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地名传闻瓷器江南瓷都瓷业御窑厂景德镇市

景德镇是世界闻名的瓷都,有悠久的制瓷历史。是个群山环抱四水长流的山城,由于水土宜陶,周边有丰富的制瓷原、燃料,又有水运交通的便利,为这个陶瓷古镇带来了繁荣。“绝妙花瓷传四方,廿里长街半窑户"、“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这是对景德镇历史状况的写照。昔日,陶瓷生产手工操作,分散经营,一家一户的坯房、窑屋、红店(彩绘),许多低矮平房,遍布大街小巷,因而形成了街巷里弄多的特点。同时,景德镇历史上属浮梁县管辖,而在景德镇做工经商的常住户,大多来自邻省邻县。据调查:清末,全国计有18个省、34个州(府)、68个市县在镇设有30多个会馆。在这五方杂处、商贾云集的城镇,形成了许多杂乱无章的地名。

地名十字:一心桥、二排衙、三间庙、四旺里(泗王庙)、五间头、陆家岗、七棵树、八卦图、九黄岭、十字街。

三洲四码头:

黄家洲、拜天洲、西瓜洲。

许家码头、曹家码头、湖南码头、刘家码头。四山八坞九条半街:

苦株山、凤凰山、饶家山、猪婆山。

薛家坞、秧田坞、金家坞、江家坞、和尚坞、罗家坞、杨家坞、道士坞。

徐家街、青石街、蔡家街、瓷器街、棋盘街、小塘街、万年街、十字街、油榨街、半边街。

一十八巷:玉字巷、求子巷、圣节巷、朝阳巷、哲士巷、新安巷、菠萝巷、叔家巷、福寿巷、杉树巷、新家巷、太平巷、云谷巷、青云巷、惜字巷、群英巷、油盐巷、云锦巷。

据调查城区内原有地名360条,旧称的108弄大都存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景德镇既是山城也是水乡,沿河洲地多而大,曾是交易场所,后来人口繁衍,沿河洲地或建会馆、寺庙,或建民房、或成集市,地貌虽变,仍称洲名。

码头,反映了景德镇当年全靠水运的交通状况,明清时期,镇瓷通商天下,来镇经营瓷器的络绎不绝,水运码头每天的吞吐量相当可观。《浮梁县志》有词云:“九域瓷商上镇来,牙行花色照单开,要知至宝通洋外,国恢安南答贡回。”“鹅颈滩头水一湾,驳船禾秆堆如山,瓷件茭成船载去,愿郎迟去莫迟还。"可见当年水运的繁忙景象。那时,除各渡口均为来往船只停靠码头,还专设了四个装卸码头,各码头元气为帮会所建,不得任意占用。搬运工人都得上帮登记,在规定的码头装卸货物。据说许家码头和曹家码头是吉安人的码头,湖南码头和刘家码头是南昌人的码头。

在景德镇的老瓷工中还流传着一首顺口溜的地名歌,这首歌反映了地貌的变化,也记述了劳动人民的业绩。

地名歌:

江南雄镇南江口,观音文昌镇阳台;

五王打坐三角井,凤凰展翅半边街;

通津桥边烟花巷,豆腐弄中斗富强;

五龙穿珠御器厂,文武衙门两边排;

风火神显龙缸弄,阜阳门外桂飘香;

陈家街上花似锦,十八小桥赛洛阳;

雄关出口屯兵马,马鞍山上摆战场;

赛宝坦上好晒宝,里村独造一长城;

瓷器街上般般有,黄家洲上摆擂台;

牛角岭上回头望,万重窑烟上天堂;

景德美景说不尽,水流鹅颈人鄱阳。

这首地名歌将景德镇的地方特点、人文、地理介绍尽致,从这简短的22句歌谣中,可以看出景德镇自古就是江南一大雄镇,虽曾属浮梁县管辖,因盛产瓷器,却比县城繁荣多了。原来县城至镇道经薮家岭,明景泰后始走石埭山,天顺初凿山成路,建亭台其间,后又建观音文昌二阁,石壁镌“昌江砥柱”四字,其下通衢,旧有“江南雄镇”坊。登临其上,风帆沙影,山光水色,宏伟壮观。景德镇物华天宝,周围盛产瓷石,既是陶瓷古城,也是对外开放的工商业城市。

景德镇自明始建御窑厂珠山麓,专造宫廷用瓷和贡瓷。五龙山的五座山峦朝着珠山,似五龙穿珠于御器厂。厂西南,明制视府馆,称公馆岭,公馆二层楼,雕栏朱门,古色古香。厂东南为九江道,系巡守署,真是文武衙门两边排,好不威武。

