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科技赋能文博。10月24日,“2024遗产数字化&文博新体验业态汇”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举办。来自南昌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良渚遗址管委会以及原力数字、苏州和云观博、武汉大势智慧等文博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围绕AI赋能文博、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文博新业态等话题,共同探讨数字技术助力文博行业深度转型发展的新思路、新视野。
截至2023年末,全国备案博物馆达到6833家,举办陈列展览4万余个、教育活动超过38万场,接待观众12.9亿人次。博物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持续凸显。
本次活动主办方——南京文投集团作为国有文化企业,一直坚守让城市文化生活更美好的使命,致力于打造文博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南京示范。南京文投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王鑫鑫介绍,集团立足服务传播文博场馆的实践经验,整合旗下大明文化、文投文旅、设计廊、书斋文博等10余家二级企业,构建文博产业生态圈,目前业务已覆盖全国70余家文博场馆。
本次活动联合主办方之一,中国文物报社社长柳士发在致辞中介绍,中国文物报社自1985年创刊以来,始终以宣传国家文物工作方针政策,面向公众普及文化遗产知识为己任。近年来,报社积极“探索新闻与政务、服务、商务的融合,打造新产品、拓展新业态,从单一新闻单位向综合文化服务体转变”。
活动现场,“灵境·2024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数字化优秀案例”“灵境·2024文博创新赋能优秀案例”公布。这些案例不仅展现了文博行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创新精神,也体现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巨大潜力。同时,会上还发布了一项重要计划——“鸿图计划:文都基金博物馆精品展览专项计划”。该计划将在南京市文学之都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中设立(首期)1000万元专项基金,投向全国博物馆精品展览。该计划由南京市文投集团与中国文物报社联合发起,旨在通过资本手段推动博物馆展览品质和运营效益提升,进一步探索博物馆公益属性与市场机制的融合,以社会力量“活水”为博物馆发展带来“活力”。
当日,由中国文物报社携手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中国文化遗产传播中心”小程序正式上线。该项目包含博物馆、博云赏、博云展、博视野、博直播和博慕课六大核心模块,旨在支持更多文博单位走向全媒体时代。
博物馆是人类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也是艺术和科学的交汇点。当前,科技与文博相融的场景不断上新、边界不断拓展、业态不断升级……科技创新正在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注入新的活力,也促使文博行业在技术基础、运营逻辑、服务模式等方面不断变革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