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是世界闻名的瓷都,有悠久的制瓷历史。是个群山环抱四水长流的山城,由于水土宜陶,周边有丰富的制瓷原、燃料,又有水运交通的便利,为这个陶瓷古镇带来了繁荣。“绝妙花瓷传四方,廿里长街半窑户"、“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这是对景德镇历史状况的写照。昔日,陶瓷生产手工操作,分散经营,一家一户的坯房、窑屋、红店(彩绘),许多低矮平房,遍布大街小巷,因而形成了街巷里弄多的特点。同时,景德镇历史上属浮梁县管辖,而在景德镇做工经商的常住户,大多来自邻省邻县。据调查:清末,全国计有18个省、34个州(府)、68个市县在镇设有30多个会馆。在这五方杂处、商贾云集的城镇,形成了许多杂乱无章的地名。
地名十字:一心桥、二排衙、三间庙、四旺里(泗王庙)、五间头、陆家岗、七棵树、八卦图、九黄岭、十字街。
三洲四码头:
黄家洲、拜天洲、西瓜洲。
许家码头、曹家码头、湖南码头、刘家码头。四山八坞九条半街:
苦株山、凤凰山、饶家山、猪婆山。
薛家坞、秧田坞、金家坞、江家坞、和尚坞、罗家坞、杨家坞、道士坞。
徐家街、青石街、蔡家街、瓷器街、棋盘街、小塘街、万年街、十字街、油榨街、半边街。
一十八巷:玉字巷、求子巷、圣节巷、朝阳巷、哲士巷、新安巷、菠萝巷、叔家巷、福寿巷、杉树巷、新家巷、太平巷、云谷巷、青云巷、惜字巷、群英巷、油盐巷、云锦巷。
据调查城区内原有地名360条,旧称的108弄大都存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景德镇既是山城也是水乡,沿河洲地多而大,曾是交易场所,后来人口繁衍,沿河洲地或建会馆、寺庙,或建民房、或成集市,地貌虽变,仍称洲名。
码头,反映了景德镇当年全靠水运的交通状况,明清时期,镇瓷通商天下,来镇经营瓷器的络绎不绝,水运码头每天的吞吐量相当可观。《浮梁县志》有词云:“九域瓷商上镇来,牙行花色照单开,要知至宝通洋外,国恢安南答贡回。”“鹅颈滩头水一湾,驳船禾秆堆如山,瓷件茭成船载去,愿郎迟去莫迟还。"可见当年水运的繁忙景象。那时,除各渡口均为来往船只停靠码头,还专设了四个装卸码头,各码头元气为帮会所建,不得任意占用。搬运工人都得上帮登记,在规定的码头装卸货物。据说许家码头和曹家码头是吉安人的码头,湖南码头和刘家码头是南昌人的码头。
在景德镇的老瓷工中还流传着一首顺口溜的地名歌,这首歌反映了地貌的变化,也记述了劳动人民的业绩。
地名歌:
江南雄镇南江口,观音文昌镇阳台;
五王打坐三角井,凤凰展翅半边街;
通津桥边烟花巷,豆腐弄中斗富强;
五龙穿珠御器厂,文武衙门两边排;
风火神显龙缸弄,阜阳门外桂飘香;
陈家街上花似锦,十八小桥赛洛阳;
雄关出口屯兵马,马鞍山上摆战场;
赛宝坦上好晒宝,里村独造一长城;
瓷器街上般般有,黄家洲上摆擂台;
牛角岭上回头望,万重窑烟上天堂;
景德美景说不尽,水流鹅颈人鄱阳。
这首地名歌将景德镇的地方特点、人文、地理介绍尽致,从这简短的22句歌谣中,可以看出景德镇自古就是江南一大雄镇,虽曾属浮梁县管辖,因盛产瓷器,却比县城繁荣多了。原来县城至镇道经薮家岭,明景泰后始走石埭山,天顺初凿山成路,建亭台其间,后又建观音文昌二阁,石壁镌“昌江砥柱”四字,其下通衢,旧有“江南雄镇”坊。登临其上,风帆沙影,山光水色,宏伟壮观。景德镇物华天宝,周围盛产瓷石,既是陶瓷古城,也是对外开放的工商业城市。