五王庙祀华光神,原庙在御器厂东南,嘉靖年间,改庙为署,乃得罪神,使生产不景气。《浮梁县志》有词云:“横田古庙祀华光,改替官衙事不常,到底五王灵应显,龙灯日夜闹朝阳。”(朝阳门)旧日景德镇为陶瓷而建的祠庙甚多,如陶王庙、佑陶灵祠、师祖庙、祭师祠等,它反映了旧陶瓷业仰于神的观念较严重。

据传,景德镇为凤凰地,河西、三闾庙和太白园,均有凤凰山;半边街、童关栅门均有凤凰桥,传说是风凰停留过的地方,是吉祥之地。故有“凤凰展翅半边街”之句。这仅为当时人们的遐想而已。

斗富弄原名豆腐弄,以豆干闻名。据传民国十九年元宵节,一家钱店和一家瓷行,以燃放鞭炮斗富,钱店老板捷足先登,买完全街鞭炮,瓷行老板无法接应,急中生智,竟将架上瓷器当鞭炮摔打,却也响声震耳,他们显富闹了几小时,竟将豆腐弄斗成了斗富弄。

风火神显龙缸弄,明万历年间,内监潘相奉旨监造龙缸,然大器久未完工,瓷工屡受鞭答饥饿,窑工童宾,悯同役之苦,独舍身殉火,缸才烧成。瓷工悲痛之余,开展了反封建专制的斗争。为纪念他,建风火仙祠,据说此事便发生在龙缸弄,弄因此命名。

桂花弄位于御器厂之南阜阳门外,这里有一院栽桂树数棵,秋至桂花阵阵飘香,故有阜阳门外桂飘香之名。

陈家街位于御窑厂东南,宋建司务厅,清设监镇厅,驻有众多督陶官员。街面还设有各种店铺,十分热闹。街东南便是十八桥,清代,此为城镇中心,这里商业繁荣,素有“买不到的十八桥,卖不掉的泗王庙"之说。此处货物齐全,在别处买不到的东西,十八桥均可买到。真可谓十八小桥赛洛阳。

雄关口上屯兵马,是指把总衙的兵马经此关口至马鞍山摆战场练兵。

据说昔日赛宝坦住两窑户,一家生意做到香港,换回不少珍宝,他欲与另一窑户赛富,企图压垮对方。六月六日有意将珍宝晒于坦上,另家窑户也不示弱,乃命儿子将桌椅洗净,也晒坦上,人不解其意,他笑笑说:“我晒的是活宝。”后来他兼业饮食店,果真也发了财。后来人称此坦为晒宝坦。

清代瓷器零售贸易集中在瓷器街。《陶录》载瓷器街,颇宽广,长约二三百武,街旁皆瓷店张列,无器不有,零收、贩户、整治、摆售,亦有精粗上中下之分。当年瓷器街虽是条不长的巷街,却常迎来四乡和邻县很多顾客,生意兴隆,相应的还有写瓷字、画瓷像、画红和饮食杂货,烟店、肉店之类,真是般般皆有,日夜闹市。

黄家洲原名王家洲,是贫民摆地摊卖次品瓷的地方。《陶歌》有:“黄家洲上多茅器,买卖顷遇倔强人,比是提篮走洲客,只能销假不销真”之句。就是这块小本生意的地盘,苏湖会馆会首徐世伦却执意强占,引起三打黄家洲的擂台战。讼至官府,终因洲民人多理壮而获胜。洲民为首者姓黄,故改名为黄家洲。

牛角岭是浮北连安徽的一座高岭,站在岭上回头眺望景德镇,数百座烟囱,窑烟滚滚直上天空,十分壮观。它描绘出镇瓷兴旺景象。景德镇美景说不尽,一船船优质瓷器,水运至鹅颈滩,往下便是鄱阳县境,经鄱阳湖转入长江,运往全国各地。

景德镇的瓷业工人热爱瓷都,他们最熟悉瓷都的历史,景德镇的一街一巷、每一渡口、每个码头,无不印记了瓷业工人的足迹和汗水。工余饭后,车间、炉前,瓷工们念着老工人自编的地名歌,追忆着、流传着先辈们的业绩和斗争故事,激励着他们为振兴瓷都开拓创新的雄心壮志。

