐放”的格局[8]。与此同时,根据区域性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别优势,地方性大学相继建立起富有民族特色的民族研究中心或民族研究院所。这些民族研究中心或民族研究院所在当前大数据时代,用数字化方式对各种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了归类、整理和保护。

三、国外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抢救及重建方式对我国的启示

对比国内外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抢救及重建方式,不难发现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措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9]。

一是管理体系的落后。科学的管理体系是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取得成功的必要保障与需要,世界许多国家都设置了专门的文化遗产管理机构。这些管理机构制度完善,设施设备先进,人员配备专业化,而我国在这方面却相对薄弱。事实上,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管理往往涉及许多部门,只有通过各部门之间紧密的协同配合,才能达到各部门之间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的共享目的。

三是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功能较为单一。目前,总体上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在形式与功能上仍然较为单一,主要以数据储存和简单的应用为主。数字化保护的多元化形式或载体相对缺乏,数字化影像资料的文本式呈现方式居多,基于多媒体互动式的影像资料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性和理解性功能;未设置数据的分析点,还没有真正跨入大数据时代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标准,不利于发挥数据库强大的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1]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3):49-55.

[2]赖守亮.数字化手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用的多维思辨[J].设计艺术研究,2014(1):35-39.

[3]谭必勇,张莹.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1(4):7-11.

[4]吴建平,王耀希,代兵红.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平台的技术构建[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8):41-44.

[5]戴琴.土家族“撒尔嗬”的数字化保护技术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6]谈国新,孙传明.信息空间理论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6):180-184。

[7]王萍,田军.构建新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虚拟博物馆的可行性研究———以图瓦人体育文化为例[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3(4):11-13+34.

[8]王建明,王树斌,陈仕品.基于数字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J].软件导刊,2011(8):50-51.

[9]彭冬梅,潘鲁生,孙守迁.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手段[J].文化遗产,2006(1):47-51.

作者简介:

王正惠(1979-),女,四川南充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农村教育与政策研究。李辉(1977-),男,四川绵阳人,中级,研究方向:信息技术。