景德镇自明始建御窑厂珠山麓,专造宫廷用瓷和贡瓷。五龙山的五座山峦朝着珠山,似五龙穿珠于御器厂。厂西南,明制视府馆,称公馆岭,公馆二层楼,雕栏朱门,古色古香。厂东南为九江道,系巡守署,真是文武衙门两边排,好不威武。
五王庙祀华光神,原庙在御器厂东南,嘉靖年间,改庙为署,乃得罪神,使生产不景气。《浮梁县志》有词云:“横田古庙祀华光,改替官衙事不常,到底五王灵应显,龙灯日夜闹朝阳。”(朝阳门)旧日景德镇为陶瓷而建的祠庙甚多,如陶王庙、佑陶灵祠、师祖庙、祭师祠等,它反映了旧陶瓷业仰于神的观念较严重。
据传,景德镇为凤凰地,河西、三闾庙和太白园,均有凤凰山;半边街、童关栅门均有凤凰桥,传说是风凰停留过的地方,是吉祥之地。故有“凤凰展翅半边街”之句。这仅为当时人们的遐想而已。
斗富弄原名豆腐弄,以豆干闻名。据传民国十九年元宵节,一家钱店和一家瓷行,以燃放鞭炮斗富,钱店老板捷足先登,买完全街鞭炮,瓷行老板无法接应,急中生智,竟将架上瓷器当鞭炮摔打,却也响声震耳,他们显富闹了几小时,竟将豆腐弄斗成了斗富弄。
风火神显龙缸弄,明万历年间,内监潘相奉旨监造龙缸,然大器久未完工,瓷工屡受鞭答饥饿,窑工童宾,悯同役之苦,独舍身殉火,缸才烧成。瓷工悲痛之余,开展了反封建专制的斗争。为纪念他,建风火仙祠,据说此事便发生在龙缸弄,弄因此命名。
桂花弄位于御器厂之南阜阳门外,这里有一院栽桂树数棵,秋至桂花阵阵飘香,故有阜阳门外桂飘香之名。
陈家街位于御窑厂东南,宋建司务厅,清设监镇厅,驻有众多督陶官员。街面还设有各种店铺,十分热闹。街东南便是十八桥,清代,此为城镇中心,这里商业繁荣,素有“买不到的十八桥,卖不掉的泗王庙"之说。此处货物齐全,在别处买不到的东西,十八桥均可买到。真可谓十八小桥赛洛阳。
雄关口上屯兵马,是指把总衙的兵马经此关口至马鞍山摆战场练兵。
据说昔日赛宝坦住两窑户,一家生意做到香港,换回不少珍宝,他欲与另一窑户赛富,企图压垮对方。六月六日有意将珍宝晒于坦上,另家窑户也不示弱,乃命儿子将桌椅洗净,也晒坦上,人不解其意,他笑笑说:“我晒的是活宝。”后来他兼业饮食店,果真也发了财。后来人称此坦为晒宝坦。
清代瓷器零售贸易集中在瓷器街。《陶录》载瓷器街,颇宽广,长约二三百武,街旁皆瓷店张列,无器不有,零收、贩户、整治、摆售,亦有精粗上中下之分。当年瓷器街虽是条不长的巷街,却常迎来四乡和邻县很多顾客,生意兴隆,相应的还有写瓷字、画瓷像、画红和饮食杂货,烟店、肉店之类,真是般般皆有,日夜闹市。
黄家洲原名王家洲,是贫民摆地摊卖次品瓷的地方。《陶歌》有:“黄家洲上多茅器,买卖顷遇倔强人,比是提篮走洲客,只能销假不销真”之句。就是这块小本生意的地盘,苏湖会馆会首徐世伦却执意强占,引起三打黄家洲的擂台战。讼至官府,终因洲民人多理壮而获胜。洲民为首者姓黄,故改名为黄家洲。
牛角岭是浮北连安徽的一座高岭,站在岭上回头眺望景德镇,数百座烟囱,窑烟滚滚直上天空,十分壮观。它描绘出镇瓷兴旺景象。景德镇美景说不尽,一船船优质瓷器,水运至鹅颈滩,往下便是鄱阳县境,经鄱阳湖转入长江,运往全国各地。
景德镇的瓷业工人热爱瓷都,他们最熟悉瓷都的历史,景德镇的一街一巷、每一渡口、每个码头,无不印记了瓷业工人的足迹和汗水。工余饭后,车间、炉前,瓷工们念着老工人自编的地名歌,追忆着、流传着先辈们的业绩和斗争故事,激励着他们为振兴瓷都开拓创新的雄心壮志。