THE END
1.“千年瓷都”景德镇活力焕新“只有让文物‘活起来’,才能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悠久陶瓷文化的魅力。”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说。缠枝莲纹被印上雨伞,鸭型香薰外观被做成公仔,瓷器器型被做成冰箱贴……一件件从古瓷中研究得来的成果,被做成文创产品,让陶瓷文化既能看得见,更能摸得着。为提升陶瓷文化活化利用效率,景德镇实施国家级非物质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8309790548926176&wfr=spider&for=pc
2.景德镇博物馆:厚重的历史鲜活的记忆为国内外朋友、陶瓷爱好者和参观者提供一个高品位的参观、鉴定、交流平台;厚森青花瓷博物馆,以“收藏、研究与展示景德镇青花瓷”为宗旨,专门就景德镇青花瓷所具有的民族特色、工艺技术等进行综合展示;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经十多年的艰辛整理,修复官窑精品千余件。该馆的藏品大多为孤品、绝品,为海内外罕见。其中元青花http://m.taoci52.com/t/822.html
3.故乡的容颜2022——再访景德镇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近40年来,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对明清御窑遗址的考古发掘,发现了诸多遗迹,出土了数以吨计的明清御窑瓷器残片标本。经过不断的整理,拼对,修复,一大批御窑瓷器得以“活化”。 小楼一边有一明窑遗址 公园进门的左手边沿着坡道 来到南麓遗址——明代中期马蹄窑炉群遗址。在这个遗址处共发掘清理出17座窑炉。窑前的工https://you.ctrip.com/travels/jiangxi100054/4071638.html
4.联合共鉴:宋元时期景德镇窑装烧工艺的研究上述的研究文章虽然也比较深入,但都基本局限在对器物及装烧工具方面考虑,没有跟窑炉和装烧工艺联系起来,本文将通过上述窑址发现的窑炉遗迹和装烧窑具,探讨宋元时期景德镇地区装烧工艺的变化流程。 图一 景德镇地区瓷窑遗址分布图 1.南窑 2.丰旺 3.宁村 4.朱溪 5.南市街 6.西溪 7.寿安 8.柳家湾 9.大屋https://zhuanlan.zhihu.com/p/56878908
5.中国渊源(精选十篇)因此在这个意义上, 与其说《中国孤儿》以《赵氏孤儿 》为蓝本, 不如说是伏尔泰是借 《 赵氏孤儿》 的结构框架添入本国的文学因素, 以宣扬自己所崇尚的启蒙思想, 更确切地说:理性和人道主义。 可见, 中国的文化因素已经在传播的过程中无形的发生了变异。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t53pvyv.html
6.“明代晚期瓷器研究”学术研讨会召开明晚期瓷业生产在品种、纹饰、工艺、装饰风格等方面均发生了变化。在瓷器综合研究专题,故宫博物院吕成龙重点关注了嘉靖朝景德镇御窑的瓷器品种;故宫博物院孙悦通过梳理嘉靖《江西省大志?陶书》中的有关资料,总结出了嘉靖御窑的时代特征;首都博物馆龙霄飞从瓷器的色彩、纹饰、寓意、造型等方面,以实物为例分析了明代晚期https://www.chnmuseum.cn/yj/kydt/202211/t20221104_257687.shtml
7.国社解码“千年瓷都”景德镇的文化自信样本澎湃号·政务国社解码“千年瓷都”景德镇的文化自信样本 “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延绵千年的窑火,孕育瑰丽陶瓷文化;碧海帆路,远播璀璨中华文明。 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成就“千年瓷都”景德镇。 这是航拍的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受访者供图)。新华社发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552600
8.北大考古与“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在御窑厂遗址考古发掘不断取得重要成果的同时,北京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与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到御窑厂遗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工作中,为御窑厂国保单位保护规划的制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御窑厂遗址申遗、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等国家和地方文化战略献策献力。主持了龙珠阁保护规划的制定,合作编制了御窑厂大遗址http://archaeology.pku.edu.cn/info/1030/3492.htm
9.明代官窑制度与实际应用在景德镇御窑遗址珠山北部明早期窑炉填土中,出土一件洪武时期刻“厨”字铭白釉盘,此盘是为宫廷御膳房烧制的。 晚明时期,皇室及士大夫阶层追求精致风雅的生活情调,为满足这种需求,瓷器种类不但有日用的碗碟、锺盏,祭祀用的笾、豆、盘等器,还有各类尽显工巧的文房、陈设、娱乐用瓷。其中文房瓷有笔架、笔管、挝笔http://lishisuo.cssn.cn/zsyj/zsyj_whsyjs/201506/t20150630_20557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