建议使用360极速、Chrome、Firefox浏览器,最佳分辨率1920×1080

THE END
1.馆校结合协议馆校结合协议 馆校结合协议 甲方(博物馆/图书馆):公司名称:___法定代表人:___地址:___联系方式:___https://wenku.baidu.com/view/f52b1f5b51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fb.html
2.甘肃省博物馆:探索新时代文博人才培养新路径同时坚持以博物馆专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全方位、多角度制定培养计划,构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完善“馆校结合、联合培养”模式,委托兰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博物馆事业发展所需专业人才,目前已有11人完成学业;选派4名年轻干部到上级单位进行顶岗学习,培养锻炼复合型人才https://www.zuzhirenshi.com/detailpage/2356a8a6-2b3a-4669-a7a8-53be9e3e9a15
3.喜讯备案成功!百色学院博物馆正式纳入国有博物馆序列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下发确认书,认定百色学院博物馆符合《博物馆条例》规定的备案条件,准予备案。至此,我校博物馆正式入列自治区国有博物馆大家庭。自博物馆备案工作启动以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博物馆和相关部门积极与自治区文旅厅沟通对接,整理上报http://www.bsuc.cn/info/1273/67111.htm
4.一周云南民族宗教工作要闻回览近日,由云南民族博物馆主办的“共筑知识桥梁、馆校合作新篇章”云南民族博物馆馆校合作暨研学课程体系研发交流座谈会在云南民族博物馆举行。与会代表就如何结合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以云南省民族博物馆为依托,打造云南文博研学品牌项目的可行性展开讨论。会上,云南民族博物馆与昆明红旗小学教育集团、云南师范大学附属西https://m.yunnan.cn/system/2024/09/23/033240298.shtml
5.中国国家博物馆导览系统观众需求分析4.?对新技术的可行性研判仍是博物馆数字化进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 当下,各种技术和应用方案层出不穷,博物馆采用哪种技术方案的决策其实非常考验博物馆管理者。对此,已有学者指出:“在引进新技术时,博物馆有必要做一个技术可行性评估,更关注对实际应用效果的预判。通过实用性评估,让博物馆的决策者了解,这项技术的https://www.depthlink.com/news_220&wd=&eqid=fe5870bf001ad0be00000002645a73a9
6.光山这十家博物馆,你都打卡了吗?此外,合作还可以降低成本,例如通过共同采购原材料或共享物流渠道,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商务合作不同企业之间可能存在文化差异、目标冲突等问题。因此,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企业应该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以确保合作的可行性和成功。不同企业之间可能存在文化差异、目标冲突等问题。因此,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企业应该进行https://www.ntv.cn/zxhArticle.shtml?id=232264
7.李克强访哥伦比亚日程紧晚上10点才回到酒店哥伦比亚是南美第二人口大国,拉美第三大经济体。哥伦比亚是中国在拉美的第五大贸易伙伴,而中国是哥伦比亚第二大贸易伙伴,哥伦比亚10%的出口都流向中国。过去10年,中哥贸易增长了15倍,达到170亿美元。而在这一次会谈中,李克强与桑托斯商定,同意启动双边自贸协定可行性研究,商谈避免双重征税协议。 https://www.chinanews.com.cn/m/gn/2015/05-23/7296033.shtml
8.数字化时代下的唐山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传承唐博可以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其他国家的博物馆和文化机构开展合作,共同推动文物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发展。通过共享经验、资源和技术,提高唐博的专业水平和影响力,同时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增强文化自信。 7 结语 唐博将利用采集获取的文物数字化信息数据,通过数字微信导览系统和AR数字图录等形式将原本静止的文物https://www.chinaclzl.com/jtzx_1/969.html
9.书法展览策划书八、作品市场可行性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注重精神文化的发展,愿意参与和从事文化艺术活动的人也越来越多。作为艺术院校的大学生们,他们有着强烈的艺术创作愿望和表现欲,在学校学习中大多都以艺术创作来展现他们的学习成果,而在这些形式多样的艺术作品中不乏优秀之作。但https://www.360wenmi.com/f/filed88xyc12.html
10.两会声音世茂许荣茂:加大国家声音在港落地力度提升香港青少年并提出建议如下:一、推广鼓励国有民营文化机构结对帮扶的做法,加强统筹、规划和管理;二、加强业务指导,提升民营博物馆、美术馆的专业能力;三、深化交流合作,提升民营博物馆、美术馆的运营能力公共服务水平;四、打破管理体制壁垒,支持两者合作建馆,促进资源优化配置。https://house.hexun.com/2020-05-26/201422143.html
11.2022年度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目录6.3 面向增强现实博物馆的虚实融合显示与智能交互关 键技术及应用示范 6.4 虚拟数字人技术与融媒体结合研究与应用示范 6.5 新基建背景下的非遗传播及传承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6.6 陕西文化旅游符号基因库数字化开发利用与应用示范 6.7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 http://www.kt180.com/html/sxs/9889.html
12.骨干引领,团队发展28.戴蒙中高团队:生成性教与学的研讨 29.汪丽清中高团队:基于任务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30.姜娅敏中高团队:在团队研讨中的探索与尝试 31.孙玲玲中高团队:探索馆校合作,拓宽课程资源 32.方放中高团队:地域文化丰富美术教育内涵 33.郑伟中高团队:让主题教育课更接地气、更有实效 http://www.dhsyx.edu.sh.cn/info/1187/5272.htm
13.上海科技馆行政网9月16日,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联合长宁区科学技术委员会、长宁区科学技术协会、新泾镇,在中泾生境花园举办“我的自然百宝箱X生境花园”主题活动,为社区公众带来“上海昆虫家谱”公民科学项目。本次活动是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之一,也是“我的自然百宝箱”馆社合作的一次尝试,旨在探索博物馆服务社区的可行性途https://group.sstm.org.cn/article/58159629/32
14.文献信息资源共享12篇(全文)我国学者张勤[1]将美国图书馆资源共享划分为前计算机时代的图书馆联盟萌芽阶段 (1880~1954年) , 该阶段的特点是图书馆的互助合作以印刷型文献资源共享为基础, 属松散型合作组织。第二阶段是基于自动化时代的图书馆联盟发展阶段 (1954~1983年) , 该阶段的特征是以学术性图书馆地区性联盟为主体;第三阶段是网络环境https://www.99xueshu.com/w/ikey3x0e2fj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